中国武术家的集体智慧-散打全史

[复制链接]
938 0
咕颗 发表于 2019-3-18 19:43:2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本文主要转自专业队教练员的日记微博 专业训练队的教材,录像带和徐帆老师的文章 {散打的黎明}不为名就为了弘扬国术。


中国武术家的集体智慧——中国散打的黎明


在作者此前发表的《拳击加跤的打摔一体技——民国中央国术馆的散打雏形》一文中阐述了民国时代一些具有预见性的中国武术家对于踢打摔结合的散手打法进行了首次尝试,虽然最终体系并未完成,但却直接影响了未来中国散打技术体系的构成。而新中国成立后的50年代,在国家体委的方针下,中国武术向着健康化、正规化以及科学化的方向迈进,虽然结出了丰硕的果实,但同时也对中国武术的发展产生了不良的影响。由于长期以来仅限于套路化的发展,而丢掉了武术的技击性,客观上束缚了武术的全面发展,而这一滞就是近三十年。
庐州拳社创办人刘崇禧曾于《对发展武术的看法和建议》(武林杂志1982.7)一文中说道:“····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里,忽视了武术的攻防特点和技击意义。不恰当地批判“唯技击论”,不仅造成武术只有套路表演的单一形式,而且导致或迫使武术趋向“体操化
,严重的损害了武术的风格特点。”
民国时代南京中央国术馆散手拳架
在经历了文革十年及粉碎“四人帮”后的1978年,邓小平首次提出了“改革开放”这一伟大构想,这一年无论从政治、经济以及文化来说对于整个中国来说是具有伟大历史转折的一年,而同样对于武术技击化也翻开了历史性的一页。由于当时整个世界在竞技搏击对抗上早已经处在一个蓬勃发展的重要黄金时期,如日式踢拳、美式踢拳、泰国拳甚至于尚未回归的香港也借镜美日泰各国发展其港式自由搏击多年。为了赶上国际搏击水平的发展,1979年3月国家体委根据武术攻防格斗技术的研究、整理、实验、逐步推广的指导思想下发布文件,正式确定先在浙江省体工队、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三个单位首先试点散手,并由张文广(北京体院教授)、温敬铭(武汉体院教授)、蒋浩泉(安大教授)等有中外技击基础的武术家向体委有关领导直接组织汇报结果。
张文广(1915——2010.11.27)
由于当时北京体院散打试点队的组织者张文广教授曾于民国时代南京中央国术馆即练过散手,所以早在1965年时即为未来有可能开展散手运动作了准备,编写了《散手锻炼法》草稿,内容涵盖散手的基本姿势、基本攻防法、防守反击的要求、特点、技术以及比赛等方面。因此北京体院很快就按照要求展开研究工作,从体院77级中挑选学员组织散打队,张文广亲自示范手把手指导,与学员们一起对练,进行实战对抗,同时编写整理了中国第一本散打相关教材《散手拳法》(1982年正式出版)。
张文广与北京体院散打试点队
当时张文广的散打体系概况和特点作用根据《散手拳法》中描述如下:
“散手拳法是中国武术攻防格斗技术的一种形式,它是以踢打摔拿等为基本素材,以二人互为对手,按照进攻、防守、还击、反还击的运动规律而编成的对抗性散手技击法。
拳法,以击打为主。包括冲拳、摆拳(或横拳)、勾拳、劈拳。
腿法,包括弹腿、踹腿、勾踢(半扫踢)等,要求发腿有力。
摔法,这是散手拳法技术中一种具有独特风格的攻防格斗技术,目的在于将对方摔倒。包括勾扫、绊摔、背摔、肩摔、别腿抱腰摔等。
拿法,也叫擒拿法,包括抉指、拧腕、别臂、扛肘、锁喉、挎拦等。”
张文广《散手拳法》部分技术动作
安徽大学蒋浩泉教授在80年代接受日本武术杂志采访回忆散打试点创编阶段时说道:“中国武术的特征用四个字表示就是美、体、用、治。美为熟练运用单练或对练等套路而产生的美感。体为进行武术锻炼从而达到强健身体。用为运用武术中的踢打摔拿等技术进行对抗或防身。治为通过武术练习而治疗疾病。解放后的中国比较重视武术的美、体、治,大力推行竞技套路表演。不过在79年开始进行了散打的研究,自82年起每年举办全国散打比赛,每次我必定参加,担任总裁判长。我理想中的武术就应该是体用兼备,今后也会向散打的研究上发展。”
蒋浩泉(1917——2012.1.17)蒋浩泉示范蒋式散打摔法
散打试点队先后于同年在广西南宁、80年5月山西太原的武术观摩赛中进行了散手技法的公开汇报表演,并在1981年5月沈阳的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上,散打被列为正式对抗性项目。虽然仅有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两个单位的散打队作为内部比赛参加,但这是自散打试点以来第一次公开比赛。参加此次散打的运动员双方均穿着护具,以踢打摔击为手段,在八米见方的场地内进行对抗。当时获得优胜奖的为北京体院的杨玉峰和高美涧。而正是从这几次大会开始,正式揭开了整个80年代武术实战对抗的热潮。
1981年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
张文广 蒋浩泉老师的照片和一些训练照片我发上来





在数次全国武术观摩交流大会期间,国家体委利用全国武术表演赛的机会,调集了散打试点单位和有散打基础的有关人员组成调研小组,进行了调查研究,本着不限制各流派技术的发挥,提倡武德,注意安全,简单易行,便于裁判,以我为主,兼顾向外交流的原则,草拟了最初的《散打竞赛规则》(同时征求意见稿)。按照当时的规定,除后脑、颈部、咽喉、裆部为禁止攻击部位以外,击中手臂、肩部不计分,其余明显击中对方任何部位均得一至三分。可以使用踢打摔(拿法暂不许用)等方法。裁判分主裁判与两个边裁,主裁判负责报得分,并控制赛事的正确进行,边裁各执红蓝小旗,监督犯规与出线者,并证明得分。

在81年5月沈阳的武术观摩大会上,北京体院和武汉体院各出四名队员,根据体重,分为较重和较轻两个级别,进行了小组淘汰制进行比赛,每组各取一名,最后产生前二名给予优秀奖。比赛分三局,局间休息一分钟。比赛结果由张文广所带领的北京体院散打试点队的杨玉峰和高美涧获得了胜利。但由于是第一次散打公开比赛,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如运动员技术粗糙单一,临场经验少,战术变化不活,防守能力差,耐力不足等等,而裁判员也因训练时间短而产生错判和漏判的现象。
张文广与北京体院散打试点队队员


张文广与北京体院散打试点队队员
根据当时在现场的观者阿荣于《“铛”!散打的锣声敲响了》一文中描述:“在这次比赛中,两队运动员都惯用直拳、摆拳、蹬腿、弹腿,尤喜用先弹腿后冲拳的连环进攻。也许是防具太坚固的原因,双方都喜欢用简单、直接的拳法打击对手头部,因此表面看,手法颇像西洋拳。也许是踢下肢容易得分,场上经常是脚对脚下三路的对攻。”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国际拳道学联盟及日本少林寺拳法联盟一行十余人由拳道学联盟理事长大西荣三率领来到此次大会进行了观摩和表演,演武主要以辛荣馆空手道两人及多人的着护具组手对抗以及日本少林寺拳法的两人柔法擒拿解脱技法的演示。
在观看了武术观摩交流大会后的大西荣三在接受《体育报》记者采访时提出:“从这几天的表演中看,中国武术似乎正在朝着一个舞台化、舞蹈化和艺术化的方向发展着,这是否是对中国武术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很值得思考。中国武术是世界文化宝库中珍贵的遗产,如果还叫武术的话,它就应该同舞蹈、体操等划清界限,这个界限应该怎样划分,注意哪些特点,看来还可以进一步探论。像北体院、武体院表演的短兵和散打,实际上已经失去中国武术的独特风格,而对于散打戴防护用具,武术没有对打不行,对打不戴防具也不行,因此必须对防具做科学研究。中国运动员现在戴的护具太薄,颈部等还露在外面,很容易受伤。”
日本少林寺拳法•柔法——略十字小手
而自然门武术家万籁声在看过大西荣三对于中国武术表演和对抗性的看法后在《武林》上的《论坚持中国武术的风格》一文中提出了自己意见:“第一,原来中国武术,既有对抗和表演上的两大派系。尚对抗者,为技击武术。尚表演者,多属花拳门中拳术。第二,为了练好功夫,应不排除练腰、练腿的各种翻腾技巧。不过,还要加以技击门的腾闪刺扎,虚实巧打和各种基本功夫的锻炼,这才谈得上对抗。如只求其一,在花拳绣腿中,就成为近于舞蹈和体操了。在技击实战中,其不练腰腿者,就陷入板滞不够灵活的境地。·····第六,对抗练习时,可着软护具,比赛时,应不着护具,如一着护具,就使不出功夫了。我曾参加过多次的大型比赛(作者注:万籁声曾于民国时代位列中央国术馆第一次国术国考中等之列),只是不得戳目,扼喉,踢打下阴,其它不禁,亦不得见死了什么人。即有所损伤,也算不得什么。当然,此后还可以禁打口和鼻,违者为负。又应当分年龄,过磅分级,不能一锅熬。 ”
万籁声(1903.2-1992.8) 万籁声技击法
根据80年左右几次武术观摩交流大会中,北体院散打队与张文广教授编撰的《散手拳法》中的基本技术来看,主体结构依然沿袭民国时代南京中央国术馆的踢打摔(即西洋拳击+武术踢法+中国跤摔法)散手结构,拳法主要包括冲拳、摆拳、勾拳;肘法包括顶肘、横肘、挑肘;膝法包括提膝、顶膝;腿法包括弹腿(前踢)、蹬腿(正蹬)、踹腿(侧踹)、勾踢(勾拌腿)。需要注意的是该体系中的腿法并无高位踢,且基本均为民国时代散手即固有的腿法。而较为类似于后来“边腿(鞭腿)”的硬式弧形踢技术在此时完全未作为主要技术存在,仅为勾拌踢(主要用于勾扫对手支撑脚)于实战中的一种变势应用,略称为“横摆击腿”,只用于弧形摆击对手的腰背部位,使用率也非常之低。因此,一些声称最早期的北体院散手技术中含有大量跆拳道或空手道踢法的网文均属无稽之谈。而关于摔法一节,主要包括勾踢摔、绊摔、背摔、肩摔、别腿、抱腰摔等,多为裸拳条件下的摔法技术,并且此时完全尚未出现针对于踢击的接腿摔技术。
勾拌踢(半扫腿) 横摆击腿
就在北体院、武体院以及浙江体工队积极开展散打试点的同时,国家体委武术处副处长张山拿着一份《关于在中国开展武术散手运动的规则意见稿》材料来到了北京什刹海体校交给了当时负责教授国际式古典跤的教练梅惠志与教授中国跤与女子柔道的教练李宝如看,希望根据摔跤的特点,对从竞赛规则方面提出意见。二人根据犯规、摔法的时间限制以及边线的掌握上给予了具体意见。而正是自这里开始,中国散打与什刹海体校从此结下了不解之缘·····
吴彬、梅惠志、李宝如、李俊峰于北京什刹海体校

1982年1月6日至14日,国家体委在北京召开了历时9天的全国武术散手竞赛规则研究会。此次也是建国三十多年以来首次讨论全国性散手竞赛规则的会议。参加会议的主要有北京、北体院、武体院、河北、山东、广东等六个单位十八位代表,其中包括夏柏华(山东散打这帮有一支也是老爷子弟子)、朱瑞琪、曾庆煌(蔡李佛名师)、李天冀(这一位应该是当年骂别人毁了太极拳的吧)、赵秋荣(国家拳击队主教练 广东省散打队总教练)等来各院校队及民间的武术家们。


全国武术散手竞赛规则研究会纪念留影(1982.1.13)
这次会议的基本任务,主要是解决散手竞赛规则与规程问题。通过一番讨论,确定了会议的基本指导思想:
第一, 为了切实可行地发展武术散手运动,所研究的规则必须立足于安全。
第二, 必须尽量顾及中国武术各流派的不同打法。
第三, 所制定的规则必须简明易行,方便竞赛。
第四, 为了表现新中国武术的民族特点,在规则中必须区别于解放前的打擂台及国外各种搏击打法。
关于名称问题,最初粗略采用了“散打”这一名称,但由于很多人感到这词表现不了武术的完整方式、方法。通过研究后,会议初步确定为“武术散手”,较能客观地表现武术的攻防技术。
服装护具问题,会议最终决定穿全套运动服,上身外套背心样式的轻便护甲,手戴四指并拢的分拇指薄拳套,脚穿中统轻便运动鞋,全套装备颜色分全黑和全白两种。
而安全问题是此次会议讨论的焦点部分,也是建国后近三十年一直不敢推行散手对抗的最大障碍。主要意见在于是否可以打头,是否戴头罩以及如何打头。会议期间安排了两次实验,做了不打头的实战示范,结果证明这种规则会导致武术技击的畸形发展。因此,最终会议全体取得一致意见,根据《一九八二年散手竞赛规则(初稿)》中写道:“头部只能用拳法和掌法轻点单击,不得重击和连击,严禁用腿法和膝法、肘法打击头部(后脑、咽喉为禁打部位,同时禁止采用转身鞭拳打击头部)。”
武术散手规则虽然对一些门派打法有所限制,但除暂时不允许使用地躺、擒拿和用头、肘、膝进攻对方外,可采用武术中踢打摔靠推撞等各种方法,也可用以手支撑的扫蹚等地躺打法(除手足外,身体任何部位不得着地)。
《1982年散手竞赛规则(初稿)》护具示意图


而广州方面出战的为1979年散打试点开始后,由广东蔡李佛拳技击家曾庆煌回归广州武术队第一时间创建的广东散手队(广东武术搏击组)。曾庆煌当时曾说:“广州散手运动从79年开始,经过两年来的摸索,技术上有所提高。如果说过去多半乱冲乱打,瞎撞瞎踢的话,那么今年(指82年)多半已经打得有攻有守。”此外当时的广东散手队队员赵秋荣(后为荷兰精武会会长,网红徐晓冬的MMA教练)回忆:“在师傅(曾庆煌)的指导下,广东散手队以蔡李佛拳为基础,突出以身法为闪避,拳法在身法带动下的挂,扫,插反击,腿法以侧踹腿,横钉腿为主。所谓挂捶,先以肩背后旋,避开对手攻击,接着利用摇肩,以拳背往下抡打;扫捶,下潜摇头,利用转肩摆拳;插拳,仰身后撤,利用身体反弹力冲拳。这种技法,使得攻防紧密,发力连贯,冲击力大且省力。当时负责散打的张山先生,要求我们把这套技击法整理好,汇报国家体委。后来,广东散打早期的冠军刘德,邓家坚,冯维斌的技术特点是在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师父是广东散打运动的奠基人。”在这里我絮叨一句 中国人永远意识不到 伯乐不常有千里马常有这句话。就在今天的搏击赛场上大家还是更关注运动员是不是.........有谁去了解下人家的团队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4

帖子125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