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拳是在传统拳中风格比较鲜明,用螳螂拳为例,比较方便说明问题。
假设螳螂拳手上了擂台,一旦失去了勾撕刁捋等开路手法的得手条件,余下就得仰仗组合收尾时的戳锤、圈锤、抄腿、截腿这些重手法了。
不便接手而偷打空当,其形式特点也就是粗糙的散打了。
搜裆腿、锁口锤一类阴损招法又被限制,再要发挥所长,又得是抄摔、腰斩这类摔打攻击。而且贴身摔打也必然会在激烈攻防中变形。因为散打选手进进退退压着距离,而且不断出快拳、快腿阻截,很难出现街斗的进手机会。
许多传统拳法都是这样,拼在一起就是各种大抡摆,也被嘲讽成“王八拳对抡”,使得“出手如泼妇”的指导听起来也成了侮辱传统的了。所以散打爱好者大多骄傲地把散打技法看做是传统散手的精华所在。这从某个角度上也是成立的,比如螳螂拳的“辘轳翻车里外双捆”,可以说就是高级的王八拳。
出现此类现象的根本原因,在于比赛中因为拳套限制,导致拳脚分量必须加倍才能给予对手创痛。而原有的“启动力”已经不足以分配攻击分量,原有组合的“转环轨迹”也必然会被打破分割。
组合之所以能连续成为组合,其发力及控制上是相互辅助的,必然有虚实轻重的分配,所以流派特色决定了拳法的组合方式,面对严密的防守,小手法已经无能为力,原有组合也就无从发挥了,单摘出来的重型手法重新组合,也就是直、勾、摆、边、蹬、踹一类形式。
民国国术国考的时候,河北形意与山东查拳显了威风,形意实用,是因为形意的训练方法原本就是“一锤是一锤”的练劲活用。
查拳实用,是查拳闪展腾挪,崩弹要害,非常适用于双方都有防备的周旋游斗。而且当时的山东查拳都兼习摔跤,如果限制打头又身穿护具,那么擅摔的选手必然会占一份优势。
现代散打发展初期,通臂拳的选手显了风采,又是因为通臂拳一直是单操为主,强调闪战伸缩的猿猴身法,其单击动作灵活而有力,十分适合往复角逐。
而以灵活通达为功力追求,又使得它完全可以保留自身特色去吸收借鉴各类打法。开明之人从来不会固步自封,但也不会一味的迎合修改,他即会想办法正面应对,又不会一味的扬长避短顾此言他,也只有这样,一个流派才有顽强的生命力。
传统武术在趋向套路化的时期,武打影视作品也极力保存各流派的“武术形式”,致使招式概念根深蒂固。在以形式为判断标准者眼中,不摆个标志性造型就不是那一门的传承。这很不好。
套路组合往往是重击置后,这些也是平时训练的重点,一旦周旋对抗没能形成拆招条件,就必须从习惯了的组合招式里拆解重击去硬打。因为不能保证每一击都有杀伤力,在先手没有出来时,后边的组合与重击也就无从发挥了。
而起初就直指“用劲求活”、以独立重击为基础训练而后才将单个技术进行组合攻击的现代体系,比在繁琐的套路之中感悟用劲的方式要实惠得多,特别在传统武术人还保持着层层保守的传授方式下。对于空架子的拆招流,现代擂台竞技演变而来的出拳方式,打击力度与节奏显然也是要高明许多的。
其实任何拳种到后期都要进入“忘形”阶段。螳螂拳也有透彻的重击傍身,其前手崩锤后手补锤的攻击方式、左右双捆连打带摔的招式组合、偷展底漏圈的摆拳攻击、捆腿砸肋的腰斩打法,都比前后直拳、边腿切别、假动作摆拳、组合勾拳等现代散打手法出现要早。这也反向说明了重击手段大同小异,说起吸收借鉴为我所用,传统流派同样有着精进的空间。
功力体系与格斗状态越是接近,吸纳起来也越是应手,当两者达成共同规则以后,两门拳法的攻防模式也必然会随着规则趋向统一。
当然,哪怕动作再是简单,外观再是类同,但因为内在用劲的区别,还是会分开流派的。
比如同样一个侧踹,有提拧展髋的、有抬腿直送的、有勾绞转蹬的、有抬腿连蹬的、有垫步助力的、也有类似蹶腿的拧身后踹、放在台下还有调整攻击点奔着要害弹踢的、有略微起纵再斜势蹬踏的……表现起来仅是轻重远近略有区别,似乎就差在规范与否,可一旦放开了规则,各自的长短便显现出来了。街头所用,多是“不标准”的。
如果要保持风格发挥固有能力,便只能以他山之石为启发,继续深造本门功力。
散打的功力状态也自有散打的长处,而且发展的空间也毫不狭隘。比如控制能力便是优势之一,因为对各类技法照顾周全,打击的力量相对全力冲击的重型打法有一个变换余地,这个余地会使得散打的拳、腿、摔组合要相对灵活也丰富一些。
在散打发展初期,因为这份“不标准”出现过许多趣事,就有选手运用通臂应门腿打迎击,不小心给对方踹断了锁骨。
散打王争霸赛时期与之前相比,无论台上台下都有了时尚、规范的感觉,而散打选手依然是各具特色,各怀绝技。在个性之下,无论输赢都会非常精彩。
这是体育运动强健体魄、培养个性的激烈式体现。这个时期也是非常值得怀念的,对于老散打迷来说,各届各级别的王者风格以及得意绝技,一定历历在目,朗朗上口。一晃数十年过去了,新中国的现代散打先驱,已经成了白发老人,细数前后百年,令人感慨无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