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打”奠基人著名传统武术家马振邦

[复制链接]
682 0
古道 发表于 2017-4-22 21:41:42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马振邦,自幼习武,精通查拳、形意拳、八卦掌、太极拳、通备、劈挂、红拳等传统武术。担任陕西省武术队教练30年,培养出赵长军等顶尖武术运动员。横跨竞技武术和传统武术,马振邦一生致力于中国武术的教学、传播、传承和发展。从一个偶然踏入武术之门的少年,到陕西武术的泰斗级人物,风雨兼程的人生路上,马振邦尽情书写的不仅是属于他的武术人生,更是近百年来陕西武术的壮美画卷。

中国武林泰斗、中国武术九段、著名武术家马振邦先生因病医治无效,于2013年7月22日上午11时40分在西安家中逝世,享年86岁。


武学理念海纳百川武术气度大气非凡

1928年4月,马振邦出生在陕西西安一个贫穷的回民家庭。八岁那年,马振邦染上了疟疾,多方求医问药,仍无济于事。父亲听说练习武术可以健身治病,就把他送到了穆斯林拳师白云祥那里学武术。没想到,马振邦跟随老师练习了一段“七势门”后,疟疾竟然痊愈,后来再也没发过病。亲身受益于武术的马振邦从此迷恋上了武术。

上世纪40年代初,老师白云祥把马振邦介绍给查拳名家马恩臣学习“十路弹腿”和查拳。后来马振邦又拜著名河北派形意拳名师王青山为师,与王老师朝夕相处达八年之久。

王青山教拳严格,回忆和王老师练武的日子,马振邦至今记忆犹新:“一个三体式桩功,一站就是一小时以上,一练就是半年。”但是马振邦并没有被拉筋的疼痛和练功的枯燥吓倒,功夫不负苦心人,在王老师那里,马振邦不仅打下了坚实的桩功基础,还掌握了五行拳、十二形等形意拳套路的精髓。

王青山对马振邦说:“俗话说:‘一处磕头,百处学艺。’武术博大精深,你还要向其他人学。”王老师对待武术的开放心态深刻影响着马振邦。“从王老师那里我知道,练武之人要学会博采众长,要懂得海纳百川。”在以后的武术生涯中,马振邦不仅又投师张智坤门下,继续深造形意拳绝技,还苦练太极拳、八卦掌、混元益气功、陕西红拳、通备(背)拳、劈挂拳、翻子拳等多种传统武术拳种,并且深入研究摔跤、拳击等技术。1953年到1957年,马振邦拜著名气功家、武术家申志荣为师,系统学习混元益气功;1960年至1973年,为深入探究十路弹腿的奥秘,马振邦八赴上海,求教于中国武术协会副主席、著名武术家王子平先生,得到王老先生的倾囊传授;马振邦还多次转赴兰州,拜师中国著名的劈挂拳家马凤图,得到了劈挂拳真传。


“马氏训练法”缔造套路“十冠王”“打练结合”首创陕西散打队

1953年,浑身技艺的马振邦参加在西安举行的“西北民族体育运动会”,获得二等奖。1956年参加全国武术比赛,获得二等奖,1957为陕西拿到了第一块全国武术金牌,并在1958年的全国武术比赛中蝉联一等奖。

1959年,马振邦出任陕西武术队主教练。武术队是白手起家,一穷二白。没有器械,马振邦就把家里的刀、枪、剑、棍拿到队里;没有场地,马振邦就带领队员到大楼前的空场和林荫小道上训练。二十名队员,最大的不过二十岁,最小的才十二三岁,马振邦像兄长般照顾他们。和旧社会老拳师授徒传艺不同,马振邦的训练从不遮遮掩掩,对所有学生一视同仁,毫不保留。除了重视套路教学,马振邦更加重视实战技击,突出攻防意识的训练。

马振邦还想出了很多独家的“马氏训练法”:为了提高队员的身体素质,给队员们做铁背心,要求队员除睡觉外,充论冬夏都不准脱掉;在矮凳上拉上绳子,要求做仆步挑掌等低姿动作时,上体不准超越绳子……他精心培育的队员徐毓茹曾获得全国女子全能亚军并多次获单项冠军;高西安曾获得全国传统拳冠军;白文祥、杨宝生、乌树堂、杨继生、赵笃信、王晓忠等,也都是陕西地区著名的武术人。80年代后,马振邦培养出了“中国武术十大武星”之一的赵长军,曾经连续十次获得国际、国内武术比赛个人、全能冠军,夺得金牌达五十多枚,缔造并保持了中国历史上全国武术比赛获得个人全能冠军次数之最。

在任主教练、总教练的三十年中,马振邦为陕西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武术运动员和教练员,在全国和国际重大武术比赛中,共获金牌82枚,银牌69枚,铜牌42枚。陕西武术队在马振邦的引领下,跃居全国武坛的先进行列。

1979年,看到全国武术比赛中传统武术神韵的缺失,马振邦焦急万分,他在《人民日报》上发表了题为《还武术真面目》的文章,提出手、眼、身、法、步是中华武术的基础和精髓,指出中华武术是实战的技术,必须以练为基础、打为应用,打练紧密结合。在马振邦的指导下,1983年,陕西省武术散打集训队成立,同年10月参加全国散打比赛,马自良获50公斤级散打冠军、郭大祥获60公斤级亚军,开陕西人在全国武术散打擂台赛上摘金夺银的先河。

马振邦被誉为陕西武术的开拓者,他为陕西武术事业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在陕西武术史上可谓彪炳千秋。

玩儿票跨界演电影“南山道长”最出彩儿

提起上世纪80年代风靡全国的电影《武当》,许多人记忆犹新。片中的“南山道长”道骨仙风、武艺高强,在深山密林中演练八卦掌,双掌揉动巨大石球,暗运内功,把石球抛向大树,砸得山崩地裂……据说片中的武戏没有特技,也没用替身,道长内功滚动的石球有十多斤。出神入化的神功绝技,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而道长的扮演者马振邦也从此成为人们心中永远的“南山道长”。

马振邦回忆当年首次“触电”拍摄《武当》的情景:那还是在1982年9月,我正在理发馆理发,电影《武当》的副导演辗转找来,想请我在《武当》里扮演南山道长,他对我说:“香港拍了个电影《少林寺》,少林寺是外家拳,咱们得拍一个内家拳的——《武当》。”

经省体委同意,马振邦被借调到长春电影制片厂,一拍就是七个月。他不但自己去了,还带去赵长军等五六个学生。那一年,马振邦55岁。

《武当》以后,马振邦又参加了《八卦莲花掌》《大刀王五》《东厂喋血》等武打片的拍摄,他在其中出演重要角色,并担任武术指导。马振邦成为当时中国大陆最早的影视武术指导之一,据说如今的影星张国立,最早就是跟马振邦学习武术表演的。

出演电影中的道长,侠客和武林宗师,只不过是马振邦漫漫武术生涯中的偶然客串。马振邦对中国武术的贡献,不仅在于他数十年辛勤耕耘,孜孜不倦地课徒授业,培养出一大批驰骋国内外武坛的武林高手,更在于他退休后,仍呕心新血地为陕西传统武术的振兴奔走呼唤。


重视传统武术心系陕西红拳

1989年退休后,马振邦仍心系武术,关注陕西省传统武术的发展。

陕西红拳是陕西最具特色的地方拳种,它历史悠久,曾经在三秦大地广为演练,被称为陕西人的广播体操。历代红拳习练者中,更是豪杰辈出,其中包括因为“西安事变”而留名史册的杨虎城将军。作为一种民间文化,红拳不仅能够强身健体,其中所蕴含的武礼、武德更是中华民族文化精髓的具体体现。因而对它的保护和发展,就更成为红拳同道以及所有关心传统文化复兴的人们共同秀注的焦点。

具有丰富武术知识的马振邦深知红拳的珍贵,他与红拳的不解之缘还要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1960年,时任陕西武术队主教练的马振邦带领陕西省武术队拜红拳名家杨杰习练陕西红拳,并把红拳十大盘功作为陕西省队队员必须习练的基本功。

从全国解放到1994年长达近半个世纪时间,由于种种原因,陕西省再未开展过陕西红拳类的比赛。红拳的套路和技击方法掌握在少数老拳家之手,只是在小范围内进行传播,极少有专著遗文传世,拳家相互之间也很少交流,而且学练陕西红拳的男女比例严重失调,“传男不传女”这一封建思想对陕西红拳的发展影响甚深。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掌握绝技的老拳师渐渐离世,许多优秀拳种套路面临人亡艺绝的境地。

1994年,红拳面临严重的断代危机。马振邦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想到红拳的未来,他忧心忡忡:“过去,我作为专业队的总教练,为了给陕西武术事业争光,没有时间抓传统武术,现在我退休了,我再不抓,对不起先人。”

助陕西红拳走出低谷看三秦大地重振辉煌


马振邦找到红拳的骨干邵智勇和范长江,对他们说:“要弘扬红拳,先得搞比赛。”。说干就干,当年年底,首届“华祥杯”传统拳种观摩赛便在古城拉开序幕,参加比赛的队员二百多人,其中16~20岁20人,30~40岁之间的36人,40~50岁82人,50~60岁的40人,60岁以上的28人,40岁以上的人占参赛总数的75%。面对这“青黄不接”的数字,大家一致认为,必须要成立一个民间组织,促进红拳的传承和传播。马振邦于是向陕西省体育总会汇报,并得到了当时陕西省体委主任雷志敏的大力支持。

1995年4月,由陕西省体育总会批准,陕西地方拳种研究会正式成立,马振邦担任首届会长。在担任会长期间,马振邦先后主持举办了三届“陕西地方传统拳观摩赛”,并亲自参与组织了七届陕西红拳比赛活动,使濒临人亡艺绝的陕西地方传统拳又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研究会成立以前,陕西的地方拳种是没有人管的,处于自生自灭的状态。研究会的成立,对发展陕西的地方拳种有很大的促进作用。那几次活动,声势浩大,是陕西民间传统武术的大聚会。”说起陕西的传统武术,马振邦先生非常动情。

为了更好地保护、传承、发扬红拳文化遗产,2005年,作为发起人之一,马振邦在原陕西地方拳种研究会的基础上参与成立了陕西红拳文化研究会,被授予终身名誉会长。

这些年来,研究会上陕北,下陕南,走关中,遍访三秦大地红拳前辈,挖掘整理出大量第一手的拳法拳谱,进行系统编排,使扔学者少走许多弯路。红拳,扎根于拥有深厚历史文化底蕴的三秦大地,正待重振昔日的辉煌。

马振邦经常嘱咐红拳后辈:“现在红拳发展的局面来之不易,大家一定要团结。红拳已经成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府给予了扶持,红拳文化研究会在陕西各地以传承人为主建立红拳传习所,算得上是一个创举。我们一定要珍惜机遇,使红拳更上一层楼。”

如今,年过八旬的马振邦依然将武术当作自己人生的头等大事。他对红拳的发展,也始终鼎力支持。他经常赴外县考察红拳传习所,为红拳传习所授牌,他说:“只要是红拳文化研究会的事,啥时候通知啥时候到!”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6

帖子10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