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搜集的一些流传的武术谚语

[复制链接]
1847 0
注册 发表于 2017-12-17 13:32:52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1、 武术讲八法,拳脚要踢打:八法是武术的八种基本功法,即手法、眼法、步法、精神、气息、劲力、功夫。这八法可说是各门各派通用的基本法。不管练何拳何派,离开这八法就练不成功夫。而八法必须在实践中体现,在实践中练成,所以,“拳脚要踢打”就是指练武要持之以恒,才能将八法掌握。

2、 内外合一,形神兼备:这条谚语是讲内功外功应当和谐统一,手眼身法步指外,即指身体表面各部的动作,也即指“形”,精神气力功指内,即指精神、气质、意识的体现及人体内脏器官的锻炼,也指“神”,内外浑然一体,密不可分。内与外,形与神有着相互制约、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不可分割的密切关系。

3、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武术运动的优越之处,在于内外兼修,不论内家外家,不论武当少林还是南拳北腿,拳理虽众说纷纭,归根到底只有一个,即“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这里所讲的“气”是指人的元气,也就是人的生命力,通过武术锻炼,增强肌体的活力,改善内脏器官的功能,促进新陈代谢。人们就会精力充沛,益寿延年。“筋骨皮”指的是人的形体,通过武术锻炼,可以增强人的体魄,使肌肉发达,骨骼坚实,韧带柔软,皮肤健康,使人有一副健美的体态。


4、手似流星眼似电,身似游龙腿似箭:这条谚语首先提出了对“手眼身法步”的技术要求,是针对长拳类矫健迅猛的动作而言的,长拳类拳术节奏鲜明,结构紧凑、灵活多变的特点,富有弹性的风格,正是这条谚语启示的内容。其次,这条谚语又启示了格斗中应取的方法。手疾、眼快、身滑、腿捷是战胜对手的重要因素。眼到手必到,手到眼必到,手眼身法步浑然如一,以快制慢,以快制快,以快制柔,以快制刚,乃克敌制胜的原则之一。

5、 花拳锈腿,好看无用:武术界常用“花拳绣腿”老形容姿势好看却不实用的拳套。这一类拳套过分追求姿势的美观和技巧的高难,而不注重动作是否体现技击性,拳套中缺少踢、打、摔、拿的实用招法。还有一种情况是有些习武者所练的确是货真价实的好东西,可惜,练习者只会依葫芦画瓢,而不会拆解,表演起来威风漂亮,一经实战白窍不通。这样的习武者也被称为花拳锈腿。

6、 架子天天盘,功夫日日增:盘架子,就是练套路,这是武术行话。武术发展史表明,无论拳术还是器械,都是先有散打后有套路,套路可说是武术发展的高级阶段。武术套路是以格斗技术组成的系统动作,以便习练者平时熟练。既是平时习练,所以套路动作便长,同时要求习练者使用重、长之刀,以便增长气力和耐久力。因此,要想在实战中尽量发挥,便需要“架子天天盘”。“套路武术无用”的观点是错误的。

7、 内六合,外六合,内外相合益处多:这里的六合指内六合、外六合。外六合指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习练之时,手一伸,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脚一进,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脚。这便是发力的顺序。无论是演练还是技击,外六合都是至关重要的原则。内六合是指脑与心合,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力与筋合,筋与血合。脑子可以产生意识,意识可以导引气的流通,气可以促使劲力的顺达,力可以使筋骨坚强,筋骨坚强便使身体的血充足。

8、 练劲不练力,劲力打拙力:

9、打拳不遛腿,必是冒失鬼:遛腿,就是踢腿,是武术的基本功之一。无论是初学者还是老练家,都必须坚持练习。因为腿是全身的支柱,务必根基牢固,根基不稳,重心不稳,武术就没有练到家。遛腿的作用很大,首先,将腿遛开,筋骨柔软,肌肉不僵,可减少韧带和关节的损伤。其次,腿功好利于表现技术动作。腿功好,武术功夫便好,腿功是表现技术的基础。第三,腿功好利于提高拳艺。武术技术多以身体下盘为基础,坚持遛腿,加强腿部力量性和柔韧性,是掌握高难度动作的关键,是提高武术水平的重要手段。从技击角度看,也只有在腿部关节柔韧性高的条件下,才能敏捷而准确的运用各种腿法 10、练武不活腰,终究艺不高:腰为周身之主宰,腰活则周身灵活,腰皱则周身僵硬。腰功是集中反映身法的关键。肩、肘、腕、胯、膝各部动作全靠腰来支配、协调,所以俗话说:腰为一身之轴。腰功扎实,达到“腰如蛇行”的程度,翻、转、折、叠、拧的动作便会随意自如。腰功还是技击动作的基础,象指上打下,虚左实右、明进暗退、一闪即击等都离不开扎实的腰功。


11、抬腿轻,落地松,踢起腿来一阵风:踢腿时,大腿不用僵力,这既是抬腿轻;落腿时不能沉重,要控制住落点和力量,叫落地松;一步一腿要紧紧相连,每起一腿都要讲求速度和劲力,大腿带小腿踢起,有一个加速度,这便是踢腿一阵风。这种踢法,可以有效的提高腿部柔韧、力量、速度、灵敏等方面的素质。

12、练拳无桩步,房屋无立柱:站桩是各门各派武术都强调的功法,也是俗话讲的“私功夫”中的一种。站桩是以静站方式调养气息、增长劲力的方法。称其为桩,是因为习练者要象木桩一样静止不动,久练之后,就可以脚底生根,象木桩一样扎实稳固。桩功可粗分为养生桩和技击桩两种。一个习武者,腰活腿灵,就是缺少桩功,脚底无根,那么演练套路,就会流于轻浮,交手实作,也会气浮身飘,容易被对手借力使力而打倒。

13、练功先练桩,大鼎增力量:大鼎指倒立。拿大鼎,可使肩宽、身轻、腰韧、臂力强。大鼎是各种翻滚扑跌动作的基本功。拿大鼎是要“耗功”,倒身而立,越久越好。

14、未学功夫,先学跌打:跌打,是跳跃、腾空、翻滚、扑跌等技巧动作的总称,包括吊毛、枪背、空翻、侧翻、滚地雷、仙人跳、鲤鱼打挺、狸猫上树等许多招式动作。跌打也是武术基本功之一。练跌打既可以提高身体灵巧的素质,还可以增强练习高难度动作的能力,既可以奠定练习地躺类拳术的基础,还可以加强演习或交手过程中的自我表现保护。

15、拳打千遍,身法自现:这条谚语告诉习武者,只有通过长期的苦练,才能体味到武术的奥妙,才能表现出武术的内涵,因此,在锻炼的过程中,应当不断的纠正缺点,使功法、技术、姿势、动作不断趋于正确。身法,指全身动作的协调,动作的协调,要靠苦练才能实现。

16、读书要讲,种地要耕,练拳要想:练拳虽然是身体的运动,但是不用脑子不行,想,就是要对套路的结构提点为什么?对各种法则要求提点为什么?对招法的应变提点为什么?多练习过程中身体的生理反应提点为什么?做到不仅动作姿势上模仿得正确,还要了解为什么那样做才正确,怎样做才正确,所谓既要知其然,又要知其所以然。比如长拳中的弓步,要求前弓后箭,前腿扣脚掩裆,后腿崩直,脚跟用力。为什么呢?扣脚是练习“别法”,别住对方的脚。掩裆是“护己”,免遭对手踢中下腹。后腿崩直脚跟用力,可使步型稳固,对于拽、顶皆不动摇。光练不想,武艺难以达到登峰造极。

17、打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打拳不等于练功。拳,指锻炼的方式,功,指锻炼的实效。光注意锻炼的方式而不注重锻炼的实效,就叫“打拳不练功”。打拳若不练功,拳术即使打得再好看,终是花拳绣腿。练功,就是为了实用。练功的含义很广泛,如增加力量性,提高柔韧性,加强灵敏性,锻炼耐久力,增大呼吸量,提高反应力等,都属于“练功”的范围。技击方法的熟练掌握,技击能力的具备,养生术的通悟与应用,也是练功的内容。练功的主旨在于练成过人的功力。因为拳人人可打,功却不能人人练成。如海灯法师的一指禅功,现在可说是绝无仅有。这条谚语也做“拳无实功,一场空空”。


18、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从散打技击角度而言,贪多嚼不烂是每个选手应当大忌而特忌的。武术招法很多,千变万化,要想全部掌握实在是难上加难,因此,练习散打技击,除了要博学多闻,广泛涉猎外,还必须精通几招。这几招应是自己的拿手。应当是别人不会的我会,别人会的我精。如是人人皆晓的招数,就要练到别人达不到的火侯,这才叫绝招。摔跤名手宝三善使“泼脚”,这是摔跤中的俗招,人人都会,可是谁与宝三善摔,却常常使不出自己的泼脚,而着了宝三善的泼脚。他这一招实在是练到了精、绝的地步。如果光会许多招,实际运用时却生疏的很,那反到不如精通几招奏效得快。当然,如果千招会千招精,那是上上等了。

19、练拳千招,一熟为先。练势多年,一快为主:熟和快,是搏人制胜的重要因素。熟,指招势熟,变化熟;快,指反应快,出击快。熟加快,便能掌握格斗的主动权。

20、打拳容易走步难:练套路,只要准确记忆,认真模仿,反复演练,时间不需很长便能掌握,有的人还能练得非常好,可是有的运动员虽在比赛中取得了很好成绩,基本功也很好,却不能实作,就是因为不会攻防进退的步法。套路是死的,越练越熟,步法是活的,需要针对对手的动作、对手的技术水平,对手的身体素质在实战中变换。平时练习步法,尽管可以对单一步法反复练,对多种步法综合练,但是,如果缺少与对手实战中的练习,就依然是“纸上谈兵”。所以说“打拳容易走步难”。

21、步不活则拳乱,步不快则拳慢:步法在拳术中占据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因为步法起着调动周身各个部位以实施各种技击战术的重要作用。技击中的进攻后退,拳打脚踢,肩顶臂撞,无不倚仗步法来保持自己重心的稳定,还要靠步法的变化来动摇对手的重心,破坏其平衡。步法对,拳脚则顺,步法精,出势则疾,进退则灵。步法是协调手法、身法、腿法的基础。步法练好,才能保证手法、身法、腿法的施展运用。各个拳种和技击术都有自己的步法。比如拳击和截拳道中有滑步、侧步、疾步以及快进快退等。传统武术中的步法更是多种多样,象八卦掌绕圈走转的趟泥步;戳脚左绕右划的玉环步;查拳虚实相兼的走风摇晃步等等。这些步法都有其特点和用法。归结起来,规律却是一个,就是都要求整个身躯和四肢配合协调,巧妙地调整自己的重心,便于向前后左右各个方向出击或防守。步进身随,步退身回,始终掌握格斗的主动权。

22、先看一步走,后看一出手:既然步法在实战中极为重要,那么,在实战中首要的是观察对手的步子。身摇而步动,由对手身体的微笑摇晃而判断出步动的方向,由步动方向而判断出进攻的意图,从而采取相应的破法。这条谚语的另一个含义是,看一个人武功的高低,首先是观察他的步法是否清晰、稳健、正确,其次才看他的拳脚是否合乎法则。因为步法好坏是一个人武功高低的标志之一。


23、一步练错百步歪:步法如此重要,那么从一开始练习就要力求准确。步法训练首先是基本功阶段,腿功、桩功是练习步法的关键。其次是进行基本步法的训练,要求掌握各种步法的要领,练熟练精。第三个阶段是进行各种步法的变化和灵活运用的训练,还要进行步法与招法的配合训练。步法一旦没有打好基础,最后习惯成自然,那便不容易纠正了,这便是“一步练错百步歪”。

24、动则法,静则型:法,指手眼身法步协调配合完成动作的方法;型。指演练中完成一组动作后停顿静止时的造型。动,指演练套路时的连续动作。动时,身体各部要配合得法,快慢相间,顿挫有致;静时,造型威武优美,气势夺人。这样也便能淋漓尽致地表现套路的风格特点。

25、静如处女,动如脱兔,敏捷若雄鹰,迅猛似老虎。

26、心乱则意乱,意乱则拳乱

27、 一巧破千斤。四两拨千斤:这两条谚语强调了“巧”字在技击中的作用。巧是精通变化的代名词,是善于应付突然袭击的代词,是令人捉摸不定的代词,是能化险为夷的代词,是以弱胜强的代词,是出奇制胜的代词。只有精通武术,熟而又熟,经验丰富,见多识广的武术家才能达到“巧”的境界。达到了“巧”的境界,便能以巧破拙,以巧破力,“巧”就是借力打力。对手力越大,劲越足,心越狠,来势越猛,被巧借打回的力量越重,败得就越惨。而自己所用的力量却很小,所以“一巧破千斤”也作“四两拨千斤”。

28、运动在身,用意在心:练武动身不动脑,势必四肢发达,大脑简单,所学生硬,缺少变化,只知其一,不知其二,活手变为死手。只有身动心也动,不断探究拳术奥妙,技艺才会日日提高。

29、打拳要长,发劲要短:长,知演练的套路要长,为的是增力长气,锻炼耐久力。短,指击拳出腿时要有爆发力,即在短时间内将全身之力蓄于击出之拳、踢出之脚上,产生一种巨大的冲击力量,拳家也称之为寸劲。寸劲集中体现在击打动作结束的瞬间,给人以干脆利落,饱满刚劲的印象。寸劲用的好,出拳有声,起腿生风。练习寸劲,首先要注意发力顺达,避免“力”的传递受阻,使力量顺利地送至一点。其次是先松后紧。力在传递过程中,肌肉应当放松。力在爆发之时,肌肉便当急促收缩,以使力量短促而巨大。第三是掌握发力时的加速度,使力量与速度结合得最合时宜,从而使原始力量增大数倍。寸劲是武术特有的发力形式。他与呼吸还有密切联系,即所谓“以气催力”。发劲时伴随着发声吐气,气催而力刚。

30 、动如涛,静如岳,起如猿,落如鹊,立如鸡,站如松,转如轮,折如弓,轻如叶,重如铁,缓如鹰,快如风:这十二句谚语概括了对长拳类武术风格的要求。它在动作、姿势、节奏、速度诸方面都做了恰当的比喻。使习练者能通过喻体的形象理解抽象的原则。拳种不同,风格便不一样,但长拳类的几十个拳种,象少林拳、查拳、华拳、花拳、戳脚、翻子、八极燕青等,风格节奏固然有很大区别,但总原则,大体不离这12句。 31 、头顶青天,脚抓地;怀抱婴儿,手托腮:习武要注重刚柔。所谓刚,不单纯指刚劲之劲力,还指顶天立地的阳刚气概——头正顶天,形式挺拔,脚实抓地,根基牢固。所谓柔,也不单纯指柔软的力道,还指坚韧有余的精神,指收放适度的控制力,如同怀抱婴儿手托腮一样。

32、前手齐眉三尖对,鼻尖手尖与足尖:三尖者,指鼻尖、手尖、足尖。三尖相对,指拳尖直出应与鼻尖平,又要正。偏于左则右边空虚,偏于右则左边空虚。脚尖也要与鼻尖相对,如若不对,身前俯则后足无力,身后仰则前方无顾。手尖于脚尖要齐,脚踢手随之。手足齐起齐落。拳打脚进之。不能有前后左右的偏斜。三尖相对是武术动作协调一致的要领,无论弓步拳、马步拳、虚步拳都应如此。以三尖相对的方式站桩,还能很好的调节气息。

33、意发神传,心动形随:意指情感,神指神态,心指思想,形指形体动作。武术运动与其它运动的一个重要区别,就是它侧重于心灵“自我感染”的表现。所谓心灵自我感染,就是主观情感和主观思想对形体动作的支配。广而言之,不管练什么拳,主观上总有一种攻防意识,总会出现假想之敌,主观思想便要致敌于死地,主观情感也会随招式而变化,假而似真。狭而言之,练什么拳便会在什么样的主观理解支配下练习,比如练醉拳,总要先有一个似醉非醉的意识,再有一个以醉态奚落敌人的情感,练出拳来才能形神兼备。

34、根于脚,发于腿,主宰于腰:脚有支撑之能,练武术最忌脚无根。脚无根,则身易晃,重心易不稳。以脚踢人,力发于腿。大腿带小腿,小腿催脚,力量贯于脚上,脚似鞭梢,产生巨力。腰为周身之轴。四肢运动全靠腰来主宰。腰一动,上可使背催肩,肩催肘,肘催手;下可使胯催膝,膝催腿,腿催脚。脚无根,腿难发,腰无力,腿也难发。要想腿击有力,当先练好桩功与腰功。

35、 练武先求腿力:武术以练腿为主。腿法练好了,五行(心肝脾肺肾,劈崩钻带拿)则顺,六合(背与肩合,肩与肘合,肘与手合,腰与胯合,胯与膝合,膝与脚合)则对,出势则疾,进退则灵,运用筋骨则易。腿力与脚力、腰力是统一的整体。练武先求腿力,便包括了脚力和腰力。

36、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观察对手躯体某一部位的变动,即可判断出随之而来的招式样。听到微弱的风声,便能识别出突然的袭击。凭借皮肤的接触,就会感知对手力量的大小、虚实和进攻方向。这是习武者在技击素质上应达到的要求。要达到这个要求,需通过长期训练,反复强化击打刺激,形成条件反射,使感知信号向大脑中枢的传递,大脑指令向拳脚动作的传递在瞬间完成。

37、料敌在心,察机在目:技击中最讲究以逸待劳,以逸制劳。心中有数,把准时机,便可事半功倍。料敌在心,就是善于判断对手意图,其一举一动,一手一足俱在我意料之中,我即可玩敌于股掌之间。察机在目,便是强调要把握进攻的时机,啾准对手的破绽,出其不意,攻其不备,出小力而至大胜。

38、以静待动,后发制人:这里所说的静,指自己以外观形态与对手保持相对静止的姿势,调整体力,以逸待劳。静,还指内心的沉着冷静,细心观察对手的一切行动。动,指对手为了迷惑我而采取的无关紧要的步法移动和一切虚假动作。动,还指对手首先发起攻击的动作。交手之时,静以待之,待敌生乱,趁机击之,虽属后发,而能制之,这便是这条谚语的含义。

39、主动抢攻,先发制人。先下手为强,后下手遭殃:这是强调先行出击的重要。当自己在精神、气势、体魄、力量、武技等方面均压倒对手时,先发制人,可一举获胜,在自己与对手旗鼓相当的条件下,判断准确,看准破绽,抓住时机,果断进攻,可出奇制胜。当自己的身体条件、武艺技术不如对手时,凭着旺盛的斗志,拼搏的精神,疾快的速度,不拖泥带水的动作,坚决果敢,以一往无前的气势出击,可反败为胜。对手越消极,我当越主动,以主动制被动,以进攻克防守。

40、彼不动,我不动;彼微动,我先到;后人发,先人拳:在技击中,先发制人,可以掌握主动权,这是勿庸质疑的,但后发制人也有出奇制胜的妙用。主张后发制人的拳种、拳家均不在少数。后发制人,绝不是说速度要慢于对方,而是动作起动在后,动作完成在先。这就是说,后发制人的速度反而要更快。彼不动,我不动,是说绝不先动。彼微动,我先到,是说对方技击动机,袭击方位、所用招法刚一显露,我即做出反应,且要在对方目的未达到之前将其击倒。后人发,先人拳,就是说这种打法,虽发于人后,却先于人到,率先完成技击任务,这可说是后发制人的秘诀。

41、 后发先至,后发三至,后发后至:这三句话,是三种防守反攻的技法。这一句强调对手已进攻但尚未达到目的的瞬间,截击要快。第二句强调反击应采用连续进攻的战术,一招未尽,一招即起,不容对手喘息。第三句是说如果对手拳快,则应让过拳锋,消其劲力,待其招势成为强弩之末,即行反击。这三种技法有一个共同点,即要求习武者善于掌握技击时机,使防守与进攻达到“自动化”的程度。

42、彼静我乱,彼乱我静。静中用乱,乱中用静:在交手之时,假如双方都不肯进招,处于“我待彼发,彼待我发”的境地,如何是好呢?这条谚语便解释了应对之法。“静”指伺机;“乱”指行动。也就是说,对方伺机,我便行动,对方行动,我便伺机;在伺机中不忘行动;在行动中抓住战机。程宗在《少林棍法禅宗》中说:“彼枪发,我枪拿,彼枪不动,我枪扎。此一扎也,不浅不深,非真非伪,明此机者,进乎技矣。”这段话便是对这条谚语的实际运用。特别应当一提的是,“彼静我乱”时的行动应当虚实相间,其意在于“引蛇出洞”。“蛇”不出,则真打;“蛇”一出,则属“诱”招,当变换再进。

43、拳打三节不见形,见了形影不为能:拳经中说:“三节即三体也,手为梢节,身为中节,足为根节。三节不明,周身是空。上中下三节总要分明,上节不明手多强硬,下节不明足多盘跌,中节不明浑身是空。在格斗中,身体三节各部都可用来击打对手。头、肩、肘、手、胯、膝、脚处处可发,处处可用。如拳谚所说:”远了便上手,近了便加肘;远了用脚踢,近了便加膝”。但是,究竟用什么部位击打,却不能显露在外形上,而是要虚虚实实,使对手难以琢磨和防御。看似脚踢,实则用膝;看似直踢,实则后撩;看似肩打,实则肘撞。“拳打三节不见形”即是要求攻防应具有虎行无声,龙行莫测的特点。

44、能在一思进,莫在一思存:这条谚语是强调在搏斗中须树立克敌制胜的新年,突出战斗进取精神。在搏斗中,只能思进,不能思存,更不能思退。一旦思存思退,斗志先馁,便没胜利的希望了。所以拳家们说:“遇敌有主,临危不惧”“敢打必胜,勇往直前”。在搏斗中,精神力量是战胜对手的重要因素。

45、有意莫带形,带形必不赢:意,在这里指进攻或退守的意识;形,指身体各部的动作。在格斗中,自己的进攻或防守意识是不能让对手察觉的,对手一旦察觉,有了准备,自己的设想便要落空。对手为什么会察觉自己的意图,原因便在于外形把意识带了出来,暗示给了对手。比如手脚的轻微移动,身体的稍稍倾斜,肌肉的一丝颤抖,都会带出攻防意向。高明的拳师甚至能通过对手的表情、气息、目光的细小变化察觉到攻防意向。同样,高明的拳师也最能掩饰自己的攻防意向,或在格斗中不做任何预备势,或用假“形”诱使对手作出错误的判断,这样才能“乘其无备而攻之,又其不意而出之”。为了达到“攻其不备,出其不意”,招法就要快速,所谓以我为主,近打快打,“起如风,落如箭,打倒还嫌慢”。

46、肘不离肋,手不离心,起如钢锉,落如钩竿:这条谚语讲的是发拳出击的要领。拳,必从拳位而发才会有力。拳位分上中下。上位在乳侧,中位在肋旁,下位在胯边。谚语所讲“肘不离肋”,“手不离心”,即是讲出手收手应紧靠身体,好象拧绳一样,完整而紧凑。发拳,必须短促严实,拧裹而发。拳出,不但拳面有力,就是手腕、小臂也有由于拧裹的动作而具备擦力、崩力,这便是如钢锉。收拳,是臂膊顺原路而回。它不是消极的收,而是“收”中带打。拧裹而发的拳,顺原路裹胯合裆,屈膝扣足,五趾抓地。拧身时以腰为轴,快速谨严。

47、迈步如行犁,落脚如生根:练拳讲究“上体宽舒自然,下肢沉实稳健”。宽舒自然,是强调松弛而不紧张,这样上肢才能随时进入进攻或防守的状态。沉实稳健,是强调桩实步稳。桩实,即落脚如生根,任敌挤、撞、顶、靠而不动摇。步稳,即迈步如行犁,一步迈出恰恰到位,挤乱敌人重心,自己可攻可衬。桩步沉实,脚步稳, 出动作既不飘浮,又不僵硬,外顺内实,庄重安逸,可使同身蕴藏着的充沛内在力量充分发挥出来。桩实步稳,是各种拳法都重视的原则,而形意拳、大成拳,南拳对其重视的程度尤为突出。

48、转身回打,其机在头:在拳术及器械使用技术中,有转身回打的招法。一些人以为转身就是亮出后背,即使回打仍感迟滞不快,且容易被对手乘虚而入。其实,转身打法的关键在于“关”,掌握了“其机在头”的要领,“回打”何滞之有?头,是人身体的主宰。如身欲右转,一定先右转头以视敌人,然后身才随转。如身欲左转,也一定先左转头以视敌人,然后身体随之。这各左右转身的方法,快如旋风,决定会露出任何破绽。须注意的是,转身回打的步法得灵活,至于是左回身还是右回身,要依据自己的步法而定,以免自绊腿脚。

49、兵贵神变,势势相连:变,指变势,也即变招。交手放对,立守一势,难以应敌。因此,须立一势,又立一势,复换一势,迅速变换,才能使能手应接不暇,而胜势在我。如果只仗着一种招法,就会被对手洞悉虚实,不能全胜。《说唐》描述的程咬金三板斧,就属“立守一势”之列。换势迅捷还不行,必须以逸待劳,或未发而先人,或待发而后应,随时审势,见隙而进。能用一招获胜,决不复用第二招。

50、打人如走路,看人如蒿草:这是技击心决,也就是在技击中对自身的一种心理暗示。这种心理暗示可以消除由于对手身高、体壮、技强、声望大而使自己产生的压抑、忧虑、紧张等心理负担,而使自己精神放松,情绪稳定,意志坚强,如入无人之境,从而产生必胜的信念,在竞技过程中可以毫不受外界干扰地发挥自己的水平。

51、有人似无人,无人似有人。独练时无敌似有敌,应对时有敌似无敌:后一条谚语是对前一条谚语的具体说明。练习对手进行格斗,逼真地运用各种招数对付假设敌的各种进攻。这样练习,一方面加强了练习的严肃性、实战性;一方面可使招法形成条件反射。这便是无人似有人。真正交手之时,应当不受客观环境的影响,不受对手攻防的支配,象练习时那样充分发挥,随意自如,从容不迫,始终把握住主动权。这便是有人似无人。

52、神以知来,智以藏往。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神,指主观直觉反应。智,指灵活、迅速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智慧。知,是了解、把握的意思。这条谚语指出,凭直觉反应能探知对方的意图,凭着自己的智慧隐藏起自己的意向。令敌人两眼一抹黑,而我心中明如镜。敌人不能了解我,而我能把握住敌人。这就象明眼人打盲人,占足了优势。

53、拳无拳,意无意,无拳无意是真意:武术练到了化境,伴随而来的是举手投足均能收到技击效果。拳脚用不着摆好动手的架式,思想用不着做好应对的准备,大脑皮层对人体手足的控制已达到了自动化的程度,对突然袭击可以本能的作出迅速的判断和反应。意识与行动在刹那间似乎割断了联系,似乎全凭着本能应对,这便是无拳无意,是习武者追求的真意。然而,无意绝非真正的无意识,恰恰是意识敏捷的反应。由意识到动作之间的指令传递快靠几乎使意识与动作同时发生,看起来好象没有经过大脑思考便行动一样,无拳也绝非真正的无拳法,而是不拘泥于拳法,相敌之情形而行之。无拳无意,是武术的最上乘境界。

54、拳打三不知:拳打不知,是说发拳要迅雷不及掩耳。不知有三,即我不知,你不知,他也不知。这是说应对之捷,出招之快,自己尚不及想,对方尚不及反应,旁观者尚不及看清,对手便已被击倒,这可以说是对“无拳无意”的具体描绘。

55、 不招不架,只是一下。犯了招架,十下八下:我国武术技击的特点是连续快攻,原则是速胜。即使后发制人,也要后发先至,双方交手不过是见上几招的事。几分钟,几秒种之内就要见个分晓。象武打电影中那种长时间的打法,并不体现武术技击的原则。因此,武术便要求拳手灵活巧妙,勇敢刚劲,在刹那间解决对手。即“不招不架,只是一下”。如果几招之内不能打败对方,那就说明自己的本领不足以速胜,就需要长时间的较量下去。这时便不仅是比武艺,还要讲体力,拼气力了。

56、上步六合手,打不赢就走。上手五花炮,打不着就跑:“六合手”“五花炮”是少林拳种中散打招势的名称。其招势迅猛巧妙,往往能一举奏效。先发制人者常常使用。谚语用这两个招势代指一个人善用的招法,说明这样一个技击策略,在技击中,自己已经使出了最拿手的技艺,尚不能取胜,那便已说明自己的实力不及对手,就应当考虑战术上的迂回,战略上的转移,以图“东山再起”。最好不要硬打硬拼,使自己遭受重大损失。当然,在对敌斗争的生死关头,又另当别论。

57、 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实互用,刚柔相济:交手过招,不能实心眼。正所谓“兵不厌诈”,“虚虚实实”。虚实的含义有两个。一是变招的虚实,即散手的每一招都可虚可实。如引手(或称逗手)是虚招,可诱敌出击,如敌尚不及反应,这一招可变为实招,可劈、可拍、可抽、可抓。崩拳是实招,应当一拳制胜。倘若被敌遮拦,就应当即刻抽拳撤劲变为虚招。这就是“彼能破,手则虚,彼不敌,手则实”。二是相搏中的虚实。就是欲打其上,先向下取之;欲取其左,先向右引之;欲制其于绝地,先卖破绽以诱之。除此以外,还要善于观察对方的虚实。彼手上击,下方必虚;左击,右方必虚,前击,后方必虚;脚踢,支撑腿必虚。避实就虚,乘虚而入。虚劲,是试探性的,因此劲力蓄而不发,柔韧有余。实劲,是要一举奏效的,因此劲力充足刚劲。技击要求“虚实互用”,那么劲力的掌握便应是“刚柔相济”了。

58、以短逼长,以闪为进,以活为主,以速治慢:短遇长,“逼”为上。个小为短,力弱为短,拳艺不高为短,兵刃不长为短。短是个弱点。然而,短却并非不能胜长。短欲胜长,常用的是“逼”法。逼在这里应做接近、靠近、挤进解释。交手双方越接近,则长者有弊,短者得利。长者周转不便,短者可任意发挥。如果短者见长,惧而逃之,长者鞭可及,短者必输无疑。短胜长,闪为进。闪本是躲。如果闪就是为了躲,那是只守不攻。闪,应是为了进攻,是躲避敌人的锋芒,换个位置出击。个小力弱者正面迎击身高力大者,必要吃亏。以闪为进,避实就虚,方能奏效。短胜长,活胜死,技击中,历来是活手胜死手,活步胜死步,心眼儿灵活的人胜死心眼的人。活者,灵活多变之意。短者不活,弱上加弱。短者灵活,闪展腾挪,才正是发挥了自己的长处。短胜长,速制慢。持久战对短者不利,在战略上,短者应求速战速决,在战术上,也要以快取胜,或先发制人,或后发先至。

59、拳贵神速,劲发宜促:拳出如迅雷,令对方不及掩耳。劲发宜短促,如万均之力爆发。技击中,虽忌讳多余的预摆和频繁的滑步,更不宜暴露攻击意图。很多拳种的技击法讲究不用预备势,双手下垂,似无备状,其用意在于掩护自己,迷惑对方。以便快速抢攻。快速抢攻,不可顾前不顾后,而要攻中有防,避免抢攻失利,退守无着,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60、 “攻”字当头,“掩”字为先:掩,遮蔽、掩护之意。攻字当头,掩字为先,是强调“打人先互己”。攻守结合得紧密方为上乘拳术。有道是“有攻无守,破釜沉舟,有守无攻,坐以待毙。”这话固然夸张,但却讲出片面性的危害。所以,有攻必有守。左攻则右守,手攻则脚守。一手出击,则拳攻而肘守;一脚出击,则脚攻而腿守;一步迈出,则进可攻而退可守。保护住自己,才利于消灭敌人。狠狠打击敌人,才能更好的保护自己。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4

帖子3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