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溪内家拳的本源出自武当一脉。据《宁波府志·张松溪传》“松溪,鄞人。善搏,师孙十三老。其法自言起子宋主张三丰。三丰为武当丹士,徽宗召之,道梗不前,夜梦玄帝授之拳法,厥明以单丁杀贼百余,遂以绝技名于世。由三丰而后,至嘉靖时,其法遂传于四明,而松溪为最著。”盖由此而得名,传至今于我辈已是第十三代。
笔者自幼喜武,孜孜不倦,历经数载,仍不得其门径。盲目瞎练,长进甚微,难有突破。后有幸得遇恩师李飢先生悉心指点,一改旧习之病,化刚为柔,渐觉神清气爽,劲力通达,身法圆活,再无迟滞之感,始信内家拳之玄妙精微。
松溪拳历经数代前辈的精研苦练,在理法和技法上形成了一套系统而完整的内家拳学体系。融养身与技击为一体,注重内外双修。有“拳起于易,理成于医”之说。先哲有言,人身即是一小天地,阴阳交合无所不包。松溪之术统三才之学,按理成法,顺法则成。以松溪四平手基本大法而论,便是以阴阳交替为基本之道。手、身、步三法即为上中下三法。上下、左右、里外为调手的上三法;旋腰、转胯、气转黄庭为中三法;圈步、踩足、封裆为下三法。集上诸法便是松溪独特技击的打、跌、拿三法。此三法源出于易理的“阴阳八卦,元亨利贞”,有谓天有四时,地有四方。天无四时,万物不生;地无四方,风雨不兴。拳无元亨利贞,则阴阳不合;阴阳不合,又如何能克敌制胜。因而在行拳走势,站桩打坐,务必要把握阴阳,独立守神,敛先天之气,鼓元神之勇:以抱元守极之法,司周天运行之术。方能臻至于内家拳“拳道合一”的高深境界。
而言松溪拳术取法子医,乃缘子本门养身与技击之法皆和医道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气沉黄庭,气转黄庭”是抱元守极之法,练先天混元之功。“下颚微收”,为提耳根之劲,助少阳之气,壮命门之火。“含胸拔背,沉肩坠肘”,为降心阴,振脾阳,助肾阳上升。以医道而论,则称之为“心肾相交,水火既济”,从丹家医经“黄庭内景”来说,则称之为“调伏龙虎’姹女求阳,黄婆为媒”,龙即肝,虎即肺,姹女即心阴,阳即肾阳,肾阳即婴儿,黄婆即脾藏。此说即为中医的臌象之说,道家的气化之学。含胸,心阴自然下降;沉肩坠肘,肝气升,胆气降,脾气升,胃气降,肺气扩。习拳者若求气血强旺,精力健盛,必须通晓“审于外的半表半里的经络学,悟于内的臌象学,更应穷哲勤易而知化。
“拿筋扣脉,打穴击要,反筋背骨”是松溪内家拳的核心技术。拳谱云“若要拳法通,须知任督冲。带脉亦当练,旋转在其中。冲脉讲猛势:闪击归其功。”就是说要跟据人体经络的气血运行来进行练功,同时亦必须明确人体十二经络和奇经八脉上分布的各个要穴,黯熟人体结构。松溪派的擒拿跌打就是以筋脉要穴,人体关节为其主要攻击部位,伤筋折骨,损伤内臌为其主要目的。经络是“内属腑藏,外经肢节”的彼此通达系统,如能顺之通之,则能治病健身,反之逆之,就会发生病变,甚至死亡。从武术上来讲,是以反逆阻塞打击敌人,必然造成昏、麻、哑、死、残等状况。因而充分了解经络穴位的功能和作用,必然能在实战技击中达到“积威犹末发,胜利己在望”及“非死即伤”的精妙效果。由此可知拳理和医理是相通的,这便是“理成于医”的缘由。
“气聚则成形”,松溪内家拳在练功时对方位是有讲究的。面南背北是其不能违背的原则。这一条原则合符地球南北两极磁场的情況,使人体的任督二脉与地磁相合,由带脉贯穿东西为轴,以走化角度经纬来调整上下平衡,在拳法上是走化得势。古人讲人体是一个小天地,所以有像天法地之说。松溪派练功便是要使人体这个小天地与地球这个大天地相吻合,只有相吻合,才能形成拳法上的方位和角度,合则气聚,气聚则成形。在易说,是气聚则生物;在拳说,是得势,得势则能克敌制胜。
“练、看、听、用、变、化、悟”是习练松溪内家拳的七字要诀。
练--内练意气,外显神形,以意领气,以眼显神。
看--内视与外视。内视为先,内外相合,外视对手,内视自已,则达到知己知彼。
听--耳听与神经听。神经听为主,耳朵听声音,神经感触觉,是谓后发于人而先至于人,以静制动,法在机先,贵在适时。
用--因地制宜,因人而异,不惊其则,不拘手法。
变--招术之称。术者,变也,随势而异。
化-亦为走化,是“制机先”,“穷神才能知化”。
悟--心、神、气的最高境界。
武当松溪内家拳细分起来,由药、拳、功、械、武德五部分所组成,它源于武当道门而又兼收并蓄,博探众家之长,历经锤炼,形成了今天朴实无华,优美典雅的独特风格。但仍然保留有武当拳“圆、旋、绵、柔”的内家宗风。
运用之妙,存乎一心。妄乖典则,应所严禁。若为法则制式所拘泥,亦所不取。务深造穷究,融会贯通,以收实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