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道的本质在于质与能在于争

[复制链接]
1931 3
众桁痛 发表于 2018-11-12 20:48:48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千百年来,无人说清武道是什么?答什么是武道的倒是很多,如杀人术是武道,强身健体是武道等。然而两个命题不是对等的,是包含与属于的关系。

武道是什么?我认为武道是万物吸收能量、转化能量、贮存能量与运用能量所包含的各种道与理及其运动本身,它不只专属于人类。如星辰的运作,也包含着吸收能量、贮存能量与运用能量。人的一生,都是在习武的,只是高低、系统与非系统之别罢了;如饮食,它本身就包含着吸收能量、转化能量、贮存能量与运用能量了。

武道的道与理,即吸收能量、转化能量、贮存能量与运用能量的规则、秩序、方法技巧等。


广义的习武,即运动。只要运动,就存在武。而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故而宇宙的一切都存在武,都在习武。

狭义的习武,就是我们平常说的 修炼武功了,限于人类与动物。



武道的本质,在于质与能,在于争。质即物质,能即能量。质与能是可以相互转换的,我们可以说一切的物质都是能量,一切的能量都是物质。争即争斗,与天争,与自然万物争,与人争。人从最初始的状态精子时便开始了争,争哪一个能与卵子结合,争母体的能量。

武德是什么?不是与人为善,与万物为善。武德就是与万物形成良性竞争所需要的行为。

宇宙万物,皆在于争。争无所不在,大到星辰,小到尘埃。星辰吞噬陨石是争,大的尘埃吸附小的尘埃是争。强的人欺负弱小的是争,人学习知识是争(生下来人是不会那么多的,争取了故而才会)。于人而言,争名,争金钱,争权等是为小争。唯与天争方为大争,如突破寿命的枷锁,突破力量的枷锁,认知等。

习武是为了什么?习武就是为了争,习武其本身就在争。习武,强壮自我根基,即强壮自我身体素质。天生弱者习武变强是争得了强;天生强者习武变得更强争得了更强。壮自我根基,是为大争,小争则是附带的,如根基壮大了去争名去赚钱等。故而,习武是争,习武是为了争,习武是为了更好的争。

习武合天人之道,人可突破天命枷锁,即突破人体极限。如寿命,力量,速度,视力,听力,记忆力,分析力等。质的变化,将会使得人相同的脑容量产生不同的能力高低。习武,这不是使人能更好的去争吗?以人为本,古往今来多少人误解其意了,或者说理解的不够透彻。





事物都是在发展与变化的,人亦是。社会发展所产生的一切其他事物都以人为中心,但却忽略了人自身的发展。炎黄时期,已有以人为本这一观念。然如今科技发展得可飞天入海,然人的寿命还是不变或是变化不大(只比自然死亡的,如古人与野兽拼以及战乱等早死的另算)。除了知识这一由几千年积累下来的成果外,现代人的身体素质真的强过古人吗?古时穷苦百姓与今人比没意义也不对等,富人比的话很难说了,几千年的发展,人的身体素质还是几乎不变抑或是退化了,这不是一种悲哀吗?

武之一道,说穿了就容易学,不懂其道理怎么练都隔着一层纱。

怎么吸收能量?饮食,药浴,晒太阳等。吸收的方法呢?

怎么转化能量?运动。怎么运动?内在的与外在的。

怎么贮存能量?运动,静心,导引等。贮存在哪里?

怎么运用能量?如气血运转周天可增强身体素质,这就是运用能量,不同的气血运转方法就会有不同的功用。如出拳格斗亦是运用能量,不同的招式有不同的发力方法及效果。



武道的功法。就是结合人与天地(规则,秩序等)针对吸收能量、转化能量、贮存能量、运用能量所创造出来的方法技巧。每一个步骤都是各不相同的,就是运用能量这一块也不尽相同;如对身体内运用讲究循序渐进,过猛伤及自身;对外如出炮拳劈拳等哪一招不是能量释放过猛,伤身体啊,所以武人都要有好的养法,有些武功很高的如孙禄堂等为什么寿命还是跟正常人差不多?那年代刀里来枪里去不知多少回,就算不考虑搏击致伤,发力频繁过度也伤人啊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精彩评论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zyh1 发表于 2018-11-13 06:25:09 | 只看该作者
看到“吸收能量、转化能量、贮存能量与运用能量”我都以为是要说元气弹了........
板凳
ye86292044 发表于 2018-11-14 07:45:59 | 只看该作者
力只有那几种,而习武所要求的打击力就一种,就是整体协调的穿透力,就是一种极度协调的力
地板
后之桃 发表于 2018-11-25 07:26:12 | 只看该作者
人是有思维的,只会争对自己有利的,争取好的或者花小代价得大好处的,对己有害的自会尽力避免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1

帖子1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