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术的本质是科学合理的条件反射

[复制链接]
1727 0
qq330266540 发表于 2017-10-21 01:45:25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武术,是一项以防身抗敌为目的的特殊技术。如果你承认人的生命对于一个人来说是最可宝贵的,那么,是否可以作出这样的推论:具有防身自卫抗敌保护自己生命作用的武术,对于一个人来说,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呢?
如果你承认武术对于我们具有极高的实用价值,我们都应该认真来学习武术,那么,我们对于武术的本质,应该如何来认知?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思想理论,来指导我们对于武术的日常修习呢?
我认为,武术的本质,就是一种科学合理的条件反射。如果从学理角度来解释和认知“武功”,武功就是通过长期高强度的武术训练,形成和提高人对外界攻击能做出本能反应的能力和水平。
中国的传统武术,至明清时期,发展达于顶峰。在明清时代,已经形成了以技击实战为核心,以基本技术为基础,以套路为辅助形式的完整的技术体系。而套路,可以说是中国武术所特有的一种表现形式。
传统武术的实战价值,是很高的,关键是融会贯通,灵活运用。古代所创编和流传下来的传统套路,多为一些有实战经历的武术家,基于实战经验和实战检验,将其攻防经验和其攻防格斗技术的精华动作总结而成,其创立目的很明显,就是为了实战,因此,其套路内容的实战内容较多,实战价值和实战意义较高。而随着时代发展和社会环境的不同,现当代人所创编的套路,由于其实战经历欠缺,即使讲到实战,也是想当然的成分较多,特别是有些套路的创立本身目的,就在于健身和用于娱乐与表演,因此,套路内容的实战内容要较少。这一点,也是习练者在进行学习和选择时需要加以考虑区分和要注意的。
武术套路具有其自身的作用与价值,它的创立和存在,一是便于记忆,以利于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武术套路创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保存武术的技击动作,作为武术的基本训练需要。中国历代武术前辈创编套路的一个目的和作用,是便于武术相关技术内容的记忆、掌握和传承。古代武术家之所以创编套路,主要是为了把武术攻防格斗技术的精华动作,用固定的程式形式串连起来,以巩固其攻防经验,以便于记忆、掌握和传承。套路的创编和产生,对于武术的传承和发展来说,具有不可替代的积极和特别重要的作用。套路并紧密围绕着攻防格斗技术的发展而发展。二是可以培养习武者在实战中保持技击动作连续性,能够做到势势相承,进行组合搏击,连攻连杀。关于套路的这一作用与功能,正如程冲斗在《单刀法选》中所说的,“以前刀法,着着皆是临敌实用,苟不以成路刀势,演习精熟,则持刀运用,进退跳跃环转之法不尽,虽云招招实用,犹恐临敌掣肘,故列成套路。”临敌搏斗,生死在电光火石之间,所以,具备有随时作为肌体自身反射可以施展的、简洁却又有力的技艺套路,具有性命攸关的重要意义。
在武林中,素有“少林棍,武当剑,形意枪,八卦刀”之说,其内涵,据我的理解,应该是说各家在这些器械方面有独到之处。由于“少林棍,形意枪,八卦刀”我没有练过,因此,没有发言权。我只练过沧州郭长生老师所传下的“二路苗刀”、武当游明生老师所传下的“武当白虹剑”、赵战军老师所传的“四门双手刀”、焦建国老师所传的“老架达摩剑”,个人感觉,这是四个很好的兵器套路,均有教学视频在网上有流传,教学和实用讲解很详细,很有实战价值,是几个很不错的兵器套路。
人的本质,就是动物的一种,天生就具有保护自己、与敌人作战的能力。在平常的生活中,人的这种能力被掩盖了。进行武术训练,是为了恢复人的这种搏斗本能,并在这个基础上,追求功力,以求超越常人。人在受到极度刺激的情况下,神经反应不经过大脑做出反应,而是通过脊髓神经直接刺激身体进行相应的反应,这时,其反应速度是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大脑时候所作出的反应的速度的几倍到几十倍。这是人类保护自身的一种本能。这也就是武术的生理学基础。
如果一个人想要在一场搏斗中恰如其分地果敢行动,敏锐的反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处在实战环境的搏斗中,人体就会通过求助其自身更本能的肌体反应而做出相应动作。无论遇到何种情况,人体思维的第一步反应,就是搜寻其自身经历方面的“档案库”,看看眼下所面临的任务(或要求),是否与过去经历过的某个境遇相一致,从而形成了以经验为基础的反应。对一个不习惯打斗的人来说,他的脑子中就找不到打斗的模式,于是就可能进入软弱无力的状态。大强度、切合实际的格斗训练,实际上就是赋予受训者那种精神上的模式,此模式使其能具备大量的、精神上凭感觉就可以找得到的参考资料档案,针对实战形势作出反应。
因此,武术所讲求的,一是每个招势要简洁有效,二是招势的连续和组合,使用组合连击搏杀法,不是单一的技法攻防,而是将各种实用技法组合运用,连攻连杀。在实战搏杀中,每一招发出,都是连续的招法紧随其后,依靠一系列的杀招变化,使敌人没有喘息、反应、思考的时间余地,从而最终被战胜。这种组合搏杀招法,只要研习熟练,在任何情况下,不必经过思考,就能自然做出反应,发出相应的动作。此正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以熟知打不知”。这也正是中华传统武术实战技击的精奥所在。
那些确有实效的格斗培训,往往把目标定在给受训者的身体注入这样的技能。这些技能被反反复复地多次训练,以至于不论遇到何种搏斗实境,这些技艺、技术都已成为受训者身体本能自觉反应机制的一部分。培养这种反应机制的关键,在于培训工作本身。首先,要选择具有实战价值的技术动作系统。一个以实战搏击为目的的习武者,应该科学选择合适的具有实战价值的武术套路或一招制敌及特种兵格斗术之类的军事武艺来习练。要说明和注意的是,招数的选择,要贵精而不贵多。
在学习中,要始终谨记一点,中国传统武术的组成,是以技击实战为核心,以基本技术为基础,以套路为辅助形式的完整的技术体系。套路只是传统武术学习中的一种辅助形式,而不是传统武术的主要内容。
在选择好套路后,在练习和使技艺“上身”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套路与散招的关系。中国传统武术有套路和对抗格斗两种运动表现形式。套路是由招势构成的。武术套路,就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招势)组合。其中,套路主要为武术的学习、训练和演练形式,对抗格斗为武术的实战运用形式。换句话说,武术学习训练,用套路;实战,则用散招。对抗格斗,以散招为实用表现形式。要练好武术并能应用于实战,首先要掌握好招势。武术套路,就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招势)组合。
在传统武术中,在套路练习初期,多是分开来一招一式练习,让学习者体会运气使力、攻防技击的含义。而这种练习反复不断地进行,正是为了在实战中,能够条件反射式地使出相应的招式,也可以仔细体会招式的功效。
比如太极拳,它的起手势实际上已经包含了擒拿和反擒拿的动作,练太极如果不理解它的实战意义,就只能是花拳绣腿,和舞蹈无异。这让人总觉得中国武术都是花架势。
同时,要把所选择的格斗技术,一次又一次地反复操练,以及逐步增大施加压力的强度,使其逐步适应未来实战中的危险。这一切就意味着在生死攸关的环境条件下,自卫技艺就会起反射,于是在搏斗所产生的恐惧冲击力就会大幅度降低,同时,在脑子中找到与过去经历过的与眼前这个境遇相一致的适当的打斗的模式,来应对和解决其眼下所面临的任务(或要求),做出以经验为基础的反应。
如果从学理角度来解释和认知“武功”,武功就是通过长期高强度的武术训练,形成和提高人对外界攻击能做出本能反应的能力和水平。
“反射”是一切神经活动的基本形式,是人和动物通过中枢神经系统,对刺激所产生的规律性反应。反射分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非条件反射,是正常人和动物生来就有的神经联系,是在种族进化过程中建立和巩固起来的,能遗传给后代。如食物入口引起唾液分泌。
而条件反射,是在非条件反射的基础上,人和动物个体在生活过程中适应环境变化而形成的。需要在一定条件下才能发生和存在,其神经联系是暂时性的。如动物听到食盘声引起唾液分泌。
能引起条件反射的刺激,叫条件刺激。这种刺激本来不能引起机体的某种反应,但如果与能引起这一反应的刺激多次同时出现,那么这种刺激就可以成为能引起机体的某种反应的信号,而引起后者单独作用时的相同反应。例如,将吹哨声同鸭群喂食同时进行,多次重复后,单用哨声就可唤回鸭群集合。此时的哨声就成为鸭群集合就食的条件刺激。
修炼武功的实质,就是通过长期反复的高强度的攻防训练,使假想敌手的攻击动作或预备姿势成为受训者的条件刺激,引起受训者的条件反射,能够快速做出相应有效的防卫反击或主动进攻的技艺动作。其中,反应速度,“快速做出反应”,是武功的核心;准确打击,“有效的动作”,是武功的关键;打击效果,功力高低,打击强度,是决定武功打击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所在。
临敌搏斗,生死电光火石之间,所以,具备有随时作为肌体自身反射可以施展的、简洁却又有力的技艺套路,具有性命攸关的重要意义。因此,套路所讲求的,一是每个招势要简洁有效,二是招势的连续和组合,使用组合连击捕杀法,不是单一的技法攻防,而是将各种实用技法组合运用,连攻连杀。在实战搏杀中,每一招发出,都是连续的招法紧随其后,依靠一系列的杀招变化,使敌人没有喘息、反应、思考的时间余地,从而最终被战胜。这种组合搏杀招法,只要研习熟练,在任何情况下,不必经过思考,就能自然做出反应,发出相应的动作。此正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以熟知打不知”。这也正是中华传统武术实战技击的精奥所在。
咏春拳训练中所用的木人桩,在设计上就是模仿了敌手的各种攻击姿态,用来进行模拟对抗练习,反复磨炼在对手防卫姿态和各种攻击姿态来袭情境下的进攻和防守反攻方法,目的也在于以木人桩模拟的敌手的各种攻击姿态作为条件刺激,达到建立和形成条件反射机制,以形成在对手各种攻击情况下能做到条件反射,自动做出快速反应的能力。
金庸先生在《书剑恩仇录》所描述的:“褚圆苦练达摩剑法二十余年,心剑合一,势成自然,已是根深蒂固,敌剑既然如此刺到,不得不自然应出相应破解招数。”矍璇在《侦察连》中所描述的:“说到拼刺刀的能力,除了体能和技术,很大程度是看哪个胆大,哪个愣,哪个不要命,哪个敢毫不犹豫地出刀。要是经过实战锻炼和特有的悟性,使这股劲儿与体能、技术一起,化作了本能和条件反射,那就成了实实在在的刺杀高手。敢于和习惯于拼刺刀的士兵,都是心理素质超常的。”“战斗的激情和狂热,调动着他平时所有的体能和技能,变成了一个杀人机器,所有的动作都是条件反射,达到了杀敌技能的最高境界。”其中所讲的,都是讲的这个道理。
在选择好套路后,在练习和使技艺“上身”的过程中,还要注意下列问题:
1.注重基本技法的练习
古人在创编套路时,都有一定的使用意义,也就是说每一招数都有具体的攻防内容,使用目的非常明确。这样,就逐渐形成了兵器的一些常规的技法(基本技法)。这些技法都是通过招法来显现的。在练习某一种兵器时,了解和认识这种兵器的一些基本技法,有助于对这种兵器练习的认识,也有利于练好这种兵器。
2.认识、理解兵器每个招式的攻防内容和含意
习练兵器,必须要有兵器的使用意识。武术兵器套路的创造、设计,在过去冷兵器的时代,都是为了对抗使用的,一招一式都有明显的攻防含义。兵器的每个招式,都有实在的攻防内容,都有明确的攻防含义。如果不知道兵器招数的意义,要练好兵器是不可能的。只有认识、理解了兵器每个招式都有的实在的攻防内容和它的含意,才能更好地将兵器的练好。
3.是要练好每一招势。要练好武术并能应用于实战,首先要掌握好招势。在传统武术中,在套路练习初期,多是分开来一招一式练习,让学习者体会运气使力、攻防技击的含义。而这种练习反复不断地进行,正是为了在实战中,能够条件反射式地使出相应的招式,也可以仔细体会招式的功效。
4.套路练习的禁忌事项
一忌“停”。练习拳械,要到成势时止住。不到成势时止住,是为将劲打断,名曰“停”。犯此,无论如何锻炼,劲不连接,终无致用。
二忌“流水”。到每一招势成势时,要稍稍止住,势势分明。每招到成时一顿,意贯下招,是为势断意不断。练习时,势与势之间的动作,要分明,要似停非停,不能一味地连接下去。如不停顿,一混做去,谓之“流水”。犯此,到发劲时,因势无节制,劲无定位,必致劲无从发。
兵器练习,必须符合这些拳理,做到招招清楚,势势分明。每一势的兵器动作,都要规范、准确、到位,到位后稍有一顿,但动作要劲断意不断,使兵器的演练节奏清楚,用意分清,一定要避免那种招不到位和招势不清,从头到尾一气打完的含糊不清的练法。
5.要坚持不辍。学习武术,必须要保证训练不间断地长期进行。初学者掌握技、战术,实质上是暂时性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条件反射和动力定型的形成。训练中断,就会使建立起来的暂时性神经联系逐渐减弱、中断,条件反射减退,使技、战术生疏,以致接连失误,影响技、战术水平的提高。“拳打千遍,身法自然”。反复练习,是巩固民已掌握的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每练习一遍,就应有一遍的效果。通过不断复习,巩固已学会的动作和套路,使已经掌握的技术规格形成正确定型,逐渐形成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然后在巩固的基础上提高。在学练过程中,不断揣摩总结,熟悉套路动作后,进一步提高动作水平。
6.正确认识和处理好套路与散招的关系。中国传统武术有套路和对抗格斗两种运动表现形式。套路是由招势构成的。武术套路,就是一连串含有技击和攻防含义的动作(招势)组合。其中,套路主要为武术的学习、训练和演练形式,对抗格斗为武术的实战运用形式。换句话说,武术学习训练,用套路;实战,则用散招。对抗格斗,以散招为实用表现形式。
我一直对于武术的本质问题感兴趣。这些,只是我的一点儿粗浅的理解,也不一定正确。只能说明,对于这个问题,我是这样理解的。当然,认识了本质问题,还是为了有针对性地学习和训练。知道了本质,就会有专门的有针对性的方法来辅助训练。希望大家都能对这个问题,发表一下自己的见解。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4

帖子6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