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最早的经典理论一太极拳教课书及行拳准则

[复制链接]
1364 2
1161673395 发表于 2017-2-3 17:11:38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极拳最早的经典理论一太极拳教课书及行拳准则
查证明朝留世太极拳文献。经研究整理;太极拳最早的经典理论如下。供大家研究议讨。
太极拳论
原著:张三丰 诠释:王宗岳
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为一贯。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然非功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不偏不倚,忽隐忽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退之则愈促。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盖皆由此而及也。斯技旁门甚多,虽势有区别,概不外乎壮欺弱,慢让快耳。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皆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立如平准,活如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治,双重之病未悟耳。欲避此病,须知阴阳。粘即是走,走即是粘。阴不离阳,阳不离阴,阴阳相济方为懂劲。懂劲后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新索欲。本是舍己从人,多误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气宜鼓荡,神宜内敛。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上下前后左右皆然,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有上即有下,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如意要向上即寓下意。惹将物掀起而加以挫之之意,斯其根自断。乃坏之速而无疑。虚实宜分清楚,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周身节节贯串,无令丝毫间断耳。
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滔不绝也!棚、捋、挤、按、采、冽、肘、靠。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此五行也。棚、捋、挤、按。即干、坤、坎、离四正方也。采、冽、肘、靠。即巽、震、兑、艮四斜角也。进、退、顾、盼、定。即金、木、水、火、土也。合之则为十三势也。
(原注云:此系武当山张三丰先师遗论,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徙作技艺之末也。)

注:本文摘自杨澄甫“太极拳体用全书”一书的附文。原分二篇,实际上都出于王宗岳之笔。海南民间太极拳研究学者李师融先生,于2007年在台湾出版一书《古今太极拳谱及源流阐秘》。书中论证上文是明末太极拳家王宗岳根据太极拳创始人张三丰遗作“太极拳经歌诀”,加以整理写成。该文是历史上版本最早,最有权威的经典太极拳论文。明朝是古代武侠小说鼎盛期。但是未见有那一本小说描写太极拳。可推理太极拳产生于明朝中后期。张三丰传人中另有南方四明山一支明末张松溪。清初文献记有张松溪功夫“以静制动,犯者应手立扑”。因忌违清太宗爱新觉罗皇太极。将太极拳改名“内家拳”。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精彩评论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冷血123 发表于 2017-2-12 23:41:50 | 只看该作者
这个拳论没听说过,内容很简单,多了打坐,有静功有动功,和现在的气功套路一样,恕我直言,这拳论即假且浅
板凳
easterwin 发表于 2017-2-17 08:05:40 | 只看该作者
现在看来你也没搞清。你求的是啥实。?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5

帖子6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