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太极拳之“太极”

[复制链接]
782 0
1041115381 发表于 2017-6-22 13:12:46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太极”
【提示】
本文为2010年有较大增删完善的修改稿。修改前的文稿《太极拳与太极》曾发表于2007年的《太极》第6期和台湾《太极拳》总170期,均为刊首第一篇文章。本文力图破除各种将太极拳之“太极”与《周易》牵强混淆的繁琐玄虚的论说,力图破除将“太极”附会为独属于太极拳的糊涂观念,使读者明白对太极拳学练有着具体纲要性指导意义的太极拳中的特殊的“太极”是什么。
一.“太极”和“无极”两词的历史及概念
“太极拳”以“太极”冠名。那么,太极拳与太极有什么关系呢?现代不少太极拳著作与一些武术杂志上的不少文章对此各有说法,其中有的是照搬了部分周易八卦的内容来解释太极,令人感到太极既与太极拳没有直接紧密的内在关系,又十分玄虚;有的认为太极就是圆,因而太极拳就是有圆无方(直)的;有的认为太极就是黑白鱼太极图的内容,太极拳的所有动作都反映了黑白鱼太极图等;而现代太极拳界又有许多人将“太极”当作了是太极拳所独有的,将太极拳说成是太极的代表,以为“太极文化”就是太极拳。应该明白这些说法是不正确的和错误的。可以说,太极拳名称中的“太极”主要就是一个“商标”的意义。比如有件衬衫的商标是“世界衫”,这并不表示这件衬衫就是世界,这件衬衫也不是世界的代表。不过,虽然“太极”对于太极拳是犹如商标的关系,然而太极拳与太极也是具有一定内在关系的。那么,怎样认识太极拳中的太极呢?太极对于太极拳又有什么关系呢?
太极拳古代理论中的“太极”与“无极”的关系十分密切。“太极”和“无极”都是中国古代哲学中的两个重要名词,它们的哲学概念最初都是空间无限大、时间无限长的宇宙。从祖国古文献中可知,宇宙概念是随着我国古代文明的萌发、我国古人对宇宙探索的发生而产生的,其概念在约成书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前后西周末期的《易》一书中已有反映,只不过当时的宇宙概念还没有用“太极”和“无极”这两个词来表示。古代也并非最初就用“太极” 和“无极”表示宇宙。已知现存古文献中最早出现“太极”一词的是约成书于战国时的《庄子》一书,该书《大宗师》篇说:“夫道……在太极之先而不为高,在六极之下而不为深,先天地生而不为久,长于上古而不为老。”(其意是:这个道……极大的空间之上也不是它的最高,极大的空间之下也不是它的最深,在天地形成之前已经出现还不是它的最久,在最古老的时候已经存在还不是它最远的历史。)生活于公元前369—286年间的庄周在《庄子》中所说的“道”与生活于他之前的老子所说的“道”都有多种概念,《大宗师》这段话中的“道”与《老子》第二十五章所说的“道”则是同一个概念,显然都是指现代所说的“宇宙”;而这段话中的“太极”与“六极”是同义的,都是形容“道”的空间极大,词的含义中明显没有时间成分,不同于后来词的概念中既有空间成分又有时间成分的“太极”,所以《庄子》中的这个“太极”还只是个形容词。表示空间与时间均为无限之宇宙概念的“太极”一词出现于《庄子·大宗师》后成书的《易传》一书中,该书《系辞上》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文中前一句的“有”是呈现、产生、发生之义;后一句的“是”是代词,指上一句的“太极”;“两仪”的含义为两个组成部分,即阴阳。这段话的意思是:太极是“易”的一个状态,太极发生后又演化成为包含了阴和阳两个部分。但是现在一些学者透露1973年湖南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文物帛书《易传》中并无“太极”一词,书中《系辞上》中只有“易有大恒,是生两仪”之句,这反映了我国古人曾用“大恒”表示宇宙,也就是说在称谓上,“大恒”是“太极”的前身。为什么汉以后的《易传》用“太极”表示宇宙而改为“易有太极”了呢?联系到公元前179至164年汉文帝刘恒,这应属于我国古代一种常见的文字忌避现象,是为了忌避汉文帝的名字。这一历史反映了先秦时期尚未与宇宙概念相联系的“太极”一词至迟在汉文帝时与宇宙概念相联系而正式成为哲学词汇了。
古文献反映,“无极”一词也是在先秦时代就己经出现了的,但那时也还没有同宇宙概念相联系,如《老子》二十八章说:“恒德不忒,复归于无极。”其大意是说:自然界的规律是没有错误的,它所支配的事物是无穷无尽的。文中的“无极”显然也是个表示极大的形容词。战国初期的史书《左传·僖公二四年》中有“女德无极,妇怨无终”之语,是记述公元前636年时鲁国大臣富辰劝谏鲁僖公的一段话。文中的“女”为“汝”之借代,上文的大意是:您为感恩报德给予的奖赏可以没有限量,如贪婪的妇人那样的小人因得不到欲望满足而产生的不满怨恨也是无终止的。这段话中的“无极”也是个形容词。生活于公元前140年前西汉著名学者枚乘《七发》一文中有“意者久耽安乐,日夜无极”之语。其大意是:料想您﹙指楚太子﹚患病是长期贪恋安乐,日夜没有节制的原因。语中的“无极”仍然还是一个形容词;这些“无极”显然都没有同宇宙相联系。
古文献反映,“无极”一词至迟到了汉代初期,也己经与宇宙概念相联系了,但此时“太极”和“无极”两个词相互尚无严格的区别,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博士生导师陈兵教授之《道教气功百问》一书指出:在汉初时的儒生都将“太极”和“无极”称为“元气”或“太乙”。就是说,当时的“太极”、“无极”、“元气”和“太乙”都是同义词。但此后,“太极”和“无极”两个词的含义开始发生了区分,至唐宋时,古人已经明确地将宇宙发生之前无形、无色、无声、无边无际的太虚状态称为“无极”,而将宇宙形成为有形、有色、有声、同样是无边无际的宇宙称为“太极”。我国古人的这一宇宙发生观与现代宇宙发生观是相一致的,这是一个十分了不起的科学认识。这一认识在《老子》一书中己经明白出现,如《老子》第一章说:“无名,万物之始也;有名,万物之母也……两者同出,异名同谓。”四十一章说:“天下之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十四章和二十一章还描述了被称为“道”的恍恍惚惚“无物之象”的宇宙初始状态渐渐演化到了被称为“一”的有实物可见的宇宙状态这一过程;第二十五章还说明了因为不知道怎么称呼宇宙初始状态,所以也把它叫做“道”。显然,在《老子》一书中的“无名”、“无”和“道”同后来所说的“无极”是同一概念的(当然,在《老子》一书中,“道”还有其它概念),而“有名”、“有”和“一”同后来所说的“太极”也是同一概念的。在《黄帝内经·素问》和西汉《淮南子·天文训》中都有与《老子》一书相同的宇宙发生演化过程认识的叙述;《素问·天元纪大论》还记述这一观点的根据是约公元前二十一世纪前的人物黄帝臣下鬼臾区之十世祖的一本著作《太始天元册》中的记述。可见我国祖先这一科学宇宙发生观形成的年代十分古远。《老子》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语中“道”的概念就是“无极”,“一”的概念就是“太极”,“二”的概念就是“阴阳”,其大意就是后来所说的无极演化为太极,太极又演化为阴阳。
后世也称为“道家”的中国的道教尊奉《老子》一书为最高经典,也忠诚坚持了老子的宇宙发生观,其中不少著名人物与历代一些重要儒家人物相互影响,对《易》和《老子》中宇宙观的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如北宋周敦颐的《太极图说》是后世太极学说经典性的文献,该文明确指出“无极而太极”;南宋朱熹更具体地建立了太极学说的体系;道教还有不少文献对太极学说的发展作出了贡献,如《道德玄经原旨》说:“道,无极也;易有太极,道生一也;一生二,太极生两仪也。”“太极乃物初混沌之太乙,无极乃太极未形之太虚。”元代牧常晁《玄宗直指万法同归》说:“无极者,纯然理之谓也,盖有理而后有是气,理气混沌,是名太极。”这一观点明显是接受了朱熹理学的宇宙观。明《张三丰大道论》还说:“无极为无名,无名者万物之始;太极为有名,有名者万物之母。”道教还将这一理论人格化,据中国道教学院张志坚先生《道教神仙与内丹学》介绍:道教将教义中最高层次三清尊神中的元始天尊作为宇宙清浊未判之前“无极”的象征,灵宝天尊作为阴阳未分初始“太极”的象征,而将认为是老子化身的道德天尊作为阴阳已分“太极”的象征。这种理念与《老子》所说的“道”的三个状态是相符合的。现代太极拳界不少著作说太极未分阴阳就是无极,分了阴阳就是太极,认为太极只有两种状态,这种说法显然是不正确的,也是不符合现代对于宇宙发生之研究的。宋明后,太极宇宙观已广泛成为传统文化中具有哲学指导性的观念,如明代医家赵献可在《医贯》中说:“无极而太极,无极者未分之太极;太极者已分之阴阳也。”清乾隆年代国家出版的《医宗金鉴》卷三十五《运气要诀》中也有这种太极宇宙发生观的阐述,反映太极宇宙观在古代已经被应用于中医理论之中了;太极拳宗师王宗岳在阐述太极拳理的歌文中也说“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阴之母也”,反映太极宇宙观在古代太极拳即十三势长拳的理论之中也已经溶入了;清末近代太极拳家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也说:“未有太极之前,大气无穹之中浑然一气乃为无极。”总之,在中国历史上,“太极”和“无极”两词最初都曾是形容词,但至迟从汉代开始,这两个词就都渐渐都成为表示“宇宙”的专用名词了,而“太极”宇宙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又是有着广泛的影响和应用的。
二.“负阴抱阳”的“太极”全息观及在太极拳中的反映
太极既然是表示宇宙,宇宙与人的关系似乎很遥远,宇宙与太极拳似乎也没有关系,然而,我国祖先的“天人相应”观使得这表示宇宙的“太极”与人类变得近在咫尺、触手可及、息息相关;与太极拳也变得存在内在关系了。“天人相应”广泛出现在一些古文献中,如《黄帝内经》的《灵枢·邪客》篇说:“人与天地相应也。”《灵枢·经水》篇又说:“人与天地相参。”《淮南子·泰族训》也说:“天之与人有以相通。”这些话的意思就是:人是宇宙大自然的一分子,与宇宙大自然关系密切,不仅相互影响,而且具有某种共性,人就是宇宙大自然的缩影,或者说人就是一个小宇宙,是大宇宙的全息反映;那么,既然宇宙被称为“太极”,被认为小宇宙的人也可以称为“太极”了;不仅如此,古人从“天人相应”出发,认为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莫不是与宇宙有着密切关系,有着全息之共性的,所以,世界上的万事万物都莫不是“太极”,也就是说太极具有无限可分性。这种“天人相应”观是祖国古代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非常了不起的哲学整体思想,被现代有关专家称为太极的“全息律”观。这种“全息”观记载于《朱子语类》卷九四中之朱熹的话是:“总天地万物之理,便是太极”;记载于《朱文公集》中朱熹的话是:“圣人谓之太极者,所以指天地万物之根也”;现代对朱熹的研究认为其理学中有先验唯心成分,显然这种太极“全息”观是唯物的。明代张宇初《岘泉集·太极图与先天图说》也说:“万物统一于太极,而物物又各具一太极。”这就是说:宇宙世界中大至天体、小至物质微粒的万事万物无一不是太极,而且所有太极既各具特殊性又都具有某种共性。这一观点的影响非常普遍,遍及到了各种传统文化。如孙禄堂先生在《论拳术内家外家之别》中就说:“昔人云‘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又如清同治六年钦准山东书局出版的《易经》一书《序》明确指出:“万物之生负阴而抱阳,莫不有太极,莫不有两仪,絪蕴交感,变化无穷。”这段话总结性地反映了古人太极理论的基本内容,即古人引申扩大了宇宙概念“太极”的词义,认为宇宙世界中没有什么不可以称为太极的,所有事物都是太极。这就是说,不仅太极拳可以称为“太极”,其他任何拳术、任何运动也都是可以称为“太极”的。因此不能认为“太极”只能是指太极拳;由此也可知其实所谓“太极文化”应该是指最高抽象认识世界的文化,也就是哲学。
太极最基本的“全息”,也即所有太极的共性,就是老子所说的“负阴抱阳”,即任何太极都是由既相反又相互依存的阴和阳所组成的。这就是说古代的阴阳学说就是太极学说的主体。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院教授、著名易学家杨力先生在《周易与中医学》中指出:现代一些易学家将这一思想称为太极八卦全息律。太极“全息”的主体阴阳学说认为:阴阳是万事万物及其运动变化的最高抽象,所有事物都是阴阳具体特殊的体现,这是中国古代的唯物辩证法。“负阴抱阳”在太极拳中有突出的特殊反映和应用,如“有前即有后”等处处反映着“负阴抱阳”,“负阴抱阳”与太极拳的关系十分密切,尤其突出的就是体现在“虽动犹静”上。
三、局部反映整体的太极“全息”观及在太极拳中的反映
太极“全息”观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就是局部反映整体的规律。这一规律在现代中外医学的头皮针、眼针、鼻针、耳针、手针、足反射区按摩法等疗法中有重要的反映和应用,从《耳针》与张颖清教授的《生物全息诊疗法》等诸多医学书刊中可知:对于人体而言,整个头皮、眼睛、鼻子、耳朵、大臂、小臂、手、大腿、小腿、脚,甚至于手的第二掌骨,分别都是一个人体的全息缩影。比如在耳朵上、第二掌骨上,人体各部位和各内脏组织都有其各自的对应点,这些对应点既能反映也可治疗人体对应部位组织的疾病;此外,现代医学发现一个人的一根毛发、一粒脱落的上皮细胞、一滴血、一点唾液都可以通过DNA检测确定一个人,这些都是太极全息律在人体中的反映。其实古代的中医学早就将这种全息观应用于临床,如古代中医针灸的上病下取、头病治脚,下病上取、脚病治头,左病右取,右病左取等远道取穴法就是对这种全息观的应用。
《太平广记》记载五代后蜀国君命其大臣、著名画家黄筌将唐代著名画家吴道子所画的《钟馗掐鬼图》画卷中的钟馗用食指掐鬼的眼睛改画为用大拇指掐;黄筌接画回去结果另外又画了一张,完成后将两幅画卷都交给了后蜀主,后蜀主问他为什么不改画而另画,黄筌说这是因为原画卷上“吴道子所画钟馗,一身之力,气色眼貌,俱在第二指,不在母指”,因此只得另画。黄筌洞察吴道子所画图中的钟馗全身都有食指用力的反映,这也是反映了人体太极全息律。
太极拳尤其充分地体现了这种局部与全体关系的太极全息律,许多太极拳有造诣的太极拳家和前辈们都十分重视太极拳的这一规律。如已故教授孟乃昌先生在《精武》85年第1期一文中说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是整体性的,不是局部的;每一个动作全身各处都有相应的反应和反映。孟乃昌先生所说的太极拳这种局部和整体的关系正是经典拳谱所说的“如练一气”引起全身动作所形成的,就是说: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都象是飘拂着的绸带那样是由于传递性的力量整体有序带动的。不少太极拳前辈都指出:太极拳的每一个动作,脚底下的着力点都有相应的变化,手臂的每一个动作其实都是以脚为根基之两胯的抽动操纵所形成的。《武当》2004年12期刘树春先生之文记述了孙剑云前辈曾指出:太极拳推手推的是手,功夫在脚。孙南馨先生在《杨式太极长拳》中也指出太极拳动作“任何微小之处,均必须用足底的拧旋和蹬劲来完成。”这些都是太极局部与全体关系全息观在太极拳中的反映,太极拳经典拳谱则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和“上下相随”等来表述这一思想。可以说:练太极拳如不以太极这种整体反映局部、局部反映整体的全息律为具体指导,要想有实质性的进步是不可能的。所以,应该认为这种局部与整体的全息律也是“太极”与太极拳十分重大的一个内在关系。
四.先后天的“太极”全息观在太极拳中的反映
“先后天”是太极全息理论的又一个重要内容,在太极拳中也有很重要的地位;“先后天”包括了“后天返还先天”和“先天生后天”,“先天生后天”也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
“太极者无极而生”在道家内丹学中和历代中医学中都有重要的反映和应用。一般地说,无极或未分阴阳的太极属于“先天”,己分阴阳的太极属于“后天”。“先后天”是对照人的自然生命过程而言的,如《张三丰大道论》说:“今专以人生言之,父母未生之前一片太虚,托诸于穆,此无极时也,无极为阴静,阴静阳亦静也;父母施生之始,一片灵气投入胎中,此太极时也,太极为阳动,阳动阴亦动也,自是而阴阳相推,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则乾道成男,坤道成女矣。”指出人胚胎形成之前就是人的无极即“先天”,胚胎一旦形成就是初始太极仍为“先天”,出生后的男女就是阴阳己分的太极即“后天”。陈兵先生的《道教气功百问》指出:道教和中医都认为人出生后,先天的“父母未生之前本来面目”的无极、太极仍隐寓于后天的太极之中。中医十分重视人出生后的后天,同时也十分重视人的先天,认为人的先天决定了后天,但后天对先天有重大影响;用现代的医学观点讲,人的各种遗传基因就是属于人的先天。
道教所谓“后天返还先天”,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人的生理状态可以向刚出生的状态逆向发展,即延年益寿和老年人生理状态的年青化,而且人的各种潜在功能也可以被开发出来。唐末五代道教重要人物钟离权传于吕洞宾,吕又传于北宋陈抟的“无极图”,就突出反映了这种先后天思想;该图由五个图形组成,是现在己知古代影响很大的一种著名太极图,该图既可论析示意人从先天至后天的生命自然发展过程,又可论析示意通过内丹修炼从后天返还先天的生命逆向发展过程;北宋周敦颐将此图改称为“太极图”,即后人所说的“周子太极图”。
先后天思想尤其重视“心”的后天返还先天,古人认为人体的主宰是心,如《内经·灵枢邪客》说:“心者,五脏六腑之大主也。”《内经·素问·六节藏象论》说:“心者,生之本。”所以,《内经·素问·灵兰秘典论》说:“心者,君主之官也。”把“心”比喻为古代天下最高的主宰,也就是帝王;古人“心”的概念包括了现代医学中人的神经中枢和心脏,这种心为人之主宰的认识与现代医学理论是相吻合的。既然人为太极,人的各部分就各都是太极中的太极,心则为其中的主宰性的太极。如《岘泉集·太极图与先天图说》说:“具体于人身而言,则人心中皆具动静之理,阴阳之机,即是太极,故曰‘心为太极’。”因此,相对于道家内功修炼和太极拳而言,“先天”与“后天”主要是指“心”也就是精神。古人认为先天的“心”是无思无欲的,后天的“心”则是七情六欲杂念纷纭的。如明代伍冲虚《仙佛合宗语录》说:“若夫无念无虑不识不知虚极静笃时,即属先天。”而“凡有念虑存想知见睹闻,皆属后天。”而道、释等家认为思念纷杂是人类健康的一大困扰,这一观点是为现代医学所肯定的,也与中医经典《内经》相一致,如《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思伤脾。”《素问·举痛论》说:“思则气结。”而中医概念的“脾”是人后天生命的根本,如《医宗必读》说:“……故曰后天之本在脾。”中医概念的“气”又是人生命的根本,如《难经·八难》说:“气者人之根本也。”《类经·摄生类》说:“人之有生全赖此气。”《医方考·气门》说:“气盛则物壮,气弱则物衰,气正则物和,气绝则物死。”人如果脾伤气结,人的生命质量必定受到重大伤害。这就是说,如果人的主宰太极“心”受到了伤害,后天的根本就必然也会受到伤害的。所以后天返还先天首先是“心”的后天返还先天,那就是追求心的虚静;心的虚静被古人认为对于提高人体生命质量是十分重要的,如《内经·素问·上古天真论》说:“恬淡虚无,真气从之。”在这一观点上,道、释、儒三家是相同的,所以,历史上主张三教合一的重要道教代表人物张三丰明确认为道、释、儒三家的根本是相同的。正如《杨氏老谱·口授张三丰老师之言》所记述的张三丰之言:“予知三教归一之理,皆性命学也,皆以心为身之主也。”而道家的“先天生后天”也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换句话说就是后天的活动要由先天来支配。用现代的语言说,一个人将先天的潜能开发出来后,这种潜能的应用就会有奇妙的效果。这些观点是道家修炼养生的重要指导思想。
太极拳正是秉承了道家这一修炼养生的太极“先后天”思想。太极拳首先致力于“后天返还先天”的锻炼,力求精神之静和肢体的动中求静,借以优化生命质量和延长生命、开发和优化人的潜在功能,如拳经所说:“意上寓下后天还”,“以上系三丰祖师所著,欲天下豪杰延年益寿,不徒作技艺之末也”。拳经中的“虚灵”、“神内敛”、“内固精神”、“神舒体静”等,都反映了太极拳锻炼的首要目的是“心”的后天返还先天也就是追求精神安静。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中所说的“不动为无极,已动为太极,静则返本还原,复归无极,心神合一,满身空空洞洞”、《杨氏太极拳法精解》记述李雅轩先生所说的“虚静为功夫第一要诀”,都是对心的后天返还先天的具体说明。这种追求心的后天返还先天是有无可置疑的现代科学可以作为依据的,许多科学实验报导人的神经中枢中一些未知区域能够开发激活人的一些神奇潜能,但这些功能的开发激活离不开精神的高度入静。所以,可以肯定“心”的后天返还先天的程度,决定了太极拳锻炼健身祛病和武术功夫获得的程度,正如冯志强先生在《陈式太极拳入门》中所说:“虚静的程度反映了习练者太极拳功夫的程度,太极拳功夫的提高取决于虚静功夫的深入。”精神方面的“后天返还先天”即“入静”不仅被太极拳理论强调得无以复加,而且运动中肢体的求“静”也被太极拳理论强调得无以复加,肢体的“静”即放松、不用力、不自动、不动手;太极拳的肢体运动是既动又静的,即肢体既是十分不用力的放松和不自动的,也就是说是“静”的,同时又是“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地运动着的,所以,太极拳的运动又被称为“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或“虽动犹静”;当然,这不是相对主义地认为动就是静、静就是动,动与静没有了区分,而是说由于太极拳特殊的锻炼,使得“动”从某角度讲是“静”的,锻炼者的实际体会也是这样的。现代太极拳界有人不懂虚静是有着不同的深度和层次而否认太极拳入静,认为入静仅仅是错觉,这是很错误的;现代太极拳界又有人主张太极拳应该是又刚又柔地主动自动,其客观实质就是把太极拳当作了纯粹的肢体主动活动,当作了一般的运动,将太极拳的根本灵魂和精髓丢弃了,因而也是严重的误导;这些丢弃了虚静与放松不自动的太极拳锻炼就同体操锻炼没有本质的区别,要想获得太极拳特有的健身祛病和武术功能是不可能的。
太极拳在“后天返还先天”的基础上十分重视“先天生后天”,也就是“太极者无极而生”。具体地说就是主张追求在保证“先天”的精神状态也就是无思无欲的前提下不假思索地从事“后天”的拳术活动,也就是说到了动作纯熟以后,就要追求渐渐摆脱由意识支配动作的初学状态,由着熟过渡到懂劲,追求在杨澄甫先生所说的“心中不知”的精神状态下从事拳术活动。这种追求达到成功了,才是达到《杨氏老谱》所称为的“懂劲”功夫层次了。《杨氏老谱》反映太极拳先人认为这样的太极拳锻炼会有更好的健身和武术效果,这一观点也是完全能够得到现代医学支持的。这也就是说如果太极拳锻炼总是处在意识支配中,要想达到“懂劲”功夫层次是不可能的,要想得到太极拳应有的健身效果也是不可能的。现代太极拳界不少人认为太极拳应该始终处处追求意识领先和意识指挥动作,称太极拳是“意识拳”,这种认识与“后天返先天,先天生后天”完全是相反抵触的,因此是很错误的。
综上所述,“太极”不等于就是周易理论,因为虽然“太极”的概念是宇宙世界,周易的研究对象也是宇宙世界的抽象规律,但两者毕竟是不能等同的,认识太极拳之“太极”不等于非得学懂很多周易理论不可;“太极”也不等于就是黑白鱼太极图,因为黑白鱼太极图仅仅是根据引导想象对太极阴阳关系的一种示意而已;对于太极的无限可分性与先后天等,黑白鱼太极图是难以示意的;“太极”更不等于就是圆,因为万事万物都是太极,岂止只有圆是太极?认识太极拳之“太极”应该从总体角度的和抽象的,尤其重要的是要认识本文所述的三个太极全息:①负阴抱阳,对于太极拳而言,尤其重要的就是“虽动犹静”,这也是太极拳古代经典拳谱中论述最大篇幅的内容;②局部反映整体,对于太极拳而言,尤其重要的就是“如练一气”所引起的“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③后天返先天,先天生后天,对于太极拳而言,尤其重要的就是首先“动中求静”地处处追求静,在此基础上再进而更高要求地追求“以静御动”。其一是追求在无思无虑中练拳用拳,其二是追求肢体最大限度求静(放松不用力),追求以极小的体力消耗练拳、用拳。这三点应该是学练太极拳的三个十分重大的原则。认识和研究太极拳之“太极”尤其重要的也就在于太极拳锻炼要牢牢把握住这三个原则,将这三个原则作为太极拳学练的根本性的指导。作者 魏坤梁
--------------------------------------------------------------------------------------------------
怎样认识太极拳的“双重”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虚实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刚柔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方圆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太极”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阴阳” 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 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 郑曼青先生拳论《散手》探讨 太极拳断想1--13 太极拳之“气”与“劲”的探讨 太极不动手:开启太极拳之门的金钥… 秋桐斋太极随想 练拳体悟1-12 一句话学太极拳 大话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八十三式七言歌 太极心得 武式太极拳内功捷要 太极拳技击功力训练的有效途径 太极拳之内功修炼 太极拳内功修炼指南 松腰略说 太极拳之秘 内家拳桩功的境界和层次 练太极拳最容易被忽悠的19条 太极拳懂劲发劲 缠丝劲训练 太极拳的道理 太极桩功 田金龙教授谈太极拳推手散手 田金龙教授谈太极拳推手散手 郑曼青的 应敌诀 和发劲诀 你毁了我的太极拳---太极拳应怎样… 内家武学易骨、易筋、易髓解密 杨露蝉『圈內打人,圈外推人』解密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讲透彻太极拳的道理 太极拳509问 内家真传“老牛筋” 孙存周口授太极实战要领 杨露禅太极门点穴秘谱 杨氏太极秘法—以脊柱行拳 中医看内家拳修炼 太极拳穴位采气功法 太极拳步伐训练 学习太极拳的密决 杨氏太极拳天机直泄 太极拳经典摘抄 太极拳修炼十七句金言 炼心之要 有关太极拳的“松” 谈谈太极拳发力 陈氏太极拳的用肘法 孙禄堂谈内家心法-龙虎二气 拳势拆解是学练太极拳的重要阶梯 陈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拳劲 打肘歌诀 陈式太极拳83式(一路)[学拳笔记]… 陈式太极拳83式(一路)[学拳笔记]… 陈式太极拳71式(二路)[学拳笔记] 太极桩功函授教材:太极桩功 怎样把练功融入生活之中 桩功的修炼意义 “重心”是太极拳道虚实变化的中心 练习太极,不要配合呼吸 孙南馨:怎样才能练成一名太极拳家 发力的原理法则和公式 练习太极,不要配合呼吸 “重心”是太极拳道虚实变化的中心 太极拳之“掤劲”述真 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 盘架子与攻防想象 太极拳的内功修炼 太极拳的内功修炼 陈氏太极拳的腿部缠丝 “太极腰”的锻炼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5

帖子13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