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几千年的传统武术技击真的失传了很多吗

[复制链接]
1432 4
383151866 发表于 2018-6-3 18:28:38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作为国粹的民间武术却正在逐步流失。

典型的事例就是少林武技的没落。少林寺一直号称武林的泰山北斗,然而1995年,马来旺老师走访少林寺,与寺中武僧切磋,就痛感“少林无人”,因为马老师在这里已经难以找到一个与自己平等交流的对手了。由于马老师的受业恩师林青山是少林前辈高僧,马老师如同看到了娘家的衰落。

在提到“少林武技的继承情况”这一话题时,冯先生的回答也很委婉:“少林寺近年来发展得还不错,比二三十年前要好;但跟更早时候相比还差得很远。”

表面上看起来,少室山上下一片兴旺。各种冠以“少林”之名的武校林立,“三天打死一头猪”的广告做到了杂志封面上。少林僧还走上了舞台,远赴海外进行表演。

而武术圈内人士深感失望:“商业化的少林寺正在尽其所能地展现他们的花拳绣腿;”“少林寺最穷的和尚都已有十来万的身家,他们怎么能继承少林武功?”人们无论如何也难以将舞台上翻跟头、弄枪棒的小和尚跟“高僧”这一称谓联系在一起。

马老师后来还去了武当山,拜访有“剑仙”之称的掌门人钟云龙,并与钟云龙的一个得意弟子过招。但一招之间,马老师的长剑就架到了对方的脖子之上。高手如云的武当山大约也已经成为永远的历史了。

其实就是在陈式太极拳本派,情况也不容乐观。早在“文革”刚结束时,两位来自河南陈家沟的中年人来到北京。陈家沟是陈式太极拳的发祥地,名手辈出,在近现代武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六七十年前,正是来自于陈家沟的陈发科老前辈把陈式太极拳带到北京,传授给了冯志强等弟子。

但这一次,这两位中年人来北京却不是传授武功,而是专程拜访冯志强,跟冯先生学艺。到了20世纪80年代,冯先生还数次亲赴陈家沟授拳。

来北京学拳的这两位陈家沟人就是陈小旺和王西安,现在已成为陈家沟的代表人物。实际上陈发科之后,陈家沟已经出现了武技断代的现象。所幸的是,陈发科在北京的传人起到了继承的作用,现在还有机会把功夫归还给陈家沟。

少林、武当、陈家沟……武技的衰落决非偶然。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功的实际用途似乎越来越小,习武的目的往健身和表演方向发展似乎成为了必然。精研武功以求达到某一境界的人越来越少,而浮躁的社会与习武所必须的清净环境又格格不入,这就很容易使各门各派出现人才凋零的现象。如果一个门派某一代人没有出现极具天分的杰出人才,就很容易造成武技断代。

武与文不同,学文可以依靠书本获得知识,而武功却必须手手相传,师父辈如果没有高手,弟子辈也就很难出高手;决不是如武侠小说中所写的那样,依靠从某一个山洞里捡来的一本拳经剑谱就可以练成不世神功。学武又如学棋,如果周围高手如云,水涨船高,你也更容易磨练成一个高手;如果周围俱是平庸之辈,你的技艺也往往高不到哪里去。

历几千年时间发展而来的武技一旦断代,将很难重新得到恢复。

国技光大无门?

在日本,相扑、空手道、合气道、柔道都被视作国技,政府着重扶持以不使其衰退。而传统武功作为中国的国技,至今还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

马老师认为,商业行为并不能拯救国术。通过短期的培训来创造武术继承人显然不现实,武术商业化还更容易让人“藏私”,并进一步增大门户偏见。各种武校、武术院和武馆都难以培养出真正的传人。

“即使是当年的南京国术馆,也仅仅只起到了交流的作用,没有培养出真正的高手传人。”冯先生说。师徒相传,必须几十年如一日,亦步亦趋地跟随、揣摩、演练,然后才能继承。也正因如此,中国武术才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并且高手难觅,这样才有它独特的魅力。

“自古‘师徒如父子’形式的代代相传,依然是武术最好的流传方式。但现在我们所缺乏的,还有一个良好的习武环境。现在社会节奏太快,在喧嚣的城市里要找到一块清净的土地确实很难。”马老师说。

真正实用的武功往往比较凶狠残忍,这也是许多功法失传的原因之一。比如上文提到的少林前辈武僧林青山,在把一套“乱披风刀法”传给马老师之前,就曾犹豫再三,因为这套刀法,招招都可致人死地。但让这样一套传了这么多年的刀法失传,他又于心不忍,最后对马老师说:刀法传到你这里,就不要再传了。实际马老师也不愿这套刀法失传,但又不能违背师训,他后来把这套刀法零零散散传给了他的多位弟子。有一天,他的一位徒弟问他,马老师,是不是“乱披风刀法”以后会失传?马老师只是很婉转地说,如果你们运气好,有一位能把大家每人学的那一点集合起来,就不失传了——但是,大家都心里明白,这几乎不可能。

找不到良材美质来承接衣钵是武功流失的另一大因素。习练武功,尤其是学练内家拳,其境界和最后所能达到的高度同练习者的天赋悟性关系很大。千里马常有,但骈死于槽枥间者多。马老师曾教过一个学生,仅仅学练太极拳半年,却胜过一般人学练十多年。可惜由于“俗务缠身”,这位学生后来也没有时间练拳而荒废掉了。有武林前辈说,李连杰的武术天赋是极高的,但是非常可惜,他没有成为继承中国武术精髓的真正传人,个中原因,恐怕也是“俗务缠身”吧。

经济也是个问题,没有稳定的经济支持使得民间武术很难职业化。冯先生一直在北京电机厂工作,直到退休后,才得以依靠退休金作支持,进行武术的推广工作。马来旺老师至今还在地铁工作以维持生计,他每周抽时间去北大、法源寺及中科院物理所传授太极拳。但像他这样坚持义务授拳的人,北京已为数不多。

散打和表演式武术的表面繁荣可能还会加速传统武功的流失,因为它给大家造成了错觉、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即使武术作为比赛项目进入奥运会,也未必有助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象征之一的传统武功的发扬光大,因为我们,包括民众和政府,都还没有真正把它作为国技国粹来扶持和培养。


作为国粹的民间武术却正在逐步流失。

典型的事例就是少林武技的没落。少林寺一直号称武林的泰山北斗,然而1995年,马来旺老师走访少林寺,与寺中武僧切磋,就痛感“少林无人”,因为马老师在这里已经难以找到一个与自己平等交流的对手了。由于马老师的受业恩师林青山是少林前辈高僧,马老师如同看到了娘家的衰落。

在提到“少林武技的继承情况”这一话题时,冯先生的回答也很委婉:“少林寺近年来发展得还不错,比二三十年前要好;但跟更早时候相比还差得很远。”

表面上看起来,少室山上下一片兴旺。各种冠以“少林”之名的武校林立,“三天打死一头猪”的广告做到了杂志封面上。少林僧还走上了舞台,远赴海外进行表演。

而武术圈内人士深感失望:“商业化的少林寺正在尽其所能地展现他们的花拳绣腿;”“少林寺最穷的和尚都已有十来万的身家,他们怎么能继承少林武功?”人们无论如何也难以将舞台上翻跟头、弄枪棒的小和尚跟“高僧”这一称谓联系在一起。

马老师后来还去了武当山,拜访有“剑仙”之称的掌门人钟云龙,并与钟云龙的一个得意弟子过招。但一招之间,马老师的长剑就架到了对方的脖子之上。高手如云的武当山大约也已经成为永远的历史了。

其实就是在陈式太极拳本派,情况也不容乐观。早在“文革”刚结束时,两位来自河南陈家沟的中年人来到北京。陈家沟是陈式太极拳的发祥地,名手辈出,在近现代武林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六七十年前,正是来自于陈家沟的陈发科老前辈把陈式太极拳带到北京,传授给了冯志强等弟子。

但这一次,这两位中年人来北京却不是传授武功,而是专程拜访冯志强,跟冯先生学艺。到了20世纪80年代,冯先生还数次亲赴陈家沟授拳。

来北京学拳的这两位陈家沟人就是陈小旺和王西安,现在已成为陈家沟的代表人物。实际上陈发科之后,陈家沟已经出现了武技断代的现象。所幸的是,陈发科在北京的传人起到了继承的作用,现在还有机会把功夫归还给陈家沟。

少林、武当、陈家沟……武技的衰落决非偶然。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功的实际用途似乎越来越小,习武的目的往健身和表演方向发展似乎成为了必然。精研武功以求达到某一境界的人越来越少,而浮躁的社会与习武所必须的清净环境又格格不入,这就很容易使各门各派出现人才凋零的现象。如果一个门派某一代人没有出现极具天分的杰出人才,就很容易造成武技断代。

武与文不同,学文可以依靠书本获得知识,而武功却必须手手相传,师父辈如果没有高手,弟子辈也就很难出高手;决不是如武侠小说中所写的那样,依靠从某一个山洞里捡来的一本拳经剑谱就可以练成不世神功。学武又如学棋,如果周围高手如云,水涨船高,你也更容易磨练成一个高手;如果周围俱是平庸之辈,你的技艺也往往高不到哪里去。

历几千年时间发展而来的武技一旦断代,将很难重新得到恢复。

国技光大无门?

在日本,相扑、空手道、合气道、柔道都被视作国技,政府着重扶持以不使其衰退。而传统武功作为中国的国技,至今还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

马老师认为,商业行为并不能拯救国术。通过短期的培训来创造武术继承人显然不现实,武术商业化还更容易让人“藏私”,并进一步增大门户偏见。各种武校、武术院和武馆都难以培养出真正的传人。

“即使是当年的南京国术馆,也仅仅只起到了交流的作用,没有培养出真正的高手传人。”冯先生说。师徒相传,必须几十年如一日,亦步亦趋地跟随、揣摩、演练,然后才能继承。也正因如此,中国武术才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并且高手难觅,这样才有它独特的魅力。

“自古‘师徒如父子’形式的代代相传,依然是武术最好的流传方式。但现在我们所缺乏的,还有一个良好的习武环境。现在社会节奏太快,在喧嚣的城市里要找到一块清净的土地确实很难。”马老师说。

真正实用的武功往往比较凶狠残忍,这也是许多功法失传的原因之一。比如上文提到的少林前辈武僧林青山,在把一套“乱披风刀法”传给马老师之前,就曾犹豫再三,因为这套刀法,招招都可致人死地。但让这样一套传了这么多年的刀法失传,他又于心不忍,最后对马老师说:刀法传到你这里,就不要再传了。实际马老师也不愿这套刀法失传,但又不能违背师训,他后来把这套刀法零零散散传给了他的多位弟子。有一天,他的一位徒弟问他,马老师,是不是“乱披风刀法”以后会失传?马老师只是很婉转地说,如果你们运气好,有一位能把大家每人学的那一点集合起来,就不失传了——但是,大家都心里明白,这几乎不可能。

找不到良材美质来承接衣钵是武功流失的另一大因素。习练武功,尤其是学练内家拳,其境界和最后所能达到的高度同练习者的天赋悟性关系很大。千里马常有,但骈死于槽枥间者多。马老师曾教过一个学生,仅仅学练太极拳半年,却胜过一般人学练十多年。可惜由于“俗务缠身”,这位学生后来也没有时间练拳而荒废掉了。有武林前辈说,李连杰的武术天赋是极高的,但是非常可惜,他没有成为继承中国武术精髓的真正传人,个中原因,恐怕也是“俗务缠身”吧。

经济也是个问题,没有稳定的经济支持使得民间武术很难职业化。冯先生一直在北京电机厂工作,直到退休后,才得以依靠退休金作支持,进行武术的推广工作。马来旺老师至今还在地铁工作以维持生计,他每周抽时间去北大、法源寺及中科院物理所传授太极拳。但像他这样坚持义务授拳的人,北京已为数不多。

散打和表演式武术的表面繁荣可能还会加速传统武功的流失,因为它给大家造成了错觉、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即使武术作为比赛项目进入奥运会,也未必有助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象征之一的传统武功的发扬光大,因为我们,包括民众和政府,都还没有真正把它作为国技国粹来扶持和培养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精彩评论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后卫 发表于 2018-6-18 18:46:54 | 只看该作者
有些人练武是爱好,有些人想成名赚钱,有些人是为了传承,大家目的不同,就不要用自己的想法去约束别人了,即使一开始不是为了成名赚钱,可是看到那么多武打明星说不定也会萌生出出去赚钱的想法,俗务缠身也是自找的,别人也说不上什么,武学就此没落。
板凳
yuboy 发表于 2018-6-25 20:27:11 | 只看该作者
武术已经变成舞术了
地板
111111 发表于 2018-6-28 00:45:47 | 只看该作者
可惜几千年传承~~~~
5#
丹南弟子 发表于 2018-7-3 13:34:35 | 只看该作者
{:2_101: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4

帖子6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