拳打八字说起、落、钻、翻、崩、转、横、竖

[复制链接]
1243 0
Lesby 发表于 2017-8-21 13:40:52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拳打八字说起、落、钻、翻、崩、转、横、竖
拳肘者,人之羽翼也。
但交手之道,全恃迟速。迟者负,速者胜,理之自然。拳出有字,收回有法,按“起、落、钻、翻、崩、转、横、竖”者八字。此学拳者最易模糊,教者总得明白指示。盖手伸出收回,攸乎之间八字皆备焉!
初学之时,则不辨其势。
何为起落?何为鉆翻?何为崩转?何为横竖?即手之动往上是为起,手之动往下是为落;手自另一手上或下前出是为鉆,臂手一翻由阴变阳是为翻;手腕一弹是为崩,手腕稍一扭是为转,臂手向外一靠是为横,手前出是为竖。
【题名解】
运用“融化法融化”的观点,总结认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的内容,无非就是“起落钻翻,崩转横竖”八个字的内容。这还是在内气、外形,阴阳匹配如一的“意气君来骨肉臣”的思想指导下总结出来的。是否如此呢?只有精心观读文章内容精义,才能知其论述内容的精旨妙谛呢。
【注解】①、起、落、钻、翻、崩、转、横、竖:
起落钻翻者,起为钻,落为翻,起为横,落为顺,起钻是穿,落翻是打,起亦打,落亦打,打起落,如机轮之循环无间也。
崩者:劲也,身法五弓所发之劲势也。转者:有身手步法的“拧转、旋转”两种不同的法式。拧转者,中轴基本不位移的旋转法式;旋转者,中轴位移的旋转法式。“横竖·轻重·正隅”身法论
弟子问曰:前论闪展诸法之练、用宗旨,其精义已明,实为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练、用之良法。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有“横竖、轻重、正隅”之说法,是何意旨?应如何运用?
师父答曰:古代先贤为阐明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修炼、建体、至用之道理、法则、规矩、规律,又便于同道之间的相互交流、沟通,为了传承推广,将传统拳术中各种具体方法都做了慨念规范的定名,即术语,行话。故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每遇到拳术中的名、动词时,必须多方面能清楚其名、动词的实指內容,则习拳能明理而有法可修炼矣!我认为:观谱或听人论拳,如不求甚解而以平常运用的字面领会,常有似是而非,会误导自己成为错误的认识,习拳则无法矣!传统拳术修炼、建体、至用之术语、行话之慨念的遣词用字,多与《易经》、《道德经》、兵法、《黄帝內经》等,及诸子百家学说的原著內容相关。如:健顺参半,出自《易经》;玄妙微通,出自《道德经》;肌肉若一,出自《黄帝內经》;以正用兵,以奇胜,出自“兵法”;中和之道,出自儒家学说;纵横,出自纵横家学说中。如果不读原著作品而于拳谱中望文生义,难免发生错误的认识了。故前贤云:“拳术体万物而不遗”。其中就有: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乃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在武学拳门的具体结晶之说法,充分体现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博大精深、源远流长的一面了。
横竖:乃拳术身法特定术语之一,是由身法的“纵横”说转化而来。在古拳论《九要论·八要论》中有:“身法为何?纵横高低,进退反侧而已。纵,则放其势,一往而不返;横,则裹其力,开拓而莫阻”。这样的说法。其中的纵身法,就是正身法,即正面对着对手的身法;横身法,就是侧身法,即自己的侧身面对着对手的身法。后来,拳家将纵字改为竖字,而有攻防进退横竖找之说法了。这样,以横竖论身法之练、用就成为习惯的术语了。然身法的纵横之说法却依然应用着。
双方比武较技,以自己前胸正面对着对手施招用手、施手用招的身法为正、为竖、为重身法。竖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自己的虚中、实中的轴线竖立之义;为正,是自己以鼻为准左右平衡中正之义。一是由于正面对准对手,是以虚中、实中之竖立面,即任督二脉加虚中形成的板,以板的窄面对着对手发劲。即:
正身法歌诀
前足夺后足,后足站前踪。
前后一直线,五行主力攻。
《太极十三势歌诀》
取此正面对敌的身法发劲的劲势松沉势重、浑厚雄猛之义,故又名为:重身法。以上就是竖身法,正身法,重身法之名称的由来。虽然同一身法,而又三种说法。乃因为立义所取不同的缘故尔。
双方比武较技,如以身体的侧面对着对手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身法为横身法(亦名扁身),为隅身法,为轻身法。这里的横,有两个意思,一是指自己的虚中、实中及与任脉所形成的板,以此板的宽面对着对手施招用手、施手用招,是将板横了过来了的身法,故取横立义言身法。为隅,乃指侧身法对敌时鼻准指向自己身体的隅向之义。因要头端面正眼勿闲,才有了这样的身法,此身法与鼻准的或左或右之调正为斜面平衡的隅向。一是由于侧面对准对手用招发劲,虽是侧身法,但攻防的效果是同样的。这有歌诀为证:
侧身法歌诀
打人如亲嘴,手到身要拥,
左右一面站,单手克双雄。
《拳法秘录》
但是,侧身法之发劲的劲势较正面对人发劲的劲势“轻”之缘故,故此种身法又名为:轻身法。此乃与正面对敌的重身法相比较而言的。这就是横身法,隅身法,轻身法之由来,虽有三说,却是指同一种身法而言的。
上面分析了传统拳术中身法常用的横竖身法正隅、轻重的名称含义及其作用。也就明白了拳术攻防双方的攻防招法如何变化运用,身法基本上只有“横竖”两方面的变化运用,即“正隅”方向相互变化运用。由于身法的横竖变化运用,则所用的劲势,就自然产生了“轻重”的互换变化之运用了。明白了上述內容,练习身法为核心的攻防招法则有具体方法內容了,便可按法精熟之,运用时就能成竹在胸,临场较技不会自乱阵脚了。
以自身对身法的横竖、正隅、轻重之种种说法的认知法、体认,再观谱参照前人的真传秘诀,就能明白的领会这方面真传秘诀的精旨要义了。
如“披从侧方入,闪展无全空”一句,也就知道对方以“披拳”法从我左或右之侧方入来,则我侧身化解,同时展身法正面竖向攻击其胸腹空隙之处,便可一击成功。此乃以身法横变竖的防守反击之策略,而所施用的反击法,乃“脚踏中门,神仙也难防”的正身法式,其劲势沉重,又攻其虚,焉有不胜之理。此又体现了“闪即打,打即闪,发手便是处”的秘诀之实用性,可靠性。
如谚云:八翻子,六合手,神仙都难走,老僧甩袖最为先,专破六合和八翻。此谚语是说八翻拳,六合拳,多直拳正面对敌之式。而老僧甩袖乃横身斜向招法。亦如太极拳的揽雀尾式的隅向击打,乃取横破直立意,为以隅击正,以侧击正的法式。此即古传的披法,前贤有专论歌诀为证,以资对证,录之如下:
一、披无真传,静悟书旨
披揭机关不可言,千金无虚觅真诠。
非为直诠人不识,纵识真诠真不传。
我欲人间留秘诀,不遇知音也枉然。
大道无传终斩绝,载诸书旨遇诸缘。
二、披揭身式
蹉身披揭手平肩,须教拳尖对脚尖。
休将身步交十字,更嫌乘手压胸前。
三、披揭手法
披揭蹉身披到底,反掌撩阴高揭起。
连肩带肘往前推,后手加推循环理。
四、披挂身手重如泰山
披手挂入身骤坐,莫把手儿先快落。
更加身步往前推,力大金刚也打挫。
五、单披手诀
披人力在肘和肩,连披带劈耳门鞭。
推跟祗用肩头掇,压倒还须肘吐尖。
六、辟沿习十字披之谬
世传十字披推裹,不知一字连身坐。
千字裆里如翻身,一字披人无逃躲。
七、披揭披兜当辨
三盘名式欠披承,口谈披揭打披兜。
不知反复循环变,错打兜拳当揭扭。
八、操练披揭,毋忽人言
披揭操成莫大功,休听盲人毁正宗。
举世尽嘲者道异,谁知异处是神通。
九、入盘要略
提胸直进最堪嫌,步前身后祸招先。
尽力发人人不动,必定三盘不对天。
《张横秋秘授跌打抓拿拳经·万法统宗》
《少林拳法·拳打八字说·注解·点评》-2
又诀言:正对正,两无用;轻对轻,全落空。本来拳法乃是正隅收放任君走,动静变化何须愁的攻防变化以制胜的。以正隅身法而论,乃以我之正身法攻击对方之隅向,或以我之隅身法攻击对方之正向,皆可制胜,反之,以正隅身法走化,亦可指胜。如果以正对正,易产生冲撞而犯双重之病,就要相互顶抗斗力了。故曰:正对正,两无用。如对方以横身法而来,我以横身而走,属于轻对轻,亦名:角对角,等于丢了对方,达不到闪展防守反击之效果,故曰:“轻对轻全落空”的毛病,必须从身法的“轻重”变化运用说,才具备以重击轻、以轻避重、以轻击重、以重避轻的效用,才能有身法轻重变换以制胜的可能。这样才能彻底明白“正隅收放任君走,动静变化何须愁”之真传秘诀的精旨妙义,其法则而为己所用之。
上述所举之例的运用身法的法则,都是前人总结的很宝贵的经验,皆须仔细研究运用。
由于身法的横竖之法式不同,身法正隅的方位不同,身法之劲势的轻重自然有别。故由身法所形成的具体攻防招法变化、攻防方法则不尽相同,然各种攻防招法的实施之避实击虚的法则不变,曲化直发的变化规律确是一致的。
已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横竖、正隅、轻重”之身法说的含义谈清论明了。然而,“横竖、正隅、轻重”除了身法的慨念运用,还有其它方面应用之慨念,此又不得不知。
正隅:虽有上面所论身法本身方位的运用意境,还有环境方位的运用慨念,及所实施攻防招防招法的方向之慨念。
自身方位,乃指自身的前、后、左、右为四正,前左、前右、后左、后右为四隅,此乃自然方向定位,亦简称正隅方位。实施攻防招法的方向定位,即自身运用的捋、挤、按为四正手;採、挒、肘、靠为四隅手,即拳之八法。以应拳打八方之用。此乃拳法方向定位,亦简称正隅方位法。
上述三个八方定位、正隅定位,在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运用是统一的,皆统一于以自己为核心的八方定位、正隅定位,这就是“离开己身不是”之道理。
如果正隅而以阴阳分的话,正是阳,隅为阴,正隅变化,不就是一阴一阳之变化吗?然只知一阴一阳之变化,不能完全阐明正隅所含的八方定位之精义,故必用正隅以论之,而正隅又含八方定位法。而八方定位法的运用,能明白传统拳术动手较技全在方位角度之变化的应用,即动角度的运用,亦是传统拳法用“度”的规矩慨念之一。谁都知道,圆周乃三百六十度,四分之,乃九十度,八分之则为四十五度角,45°角的变化,即是正隅的变化。
八翻拳的八手,八行门的阴阳八手,自然门的前八打、后八打,绵掌的明八打、暗八打,米字拳法,井拳法八打,九宫手,其中皆暗含八个角度用招之拳法,八极拳、八卦掌,乃公开表明拳打八法的拳法。以己为中心的向外打八方,即正隅法。上论几家拳种的拳法,最后皆归为“正隅”法中,即用的是方位角度的变化。不管是內劲的变化,不管是外形的变化,还是內劲外形的相互变化,都是动角度越小,就越隐蔽,拳法攻防功夫艺境就水平越高。即拳法严密的道理,实质就由“理精法密艺自高”一句诀言中体现了出来。传统拳术是立体方圆的攻防技术,技巧、功夫,故拳打八方,正隅方位,不单是水平的八方角度问题,亦包括任意垂直方向的和任意方向倾斜方向的八个角度问题,这是从一个中心点而说的,实际就是一个圆融的无间境界。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将这复杂的现象,只以“正隅”的慨念而简约的慨括了而已。这就是“正隅”除身法的慨念外,又有方位的定位之应用的道理、法则。
轻重:虽有上面身法的意思,又有攻防招法的用劲“力度”的內容。这里的“重”乃是“沉”的意思,应呼为“沉劲”,指发劲松沉浑厚,劲势沉重,重击对手,乃拳法雷霆万钧的一面。但要注意,一味贪重则易偏而失中,容易被对方利用。重,实指松沉的劲势沉重而言。并非血气之横力的痴重,呆重之重,此乃拳之病也。其重势如山,就是松沉功夫的最好描述,乃內劲凝聚而形成的劲势,故曰:沉,曰:重,似水之沉重也。从坎卦之象。
轻,乃指松沉之中化生出的“轻灵”的劲势。由于轻灵之劲势变化迅速敏捷无滞,不易被对手利用,故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毫不受力的特点 ,还有轻灵如羽之境界的最好描述。轻灵乃內劲气化而形成的劲势,故曰:轻,曰:灵,似火之轻灵也。从离卦之象。轻沉者,坎离之功夫者也。
轻灵功夫是从沉重功夫基础上练出来的功夫境界。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重乃轻根,静为躁君。乃表达的就是这样一个意思。在《习拳八难》里论述拳术攻防招法的运用时说:打重容易打轻难。这条诀言,同样说明习沉重,用沉重于攻防之中容易练成。但习轻灵,运用轻灵而恰到好处,确实不容易,因为轻灵乃上乘拳道功夫用劲之方法。前贤描述轻灵功夫艺境时说:来无影,去无踪,一阵轻风倏忽。试想这是何等的轻灵功夫,也就知道了。
沉重和轻灵的用劲方法有别,但攻防技术效果,使对手失去反击能力而失败是相同的。但松沉之重的用劲有发劲不准而误伤人的可能,轻灵之用劲则无此弊,故有用必打犯不伤人之效果。
再者,观察初期修炼之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与人较技多发沉重的用劲之手法;而高手与人较技多轻灵用劲的手法。此可知重、轻之用劲功夫之差距了。这是为何?因初期习拳,必从松沉入手开始,乃因內气、外形的阴邪未尽之故,故用攻防招法多沉重之劲势;沉重之中自尔腾虚,內气、外形之阴邪退尽,是为纯阳,故用攻防招法多轻灵的劲势了。
当然,攻防拳势不管是初期修炼者,还是高手之人,所用劲势都是“轻重”互换而相为用的,这一点也不假,本是如此。但初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用劲的轻重互换而相互为用和高手之用劲的轻重互换而相互为用的轻重层次决不会是相同档次的,故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应仔细的加以区别。
顺便解释一条谚语,传统拳法有用劲的“用重不如用轻,用轻不如用空”之说。此条谚语中的重和轻,前面已然论的清楚明白了。只是空字,此空并非是空劲,常有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求空劲,其实是慨念上的错误。传统拳术根本就没有空劲一说,但有空法之用,即与对手较技或太极推手,由于对手失重而偏,而由于借用我的身体接触之某部位来保持其自身平衡,我即相对用法,骤然巧妙脱开,乃不樱人之力,造成对手自身瞬间失控而跌扑于地,或失控难立的状态,是为:空力法,简曰空法。此即引进落空妙如神之法式的运用。杨谱中早有空力法之论述,可为之证矣!录之如下:
补泻气力於自己难,补泻气力於人亦难。补自己者,知觉功亏则补,运动功过则泻,所以,求诸己不易也。补於人者,气过则补之,力过则泻之,此胜彼败,所有然也。
气过或泻,力过或补,其理虽亦然,其有详夫过补为之过上加过,过泻为之缓他不及,他必更过,仍加过也。
补气泻力於人之法,均为加过於人矣。补气名曰:结气法;泻力名曰:空力法。
《清代杨氏传钞老谱·太极轻重浮沉解》
当然,具体在较技过程中,采用空法的方法很多。有主动造成对手落空,可有顺其势变化而使其落空;有使对手招法的落空、劲势的落空,皆为空法。如能在较技过程中处处使对手落空,则拳技已成妙手艺境。这也是传统拳法中用轻虚比用实重的功夫境界高的一个方面,故拳谚云:妙手空空精艺成,不争不斗真英雄!乃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又一上乘功夫境界。是传统拳术练、用的又一特点,则能明白无争为争的无为拳法之精髓矣!能明白处处用空之妙手的境界,并能实施精熟,已经是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练、用之行家里手了。
横竖:虽有上述身法本身的“横竖”说及运用艺境,还有许多运用“横竖”慨念的各种说法。
如《內功真经》中说:横劲竖劲,辨之分明,横以济竖,竖以济横。其解曰:以一身而言:自(天)井(穴)顶至足底竖劲也;自背骨至于手头横劲也。以一臂而言:自腋至两肩云门穴竖劲也;自中腑(穴)转于斗骨横劲也。以一腿而言:自內胯至于足底竖劲也;自膝至臀横劲也。总而言之,横中有竖,竖中有横,遇敌之时,横以克竖,竖以克横。
此论以自身部位而论劲之横竖,方便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练、用尔。
而肩撑肘横之横,乃此论中自背骨至手头横劲也;自中腑(穴)转于斗骨横劲也之横,乃指劲之横而说的。
而撑裆开胯之横,乃指由裆间将两胯用劲势将其撑开的状态,谓之横,即言劲势,又言外形,即胯之状态也。
形意五行拳中之后天有形之横拳,乃小臂的天地骨由上下竖向转成水平横向而置;同时亦有身之脊椎、胸骨,由竖身法转为横身法之态势而言的,是以外形态方位动变立论的。
而武术无横力。此指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内家拳法的以神为主,以气为充,形从则利的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之气力为用而说的。绝对避免外家拳法的以形为制,尚气用力,神从则害的筋努骨突,尚血气之横力之力气为用而说的。可知武术无横力之横字,应读hènag音,不能读成hénag音。此乃说明字同音异,则在传统拳术中所用之意自不同尔,希修炼传统拳术攻防之道者明之。
通过上述对横竖、轻重、正隅的身法诸说的论述,及对横竖、轻重、正隅其它方面的慨念运用之分析介绍,可以明白一条拳谚:攻防进退横竖找。此中的“横竖”,除指身法变化的道理容易明瞭了,还有其它含义蕴藏在其中,如“劲势”说,而“轻重、正隅”亦反映如此之情况,于此可见前贤论拳之练体用言简意赅,须后人正确的阐发和运用,是为学习,挖掘,是为继承,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才能得以发扬光大。
综合前面的先天之横、后天之横、一行之横的内容考虑,有关“横拳”的问题就清楚了。
②、拳肘者,人之羽翼也:
拳肘者,人之两条羽翼也。古有明确论述,以资对照,录而并解之如下:
第七大劲 曰:二门
二门者,肘也。在劲在十二大劲中成之最速。其用有二:曰横肘,曰竖肘。竖肘者,竖吾手头在吾面侧以肘攻人也;横肘者,横吾手头在吾怀中以肘攻人也。用法虽多,必本乎也。 《内功四经·神运经》
【阐释】
手为头门,肘为二门,肩为三门,此乃纵深的三门定位分法,来源于三才法说。虽曰三门,既是防守时纵深的外、中、内三道防线,同时又是进攻的三支奇兵。故三门之手、肘、肩的用法,有防守护身之功能作用,又具有攻击制胜之功能效用;然必与下边胯、膝、足的步法;中间腰、脊、颈的身法,三法合一而用,才最为完善;才能有“梢节领,中节随、根节催,三节齐到力增加”的攻敌制胜、防守缜密、无懈可击的一派堂堂正正的拳法。
肘在曲使。虽说在十二大劲中,肘劲炼成的时间较短,然能攻防至用,也并非易事。拳门所传:“肘法三十六,打人够不够。”充分说明肘法的数量不少,在较技攻防中可运用的机会相当多。因为肘法的运用是由肘的五个部位所决定,有肘尖、肘前、肘后、肘里、肘外,故各拳门皆有用肘方法之名称,如:里鸾肘、外迎肘、蹲坐肘、下挫肘、上挫肘、后捣肘、占阴肘、钉心肘、挑心肘、挤肘、泰山压肘、团肘、头肘、羊蹄肘、肩肘等。然本拳经所总结的只有“横肘、竖肘”的认识,认为肘的“用法虽多必本乎此”,乃是很有见地的。初学拳者有此清楚的认识,对于用肘,可以由简入繁,再以简驭繁了。其实这是习拳练艺的必经之道路,因为拳法至用的掌握在熟不在多。这里举几个运用肘法的例子,对学拳者掌握用招攻防是一启发。
倒插柳:亦名栽肘,也为本拳经的竖肘。对手右直拳顺步直取我面门而来,我起左手上攉挑由对手里门拦截,同时上左步插进(或上右步)进身,竖吾左手头在吾左面侧,手心捂左耳,屈肘以肘尖栽打对手面门或胸膛部位。此乃抢里门用竖肘的法式。
还可抢外门复从里门用肘:对手仍是顺步右直拳直取我面门而来,我上左步起右手上攉其右腕外侧;同时左手下搬对手右肘弯,复竖吾右手头在吾右面侧,手心捂右耳屈肘以肘尖栽打对手面门或胸膛部位。此乃抢外门复抢里门用竖肘的方法,招法运用一气呵成,才见其妙。此乃本经文竖肘的运用法式。
金鱼斗鳞肘:亦名横钉肘,本拳经的横肘。对手左直拳顺步直击我面门(或胸部)而来,我起右斜领手顺势领接其左腕外侧、上右步;同时左手上起反摘(地骨向上)对手左肘外侧,复横吾右手头,手心向下,在吾左胸怀中(此时我左手在外右手在内,形成双小臂十字交叉状态),屈右肘以肘尖击打对手左腋下(或左肋),即可制胜。此为抢外的横肘用法,亦是古拳谱中所记载的“金鱼斗鳞在池塘”,运用横肘之一招法。
此横肘法亦可用于抢里。同样,对手左直拳顺步直击我面门(或胸部)而来,我起左斜领手顺势领接其左腕里侧、上左步;同时右手上起反摘(地骨向上)对手左肘内侧,复横吾左手头,手心向下,在吾右胸怀中(此时我右手在外左手在内,形成双小臂十字交叉状态),屈左肘以肘尖击打对手面门、胸膛,即可制胜。如不欲横肘法,亦可左肘变为竖肘钉砸对手面门、胸膛,招法更为凶猛。此乃横肘开门竖肘用的法式,亦可以肘后横扫对手左颈部位。
亦有抢外门直接运用横肘的方法,更为直截了当。如对手右直拳顺步直取我胸部而来,我上左步起右手反搭其右腕外侧,同时起左手下搬其右肘弯;同时横吾右手头在吾左怀中,屈右肘以肘前或肘尖横击、钉击对手头面、颈部、胸膛,即可胜之。亦可以此法入手,而右肘采用竖肘法,上撩打对手下颌部位,对手避撩击后仰头,可复用下砸肘,砸击对手胸膛。此肘法狠毒,极可伤害对手,故慎用。
拳门自有“宁挨十手,不挨一肘”的警言,说明肘法具有杀伤能力,非克敌不用矣!然于攻防较技中,皆属于交友的切磋,不存在伤害对方之心的念头,也能运用肘法以致胜。一个成熟的拳手,是能够“掐手”的,其所用招法的劲道十分清楚,故能用必打犯不伤人,就是其用肘法于攻防之中,对手也不觉有疼痛难挨之处所。这就是施手用招、施招用手的功夫艺境。然无内劲功夫精纯者是不可能做到的。于此可知内劲功夫之重要性了。
③、但交手之道,全恃迟速。迟者负,速者胜,理之自然。拳出有字,收回有法,按“起、落、钻、翻、崩、转、横、竖”者八字。此学拳者最易模糊,教者总得明白指示。盖手伸出收回,攸乎之间八字皆备焉:
但交手之道,全恃迟速。迟者负,速者胜,理之自然。拳出有字,收回有法,按“起、落、钻、翻、崩、转、横、竖”者八字。此学拳者最易模糊之处,教者总得明白指示清楚。盖手顺缠伸出逆缠收回,攸乎之间八字法皆备焉!是为行家里手也。
④、初学之时,则不辨其势。何为起落?何为鉆翻?何为崩转?何为横竖?即手之动往上是为起,手之动往下是为落;手自另一手上或下前出是为鉆,臂手一翻由阴变阳是为翻;手腕一弹是为崩,手腕稍一扭是为转,臂手向外一靠是为横,手前出是为竖:
初学属于蒙昧之时,则不辨其势,但要“蒙以养正”。必须弄明白何为起落?何为鉆翻?何为崩转?何为横竖?即手之动往上者是为起,手之动往下之是为落;手自另一手上或下前出之是为鉆,臂手一翻“由阴变阳、由阳变阴”皆是为翻;手腕一弹是为崩,手腕稍一扭是为转,臂手向外一靠是为横,手前出是为竖。
【译文】
但交手之道,全恃迟速。迟者负,速者胜,理之自然。拳出有字,收回有法,按“起、落、钻、翻、崩、转、横、竖”者八字。此学拳者最易模糊之处,教者总得明白指示清楚。盖手顺缠伸出逆缠收回,攸乎之间八字法皆备焉!是为行家里手也。
初学属于蒙昧之时,则不辨其势,但要“蒙以养正”。必须弄明白何为起落?何为鉆翻?何为崩转?何为横竖?即手之动往上者是为起,手之动往下之是为落;手自另一手上或下前出之是为鉆,臂手一翻“由阴变阳、由阳变阴”皆是为翻;手腕一弹是为崩,手腕稍一扭是为转,臂手向外一靠是为横,手前出是为竖。
【点评】
少林寺短打统宗拳谱
歌诀
百拳之法,以眼为纲。
反侧前后,求察阴阳。
浑身着力,脚跟乃强。
起伏进出,得先者王。
拳有寸隔,沾衣便亡。
腰无少主,巧终狈狼。
如钉若矢,紧依门墙。
自顶至足,节转轮防。
接应变换,无仇为良。
八锋不挠,随颠随狂。
十则
其一则:百拳者,诸家之拳也。以眼为尊,谓精神巧处全在眼上,如天上有日月。凡来、去、隐、跃、横、直、斜、正,无不照彻于人。对敌时,或开或闭,或虚或实,或高或下,俱要一眼观定,然后进破,自无不合。故先贤曰:由诸心,而发诸手,眼为尊焉。
其二则:反侧前后者,谓人立身立足之法,不外此四字也。人一竚立之间,需要配合阴阳,方知阴来阳破,阳来阴破之妙。若不明阴阳,则无变化之妙,而有呆钝之嫌。先贤曰:“身法为良,乃明阴阳相生之妙也。
其三则:能明阴阳,则当察其用力,其言浑身着力也,自顶至足,需要一片,又要在一时。若不在一时,自己先有弊病,当知真实虚败之理也。
其四则:起伏进出者,乃势所用之法。申言阴阳之用,不是另立一门路也。诀言得先者王,以快为主,不可软滞也。然不是先去打人道理,是我先有预防攻诱之备。谚曰:“快打慢者”即此之谓也。
其五则:拳有寸隔者,见肉锋伤之谓也。沾衣便亡者,必粘着身体,而我则不可稍缓也。
其六则:动静俱属乎腰,腰无所主,则病生焉。上下无力无势,进退展转不顺,虽有至巧亦无所用,需要得乎屈伸之妙,刚柔之法,斯为贵焉。
其七则:顾定,对定,内中一切门户,为贵者,谓紧依内门也。内中门户,明如指掌,敌一移动,即紧就促倚之。纵技有掀天揭地之能,亦无所施其巧。若徒外势,安得称为上等之法。故学者,内门二字,宜逐一摩究也。
其八则:言自顶至足者,节转轮防之谓也。凡人进身,动以立势,静以潜形,直为进步,闪为进出,俱要节节转换如车轮之状。其皮骨筋脉,皆要一顺之妙。
其九则:言必接应变换相连,应用之玄机也。彼来入外门,则接之;入内门,则连而应之。其不可攻者,顺而变之;其不可变者,则佑而换之,皆机字之玄也。识破机字,方称上等法字。
其十则:言八锋不挠者,非八面对敌之说,乃配合身法之妙也。我身之锋有八利焉,手、肘、肩、臀、胯、腿、脚是也。以我之锋,攻彼之钝,则无法不利矣。故琢磨者,虽颠而实不颠,虽狂而实不狂。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5

帖子14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