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宇宙”到“大数之谜”——现代人天观刍议

[复制链接]
1815 0
wenxch 发表于 2017-10-6 08:50:59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从“小宇宙”到“大数之谜”
——现代人天观刍议
叶峻

人天观,哲学上称“天人之辨”,古人则概括为“天人学”,是研究“天道”与“人道”、“自然”与“人为”、“大宇宙”与“小宇宙”相互关系的理论。古希腊人提出人是“小宇宙”的学说,说人是“宇宙的缩影”,或者说人是同“大宇宙”(自然界)极其相似的“小宇宙”。古中国的“天人学”,亦称自然界为“大宇宙”,那“秉天地之正气”而生之人体即为“小宇宙”或“小天地”,并以“天圆地方,人头圆、足方以应之。……天有四时,人有四肢”,天有星运“环周不休”,人有“经脉流行不止”等加以类比与论证。荀况曾经主张:“明于天人之分,则可谓至人矣”。司马迁也曾立志:“欲穷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可见,明辨人天关系并非易事,它是历代学者竞相剖析的重要课题之一,并成为古往今来哲学史和科学史上长期讨论的一个重大问题。
那么,现代人天观又是什么呢?钱学森教授指出:“人天观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具体专门针对人体科学的那一部分”,“是讲人和环境,人和宇宙”相互关系的现代理论形态,它包括“宇宙观的人天观,宏观的人天观和微观的人天观”三个组成部分(《大自然探索》1983年第4期第15页)。
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人与自然(天)的关系问题,实质上是哲学基本问题——思维与存在、精神与物质的关系问题在自然观上的具体表现。因为“人的思维的最本质和最切近的基础,正是人所引起的自然界的变化,而不单独是自然界本身;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变自然而发展的”(《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51页)。所以,辩证自然观强调人与自然的互相依存和相互作用,即“‘主观的东西和客观的东西的同一’,也就是人和自然界的统一”(列宁《哲学笔记》第73页)。形而上学自然观却认为,“只是自然界作用于人,……它忘记了人也反作用于自然界,改变自然界,为自己创造新的生存条件”。然而,自从近代自然科学大踏步前进以来,人们日益“认识到自身和自然界的一致,而那种把精神和物质、人类和自然、灵魂(即意识—作者注)和肉体对立起来的荒谬的、反自然的观点,也就愈不可能存在了”(《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第518页)。
马克思主义强调指出,“自然界和人的同一性”的基础,在于人的实践活动。正是人的实践活动(生产劳动,科学实验,社会活动,人体运动等),才是联系和贯通人与大自然的桥梁和中介,也是实现“人化的自然”和“自然化的人”的基本条件。不言而喻,深入地研究人天观,搞清人与大自然的真实关系和联系纽带,无论对于丰富与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还是指导与促进人体科学,从而正确地认识和处理人同大自然的相互关系,都有着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下面根据当代科学前沿的重大成果,对现代人天观的几个问题作初步探讨。
一、生命科学中的人天相关
(一)近代生物学的有机统一体
生命科学已经证明,生命是从无机世界化学演化而来的。细胞学说阐明了,人体、动物、植物和微生物,都统一在细胞结构的基础之上。胚胎学显示出,人的个体发育重演着整个生物的系统发育。进化论表明,包括人在内的生物界都是自然选择的结果。遗传学指出,生物在自然环境作用下所产生的新性状可以遗传给子代,即获得性状可以遗传。正因为如此,所以拉马克、达尔文、米丘林等学者都一致强调,人和生物与自然环境是有机的统一体。
(二)生态学的食物链和金字塔结构
生态学指出,行杂食(兼食)生活的人,在生态系统中始终居于生态金字塔的顶端,即无论作为初级消费者(生产者植物→消费者人),次级消费者(植物→动物→人),还是高级消费者(植物→草食动物→肉食动物→人),在诸多食物链中人都占据着居支配地位的顶端。所以人不仅可以作为被动的消费者,在生态系统中消极地生存,而且还可以作为主动的创造者能动地改造生态系统,并建立起人工生态系统,积极地干预自然界,以便维持大自然的生态平衡。由此人与自然界便构成了生机勃勃、气象万千的“天—地—人”生态大系统,人与天(地)在其中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而不能割裂开来。
(三)时间生物学的“宇宙节律”论
关于时间生物学的“外源节律”论指出,人体的节律特性是机体的生理机能对宇宙节律的反应或模拟。例如,居住在与世隔绝的山洞里的自愿者,在失去了一切关于时间的线索和记忆之后的几个月里,身体的体温、脉搏、血压、脑电以及生活作息等生理节律,仍保持在大约24小时的昼夜周期。这就充分说明,正是宇宙的自然节律(宇宙线、地磁场、天体引力等)时刻调整和校准着人体的生物钟节律。
(四)分子生物学的密码本和类病毒中介
分子生物学证明,包括人在内的一切生物都遵循共同的遗传法则即共用一本遗传密码,由此,人和一切生物都统一在遗传密码上了。
近年来分子病毒学的研究表明,一种没有蛋白质外壳的RNA核酸体即类病毒,仍能进行自我复制,并有侵染和代谢的生命功能,是迄今最原始的和不完善的生命形式。这样,类病毒就在无生命的无机界与生命世界之间架起了桥梁,成为生物界与自然界之间的中间环节。
(五)量子生物学的电子转移和“隧道效应”
量子生物学发现,人体内线粒体呼吸系统的电子转移数达到107—108/M·sec,远比无机系统的10-2—102/M·sec左右高许多。其原因就在于生命系统的“隧道效应”(即低能电子、质子等基本粒子,可以像通过“隧道”一样轻易地穿过由生物大分子所构成的势垒,而进入另一种运动状态的量子效应)高于无机自然界之故。所以,体外必须高温高压才能进行的各种反应,而在人和生物体内常温常压下即可完成。可见,遍于自然界的量子转移和“隧道效应”现象,也同样存在于人和生物体内,而且效率更高。
二、现代物理学中的“人天效应”
(一)高速运动中的“相对性”效应
高速领域中的相对性效应,已在高能物理和宇宙学中得到验证。那么,这种相对性效应在人体科学领域中也存在吗?1982年人体特异功能联合测试组在北京做到的“特异转运”或“特异致动”实验表明,在特异功能的作用下,实验样品先在实验人员的面前消失,经过一段时间以后,样品又在另一个空间位置复现出来(《人体特异功能研究》杂志1983年第1期第16—21页)。
如果设想实验样品的运动速度V等于光速C的话,那么第一,根据洛伦兹转换公式,由于V=C,所以 。这就是说,样品在运动方向上的空间(1)缩短效应达到了最大值,从而样品的空间尺度就缩小为0,所以相对静止的参照系中的观察者即实验人员便感觉到样品在他们面前消失了;第二,也根据洛伦兹转换公式 ,由于V=C,所以 ,这就是说,样品在运动过程中的时间( )延迟效应达到了最大值,从而使样品的时间尺度膨胀到了,所以,相对静止的参照系中的实验人员,也同样感觉不到样品在他们面前的存在。后来样品运动一段距离之后,便在另一个空间位置上停了下来,这时实验人员才看到样品复出了。
由此可见,在样品运动速度等于光速的情况下,我们运用狭义相对论原理,是可以部分地解释特异致动现象的。1980年英国物理学家波姆(Bohm)教授在《整体性和隐秩序》一书中指出,在我们肉眼所见的现在这个“显秩序”的下面,还隐藏着我们尚不可见的“隐秩序”。他说,在那个“隐秩序”里面,所有的物质都是互相联系和相互作用的,而且它们的相互关系往往以光速或超光速传递着(《大自然探索》1985年第2期第46—47页)。如此看来,我们以上的讨论非但不是无的放矢,而且已经与波姆教授关于“隐秩序”的研究殊途同归了。
(二)生命领域中的“测不准”效应
量子力学表明,在微观世界中我们不能同时准确地测定粒子或波的位置和动量,它们的最小不确定度的乘积等于普朗克常数的有限值。这就是量子力学的创始人W·海森伯所提出的著名的测不准关系,它表明主体的人通过使用测量仪器,对于被测量的对象客体施加了某种影响或干扰。有人认为,这表明微观客体在人的影响作用下,也转化为“人化的自然”了。
量子领域和生命系统中的测不准效应,对我们进行人体科学的研究工作具有极大的启发和指导作用:第一,我认为在人体科学领域中肯定也同样存在着这种不确定性,由于我们研究的是比一般生命系统更复杂更高级的人体系统,所以这种测不准或不确定性效应往往会更大一些。这种情况的确已在我们的研究工作中出现了:事实上各地普遍存在着仪器测试的效果往往比感官观测效果低的现象,不正是仪器的干扰导致了人体测试不确定性的表现吗?所以,看来“真正实际的仪器是人用来认识客观世界的感觉器官,而不是用设想的仪器”(见《大自然探索》杂志1983年第4期第16页)。
测不准效应对人体科学研究的第二点启示是,迄今我们所测得的特异功能及其生理参数,有没有包含着不确定的成分呢?由于测量仪器可能强烈地干扰和影响人体的生命活动,实验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次级产物或叠加效应,会不会也被我们误认为是人体真正的功能呢?这些问题实在是我们必须深思的重要问题,它不仅关系到我们所考察的人体特异功能及其参数的真实性,而且也涉及到各种实验设计的严格性。为此,钱学森教授强调指出:为了“彻底解决量子力学测量问题必须用人的感觉系统为测量仪器”,并“把人的认识过程推进深入到微观层次,量子力学的层次”,亦即“量子认识论”去。因为“量子认识论才是研究人与环境的微观理论,所以要靠量子认识论才能解决微观人天观的问题”(见《大自然探索》1983年第4期第16页)。
三、现代宇宙学中的人天相依
(一)标志宇宙谐合的“大数之谜”
物理学中有一些很重要的无量纲大数,其中的三个是:氢原子中静电力和万有引力之比;以原子单位来量度的宇宙年龄 ;以质子质量单位表示的宇宙总质量 ;当研究了这三个大数的关系以后发现: 。
它们是偶然的巧合,还是隐藏着更深刻的秘密呢?著名物理学家M·狄拉克认为,“很难相信这种接近只是巧合”。他把1039这个大数看成我们现在这个宇宙最根本的表征,并且将宇宙学和物理学定律中所出现的无量纲大数都表示为(1039)α的形式,表明这些大数都与宇宙年龄(1039)α次方成正比,例如宇宙总质量就是(1039)2=1078数量级。这就是狄拉克的所谓“大数假说”,又称“大数之谜”(见《自然杂志》1980年第7期第526页)。
事实表明,狄拉克所提出“大数假说”,确实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宇观世界和微观世界之间的相互联系,并成为联系宇宙学与量子力学的纽带,所以绝不是偶然的巧合。试想,如果这些重要的大数采取不同的数值,那很可能会意味着出现一个和我们现在所观察到的大不相同的宇宙。显然,只有当宇宙年龄a2=a1=1039 时,宇宙才会演化出我们这个太阳系和地球,并进而产生出生命和人类来。不言而喻,这些宇宙大数相关的规律性表明,我们现在这个宇宙具有某种谐和的结构,人类和宇宙是密切相关的。
(二)揭示人天依存的“人择原理”
对于宇宙的“大数之谜”即a2=a1=1039这种绝妙的巧合,1961年R·迪克作出了如下的解释:两个大数之所以恰好相等,那是因为我们采用了宇宙大爆炸至今的时间作为宇宙的年龄值,也就是在这段历史时期里,宇宙演化出了具有生命和人类的太阳系。由于恒星演化的快慢受制于电磁力与万有引力的作用之比,所以如果引力常数(G值)比现有值大,宇宙中所有恒星就会变成白矮星、中子星或黑洞,当然也就不可能产生出适于人类居住的行星来;倘若引力常数比现有值小,大多数恒星都很年轻,既演化不出人能生存的行星,也准备不好人体所必需的生命元素;只有引力常数像现有值这样适中(G6.670×10-8达因·厘米2·克-2),宇宙才能成为大尺度均匀,小范围集聚,从而演化出包括人类生存的行星系统在内的多层次的世界结构,由此也才会有人类主体对于宇宙客体及其大数之谜的认识与探讨了。引力常数的适中正好表明,从大爆炸算起到恒星演化至今这段时间的长度,必定是取决于电磁力与引力强度之比。计算结果,这两种力的比值确实就同我们这个宇宙的年龄值(18×109年,相当于7×1039原子单位时间)完全巧合了。这种对于“大数之谜”以及宇宙其他巧合的解释,都直接同人和宇宙的关系联系在一起,仿佛我们这个宇宙布局之巧,是专为演化出人类并让其繁衍才存在着似的。正因为如此,所以上述这类解释及其观点,便被B·卡特等人名之曰“人择原理”。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4

帖子10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