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气功三十六真谛

[复制链接]
971 4
zhangxv 发表于 2018-4-16 05:18:27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中国气功三十六真谛

作者:柯云路


中国气功三十六真谛共分为四部分。
一,天人;
二,妙诀;
三,开悟;
四,灵慧。
先讲“天人”。


中国气功三十六真谛(一):天人


人天相应,人天合一

第一个法则,人天相应,人天合一。
这八个字讲的是人和宇宙、人和自然、人和天气、地理、人和周边环境、人和周边的风水都有全息的相应,那就是“人在宇宙中,宇宙在人中”的互相感应。
这很微妙。
人类不是无缘无故产生的,人类不是无缘无故地成为这个样子。为什么人类能够去观察、研究和探索宇宙?为什么宇宙给了人类这样一个特长?
不是无缘无故的。
只要稍微想一想,就会承认人类和宇宙有相应性,有合一性。气功的奥妙只不过要非常彻底地感觉这一切。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感觉,是从生命深处,信念深处,直截了当地体会、相信人天相应和人天合一。
这是古人在直觉思维中得到的真切感觉,也是古人在冥想、静坐、内省的思维方式中得到的感觉。如果你在练功中不断进入这种感觉,又不断提升对这种感觉的信任、理解,就能更好地“心诚则灵”。

阴阳相合

第二个法则,阴阳相合,阴阳相生、相转化。
这是《易经》和《黄帝内经》贯穿始终的一个法则。
西方很多哲学如如黑格尔的辩证法,讲事物的一分为二、否定之否定、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孰不知在中国古老的哲学中,阴阳相合的理论不仅含着辩证法的智慧,还含着西方辩证法不曾含有的智慧。
在这个世界上,事物并不止是对立统一、一分为二的,对立统一内部还呈现出阴阳的性质。阴阳的划分几乎在一切领域都存在:天为阳,地为阴;昼为阳,夜为阴;雄为阳,雌为阴;男为阳,女为阴;上为阳,下为阴;主动为阳,被动为阴;进攻为阳,防守为阴;积极为阳,消极为阴;上升为阳,降沉为阴;干燥为阳,潮湿为阴;强硬为阳,软弱为阴;运动为阳,安静为阴;直为阳,曲为阴;正为阳,偏为阴。各种各样的阴阳划分、阴阳对立组合充满了微妙。
“阴阳相合”的法则也是气功修炼中的重要法则。

人定胜天

第三个法则,人定胜天。
人在进入禅定状态之后,能够产生改变自己命运的力量。
自古以来对命运有两种说法,一种说人有命运。这句话无疑有真理。因为人确实被某种环境、外在力量、先天力量、大的局面所安排。要承认这是个真理。
然而,只承认这个还不是全部真理。如果只承认这个,人就不需要修炼,不需要各种努力了。
那么,第二个真理就是“人定胜天”。
在这个意义上我们才要气功修炼,在承认命运的基础上改变命运,这是非常重要的。

心诚则灵

第四个法则,心诚则灵。
这句话可能被人说成了套话,其实是极其微妙的真理。
世界上很多奇迹就是心的奇迹。
为什么宗教仪式能产生奇迹?与其说是神的奇迹,不如说是心的奇迹。自心即佛嘛。当我们用非常虔诚的心理来对待世界的时候,会产生什么样的感觉?
举一个例子,一个开饭店的大老板今天拜佛去了。他把饭店里的剩余食品打了一大包,拿到庙里供奉,然后许愿,不会起任何作用。可是,一个穷人跋涉千里到了庙里,他饥寒交迫,怀中只揣着一个馍馍,他把这个馍馍供奉到佛的面前。他也许了愿,居然如愿以偿。
为什么?
后者的供奉,是真心的供奉。后者的许愿,是真心的许愿。
奥妙在心诚则灵。心诚了,就能产生力量。
要不断讲心诚则灵,还要不断检验自己在心诚则灵这个法则上还有哪些地方不够诚,是什么东西在影响自己练功的心诚状态?

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第五个法则,《道德经》讲,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
道、德、仁、义、礼,这里讲了练功过程中不同的层次,而且是一个日积月累、逐步提高的层次。
你现在没有得大道,就在德的层次上做事情;你连德的层次都没有达到,就要在仁的层次上做事情;你仁都达不到,就只好在义的层次上做事情;你义的层次都达不到,就只好在礼的层次上做事情。人只有不断提高层次,才能达到“道”的层次。

不亢不卑

第六个法则,不亢不卑,宽仁博爱。
不亢不卑,讲的是对待人的态度。在气功状态中,又是所有气功修炼者对待这个世界的态度。
不仅对人,而且对世界万物,做到不亢不卑,就是那种平和的态度,平等的态度,平常的态度。
万事平常心。万事平和心。万事平等心。
既不因为见了一个伟人就很自卑,毫无自信;也不因为面对一个小人物就很狂妄,就自傲。不亢不卑是对周边世界的人和物真正质朴的气功状态,是对万事万物都无病的状态。
自卑是有病的状态;狂妄、高傲也是有病的状态。
没病的状态就像站在地平线上,平稳而安详。

大慈大悲,普渡众生

第七个法则,大慈大悲,普渡众生。
这是在不亢不卑的基础上产生的更高一级的状态。
不会有人反对用大慈大悲、普渡众生的心态对待周边世界、周边人物。它与当代社会无疑是契机相合的。
同时,大慈大悲的状态有助于气功修炼者自己,也有助于气功修炼者身边的人。
朋友们可能经常看到庙宇中佛的雕塑,工匠们并没有看到过释迦牟尼,他们只是将自己观察到最美好的大慈大悲的表情与相貌凝聚在佛的雕塑中了。芸芸众生面对大慈大悲的佛像,无疑会受到灵魂的震动。
如果一个人希望修炼得好一点,不妨观想一下,进入一下,体会一下庙宇中佛像大慈大悲的表情和相貌。
做大慈大悲的表情,进入大慈大悲的状态,体会大慈大悲的感觉。
你会发现眉宇是展开的,看待世界是平和的,对各种烦恼是平淡的。你既关心这个世界,对世界又有距离感。你在生活中,对生活又有一份超脱。你对人类很关心,但这种关心又不表现为执著。你用大慈大悲的心态看周边的世界,也看自己,会发现人类有很多不该有的劳累。
这个状态是一下就能够进入的。

顶天立地,正气凛然

第八个法则,顶天立地,正气凛然。
人活在这个世界上,要做到顶天立地,正气凛然。
用中医的话讲,为什么有的人一会儿肾气虚,一会儿心气虚,一会儿脾气虚,常常和他生活的状态、行为的状态相关。如果你在生活中、练功中处在顶天立地,正气凛然的状态中,有些病就可能不治而愈。
没有顶天立地,没有正气凛然,就像一个人好像练了很多年功,甚至还冒充什么大师,可是他做事情总是鬼鬼祟祟、见不得人,他就没有正气,他的气是虚的。
为什么有些极普通的人,有可能在某一时刻表现出惊人的能量,所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就是因为他能顶天立地,正气凛然。

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修禅

第九个法则,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须修禅。
这是禅宗的一句话,持戒是为了心平。如果已经心平,就不需要持戒。心平就有这么大的力量!这句话用另外四个字讲,叫做心平气和。
佛教为什么要求持戒呀?一切戒律都是为了使人达到真正的心平。你在世俗中生活,你没有出家,又不能严格地持戒,那么就做一件事,做到心平。心平气和。
中国气功九大技术有一句话,叫做“放下贪心,心平气和”。
行直何须修禅,只要行为正直了,那么连禅都不用修,也就是我们讲的理直气壮。
因此,知道了古人这句话,那么,行直何须修禅,如果你确确实实做到非常正确、符合道理,本身就是好状态。

光明正大

第十个法则,光明正大。
讲的是对待人、事、宇宙、自然、社会,一个光明正大的心态,一个光明正大的表情,一个光明正大的做人方法,做人姿态。
在气功技术中讲光明正大的时候,是通过一个动作、一个咒语来修炼的。放大到做人的态度上,光明正大就是练功、也是做人的大智慧。

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第十一个法则,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
这是儒家文化。诚意,要诚心诚意;正心,心要放得正;修身,乃是修炼自己;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为家庭、为祖国、为人类做好事。
这个也应该成为气功修炼的重要法则。

万物皆有灵性

第十二个法则,万物皆有灵性。
这是中国古文化中包含的一个深邃又奥秘的思想。不仅人有灵性,万物皆有灵性,这就使得我们对待世界的感应更加微妙,更能体会到生命的本质。
没有这个概念,你可能比较迟钝。有了这个概念,你会透彻明白,会在练功中达到更高的境界。
万物皆有灵性,会使我们有更好的生态意识。

视死如归

第十三个法则,视死如归。
这是朋友们熟悉的四个字,今人一般用它来形容勇敢、不怕死。我们说,不光对英雄才用这四个字,视死如归讲到了对生命的达观。
一方面我们热爱生命;另一方面我们又很达观,能够正视死亡,把它作为生命的归宿而已。
在这个世界上,热爱生命、惧怕死亡是人的本能。但有的人就因为惧怕死亡,执著于所谓长寿,结果反而不健康,也不达观。
所以,热爱生命的同时还要对生死达观。

以上十三个法则是练功的大观念、大智慧,是对待天地、万物、人、事的大境界。


中国气功三十六真谛(二):妙诀


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入?

第十四法则,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入?
这是《黄帝内经》里的话。当我们不受那些过于稠密的七情六欲折磨的时候,当我们既很积极,同时又以一种超脱状态生活的时候,当我们既不回避一个普通人的责任和义务,同时又处在恬淡虚无的祥和状态的时候,真气就跟着你。
许多朋友都有体会,这段时间你烦恼多事,就没有好感觉。然而,你哪怕在某个夜晚练功时心态安静了,想开了,浑身一下子就有了气感,这叫“真气从之”。
当我们像个没头苍蝇一样满世界乱撞的时候,精神是涣散的。精神涣散的人没有好的生命状态,涣散的极致就是生命的结束。
反过来,只要体会一下自己的精神,用观想的方法内视身体,这个简单的技术会使你的心收回来,处于精神内守的状态,这时候叫“病安从入”,疾病不会侵入你的身体。
身体的一个重要防卫是精神本身,精神涣散,邪念从四面八方侵入。因此,对于气功修炼者来讲,要永远保持精神内守的状态。
若是“魂不附体”,“魂飞魄散”,“魂不守舍”,早晚要生病的。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第十五法则,淡泊明志,宁静致远。
这句话古人经常用,淡泊明志,讲的是人不被七情六欲所折磨,在生活中不那么贪心,他的智慧是明白的,是心明眼亮的。
宁静致远,讲的是人在宁静状态中可以思谋到远处,可以对世界有大范围的感知,可以有某种准确的预测,可以对自己的人生和其他事物有清醒的洞察。
我们要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中国语言的读音和语义是相联系的,听一听“淡泊明志,宁静致远”这八个字,在心中默念这八个字,就可能使你进入这种状态。
如果你将这八个字写成条幅挂在墙上,当你看到条幅的时候,不由得心中一片宁静。
语言的功能是不一样的。你走在街头,看见一个“红焖羊肉”是什么感觉?那是一个嘈杂的、热闹的感觉。你看见街头招牌上写着“疯狂迪斯科”是什么感觉?
淡泊明志,宁静致远,一看这八个字,一读这八个音,就进入气功状态。

致虚极,守静笃

第十六法则,致虚极,守静笃。
这六个字引自《道德经》。
在练功时要进入一种空而虚的状态,不是死守住一个地方。请朋友们尝试进入飘飘渺眇、恍恍惚惚的状态。它不是睡眠,却是一种比睡眠还舒服的状态。
守静笃,就是安静到极致,安静到非常稳定的程度。
什么叫高境界?安静,比任何人更安静。谁能安静到特别稳定的程度,静到特别深的程度,就容易发生微妙的变化。
致虚极,就是把身上、心中所有的东西都放空了,干干净净的状态,什么都没有的状态。
请想一想,平常人心头背了多少累,万念焦心,各种各样的执著、牵挂爬满你的心头,哪有清静?哪有功力?
请进入特别安静的状态,将心中的一切放掉,结合上空空灵灵的心态,这是气功修炼的奥秘。
能够使自己经常进入这个状态,就是高境界。

万念归一

第十七法则,万念归一。
人有的时候想安静,安静不下来,想放得干净,放不下去,思想老在活动。怎么归法?很简单,万念归于一念。
比如,顶天立地,松──。这时候,你就用一个“松”字震动全身。这一念把你的心拴住了,平静下来,万念都没了。万念归一念,由有进入无。

聚精会神

第十八法则,聚精会神。
这是中国的一个成语,一般用来形容人集中精力去做一件事,但就其奥妙来讲,这是真正的气功术语。
聚精。会神。“精”“神”是气功修炼中两个特别重要的范畴。
我们一直讲练精化气,精怎么能化成气呢?为什么练气可以还神呢?为什么练神可以还虚呢?道理在什么地方?
对“精”字,可以理解成我们生命的物质基础,生命的能力,包括繁衍后代的能力,生长的能力。
“神”是我们的心,我们的智慧。
在气功修炼中体会其中的奥妙。入静。聚精。感觉丹田位置,小腹连同会阴部位、生殖器官。这个部位主要体现精的含义。安安静静地把它聚集好,不要让它走散。
体会小腹、丹田、会阴那种圆融、放松的感觉。放松,再放松。红彤彤,暖融融。有些人一练,发现自己年轻了,返老还童。要领是放松,用“聚精”二字来聚拢生命的能力。
神在在天目穴两眉之间的位置。观想往往在这个部位发生。你一想这里,会出现一片发白、发亮、发红、透明的光亮。
聚精会神,用丹田部位去体验生命的能力,那个微微让你感到麻、胀、热,甚至还带一点生理冲动的感觉,和天目穴的神光相会。彼此照耀,彼此渗透。
聚精会神有很多内涵,以上讲的是在气功修炼中的一种体会。这种体会延伸、扩展到生活中,经常表现为做事情时那种身心合一的感觉。比如你在做操,动作由肢体发生,你的精神要和这生命力的所有运动相会,互相照耀,神体合一。在做事的时候也要聚精会神,生命力和精神互相照耀,神体合一。
聚精会神既是练功的技术,也是练功的境界。

出神入化

第十九法则,出神入化。
这是中国的又一个成语。一个人绘画,书法,舞剑,打太极拳,写作,各种各样的创造性活动,都可能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这是一种高境界,是不假思索的行为,是元神出游、运筹帏幄、决胜千里的状态。那时你会发现,很多事情在有意无意之间实现。
出神入化是在高度入静和放松时出现的状态,一种高度自然的状态。如果在生活中、创造中有很多执著、牵挂、劳累,焦灼和烦躁,没有好状态。
一旦进入了松弛自然的状态,出神入化就开始了。
在练功中不要追求出神入化,出神入化是在你致虚极、守静笃,在你万念归一,在你聚精会神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出现的。
那时出现的种种奇迹,要慢慢体会它,跟踪它,把握它,存于心中。

知其雄,守其雌

第二十法则,知其雄,守其雌。
这句来自《道德经》的话,可以从气功的多种含义来注释和理解它。
你可以把自己的意念和体感当做阴阳对立的事物。你可以守住本心,同时体会气感的运转。你可以用意念体会和跟随自己气感的活动。你也可以在修炼中对周围的草木、山川、日月星光进行体会。
知其雄,守其雌,还可以表现为在生活中一种安安静静的状态,一种表面看来柔弱温和,实际上最有生命力的自信的状态。一种做起来谦和柔和,实际上是最有进取心的状态。

抱一守中

第二十一法则,抱一守中。
气功修炼的奥秘很多,我们讲过大慈大悲,一个“中”字震动全身。“中”在气功修炼中是很奥妙的。
“中”是什么?你会说,左右之间为中,前后之间为中,上下之间为中,这是空间意义上的中。你还会说,过去和将来之间有一个中,乃为此刻。
这不是“中”的真正含义。
“中”有非常深奥的含义。它是任何片面性、偏颇性都放弃之后进入的一种状态,对内外、分别放弃之后进入的状态。
它并不是要死守一个空间,身体的“中”在哪儿?一定要在体内找一个点吗?不是。放弃前后、内外、左右、上下分别之后进入那个状态乃为“中”。
喜怒哀乐未发之际,乃为中。
对事物判断不偏不颇,乃为中。对世界的判断不片面,乃为中。对事物的走向判断不片面,乃为中。对自己生命的感觉判断不片面,乃为中。那么合适,那么不偏颇,那么不执著,那么自然而然。
中是状态,而不是位置。
要体会“中”的状态。那是圆融的感觉。当人执著于一个偏向的时候,就失去了“中”的状态。

复归于婴儿

第二十二法则,复归于婴儿。
这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复归于婴儿是最好的练功状态。
请想一想你二十年前是什么样子?再往前体会,到你十岁的时候,七岁的时候,三岁的时候,两岁的时候,一岁的时候,零岁开始的时候。
讲这个体会不是妄言,人可以做到这个,要不就不存在体感思维的技术。人可以体会自己婴儿的感觉,进入那个状态。
婴儿就是无执著的状态,是汲取宇宙能量最敏感的状态。进入那个状态,要使你的身体柔弱至极。到最柔软的程度,像婴儿一样。
僵化是生命的结束。人从小到大,生命的演变就是由柔软变得僵化。要向柔软方向返朴归真。
从某种意义上讲,练功就是和一般的生命消费、由生到死的发展逆向前进。
顺则凡,逆则仙。人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进入那个状态的。
复归于婴儿,还表现为在日常生活中年轻、快乐的状态,表现为在自发功时活泼、自然的状态,表现为在摆动五脏六腑的时候,那种活泼、自然的状态,表现为用微笑的眼睛看待世界时,那种快乐无邪的状态。
在街道上行走,我们发现微笑的人少,苦恼的人多。有些人也笑,很矫情、很做作,端着架子的笑,很别扭。
什么表情最好?像孩子一样纯真的微笑。不要装样子。
所以,微笑和不微笑有差别,微笑和微笑还有差别。假微笑,真微笑,做作的微笑和由心头漾出的微笑,衰老的微笑和年轻的微笑,是有差别的。
我们要真诚的、年轻的、婴儿的微笑。请从心底里漾出这个微笑。像小孩一样开心的笑容。
像小孩一样笑一笑,晃一晃,走一走,扭一扭,那种感觉实在好。
那时样的时刻人才是没病。

天机、地机、人机三机合发,天翻地覆

第二十三法则,天机、地机、人机三机合发,天翻地覆。
这句话来自一本气功经典《阴符经》。
练功,要对天有感觉,对地有感觉,对人、对自己有感觉。
天是变化的。午时十二点的转化。子时十二点的转化。春、夏、秋、冬,夏至、冬至的转化。春分、秋分的转化。
天,有很多微妙的时刻。
地,有很多微妙的时刻。
人,也有很多微妙的时刻。
微妙的时刻才能产生巨大变化。
就像两支队伍拔河,势均力敌就是微妙时刻。这时候一边跑去一个小孩,加一只手的力量平衡就失去了,发生了倾斜。本来势均力敌,好像挺稳定,一下子天翻地覆。这十个人被那十个人拉过去,溃不成军。
为什么?
微妙的时刻,稍微加点力量就发生变化。
一块大石头在山上,要滚下来又没滚下来,只被一块小石头挡着。把这块小石头稍微挪动一下,大石头翻滚而下。天机、地机、人机三机合发。
练功要寻找对天时、地利、人和这种关系的微妙感觉。
气功修炼就是把人调整到非常微妙的状态,只有非常松静、安静、恍兮惚兮的时候才能进入这种状态。在这个状态中,一个意念,一个良性愿望或者一句话,使得你发生本质变化。
气功不是努劲,我这儿有一点不舒服,我努个劲。不行,劲用不上。用那个劲不如去医院。
它要在一种微妙状态中,等天机、地机、人机三机合发,天翻地覆。


中国气功三十六真谛(三):开悟


直指人心,立地成佛

第二十四法则,直指人心,立地成佛。
直指人心、立地成佛,就是你突然明白,突然开悟,进入一个健康的、智慧的状态。
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误区。进入好状态,就是走出坏状态。要直截了当地直指人心,解决问题。
什么叫练功?如果你正在为一件事烦恼,那么此时你什么都不用说,把这个烦恼变成不烦恼。能想开一件事情,就叫直指人心,立地成佛。
不要迂回曲折在边缘徘徊,要直指内心最直截了当的问题,使自己立地成佛。帮助别人也一样,也要直指人心,使对方立地成佛。
用这个方法对待自己,用这个方法对待别人,是大智慧。

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第二十五法则,汝当一念自知非,自己灵光常显现。
这是禅宗的一句话。有人说,我怎么能开悟,怎么才能达到高境界?
慧能讲,没有什么太复杂的,人在生活中总有很多时候不是处在好状态,你这时候一念闪现,知道自己错了,错在什么地方,那么,这一瞬间灵光就显现了。
这句话很质朴,很深刻,是六祖慧能关于明心见性最精彩的警句之一。
人经常可能处在错误的念头之中:你在生活中的某种急躁,你对世界的某些错误判断,你设计的某种错误的目的、计划,等等。你可能被某一个情绪、某一个烦恼、某一个牵挂、某一个执著所束缚,那时候,人就成了烦恼的俘虏。一旦你放下来,知道错了,心头立刻一片明亮。那种轻松感是非常宝贵的。

放下心来,便是真悟

第二十六法则,放下心来,便是真悟。
这几个字可以和上面那句话互相注释。
什么叫真悟?很简单,放下心来。
什么叫放下心来?就是把压在心头的东西放下来。
说来简单,做来不一定很简单;说不简单,只要做了,又很简单。此时不明白,因为此时没放下来。此时放下来,此时明白。明天又没放下来,又不明白。
我们看影视,常会觉得里面的人物很不聪明。何必那样呢?孰不知自己也在一个故事中扮演着角色。我们对自己不一定看得很明白。
放下心来,并不是说你不吃饭,不睡觉,不组织家庭,不繁衍后代,不尽社会责任。那是石头的事情。人活在世界上,要有这些生活,但同时要取其自然。
取其自然,就要把那些不自然的东西从心头拿掉。
举个小例子,你坐公共汽车,从甲地到乙地,交通堵塞了便着急。但你着急也是两小时到,不着急还是两小时到。这两小时的着急、烦躁、抱怨,没有任何用处,毒化了自己。等下了车,还要将烦恼之心还要带到朋友面前。到了家里,还可能因为烦躁,对爱人、孩子发脾气。
一切源于两小时没必要的烦躁。
很多人都在做那些没必要的额外支出。人常常不是被正经事累死的,是被这些不必要的支出累死的。做正经事本身消耗不了多少,大多在那些额外支出上。

烦恼即菩提

第二十七法则,烦恼即菩提。
烦恼是坏东西,要经常放掉。但为什么又是烦恼即菩提呢?
烦恼,并不是说不经修炼就成为菩提,是因为你把烦恼作为练功的素材,放掉烦恼的过程就是修炼的过程,由此成为菩提。
就好像苦难是坏事情,但苦难常常使人得到锻炼。这时苦难就成了好事情。从这个意义上讲,人不要怕世间有烦恼,处理好了,烦恼会成为练功的素材。
你的生活环境不理想,但你能将所有的烦恼都很好地放下来,练出好心态──在烦恼中都不烦恼,你就比那个在顺境中成长起来的人有更高的悟性。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第二十八法则,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不要从宗教的意义上去理解这句话,而是从身心修炼、精神自我调整的角度去理解。
人在这个世界上生活,如果观念不正确,就是苦海无边。
朋友们到街头看一看,愁苦的人很多。有的有钱,有的没钱,有的有工作,有的没工作,各种各样的愁苦。苦海无边嘛。
这时有四个字,回头是岸。烦恼只要被放下来,就是聪明。一明白,就是智慧。
这句话被人说俗了,今天我们重新解释。
当我们用不正确的观念生活的时候,生活就是苦海。如果你有了正确的观念,回头就是岸。这和直指人心、立地成佛是一个概念。
作为普通人,人人都会有一些通常意义上的烦恼。怎么办?
修炼。回头一次,看见岸。再回头一次,又看见岸。慢慢就站在岸上了。
并不神秘。就要练出那种状态来。
这句话非常形象,重新解释,它就有生命力了。不然你一想苦海无边,回头是岸,就是一句老套,好像是让人回避生活,出家,其实是生活观念问题。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用今天的话就是,只要换一张面孔,换一副眼光,换一个心态,世界立刻在你眼前生出灿烂。哪怕它现在还不是很理想,当你用好的心态对待它,世界就多了一分智慧之光照亮的地方。

我不病,谁能病我!

第二十九法则,我不病,谁能病我!
这是一个口号:我不病,谁能病我!这里有深刻的道理。
很多病是自己找的。要相信自己能够解救自己。
经过考察,我们发现很多生理的毛病来自心理的疾病。这段时间你心头有消化不了的事情,马上就表现为肠胃消化不了,中医说“思伤脾”。用我们的话讲,你心头有消化不了的事情,肠胃就有消化不了的东西。
你在心理上感觉有重负,这段时间就脊椎疼,不是颈椎,就是胸椎。心头有重负,就转化为身体上有重负。
心和身全息对应。
你一高兴,脸上就微笑。一微笑,岂止脸,身体都在微笑,只是你没有觉察罢了。你的脸会发愁,肠胃也会发愁,心脏等器官都会发愁。
身心是全息对应的。
我不病,谁能病我!练气功首先要有健康的愿望,有战胜疾病的愿望,有不病的愿望。
我们要建立一种文化氛围,以健康为荣。有的单位经常有人喜欢说这儿不舒服,那儿不舒服,大家互相安慰。有人本来没什么病,但习惯于一天到晚说不舒服,为了让别人同情他、安慰他。如果这样的人不但得不到安慰,还要说你没悟性,这就营造了一个健康的环境。一旦以健康为光荣了,大家就不互相诉苦了。
观念很重要。
如果谁想生病,或者觉得自己病得还不够重,有得是方法“帮助”你。让你生病很容易呀!你这儿有点不舒服。我们告诉你,赶紧去医院检查呀!很危险呀!如果医院检查了,告诉你没事,我们就说,这个医院查得不够准确,再到其他医院查查。你脸色不对呀!家人对你要多加照顾,班也不要上了,先歇上半年再说。
稍有不舒服,别人就这样“照顾”你,有可能真成一场大病。可有的时候好像很大的病,很不舒服,自己心理上很坦然,身体自然康复了。
人想造病很容易。要有健康的心态:我不病,谁能病我!

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第三十法则,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
这又是《六祖坛经》里的话。什么意思?
当很多人都特别在意怎么修炼,练这个科目、练那个科目的时候,慧能讲了这段话,意思是:我活着的时候就坐着不躺着,死去的时候我又躺着不坐着,不就是一身骨头吗,立什么功课,我什么功课也不练。
要体会这里的意思。练功要进入不练而不练的感觉,才是高境界。
如果练到什么都在意,这也是病气,那也是病气,哪儿都不敢去,哪儿都不敢动,这个不能吃,那个有问题,就是误区。
哪有那么多事!练气功讲宏愿、信念、德性,要相信自己!
不就是一条命嘛!生来坐不卧,死去卧不坐。一具臭骨头,何为立功课?这是一种大无畏的精神。要有这个状态。
对这种高境界,今天不懂,记住,明天想起来再体会。
如果哪位气功师一天到晚告诉大家:这个不行,那个不行,这个注意,那个注意。前怕狼后怕虎,就不是高境界。
有一本书叫《中国禁忌大全》,专门告诉人哪天不能出门,哪天不能吃什么,哪天不能干什么。看完以后,什么都不能干了。
我告诉你逢三不能出门,他告诉你逢四不能出门,再一个人告诉你逢二不能出门,又有人告诉你逢七逢八不能出门,结果一看,你哪天都不能出门。
有人说,我原来叫这个名字,后来有个人给我算,要我改成那个名字。结果刚改了,又来一个人说,我改的这个名字不好。他改了三次,最后问:到底哪个好呀?自己也糊涂了。
要胸怀坦荡,万事不要太在意。


中国气功三十六真谛(四):灵慧


善巧方便,当机立断

第三十一法则,善巧方便,当机立断。
练功、做事要讲方便。不要特别繁琐。要善于运用各种方便法门来应对世间的事物,这样才能找到好感觉、好状态。
所谓善巧方便,当机立断,就是不同的事情、不同的矛盾、不同的练功环境、不同的做人态度用不同的方法来对待,以解决问题为正确。遇到需要抉择、付之行动的时候,要当机立断,不犹豫。
这是练功的奥秘,也是做事的奥秘。
练气功,调理身体,这种方式能解决问题就用这种方式。明天换了一个问题,用那种方式合适就用那种方式。这叫善巧方便。

无住无留,无执无染

第三十二法则,无住无留,无执无染。
不要滞留在一处,不要被旧观念所束缚,不要被旧说法所固定,不要被陈旧的看法和做法限制住。不要停留在他人的某个说法中,也不要停留在自己的某个见解上。不要停留在一个信息给你的印象上,不要停留在一个经验对你的记忆上。
总之,要生动得像一条河,流过来,淌过去。
生活也一样。做人也一样。一定不要停留在某个地方。
有个笑话,我们曾问几个大文化人:三点水一个“来”字念什么?
几个大文化人一想,说念“来”,涞阳的涞,涞水县的涞。
我们挺高兴,他们认识这个字。
于是又问:三点水一个“去”字念什么?
他们都不认识了,说:没有这个字呀。
这个问题考过很多人,大多说没有这个字,不认识。
后来我们说:没这个字,那方法的“法”怎么写呀?
一群人哄堂大笑。
为什么会出现这样可笑的事情?因为人容易停留在旧观念中。三点水一个“来”字念“来”,三点水一个“去”字应该念“去”,可是又没有这个“去”字。
在这个世界上,人经常犯这种错误的。因为三点水一个“来”字念“来”,所以三点水一个“去”字一定是念“去”,结果就变成没有这个字。
这叫什么?由三点水一个“来”字形成了旧概念,你用旧概念去套一个新现象,就失去了真理。
记住,永远不要停留,思想不要僵化。要用空灵的心态对待世界,否则你会连一个方法的“法”字都不认识。这件事说来很可笑,孰不知很多人都在犯这种错误。
不犯这个错误,才能发现新东西。
当许多人以为三点水一个“来”字念“来”,三点水一个“去”字念“去”的时候,有人不这么认识问题,他跳出来看:噢,我认识这个字,是方法的“法”。
所以,研究气功技术,研究人生智慧,要无住无留,不要住在这里,不要留在这里。无执无染,不要执著于这里,不要受环境信息的污染,才能做到智慧。

应语随答,应用随作

第三十三法则,应语随答,应用随做。
这又是禅宗的一句话。禅宗六祖慧能开悟以后,变成一个高智慧的人。他本人不识字,可是不管别人念什么佛经(那些识字的人读了佛经往往不懂,就念给他求教),念一句他讲一句,念两句他讲两句,念三句他讲三句。
别人不懂,他能讲给别人听。开悟以后一下就变得智慧了。
什么叫应语随答呢?就是提出问题,马上就回答,不假思索。
什么叫应用随做呢?就是需要做事情的时候,马上拿出方案来。这是一种很高级的状态。
你能够进入无住无留、无执无染的状态,就能够进入应语随答、应用随做的状态。提出什么问题,马上就可以回答。不需要想,不需要说等一会儿,不需要说明天再讲。当然,必须修炼到一定程度才能做到这一点。

道法自然

第三十四法则,道法自然。
这是对应语随答、应用随作的状态更加理论化的概括,《道德经》讲,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人法地,就是人要遵循大地的规则,因为我们在大地上生存。
地法天是什么意思呢?大地又遵循天(宇宙)的规则,天更大。
天法道,天听谁的呢?听道的,所谓万事万物的规律为道。
道又听谁的呢?道法自然。自然是最根本的东西。自然在这里是个名词,是个形容词,是个状语,是个概念。
所以,最好的境界,最高的境界,判断是否得道,依据是什么?自然。
我们要因循自然,做事自然,取自然状态。
要达到自然状态。
就好像你在练太极拳,练一段舞蹈,动作不自然就不好。动作再好,都要自如。
做事要自然。做人要自然。说话要自然。动作要自然。交流要自然。练功要自然。
练功姿势怎样摆动才正确?以自然为原则。以自然为基本要求。
做人也要自然,不自然弄得别人不舒服,自己也不舒服,家人还不舒服。
道法自然,就是遵循宇宙万物最大的规律。对什么是自然状态,要体会。
搞科学的,搞哲学的,搞艺术的,一切创造,最高境界是自然状态。
做人,无论是大人物,小人物,年纪大的,年纪小的,男的,女的,最高境界是自然。
练功,最高境界是自然。
如果练功练到很高境界,就是功里功外,个人练功,众人练功,生活的各种场合都那么自然,那么随意,那么舒服,那么自在,那么和谐。

万法归宗

第三十五法则,万法归宗。
对于万法归宗的惟一正确解释,就是道法自然。如果再多做一点注释,那就是天下不管有多少现象,多少事物,多少规律,在气功范围内有多少功法,最终归一,归道,归自然。
任何法门,如果不能使人在生活中自然,使人在练功中自然,使自己的生活、人际关系、整个生命和社会显出更自然的状态,不值得称道。

无为无不为

第三十六法则,无为无不为。
这也是《道德经》中的一句话,可以把这句话看成对万法归宗进行的一次再注释。
无为无不为,这句话含义很深。
什么都没做,什么都做了。什么都没有想去做好,但是什么都完成了。什么都好像不执著,没努劲,却什么都解决了。
就好像大自然,它没有执著于某一个方面。天地管理这个世界,它是不是很周密地设计哪天阴天,哪天出太阳,哪个地方刮风,哪个地方下雨,它设计吗?
大自然并不是那么繁琐地在那里“为”,在那里“计划”,在那里“分配”,它很无为,无心,无意。然而,大自然的一切都是该发生的就发生,该交替就交替,该演变就演变,该转化就转化。一切都照顾得很好,万物都有各自的轨迹。
大自然多么无心无意呀。它管的事情比一个国家的总理管得多多了。可是它不管就管了。这就是一种状态。
自然是一种状态。就要体会这种无为的状态,体会宇宙这种无心的状态。这是一种高境界。
我们要练功、做人一体化。要做智慧的人,高尚的人,平和的人。这才是大的修炼。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精彩评论4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飘渺逍遥少 发表于 2018-4-22 07:57:58 | 只看该作者
我只是来赚积分的!
板凳
tianyuan 发表于 2018-4-25 00:23:45 | 只看该作者
经典!
地板
鬼畜黑鸭 发表于 2018-5-12 17:44:00 | 只看该作者
被楼主的逻辑打败了!
5#
wukong 发表于 2018-5-14 08:04:47 | 只看该作者
很精深,一时看不明白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1

帖子10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