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花深处觅春踪——内炼之层层破关

[复制链接]
1096 0
神。。 发表于 2017-3-12 13:02:48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读郑子之太极拳自修三病篇,颇有所感。欲习国术,首先得有个虔诚敦恳的心思,如若轻佻浮皮,言行无状,不说日后成就,入门亦难也。吾深知传统之贵,在于虔诚君子,如孔子言,出而孝,入而悌,则有学焉。凡有爱斯道者,发心未必不真,然人品厚重否?态度诚恳否?决心持久否?否则难免毫厘而千里之谬也。
数年来勤勉于斯术,以致于远离酒色玩乐,逐渐成一无趣之人,余之内心亦常拷问,所为者何?郑子一语道破吾之心机,即感叹斯术之奇妙,而追求其真理焉。真合吾心也。以拳而求富贵非吾所愿,快意厮杀江湖成名亦非吾所愿,吾所愿者,实不断之真理探索也。以拳为至乐者,在于每每有所得,直做一明白人耳。

行拳之始有呼吸,而逐渐之至无呼吸也。非是无呼吸,乃是转气为息。常有收吸发呼之说,不可谓不对,未入道家三昧也。不入息,则龙虎交而不化,不得真炁生起,终不得炼精化炁之门径。亦有呼吸调理气脉乃至循行周天者,此后天之气血搬运。前贤云:气不可御,御则气滞。气滞何处,何处即生隐疾。能不慎乎?

松者,非松懈之松,是内开外合,内张外弛也。鼓荡者,鼓动激荡之意。丹田之内动如风箱,外部之神气激荡天地环宇同动也。虚则实之,实则虚之。动则虚实清,用则反其意也。练若举轻若重也,用则举重若轻。此阴阳之妙。起点即终点,终点即起点,全在神意之流连。形虽断,意缠绵,前后融接,滚滚难绝。

打拳不是手上功夫。周身的劲练得齐整了,是从脚上走出来的。脚上走出节奏,用神气惊起尾椎,腰胯里头出消息,手只是个连带的,意动而手到。就不能用快来形容了。快是人间气象。没有快慢的概念,神意到了手就到。甚而,神意没发手亦到矣,即是本能功夫。身心不能有一丝拙处,腰腹中内息腾腾,惊乍即发。

练拳不能有烟火气,如郭云深说的不带一丝毫血气。几乎所有人都是初学时进步飞快,然后就慢了下来。如果一开始就有进步,说明学的和练的并没错,之所以后来不进步了,就是心里头患得患失多了。所以我常说,学拳要当个傻子,最怕自以为是的聪明人,几乎都是半途而废。要把此心时刻稳住,内外须皆无牵挂。

虚灵顶劲,不是百会穴或者脑瓜顶往上顶,是玉枕也就是耳后高骨往上虚虚领起,便能使天阳自然会于头顶,身便轻利了。涵胸拔背,多少人误在这里。涵胸不是含胸。人生理上就是含胸的,很多人还故意往里头含,结果把气都顶在膻中穴一带下不去,时间久了就会罗锅。首先要开胸,也不是顶胸,胸开了气就顺了。

开胸顺气,开胸了气才能下至丹田。什么叫开胸?人立着或者坐着的时候气很难下去,但只要往床上一平趟气就下去了。这时候你用几本书放在丹田处,丹田或者腹式呼吸就非常容易。为什么能做到?因为你平躺着的时候两个肩膀头往后舒展开了,胸一下子就开了,气也就能下去了。所以涵胸要先开胸,上下就通了。

拔背,不是把背搞成象乌龟壳一样的,而是上头虚灵顶劲,下头塌腰坐胯,中间开胸顺气,整个后背上下拔开的意思,大龙的作用就显现出来。只有这样,内家拳所说的内开外合、站住中定往开里打、内张外松才能做到。脊椎骨以及24个骨节对人太重要了。普通人都是堆在那里没生气,而我们则要让它都灵动起来。

无论是形意、八卦还是太极,从形式上讲绝对不会脱离最基本的物理学规律。内在的东西有些玄奥的,是现代科学还没能进入其领域。无极桩里出鞭杆劲是什么?其实就是人平常走路的姿态。人走路时,迈步之前那一瞬间就是平地立杆。迈出去这一步就是鞭杆劲。你迈出去这一步不动,往下一坐就是最基本的三体式。

为什么要坐?道理很简单,就是折叠。以大轴为中心的研圜相合,就是抽紧。折叠加抽紧,就是自然界最有效的两个发力状态合一块了。我们有一个折叠的劲(伸缩),有一个抽紧的劲(研圜),还有一个高速运动冲击的劲(进退)。三劲合一,出来的才是传统武术的效果。算秘密吗?反正前辈著作中没有明讲的。

什么武术架势几乎都是像坐着打的?还有各种内展外屈不一而足?就是为了积蓄劲力。我们要把自己练成一个压缩拧紧到极点的大弹簧,随时有随时用才成。拳击搏击的姿势其实和三体式差不多,只是更高些,这三种劲也有,只是不如武术要致极。按照一般规律,致极就没有灵活和速度了。但武术可以,就是内炼。

力出自骨,劲出自筋。内炼就是其功能加强。骨硬则力大,筋长则劲大,膜腾则不怕打。骨与骨之间的关节要打开拉长,那里的筋和膜都要练得极其柔软才能做到。身体里的十二筋脉又韧又长,才能和骨关节一块实现折叠和拧转。而起点就是立炉鼎会龙虎,炼精化炁。孙禄堂在《拳意述真》里讲的“消息”就是这个。

打拳,为什么说入门规矩最重要?入门起点其实就是终点,但是非得你到了终点才会知道。六合九要是一切之上上法,一辈子都在揣摩这个东西。规矩到了,功夫就上身。功夫出不来,规矩上找毛病。用不着你瞎琢磨,只要照规矩做就行了。人要么太笨,要么太聪明,都是很难练出东西来的。要中庸,做个踏实人。

所谓神气鼓荡者,鼓即如鼓风箱,是指丹田内动,有其意而已。荡者,如船桨击水,比如《让我们荡起双桨》,则水自表而内皆动荡矣,此内外联动之意思。所以内鼓而外荡,既非鼓荡都在内部,亦非鼓荡在身体各部。天地人三才、内外神气合一而已。孙禄堂公与李仲轩老皆云,能带动天地万物随身而动,此意也。

无极桩站对了,自我平衡的本能会出来,鸡腿力会出来。举个例子:每个人都有路上不注意差点撞到车的经验,普通人大约一下子就惊在那里不动了,而我每次都是瞬间收身躲过,车过去以后会发现自己是一脚着地一脚悬空立在那里,稳如泰山。这就是单重的作用。双重是静止状态稳定,单重是高速运动状态下稳定。

单重练的就是技击时高速运动的状态。双重则不然,因为两点着地,还需要一个转换的时间。单重之内,以孙氏拳的小步三体式效能更高,因为一轴到底,能够迅捷发出鞭杆劲。早晨和单位练河北形意的老哥们摸手,他是传统的大跨步三体式,我俩一步距离,我让他先动,每次都是他刚想动,我的拳已经到他脸上了。

传统意义上的三体式更大程度上是为了练而用,落实到平地上动手则意义不大。打人如走路,其实并没有个有形有相的在那里。所谓出手不带形,带形不为能。动手还要先摆个架势,自己心里头已经滞了。不是有人说练传统武术的没距离感吗,其实就是在这里没搞明白。功是在练里头得,但到了实际应用要改路子。

打拳时,胳臂是胳臂,腿是腿,都分家了是不对的。外三合要解决的就是这个问题。一动俱动还很肤浅,只是初步的基础功夫。要做到身子里头是主宰,练一个阶段,可以把手背起来,用身子把五行拳的意走出来,感觉和用手时绝无两样,便是里头有了东西。再放开手时,便大不同了。

拳打十字,是指胯与大龙、肩与大龙的关系,也即我说的拧紧和折叠。这是非常关键的窍要。但是在练拳中,要化了这十字的概念,如果时时想着,便拙了,没了神妙的灵动和速度。肩膀很强壮,但要把它练没了,犹如时时挂在脊椎骨上。不仅如此,全身的筋骨都是挂在脊椎骨上,便是如发条的拧紧放松。灵,为意。

内家拳,有外无内就不全面。形意拳,有形无意也不全面。这两方面,要找明白人得真传授。第一,自己琢磨不来。第二,练错了后果严重。得了内与意,便知道天地如此广阔,古德创拳之伟大了。练得了内和意的,便是隐于民间的达人,绝不轻易授之以人,此即古德云不得其人不传,岂是些许阿堵物可动其心志的?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5

帖子8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