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认识太极拳之“阴阳”

[复制链接]
657 1
xtygame123 发表于 2017-2-23 09:04:47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阴阳”
【提示】
本文为2010年有较大增删完善的修改稿。修改前的文稿《太极拳与阴阳》曾发表于台湾《太极拳》2007年总171期和2008年的《太极》第1期。本文力图破除现代太极拳界各种将“阴阳”附会为太极拳所独具的卖弄玄虚的说教,概略论述了存在于太极拳中的各种特殊具体的阴阳表现。
一.“阴阳”一词的历史及其概念
现代太极拳界有些太极拳书籍再三强调“阴阳”对于太极拳锻炼的十分重要,说太极拳的特点就是讲阴阳,讲阴阳的拳就是太极拳,似乎阴阳是太极拳所专用的。这样的说法正确吗?阴阳究竟是什么?太极拳的阴阳究竟是怎么样的?可以肯定的说:阴阳对于太极拳而言是重要的,但说讲阴阳的拳就是太极拳,这样的说法就是不正确的。
“阴阳”一词是太极拳理论中的重要词汇,也是中国古文化的一个重要内容阴阳学说的重要词汇。而对于阴阳学说,我国学术界普遍认为在西周时己经盛行。古人把宇宙称为太极,进而从天人相应全息观出发,将万事万物都称为太极;而太极的主体就是约成书于春秋至战国的《老子》一书第四十二章中所记载的老子的宇宙观“负阴而抱阳”,就是说宇宙世界的万事万物都可以分为既相反又相互依存的两个方面或两个部分﹙又称为“两仪”﹚,这两个方面或两个部分就是“阴阳”。“负阴而抱阳”就反映了古代的阴阳学说。这种“阴阳”哲学概念在约西周末期《易》一书中就已经出现,但在《易》一书中这一概念是用“--”﹙即阴爻﹚和“─”﹙即阳爻﹚来表示的,就是说《易》一书还没有把阴阳概念同“阴阳”一词相联系。现存古文献中,“阴阳”一词最早出现于约成书于公元前十一世纪商至春秋末的《诗》一书中,该书中一首歌颂周氏族一位领袖公刘的诗《大雅·公刘》这样写道:“既景遒岗,相其阴阳。”其大意是:到了白天,大家走上山岗,看到了山岗被太阳照到的明亮一面和太阳照不到的幽暗一面。诗中“阴阳”的概念就是暗明,是个形容词。先秦文献中,虽然《老子》一书中的“阴阳”已经属于抽象概念的哲学名词了,在《庄子·知北游》、《荀子·礼论》、《韩非子·解老》、吕不韦主编的《吕氏春秋·大乐》等书中,也都出现了哲学抽象概念的“阴阳”,在约成书于战国晚期至西汉初年的《易传》一书中,哲学抽象概念的“阴阳”一词更频频出现,该书《系辞上》中所说的“一阴一阳之谓道”与老子的“万物负阴而抱阳”一脉相承。但是,当时大量的“阴阳”还是作为形容词和自然界等之中具体相反因素之代词使用的。如《国语·周语上》记载了公元前827年西周宣王初年大臣虢文公解释雷电发生的原因是“阴阳分布,震雷出滞”;该书还记载了公元前779年周幽王三年,今陕西地区发生了大地震,周大夫伯阳父解释其原因是“阳伏而不能出,阴迫而不能蒸,于是有地震”;《国语·越语下》记载了春秋末博学的越国大夫范蠡的天文观:“阳至而阴,阴至而阳,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左传·僖公十六年》记载了公元前645年春秋时期周襄王七年,宋国出现了天降陨石和一种叫“六鷁”的水鸟倒飞这样罕见的自然现象,当时引起了国人的恐慌,以为这是天将降大祸的征兆;周大夫内史兴叔否定这种迷信说法说:“是阴阳之事,非吉凶所生也,吉凶由人。”《左传·昭公元年》记述了公元前540年春秋末秦国名医医和阐释病因说:“阴淫寒疾,阳淫热疾。”《孙子兵法·行军篇》中的“凡军好高而恶下,贵阳而贱阴。”这些文献中的“阴阳”都是有具体所指的,都是属于具体事物的代称。这些情况反映西周以来,“阴阳”这一词汇在古人的广泛使用中是多概念的。
现代社会中,有人把阴阳理论说成是道家的,又有人把其说成是儒家的,由以上历史事实可见这些认识都是不正确的。因为西周之后,阴阳理论是既不单属于道家的学说,也不独属于儒家的学说,而是属于诸子百家共同的哲学理论,许多“阴阳”被作为各种具体相反因素的代称正是阴阳学说运用的反映。而先秦之后,“阴阳”理论也仍然普遍地被历代许多学者用作“有名而无形”的哲学论析工具,如中医经典《黄帝内经》中大量出现的“阴阳”,其中既有哲学概念的,也有是有具体所指的;而武术中的“阳掌”和“阴掌”更是有具体含义的;另外对于哲理性的“阴阳”也是有相对广义和狭义之分的,自然界的阴阳规律就不能完全搬用于社会的阴阳规律;现代有的人运用阴阳理论不分广义狭义,不分领域任意套用,甚至把太极拳的动作说成是社会政治规律的反映,这就是很不正确的。所以,
二.“阴阳”的概念及其学说
“阴阳”究竟是指什么呢?人类发现万事万物都是可以分为既相反又相互依存的两个部分或方面的。古人就将这样的两个部分或方面称为“阴阳”。于是现代有人说:“阴阳就是对立统一”。这种说法并不是很贴切恰当,因为现代哲学中之“对立统一”的双方没有任何特定的属性,而“阴阳”双方是各具有特定属性的。那么,“阴阳”特定的属性是什么?或者说,何为阴,何为阳呢?《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明确地指出了“阴阳”的特定属性。那就是“水火者,阴阳之征兆也。”这就是说:凡是相对比较偏于类似水特征的事物,如寒凉、下降、向内、晦暗、静止、物质、抑制等等均属于“阴”;反之,凡是相对比较偏于类似火特征的事物,如温热、上升、向外、明亮、活动、功能、兴奋等等均属于“阳”。可见,阴阳的划分是有客观区别标准的。所以,“阴阳”并不等于“对立统一”。
《内经·素问·阴阳离合论》说:“阴阳者,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然其要一也。”指出阴阳的普遍性,所以《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阴阳的普遍性反映为阴阳无处不在,无处不有,而且具有无穷相对可分性,如宋代的周敦颐在《太极图说》中说:“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朱子语类》卷九十四记载朱熹说:“统言阴阳,只是两端;而阴中自分阴阳,阳中亦有阴阳。”他又举例说:“人身,气属阳,而气有阴阳;血属阴,而血有阴阳。”此外比如热属阳,然温度稍高的热与温度稍低的热相比较,温度稍高的热为阳中之阳,温度稍低的热为阳中之阴。由于阴阳具有无限相对可分性的普遍性,所以《内经·灵枢·阴阳系日月》说:“且夫阴阳者,有名而无形。”哲学概念的“阴阳”是抽象的,不代表某一特定具体的事物和现象,大多数具体事物现象的阴阳属性是确定的,但也有是不确定的。比如上为阳、下为阴,热为阳、寒为阴,疾为阳、缓为阴等等,这些相对的阴阳都是确定的;然根据比对,有些“阴阳”虽是确定的,却是人为约定俗成规定的,如可能是因为古人对于职位的称呼方面单和左比双和右要高,所以,将奇(单)数归属为阳、偶(双)数归属为阴,左归属为阳、右归属为阴,这也;而且有的虚实的阴阳属性还是不确定的,比如太极拳中的轻灵向上为虚属阳,沉稳向下为实属阴;而刚疾为实属阳,柔缓为虚属阴,这就是说虚既可属阳又可属阴,实也既可属阳又可属阴。现代太极拳界有的人绝对地把虚归属于阴、实归属于阳,显然是不正确的。
阴阳既相反又相互依存不能分离的互根性,这是先秦时代已经形成系统的阴阳学说的主要内容之一。老子所说的“万物负阴而抱阳”,已经明确指出阴阳的不可分离性。《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也明确指出:“阳根于阴,阴根于阳。”《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还说:“阴阳离决,精气乃绝。”明代的赵献可在成书于1617年的《医贯》中更总结性地强调说:“阴阳各互为其根,阳根于阴,阴根于阳,无阳则阴无从生,无阴则阳无以化。”明末清初大学者王夫之(1619~1692年)在《正蒙注·参两》中也说:“独阴不成,孤阳不生。”民国时,唐豪先生在他的著作中认为王宗岳拳谱中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是源于1757年(乾隆二十二年)出版的《周子全书》中的胡熙(1655~1736年)之说,这种说法是缺乏根据的。因为胡熙并不是阴阳不能相离的首先提出者,怎么可以认为王宗岳拳谱中的“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就是源于胡熙之说呢?“阴不离阳,阳不离阴”反映了阴阳互根性的一个重要表现。
根据阴阳学说,动属于阳、静属于阴。如《朱子语类》卷三记载朱熹说:“太极只是一个气,迤丽分做两个气,里面动底﹙即“的”﹚是阳,静底是阴。”王夫子在《正蒙注·太和》中也指出:“动静者,即此阴阳之动静。”然而,有很多人将王宗岳拳谱中的“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中的“动”与“静”当作了与“阴阳”相并立的概念。如有人将“动之则分,静之则合”理解为太极﹙阴阳﹚动了阴和阳就分开,静了阴和阳就合起来。这样的理解显然是不符合阴阳互根性的。因为动和静,本身就属于阴阳。所以,“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应该是分承句,应该将其理解为“动之静之,则分则合”,其大意是:太极任何时候都是既有阴又有阳的,可以表现为既有动又有静的,太极不论动为主还是静为主,太极中的阴阳都是既分又合的;这样的理解才符合贯串于几千年中国阴阳学说中的基本理念“万物负阴而抱阳”,太极拳经中虽动犹静的论说也正是这一思想的反映。
阴阳的普遍性反映为万事万物都存在和体现着阴阳与阴阳规律,阴阳学说是几千年来古人论析万事万物的哲理工具。因此,传统的中华武术,不仅太极拳讲阴阳,任何拳术都是讲阴阳的,并不是独独太极拳讲阴阳,只是各种拳术所讲的阴阳都是各具有特殊性的,太极拳也是如此。可见说太极拳的特点就是讲阴阳,讲阴阳的拳就是太极拳,这样的说法是错误的。
三.太极拳的阴阳
太极拳经典王宗岳拳谱多次提到了“阴阳”,并指出要避免双重之病就必须知道“阴阳”,只有“阴阳相济”才能懂劲而拳术愈练愈精,可见“阴阳”对于太极拳的至关重要。必须要注意的是,古人习惯将有的中心词的定语省略掉。比如《黄帝内经》在论述健康因素的“喜”与致病因素的“喜”,就将这不同之“喜”的定语省略掉了。王宗岳拳谱中的“阴阳”,明显就是一种省略说法,就是说王宗岳拳谱中的“阴阳”是有具体所指的,与“有名而无形”的哲学概念的“阴阳”不是同一层次的抽象概念。“知阴阳”并非单单指知道太极拳中什么是阴、什么是阳,而是指要知道太极拳有特殊、具体内容之阴阳。那么,太极拳特殊、具体内容之阴阳是什么呢?概括地说就是指太极拳练用者肢体的各个部位特殊的动作反应,就是指有关特殊的拳术、拳功、拳法、拳理等,正如杨澄甫先生在《太极拳使用法·王宗岳遗论解明》中所说:“太极分阴阳,由阴阳演为变化万象也。凡练太极,心意一动则分发四肢,太极生两仪、四象、八卦、九宫,即棚捋挤按采挒肘靠中定也。”再进一步地说,太极拳之特殊阴阳包含了太极拳中可抽象为“阴阳”的各种关系,比如神与气、用意识与不用意识、动与静、不动手与动手、被动与主动、从人与由己、虚与实、轻与重、虚腹与实腹、松腰与竖腰、疾与缓、刚与柔、用力与不用力、发劲与运化、耗气与养气、上顶与下沉、向前与向后、方与圆、弧与直、外开与内合、外棚与粘回、轻灵无根与沉稳有根、开展与紧凑、明显与暗微等等。《杨氏老谱·太极阴阳颠倒解》就明确地将有关太极拳的所谓特殊的“阴阳”抽象为属于阳的:乾、天、日、火、离、放、出、发、对、开、臣、肉、用、气、身、武、立命、方、呼、上、进、隅;属于阴的:坤、地、月、水、坎、卷、入、蓄、待、合、君、骨、体、理、心、文、尽性、圆、吸、下、退、正。而这些阴阳的特殊性则在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又体现了相反互根、相互消长、相互转化与相济等阴阳的基本原理。
㈠阴阳相反互根
阴阳相反互根就是老子所说的“负阴而抱阳”,说的是阴阳最具特征性的普遍规律,万事万物莫不如此,而太极拳具体阴阳有其不同于其它事物的特殊的相反互根规律,这一规律在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有大量的反映,比如:
“虚灵顶劲,气沉丹田”;
“胸背开劲两捶争,开合按势怀中抱”;
“左宜右有虚实处”;
“意上寓下后天还,有上即有下”;
“气宜鼓荡,神宜内敛”;
“腹内松净气腾然”;
“静中触动动犹静”;
“静如山岳,动若江河”; 等等。
以“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为例,“虚灵顶劲”向上为阳,“气沉丹田”向下为阴;表现为感觉头向上顶,全身向下松沉;但这种“顶”是“不顶之顶”,即头部并不上升并且毫不用力、毫不主动,是“顶而不顶”;这种“沉”则是“不沉之沉”,即整个身体站立高度并不下降并且是不用力的下沉,是“沉而不沉”;只有这样的“沉”,才会有“顶”的感觉;也只有这样的“顶”,才能发生这样的“沉”;“顶”和“沉”是相反的,但这“顶”却由“沉”而生,如果无“沉”即无“顶”;这个“沉”又是以“顶”作为保证的,如果无“顶”即无“沉”;所以,“虚灵顶劲,气沉丹田”之中,“顶”和“沉”这对阴阳是既相反又相互依存而互根、相互不能分离的,一旦缺少了其中的一方,或者分离﹙如不同时﹚,“顶”和“沉”也就都不存在了。外家拳也是讲究头上顶与身躯下沉的,但其头上顶与下沉都是主动与用力的。因此,虽然,太极拳与外家拳共用同一个词汇,具体的内容却是有内在性之迥然不同的。太极拳中有许多阴阳关系都是与“虚灵顶劲,气沉丹田”相同的原理,有许多形态、感觉、劲力都表现为对撑互展,有前即有后、支撑八面,如不以这一具有太极拳特殊性的规律作为法则,也就是不明白太极拳特殊的阴阳。
㈡阴阳相互消长
阴阳相互消长是万事万物发展动态的普遍规律,太极拳之具体阴阳也有其特殊的消长规律,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反映这一规律的歌文也很多,比如:
“无过不及,随屈就伸”;
“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仰之则弥高,俯之则弥深,进之则愈长”;
“上下相随人难进”;
“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
“沾连粘随不丢顶”;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
“本是舍己从人”;
“无使有凹凸处”;
“无使有断续处”;
“往复须有折迭”;
“运若抽丝处处明”;
“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也”;等等。
以“无过不及,随屈就伸”为例,反映太极拳与人接触的运化,表现为“不丢不顶不瘪”地随人而动和如环无端地无始无终,著名太极拳家叶大密先生还借中医针灸理论将其形象地说成“逢虚必补,逢实必泻”;从军事理论看,其中还包含了“避实击虚”;太极拳的许多动态都表现出这种不断消长的规律,如果违反了,比如表现出“寸土不让”、“必争一分一厘之地”、正面以力堵截对方的进攻,也就是不明白太极拳特殊的阴阳了。
㈢阴阳相互转化
阴阳学说中一个十分重要的内容是阴阳在一定条件下的相互转化,这是阴阳发展变化的一个重要结果,如《内经·素问·阴阳应象大论》说:“重阴必阳,重阳必阴”,太极拳武术和健身目的的达到都是太极拳阴阳转化的反映,太极拳许多动态也存在着阴阳的相互转化。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也有反映太极拳具体的特殊阴阳转化歌文,比如:
“曲中求直,蓄而后发”;
“忽隐忽现”;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
“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
“由着熟渐至懂劲,由懂劲阶及神明”等等。
各种阴阳关系的不断转化也是太极拳的一个重大特性,尤其是虚实、刚柔的转化,太极拳并不是一虚到底,一柔到底,太极拳以柔为特征,但柔的其中一个目的也是为了高效地使用刚,如果认为太极拳没有刚,只有“四两拨千斤”的柔就能够“何坚不摧”,可以不需要内劲的培养锻炼了,就反映是不明白太极拳特殊的阴阳了。
㈣阴阳相济
太极阴阳的运动和存在有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易传·系辞上》所说的“动静有常”,文中的“常”即法则的不变性。“动静有常”之意就是阴阳的运动存在必须有相对静止不变的状态,这一状态就是“易”的本义之一“不易”。《老子》四十二章说:“万物负阴而抱阳,中气以为和”;文中的“气”就是指“万物”,而“中”就是平衡,“中”是一个使动词,“和”就是正常;“中气以为和”的大意就是:使万物的阴阳平衡以致使得万物阴阳运动的正常。《内经·素问·气交变大论》揭示了大自然存在着惊人的“权衡”阴阳变化之能力而使得气候、生态等各方面保持着相对的协调平衡,因而使得各种生命有一个共同的赖以生存的环境条件,指出:“五运之政犹权衡也,高者抑之,下者举之,化者应之,变者复之”,文中的“权衡”就相当于老子所说的“中”。对人而言,生理上的阴阳平衡是维特生命正常的根本条件,即《内经·素问·生气通天论》所说的“阴平阳秘,精神乃治”;文中的“治”是安宁、平静、旺盛之意,也即正常,“精”是指人体有形的组织物质等,“神”是指人体无形的精神,“平”即平衡,“秘”指稳定保持;“阴平阳秘”为互文句,应该理解为“阴阳平秘”,全句的大意是:人的阴阳能稳定牢固地维持相对的平衡,人的精气和心神就能平安而强健。《内经·素问·至真要大论》又说:“谨察阴阳之所在而调之,以平为期”,文中的“期”就是希望、企图,“阴阳”是指失去平衡的阴阳,也就是“阴阳”之后被承后省略了“不平”;全句大意是:养生和治病的根本大法就是谨慎地察辨清楚人体哪些阴阳发生了偏差,从而加以调整,以达到人体阴阳平衡为目的。阴阳平衡是阴阳相济的一个重要形式和结果,“相济”之“济”字有流通、资助、充足、相平等义。必须指出:相对平衡表现为相对静止,但相对静止不等于没有运动,相对静止是运动正常进行的条件,是运动的一种形式,如大自然的气候平衡并非全年每天的气温都是没有变化的一样,而是春夏秋冬温热凉寒交替的;相对平衡也不都是等于相等,即平衡虽然往往表现为相等,但也往往表现为不相等,比如人的饮食必须平衡是健康的保证,但钙、硒、盐等物质的摄入与蛋白质的摄入在数量上是绝对不能相等的,如果相等,饮食反而是不平衡了。所以宇宙大自然中,万事万物阴阳平衡的形式是气象万千各具特殊性的,如此的宇宙世界才是无穷丰富多彩的。
由上述可知:阴平阳秘,也即阴阳的相对平衡是宇宙中所有太极正常存在和变化的根本条件和普遍规律,太极拳当然也不例外,当然太极拳的阴阳平衡也有着与非太极拳武术不同的特殊性。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中也有反映阴阳平衡的歌文如:
“立身须中正安舒,支撑八面”;
“正其四体”,“立如平准”,“尾闾中正神贯顶”;
“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极柔软然后极坚刚”等等;
此外,“虚灵顶劲,气沉丹田”、“腹内松净气腾然”等反映负阴抱阳的歌文也都包含有阴阳平衡。太极拳的动静充分体现了养气与耗气这一阴阳的平衡,反映为养气存在于耗气之中;太极拳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体现了阴阳平衡,但反映为“视若柔而无刚”,这“刚”是难以觉察的。太极拳动态的阴阳无论上下前后左右,其平衡又集中体现在“中定”上,所以,许多太极拳先人都把“中定”视为十三势之根本,孙禄堂先生甚至说:“拳术一道首重中和,中和之外无它妙也”﹙《孙式太极拳诠真》﹚。
综上所述,太极拳之“阴阳”并非现代有的人所说的是玄玄虚虚难以捉摸的,太极拳之“阴阳”既不同于哲学“阴阳”而是有具体所指的,又是具有一定“有名而无形”的抽象性而可以有多种具体所指,总之,太极拳之“阴阳”是太极拳特殊的具体实在一切的代称。学习太极拳“须知阴阳”指的主要就是在太极拳的学练实践中逐步掌握反映为相反互依、消长、转化等的太极拳所特殊的各种要领,而不是仅仅从主观认识方面去辨别判断什么动是阴、什么动是阳。太极拳学练只有掌握了体现为各种阴阳关系和规律的特殊性的要领等,才能真正进入太极拳之门,“由着熟而至懂劲”,从而“愈练愈精,默识揣摩,渐至从心所欲”,渐渐“阶及神明”,达到太极拳健身和武术的上乘境界。作者 魏坤梁
--------------------------------------------------------------------------------------------------
怎样认识太极拳的“双重”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虚实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刚柔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方圆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太极” 怎样认识太极拳之“阴阳” 六首太极拳古歌诀探释 古代太极拳经典拳谱《十三势歌》探… 郑曼青先生拳论《散手》探讨 太极拳断想1--13 太极拳之“气”与“劲”的探讨 太极不动手:开启太极拳之门的金钥… 秋桐斋太极随想 练拳体悟1-12 一句话学太极拳 大话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八十三式七言歌 太极心得 武式太极拳内功捷要 太极拳技击功力训练的有效途径 太极拳之内功修炼 太极拳内功修炼指南 松腰略说 太极拳之秘 内家拳桩功的境界和层次 练太极拳最容易被忽悠的19条 太极拳懂劲发劲 缠丝劲训练 太极拳的道理 太极桩功 田金龙教授谈太极拳推手散手 田金龙教授谈太极拳推手散手 郑曼青的 应敌诀 和发劲诀 你毁了我的太极拳---太极拳应怎样… 内家武学易骨、易筋、易髓解密 杨露蝉『圈內打人,圈外推人』解密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讲透彻太极拳的道理 太极拳509问 内家真传“老牛筋” 孙存周口授太极实战要领 杨露禅太极门点穴秘谱 杨氏太极秘法—以脊柱行拳 中医看内家拳修炼 太极拳穴位采气功法 太极拳步伐训练 学习太极拳的密决 杨氏太极拳天机直泄 太极拳经典摘抄 太极拳修炼十七句金言 炼心之要 有关太极拳的“松” 谈谈太极拳发力 陈氏太极拳的用肘法 孙禄堂谈内家心法-龙虎二气 拳势拆解是学练太极拳的重要阶梯 陈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拳劲 打肘歌诀 陈式太极拳83式(一路)[学拳笔记]… 陈式太极拳83式(一路)[学拳笔记]… 陈式太极拳71式(二路)[学拳笔记] 太极桩功函授教材:太极桩功 怎样把练功融入生活之中 桩功的修炼意义 “重心”是太极拳道虚实变化的中心 练习太极,不要配合呼吸 孙南馨:怎样才能练成一名太极拳家 发力的原理法则和公式 练习太极,不要配合呼吸 “重心”是太极拳道虚实变化的中心 太极拳之“掤劲”述真 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 盘架子与攻防想象 太极拳的内功修炼 太极拳的内功修炼 陈氏太极拳的腿部缠丝 “太极腰”的锻炼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精彩评论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n8iqs3uvem 发表于 2017-2-26 01:25:08 | 只看该作者
这一年啥事没干,光研究楼主的帖子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1

帖子18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