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始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拳种

[复制链接]
513 1
dx1i5rsbna 发表于 2018-11-30 12:56:08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现传自北京白云观的原始太极拳是一种古老的拳种,它与现在社会上流传的由万籁声所传的原式太极拳从体系和拳架上截然不同。此拳据传为轩辕黄帝看到蛇雀相斗所创,后经历代道内真人、祖师的不断完善而形成。此拳过去一直在道家内部传承,直到清朝末年才被曾为清末重臣李鸿章保镖的峨眉道人高虎臣,从四川青城山带 到北京,并逐步从道内传向世俗。我的老师(启泽散人)骆巨方、道教正一清微派第十六代传人、原始太极拳现在的掌门人,师从高虎臣的弟子白云观道人安生远。 骆师为人谦恭和善,从不与人争锋,多年来不但在白云观道内授拳,而且在社会授拳,为该拳走向社会,惠及百姓、强身健体,做出了努力。骆师不但品行高洁,而 且功夫精纯,许多弟子学生都说骆老师的拳架沉稳,内力浑厚,还有的说,看到骆师打拳时各种奇异现象。2008年在江西南昌,由新加坡出资举办的道家大会 上,骆师代表白云观出场表演原始太极拳,8分钟的精简架子打到高潮处引来阵阵掌声,等打完全套拳,场上又起来一片雷鸣般的掌声,骆师连续5次出场谢幕才算 平复观众的热潮。


本人跟骆师学拳已经十多年,经过感同身受,反复研究,(此前也学练过许多太极拳,看过许多太极拳的资料、光碟、网络视频)感觉到原始太极拳以它独特的体系和修炼方法,列为最优秀拳种之一。下面根据自己体会向大家介绍此拳


一、原始太极拳的体系组成。


原始太极拳共分四部分:动部、静部、快部、慢部。动部十三个式子;静部二百一十一式;快部十三个式;慢部一式。全部拳共计二百三十八式。


动部:此部在原始太极拳里面实际是修炼内功的式子,此十三式整体叫作《九转还阳功》,本人经过与社会上流传的少林《易筋经》对比,经与老师交流认同,此部也可称为道家《易筋经》。因为里面名称也有“韦陀献杵”、“倒拽九牛”等,而且修炼效果均是练意、练气,抻筋拔骨,为筑基培本、强健筋骨打下坚实基础。但比起社会流传《易筋经》,本拳更有自己特点,比如“倒拽九牛”练起来力度更大,对抻筋拔骨效果更好;还有“旱地拔葱”,身体蹲下两手从地匀速慢慢拔起直到 站直,对强壮肾腰的有独特的功能(骆师此动作曾拔了20多分钟,倾倒了许多学生);“童子拜慈航”,跪地拜观音,三拜九叩,低头拔背,对治疗颈椎,失眠都要很好作用……。此部的修炼就是为下面的静部盘架打下坚实基础。此十三式也可单独修炼,对养生价值作用很大。


静部:该部是整个原始太极拳的骨干架子。此部特点是:拳架古老、低盘矮桩、快慢结合、开展大方。


拳架古老:此套拳架虽然很些式子与现在社会流传的太极拳式子名称相同,但是动作不同。比如,“白鹤亮翅”、“抱虎归山”、“云手”等。“云手”有四个,每式不同。但更多的式子名称独特,比如,“跨虎登山”、“犍牛拉车”、“金驼盖尾”等,但我们却可以从大多数式子中,看到现在流传太极拳式子的原始痕迹。


低盘矮桩:比如,“野马分鬃”。此套拳架走的非常低,仆步摆头,形似野马奔走中的分鬃甩头。“青蛇出洞”取蛰伏一冬的蛇出洞,架势也非常低,其他有关马步、弓步的架子都非常低,吃功夫。


快慢结合:此套拳架里面大多数式子打起来比较慢,但也有许多快式子和发力动作。比如几个云手和高潮中的踢腿、扫退等。


端庄大方:此套拳打起来感觉方方正正,大气磅礴,就像毛笔字中的楷体字,横平竖直、一撇一纳非常遒劲。骆师说:安师爷说,“此拳处处是桩功,式式皆试力”。


非常有意思的是此套拳架,与现在流传的杨、吴、武、孙等拳架,虽然拳架式子不同,但套路编排走向非常相像。比如:“如封似闭”走到头,然后是“抱虎归山”…….“云手”、“高探马”…….几个踢腿高潮。然后又是“如封似闭”、“抱虎归山”“野马分鬃”、“玉女穿梭”、“如封似闭”……“云手”,再后来 第三个“云手”前有一些类似前面的重复式,但动作不一样等等。套路走向基本相同,只不过是式子多一下,少一下罢了。由此,也证明了杨氏太极拳在形成中,不 但对陈氏太极拳架子进行了修改,而且还纳入了社会上流传的其他拳式,包括编排走向。


快部:十三个式子类似长拳,打起来较快。它在整个拳套里,一个是具有技击作用,一个就是具有内气外放的作用。我们知道练拳到一定火候就会有内气,但内气老 在体内不行,有时在里面折腾,尤其是经络、气穴没有完全打开之前。所以适当的快拳发力,有利于内气外放,特别是技击时只有内气外放,才能把内功作用到对 方,产生巨大的冲击力,打击力。


慢部:一个式子。此式要按照东西南北四个方向打完,所以这式,也可以说是四组式子。本式子的特点一是练气,一是试力。练完此式要采三十六口天罡之气和七十二口地煞之气。完了就可以打坐进入内丹功的修炼。试力,类似大成拳的试力,本式两掌交叉弓步平行穿掌和向地面穿掌,共计七十二次,结合采气,进行穿掌试力,大幅度穿掌,抻筋拔骨,痛快淋漓。


为什么此套拳法以四部命名谈点自己理解。动部是对气功的修炼却叫动部,而静部是本套拳法的骨干拳架却以静命名,似乎两者应该互换名称才对。其实本套拳法的创编者深深领会到太极文化的真谛——“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静中触动动又静,因敌变化示神奇”。动、静部的命名告诉我们,只有在打拳中不断地动中求静,静中求动的习练,才能出功夫,真功夫,达到修炼的目的。


著名武术家蔡云龙曾说,武当注重内功修炼,少林拳也有内功,内外家其实很难分野。对此,可能引发了许多人的解释,但我的理解为,虽然武当、少林都注重内功,但是内家拳与外家拳的修炼根本不同的两条:一是从慢中下手;二是从柔中求刚(极柔软,然后极刚强)。据此理,老师总跟我们说,盘原始太极拳要慢,越慢越好。他自己的一套拳(主要是静部、慢部)打下来要两个小时。另外,慢虽然容易出功夫,但是一味的慢也容易导致盘拳时的僵滞。内家拳不但讲求内功深厚,还要讲轻灵快捷。所以慢中还要出快,为此,本拳在三部增加了快部。但快慢也要相互转换,所以第四部编排了慢部。(关于动静的关系,我曾在《精武》杂志上撰文《动静相间求松净》,对此有过探讨。)动静、快慢是太极的统一体。四部一体体现了原始太极拳编排的科学性。


现在由于时代的发展,生活快节奏,人们的时间都非常宝贵,一般人很难一次把全套四部拳打完。所以骆师说,四部拳架既可以连一起练,也可以抽出一部、两部单练。为了使该套拳的骨干架子更加完美和谐体现特色,骆师把第四部慢部移到静部结尾,使之成为一套更具特色的太极拳架子。


二、原始太极拳具有特殊的修炼功能。


1、健身价值。


(1)具有保健按摩功能。


修炼此拳一段时间很多学员都反映,皮肤细腻光滑,就像用洗发液、洗浴液洗过的感觉。因为行拳走架的过程就是不断的与空气摩擦的过程。骆师说,打拳时会产生与空气的摩擦力。长时间的打拳空气的按摩、涵养对皮肤当然有保养作用。道家讲天人感应,天人合一在这里也是一个小小的体现吧。


(2)修残补缺,强身健体。


道家认为,人一生下来是纯阳之体——先天,后来随着生理的变化和后天的影响,阴阳不断转化,身体逐渐衰退,——后天。修炼太极拳就是要后天补先天,达到却病健身,益寿延年的作用。比如,我们在后天由于五谷杂粮的摄入和疾病等影响,身体会出现各种问题和疾病,原始太极拳四部的修炼对五脏六腑、肌肉骨骼,从里到外都有很好的按摩、修残补缺作用。有病祛病,无病健体。


2、内功的修炼。


原始太极拳以它独特的拳架和修炼方法体现出它出功夫快,养生价值高的特点。原始太极拳既然是拳就有技击作用,就离不开内功的修炼。尽管,由于人民的潜质不同,感悟不同每个人的感觉可能不一样,但大致可以分成这样阶次。


(1)练出黏糊劲,产生摩擦力。


练拳开始都是空架子,到了一定时候就会打出黏糊劲,用骆师的话说,产生与空气摩擦力。这时感觉,两手有抻不断,扯不断、黏黏糊糊的感觉,就像水中划水产生的阻力,又像站在水中,感到上下左右水的压力。武术界有句话说,“力由试而得”,由于此拳“处处是桩功,式式是试力”,所以内气在这种不断的摩擦力下进阶 很快。


(2)劲灌四稍,增加合力。


力与劲的区别在于,力是人的先天本力,是由于劳动产生的笨力,而劲是通过练拳中去僵化柔而产生的内力。通过第一阶段的打拳试力(力由试而得),内劲逐步加大,它在内气的带动下向四稍冲击,形成本阶段的特色——劲贯四稍,使浑圆力、内外三合的合力不断增强。此阶段,对于技击作用有很大的提高。


(3)内气贯通,随意流动。到了此阶段体内松净、内气鼓荡、充盈,就像水银一样可以四处流淌,并流出体外。拳谱中提到:“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穿。”、“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此阶段不但有肢体上的上下相随,而且有内气带动的像九曲珠那样的节节贯穿。它的标志是轻灵快捷,潇洒自如,练起拳来非常惬意。在技击上更上一层。


(4)无形无相,全体透空。


在(3)阶段基础上内气除了体内流淌,而且可以随意流向体外,逐步达到无形无相、全体透空的境界。此阶段是练拳的最高境界,也即我们常说的:炼精化气,练 气还神,炼神还虚,练虚合道的大道无形的最高境界。到此境界呼吸到了体呼吸、胎息阶段,即,不但有呼吸系统的呼吸,还有体细胞的呼吸,尤其是依靠细胞的呼吸感应大自然的灵气,达到天人感应,天人合一的境界。


学无止境,艺无止境,练功的过程,就是不断的挖掘自我潜能的过程,挑战自我的过程。即使你达到了很高境界,也还是要修炼。人的生命是个过程,我们对生命的体验也是不断深化的过程。另一方面,即使我们达不到理想的最高境界,但我们在练功工程中,会感觉到不断有新的收获,新的喜悦,无限的惬意。因为,我们打拳到一定阶段体内就会有各种反映,打起拳来感觉很有意思,再没有空架子,枯燥的感觉。


练武有一句话:“紧了崩,慢了松,不紧不慢求真功。”指的是时间、节奏的掌握,练拳三天打鱼,两天晒网不行,不考虑自己的体质蛮练傻练也不行。另外,练武 术切记不要过于执著,盲目追求,功夫是练出来的,不要急功近利。一味去追,容易出现偏差。骆师常讲一句话就是“道法自然”,他要求我们耐下性子好好习练, 不要刻意去追求什么,出了什么功夫也不要去管它,功到自然成。


我衷心希望更多的武术爱好者了解、修炼原始太极拳,也希望原始太极拳这一优秀拳种惠及更多修炼者。我非常崇尚道家一句话:“我命在我,不在天”。以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锻炼自己,强身健体,益寿延年,是我对众人的祝福!




中和之道——内家拳修炼的灵魂


——兼论内家拳内功修炼与养生



最近,有幸拜读了新近上市的钱悌明先生的《太极内功心法全书》,该书作者钱悌明先生以80年岁高龄,积50年练太极拳经验,花2年多时间几易其稿集成此 书,可谓呕心沥血的佳作,其心可嘉,其诚可鉴,其志可勉,特别是他对太极文化及太极拳的穷根究底精神,写作中谋篇布局的严谨精神以及对太极拳修炼的精研精 神,使我对其肃然起敬。《太极内功心法全书》分上下卷,上卷理论部分,共分哲源篇、心法篇、松静篇、身法篇、内气篇、内劲篇六篇;下卷介绍武当丹派所传太极拳,共分拳术套路篇和源流篇两篇。整套书把太极拳习练提高到文化高度,并溯源而上,直指《易经》、儒家道家文化,使太极文化的探源,太极拳的修炼与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传统精神融合在一起,使习练太极拳的人们逐步步入中华民族智慧的殿堂,并从中开悟、益智、获益。该书对于太极拳本身的盘架,内功的修炼,技击推手等很有见地和独特的见解。特别是在盘架习练中作者提出的意守脐轮、脐轮旋转,对我们走向科学的练拳道路起到积极指导作用。


看了《太极内功心法全书》我感到获益匪浅,其中许多道理、练拳方法需要结合练拳不断加深理解和细心体味。特别是对书中第二篇“心法篇”、第五章“阴阳中和之道是太极拳心法灵魂”感悟颇深。该章分七节对中和之道加以阐释,非常细致翔实,大家如果有兴趣的,可以认真钻研。我阅读此章联系平日练拳,欣欣然对中和之道似乎有一种新的认识,不敢私藏,现发表出来与大家研讨。


一、中和之道是习武之人必备的道德准则,追求的目标。


我们先谈对于中和之道的理解。中和思想、中和之道最早出在四书五经中的《中庸》里。 书中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这就是说,喜怒哀乐没有表现出来的时候,叫做“中”;表现出来以后符合节度,叫做“和 ”。 “中”,是人人都有的本性;“和”,是大家遵循的原则,达到“中和”的境界,天地便各在其位了,万物便生长繁育了。也可以这样理解,在一个人还没有表现出 喜怒哀乐的情感时,心中是平静淡然的,所以叫做“中”,但喜怒哀乐是人人都有而不可避免的,它们必然要表现出来。表现出来而符合常理,有节度,这就叫做 “和”。二者协调和谐,这便是“中和”。人人都达到“中和”的境界,大家心平气和,社会秩序井然,天下也就太平无事了。


后来儒、道、医、武诸家把它提高到“天道”的高度,认为“致中和”就是遵循天道,“能以中和理天下,其德大成;能以中和养其身,其寿极命”。


著名教授,画家范曾在做客《艺术人生》的时候也大讲中和思想,并把它提高到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高度加以褒扬。在阐述中,他结合我们政府在关系国家领土完整时的态度,有理有节,彰显我国领导人的智慧;面对金融危机那种积极应对,既反对贸易壁垒,又讲合作共赢表现的大国风范,就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和的反映。


在我们习武人中讲中和,就是讲究练武修德,练武修身,尊重师长,谦恭礼让,主持正义,见义勇为;坚决反对恃强斗狠,恃强凌弱,为我独尊,为我独大,抬高自己,贬低旁人的陈规陋习。


如果对中和再进一步解释,中和精神的中,既有恰到好处、居中、适中的意思,例如易经六十四卦中的阴阳爻、二五居中的意思,也有中庸之道讲的无过、无不及。另外中还有时中的意思,与时俱进,适时而行,抓住机会当行而行、当止则止。


易经中乾卦中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坤卦中“君子以厚德载物” 二者的统一就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绵绵不绝、薄厚广大、物物化育的中和思想的体现。中和思想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灵魂,也是我们练拳人做人修炼追求的目标。


二、中和之道是内家拳修炼的重要原则。


我们知道太极拳十三式中的五行“进退顾盼定”,其中的定,就有中的意思,所谓守住中土不离位。而和就是讲柔和,讲阴阳的和合,讲发力的节制——发而有节。


我认为,在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等内家拳行功盘架时,首先,中和之道的和谐统一对我们修炼进阶非常重要。


我的老师原始太极拳重要传人骆巨方老师说,道德经讲,“一阴一阳之谓道”。“太极”就是阴阳、刚柔、动静、快慢,就是它们的和谐统一。所以在拳中的表现就 是快慢相间、动静有常、刚柔相济。“原始太极拳”盘架时要充分体现“太极”之理,不可故作虚含以示其柔,不可刻意使气以逞其刚,要顺气机劲路的自然。要做 到顺气机劲路的自然,首先要做到意识顺应自然。习者行功走架要做到“形虽动而心却静,迹虽移而神却凝”。如此则“神”“气”自然相抱,内气自然运转,一心 体悟自然,无需半点意念而“玄机自产,妙境自达”。此正为“性命双修”之旨,“抱元守一,允执厥中”的中和之道的完整体现。


内家拳法讲求以道为体,以拳为用,以道悟拳,以拳证道,这就是拳法与修炼的内在关系。骆老师说,“原始太极拳”以“修真”为目的,以“证道成真”为最高境界。所以习者要细心体悟功法中的“天地自然之道,阴阳太极之理”。只有体悟到了拳中的道理,练拳才能与道合真,最终达到无规、无法、无形、无象,“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无为无不为”境界。而做到这些必须遵循“道法自然”、“中和”统一。


第二,神聚气合、抱一守中也是重要的原则。


《老子》曰:“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庄子》云:“我守其一,以处其和”。所以神聚气合、抱一守中,不但是求道修真,也是练拳达到一定阶次以后遵循的重要原则。


杨式太极拳汪永泉一脉重要传人余桐和老师曾对我说,练拳讲究松,怎么松?你一个弓步单鞭作完,一想中心线全身四肢立刻松开。我自己试试果然灵验。杨式太极拳传人魏树人讲,盘架定式“心中一静”,身中内气一松到底,而后茵茵之气通过肩圈、腰圈、胯圈缓缓向外弥散,练拳的境界:松散通空会慢慢向我们展现。


著名吴式太极拳师王培生提出的“六球一柱”,也是修炼中和的一条重要途径。“六球”男子指两个眼球、两个肾球、两个睾丸;女子指两个眼球、两个乳房、两个 肾球。“一柱”指的是在上下六个球之间有一个立柱或者竖线相连。我们练拳不但要意在六个球,还要想着中间有一断开竖线,要想着让两条细线,(如针尖、麦 芒)如何上下相对。


四川道人梅自强在其著作《颠倒之术》中就内功修炼提出了“前三三、后三三、三个三一串传”的修炼方法。前三三,指的任脉中玄关、膻中、神阙,上中下三丹田。后三三指的是尾闾、夹脊、玉枕三关。中间三,指的是在前三田、后三关之间,要气化为三窍:即首先“攒簇五行,和合四相”,在中丹田膻中与夹脊之间,中 央立极而形成“土釜”。术语叫“重安炉鼎,引药入炉”;在中央立极之后。就会“地涌金莲”,气化成“华盖”——从而“三关九窍”齐全,四象、五行、八卦齐 全,而无极、太极阴阳两仪在其中矣,是谓“周天”或“大周天”。“前三三、后三三、三个三一串传”既互相联系又互相制约,共同促成修练的道体。三关九窍实 际就是人身体的任督冲三脉,就是顶天立地的三个支柱。三关九窍也象征着天地人,故曰“万物皆备于我”。


仙学大师近代人陈撄宁说:“守中最宜。这个中字,是神炁合一之中,不是中宫之中;是内外感应之中,不是执着之中。至于海底、中宫、乳房,非不可守,但执着一处死守之,则不合大道。”


从以上看来,以“守中”求“和”是我们习练内家拳的一个重要途径。努力地寻求守中,以勿忘勿助的心态求得“静极生动,动极生静”内景;以“善养吾浩然之气”,去努力修为就一定会达到较高的境界。


前几年我在《武魂》杂志曾经就有人提出八卦掌转圈“二目须从虎口瞧”是错误的讨点,为此,我以虎口瞧毋庸置疑为题表示了自己的观点。我认为以食指朝上上领、拇指横张的转掌,对于我们增长挣力,弹性力非常有好处,而“二目须从虎口瞧”形成的是手三阴三阳的顺,而不是挣,它对于我们守住中线,“勿忘勿助”涵养内气非常有好处。二目从食指看出它的体内着落点在后背,可以领起督脉它有利于挣力的形成,而且表演时比较大方,现在大多数人都这样练。但我们也不可以以此否定虎口瞧练法。我认为虎口瞧的的好处是玄关(性宫)与尾闾宫(命宫)的相互感应,在脐下形成“虚无窟子”玄牝之门——一开一合,上下、左右相互感应,使“空胸拔顶下塌腰,二目须从虎口瞧”形成一个很好的练拳行气的拳架。


再举一例,我们练八卦的定式掌抱月掌,如果意念放在前面抱掌和后背就形成前后的二挣力,它对我们增长劲力很有好处,但如果意念放在中线,体内会感到顺畅、和畅,以“勿忘勿助”的方式自发的形成上下和前后的鼓荡之气,这对于涵养内气,养生非常有好处。二者孰好孰劣自己可以体会。


练太极拳也是,原始太极拳的单鞭是把右手钩比作蛇头,左手好比捋蛇身蛇尾,左右手挣力拉出,然后身子守住中土自然下沉,马步蹲桩要多底能多低,非常舒畅。其他式子也是虽然有挣力、试力,但式子作完一个定式,意想中线,马上进入由动到静,再到动的内气的内气转换,所谓“腹内松净气腾然”。整套拳打完感觉 体内空空荡荡,身子感觉轻灵舒适,神清气爽,而内气可以像水银一样随意流淌。我的八卦师父吴永山老师说,师爷郭古民曾经说过,内气要练得随意流淌,就像清晨池塘荷叶上的露珠,微风一吹在荷叶上滚来滚去。


守中的练法还可以使我们立身中正,八方支撑,内示精神外显庄重。


三、中和之道是我们养生的重要修炼方法。


涵养道德,练武修身。“善养吾浩然之气”延缓衰老,益寿延年都是和修养中和之道离不开的。中和之道,还涉及一个练拳、推手、技击发力问题。“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发力要有节制,发力要顺畅, “一切以感觉身体舒适为准则”。


如今,很多好的武术家过早的离世,在练武圈里引起很多的疑问,到底内家拳能不能养生?确实,在现实中确实有好多功夫好的拳家、大师过早的离世,还有的突然中风,告别拳坛。尽管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特殊情况,但这却和过多的不科学的发力有着重要关系。陈撄宁大师说:“修养之士,果能使一身之气侯中和,则一身无病,一方气候中和,则一方无灾;国家气候中和,则国家安乐;世界气候中和,则世界太平,是即区区救世度生之志愿也。” 讲究科学的修炼方法,以一个好的心态锻炼学习工作是最好的养生。


但愿大家都能找到一条强身健体的好路径。




浅谈对八卦掌内功修炼的体会与方法 本文发表在《武魂》2001年第一期





八卦掌、太极拳、形意拳是内家三大名拳,内家拳就要讲究内功的修炼。我这里以八卦掌为例谈谈自己对修炼八卦掌内功的认识,同时兼谈一下内功修炼的方法。有不对的地方希望老师、同道给予批评指正。


1992年有幸得遇年郭古民先生入室弟子吴永山老师,并在他的严格指导下开始炼八卦掌。吴老师演练的八卦掌劲道非常好,潇洒,轻灵、快捷,一个下式穿掌, 嗖的一下起来,非常快。我当时非常羡慕,问老师怎样这么快?他说一切都在腰腿上,一切要从松中求。吴老师说,要想松就得慢转,一点一点在圈上找。你练踏地掌每天半小时,三年以后就会大不一样。就这样我按老师说的,规规矩矩练起来。吴老师教的踏地掌转圈身体往圈内扭,与外人不一样的是,每一个动作的定式都要停顿耗一下。下面详细说明。


1、(以往左转为例)立正起式。2、双腿弯曲身体下坐,然后趟泥步直步出左脚。3、左脚踏实,身体重心前移,右后腿蹬直成弓箭步稍停。4、而后,重心完全移到左腿身体不动,后腿平抬慢慢提到左踝边耗住。5、右腿趟泥出步往圈上扣。6、右腿踏实,身体中心前移,左后腿蹬直成弓箭步。7、身体重心完全过过渡到 右腿,左腿平抬慢慢提到右脚踝边耗住。8、再出步,循环往复。圈大圈小自己选择,开始可大,功夫深些可以逐步缩小。要点:前腿要,极力前伸,要像续棉絮那 样轻轻地续向前面;整个过程身体不能长起、左右摇摆,避免蹿、颠、晃现象;每一动完成都要停顿耗一下,尤其是后腿提上停顿最吃功夫。这样锻炼的结果对去除 身体僵劲儿。产生松、沉劲作用非常大。


对于快转圈,吴老师教我要多转圈少换式,八卦掌的功夫都在圈上,一定要转熟、走透。定式掌的八个掌式都要练,可以快转也可以像踏地掌一样慢慢转。


对于呼吸,吴老师教我就是自然呼吸。他说,转八卦一定要顺其自然,不要过于放意念。很多人都说起吸落呼,我认为这些都是对的。但是它是终了的结果,平时就是自然呼吸。一般行进速度可以起吸落呼,但是像踏地掌的慢转就不是简单的起吸落呼,比如,后脚上提后的停顿,就不是一个呼字解决,其中包含几个小呼吸,这样才能心平气和,才能稳住劲儿。等到功夫到了,一起脚一投足,呼吸自然合上。


我从92年起到现在已经15年,每天早晨5点练到6点,然后坐班车上班,晚上8点半练到9点半,特殊情况除外。其中蕴含了很大的毅力,也带来了极大的乐 趣。这当中除了练八卦掌还兼练太极拳,常年坚持不辍,时间长了就有些体会。我现在的体会:体内的内气能随着动作鼓荡起来,还能够像水银一样在身体流淌,比 如,一个穿掌穿出,内气能够流到掌尖。往后掖掌内气则流到后掌。而体内则空空荡荡、宽宽敞敞。运动起来轻灵快捷。由于练到梢上,两手合力出来,拆手时就比 较干净利落,特别是对于擒拿,能非常顺的吃住对方,而对方呢?感觉非常舒服,顺畅。不像没有手劲全靠全身的蛮力生扭,没深没浅,自己费劲,也容易伤到对方。过去老师说手,怎么笔划怎么是,反过来,一样的动作招式,自己就拆不出来,合不上。为什么?没有内功支持。现在就不同了不但拆起来非常顺遂,而且伴随 着气场的作用惟妙惟肖,感觉非常有意思。再说气,有些人觉得身上这里那里热了,就以为内气有了,其实这是最初起的。我的感觉,真正的内气积攒起后,就会在 体内鼓荡,涨满,他不但要像传统气功讲的要冲关,实现小周天、大周天循环,而且要像涨水的长江、大河,灌满沟沟渠渠,冲去一切对它的阻碍。这里贯穿着太极 大师汪永泉讲的,松、散、通、空的过程;从另一个角度也可以说是,练精化气,练气还神,练神还虚。内家拳的功夫都是相通的。我现在转踏地掌,出腿感觉自然 前溜,而且能流到脚趾,提腿到踝感觉身体外面形成一个磁场,把你稳稳拖住。在此提升一步,练踏地掌的鹤形步,一条腿抬起与跨齐,立刻感觉全身空空荡荡,抬 起的腿自己往上飘,非常轻灵。稳住后身体感觉就像扣下的一个大钟自头而下空空荡荡。拳谱上讲的“腹内松净气腾然”就是这样的感觉吧。而后,抬起腿以脚掌为 前导,探步落下也非常轻灵,而绝没有初练时砸夯的感觉。


再往深里练,把怀抱单鱼掌(推磨掌)变成鹤形步,高起腿,然后向上蹴点而出,更吃功夫。练法是跟踏地掌一样,后腿提到前腿踝部松沉,然后抬腿与跨齐,这时感觉腿往上飘,身往前合,周身形成一种团乎劲儿。然后可以用身体带动双掌极力向圆心转去,同时耗住,再把腿绷直点出,一股内气直贯脚掌。然后落下弹起腿,弓步、抬后退跟上再抬腿,重复动作,左右相同。在盛夏三伏天,转该式,每天汗水哗哗的流,身体感觉酣畅淋漓。“尺蠖之屈,以求伸也”只有大屈,才能大伸,只有大松大揉才能充分发挥弹抖劲儿。为此,我提出如下方法与大家共勉。


一、规规矩矩按照拳谱练。八卦掌的拳谱拳诀很多,但是最有名的是“三十六歌”、“四十八法”前者是修炼的总则,后者是技击动手的法则。这些都是老前辈实践 经验的总结,练功总的原则和圭臬,有志练习者一定要好好参悟,遵照习练。尽管流派不同,手法各异,套路各异,但是都离不开这些拳论。


二、扎扎实实修炼基本功。据说师祖董海川早期教学掌式也很少,后来的各种套路的出现大都是二、三代八卦掌人发展变化而来,其中有八卦掌技击的发展,也不排除市场经济的成分——要教学就得不断翻新留住学生。其实,各种套路的翻新也是建立在八卦掌基本功的基础上的,它们是基本功的展开延伸。1992、1993 年我还有幸结识了郭古民老先生的徒弟,一位姓李的师大爷。当时他已经退休,为人非常和善,但由于出身不好,文革中被遣往到了西北大三线,之前拜在郭古民门 下学练八卦掌。由于时间变迁,原有的掌式大都忘记,他每天早晚就是转踏地掌。他说,那时我们师兄弟每天聚在一起,与郭老师形影不离,一起练武,喝茶,郭老 爷夸我圈转的好。遗憾的是后来他信了佛,每天在家打坐,一年也很难见到一次,但是见时,身体非常健康。


三、快练与慢练结合。八卦掌通常公认的有定式八掌和变式的八大母掌这是八卦掌的基础,其他的各种变式掌,如、连环掌、游身掌等等都是从定式八掌与母掌变化而来。就定式八掌来说就可以快练也可以慢练。快练出轻灵快捷,慢练出内功,去僵劲,去拙力,求松净,出大功。只有大松大静内功才长得快。我们常常看到一些人跑场子就是由于没有在慢练上下功夫;一些人尽管练得潇潇洒洒非常美观,但是一碰就出去也是没有内功的原因。由于八卦掌讲究在运动中与人交手,非常讲究身法、手法,所以快练也是非常必要的,但最终还是靠内功支持。


四、各种掌式交叉练习。八卦掌与其他内家拳一样练到一定程度,也讲浑圆劲儿,二挣力,阴阳的感应。由于各个掌式的着落点不同,锻炼的部位也不一样。比如,推磨掌,前手的食指挺起,后背的督脉就能领起。而虎口向上他的着落点在虎口、肘与腹部。前者走的是前后挣力,后者找的是上下合力,尤其是虎口掌,肘自立,腹部内气自然鼓荡,非常舒服。甚至可以把意念稍稍放在前手,重点放在腹内,感觉里前后手轻轻浮摆,胳膊没有了,人好像就是围绕前面的一支手转,而腹内内气鼓荡,不时与前面虎口感应,非常舒服。而抱月掌一摆双手与后背自然形成一个圆圈,随着功夫的增进,胸部越来越宽敞,双手与后背假想的另半个圆形成一个大圆,而胸部空空荡荡,松散通空的较高境界慢慢生出。还有其他的指天划地找的是上下手的对拉劲儿,阴阳鱼则是负阴抱阳的前后劲儿,特别是狮子滚球掌则处处显出球形劲儿,左右球,上下球、前后球,并且伴随着场的作用。至于内气的着落点,在此就不一一展开。


以上是自己的锻炼体会,内功修炼虽然涉及到技击,但更多的还是对于养生的好处。真诚希望与大家一起研讨共勉,如有不对的地方希望大家批评指正。




太极八卦掌——太极八卦双修的传统套路


兼谈对太极八卦内功修炼的认识



现传北京白云观的原始太极拳,有着五百年传承,是曾为李鸿章保镖的峨嵋道人高虎臣从青城山道观传出,后来传到白云观安声远道长,安再传现在的掌门人骆巨方。在白云观几代人的传承过程中,原始太极拳逐步流向社会开支散叶发扬光大。如果说,原始太极拳以它的古朴、端庄、浑厚、优美在传统太极拳苑里独树一帜,那么由它派生出的姊妹套路太极八卦掌,在保持原始太极拳风格的基础上,融入八卦掌的内容,凸显出又一番独特修炼效果。下面结合自己锻炼心得谈谈对太极八卦掌的认识。


首先,介绍太极八卦掌拳架。太极八卦掌曾由骆巨方老师撰文在1996年《武魂》杂志全文发表。它的套路式子是从原始太极拳中选取的四个不同云手与搂膝探 掌、如封似闭、倒撵猴、玉女穿梭等组成四组式子,按照八个方位打出。如,平云手与搂膝探掌一组,平云手往左面八个方位打,搂膝探掌则往右面八个方位打。中 间由揽雀尾与单鞭串联;由双手向内揉球转圈过渡。过渡与演练式子相反,比如,套路开始演练完预备式,就开始往右转球走圈。走三圈或更多圈后,在固定的方位换式,练揽雀尾、单鞭串联,然后往左打第一组式子。其他二、三、四组式子依次演练。演练时间,一般练30分钟左右。劲路上四个云手可发力,也可不发力,整 个拳套劲路适中。在天气寒冷时修炼很快温暖周身,比太极拳演练要舒适。


其次,结合自己谈谈太极八卦掌对内功修炼独特的好处。练武人都知道,除了套路,单式操练很重要。八卦太极拳很大的特点是一个单式反复打八个方位,很容易出 功夫。这是其一。其二,太极拳谱里有“极柔弱,然后极刚强”一句,怎样理解?传统解释为去僵化柔,通过大松大静的慢练,去除身上的先天拙劲,然后重新增长 弹性劲。这点太极八卦掌由于引进了八卦的揉球转圈,把身上抖搂活了,更加速了大松大柔的修炼。我练八卦太极拳开始就是根据《武魂》杂志刊登的套路与要点练 起。三个月后,奇迹出现,感觉身体逐渐轻起来,并且越来越轻,感觉没有了重量,走路时轻,盘架时也轻。练养气功的气功师长讲“人在气中,气在人中”,当时 就是这样的感觉。身体与大气融为一体,潇潇洒洒,飘逸轻灵。持续有两三、四个月,感觉非常奇妙。后来想方设法找到骆巨方老师请教并以学生身份拜在门下。骆 师说,你的感觉很好,这套八卦太极拳既保持了原始太极拳容易上功的特点,又融入八卦揉球转圈,它与社会上现有八卦掌不同的显著特点是“把身上抖搂活了”。 你现在的感觉不错,慢慢地你会感觉腹部也会跟着揉球转起来,但都不要理它,切记“道法自然”、“大易至简”,功到自然成。通过几年的修炼我现在感到揉球转 圈整个身体能够跟着转起来,有周天运转的感觉。因为双手揉球是往怀里旋转,内气也跟着从头、后背、腿、脚底,旋转到前腿、腹、胸、头完成一周。这时站形意 三体式随意一摆,周身自然就是一个内气大圆,打劈拳内气随着起落钻翻向前滚动。而且这时体内感觉越来越宽敞,内气像水银一样向四肢流淌。


再次,对太极拳、八卦掌双修的思考。中华武术博大精深,天下武术是一家,我们不一定拘泥于一种拳式的修炼,特别是有一定功底后。上面提到太极八卦掌,把太极拳的一个式子按照八个方位不停地,打对内功修炼就非常好。比如打搂膝探掌,原始太极拳的搂膝探掌与传统的搂膝拗步不同的是探出的掌向下走一个弧形然后掌根一踏完成。我现在打探掌感觉内气随着掌的走向,由腰后背到臂肘腕自然形成下塌的弧形直达腕指,周身完整一家。打个比喻,就像狗钻栅栏,头一低腰身自然弯曲轻松的从栏下过去,那种自然弯曲的感觉。再谈八卦掌修炼。现在武术杂志不时有关于八卦掌修炼的争论,到底怎么练?我认为外形的修炼尽管重要,特别是对于比赛讲究动作规范、到位、漂亮,但是,最终还得归于内功的修炼,这是内家拳的真谛。没有内功的根底,其实外形也难到位。比如,有的运动员套路打得很流利,内行人一看就是外家拳加速度,消除不了艮劲、僵劲。现在市场上有的八卦掌光盘,真的不敢恭维,一点内功没有。要出大功夫就得在慢转上下功夫,慢转、快转互 相结合在圈上找。比如,慢转踏地掌每天转半小时以上,就很长功夫。所以各家传统八卦掌都有各自的八个定式掌,这些均可以慢炼、快练在圈上行桩求功夫。快练 当然还有各种套路的演练。我现在要说的是,在定式与换式变式的当中,还应有像揉球这样的动式操练,比如我们说的转圈揉球,把身上抖活了,也非常有助于内功 的精进。其实传统八卦掌中早有八字揉球等,只不过被后来人淡漠了。去年看了王平演练的闾山八卦掌光盘,里面除了定式八掌、变式八掌外,专门有圈手八掌,即 在圈中不停地进行各种圈手的行走。而且他演练的八大掌过渡式不是推磨掌,就是圈手掌。他的演练轻灵活泼,潇洒飘逸,处处显现深厚的功底。有心学习八卦掌的 朋友不妨一看。我认为,三种练法互相结合效果可能更好。我说,学练八卦太极拳有很大的精进,其实与我长期练定式慢转打下一定基础有关。1992年跟吴永山 老师学练八卦掌,他让我慢转踏地掌每天不少于半小时。我每天早晚一次,一次半小时以上,坚持多年,直到现在也常练不辍。关于八卦掌的内功感受,现以推磨掌 为例。推磨掌,有的人叫怀抱单鱼掌,只要根据歌诀:“空胸拔顶下塌腰,扭步掰膝抓地牢。沉肩坠肘伸前掌,二目须从虎口瞧。后肘先叠肘掩心,手在翻踏向前 跟,跟到前肘合抱力,前后两手一团神。”一摆,合抱力自然出来,而且从虎口瞧的手到肩后背到掩肘手形成一个单阴阳鱼。前手到肘为鱼尾,从肘后背到另一手为 鱼身,内气环绕一周。吴师说:“光有合抱力不行,内气必须从后背过来,才能出快捷,显内力”。摆正后行走,周身一家,前腿自然前溜,上下自然相合,胸腹空 空荡荡,舒适安逸。


由于内家拳的内功修炼个人的反映不一样,我并不想以偏概全,自吹自擂,何况武术修炼是活到老修行到老的过程。我提的只是自我感受,绝无虚妄。之所以提出来,一方面是与大家切磋共通提高,一方面是为新入门朋友提供借鉴,并使原始太极拳、太极八卦掌这一优秀拳种发扬光大。如果有偏颇的地方希望前辈、老师见谅。




启泽散人骆巨方谈邋遢派武功----然真子(发表于《武魂》1999年第一期)


道家邋遢派功法据传自张三丰祖师创立,传至启泽散人骆巨方先生已历六百余年。据《明史》记载:张三丰,名全一,一名君实,“三丰”为其道号,辽东彭州人(今辽东彰武西南人),平时不修边幅,时人称之为张邋遢。这就是邋遢派名称之由来。


启泽散人骆巨方先生出于武林世家,父姓骆名奇,字起祥,号避尘,乃京城武林名家;母亲是“醉鬼张三”的 义女,深得其功法,骆先生六岁随母习练武功,十岁时拜峨嵋派杨宝旺先生为师学习白猿门功法,十四岁拜石怀普先生为师学习戳脚门功法,十七岁拜崇焕文先生、 于福和先生为师学习张氏太尹极拳、尹派八卦掌,二十三岁拜安声远道长为师学习邋遢派功法。今天骆先生把邋遢功法的精髓秘旨公开于世:


邋遢派功法以“证道成真”为目的,以“性命双修,内外同炼,清静自然,无为向化”为宗旨“性”就是 “神”,就是自己的先天之心。人出生以后,先天之心随年龄的增长逐渐被后天之心——七情六欲所掩盖。修习邋遢派功法要使自己“后天之心全无,先天之心常 现”,就是道经所云:人死神活。要想做到这点,须从两个方面去做。一要注重“德”,二要重视“文”——学习道家经典。


老子的《 道德经》 就是“德道经”,有德才能修道,有德才能得道,德是修行的基础。这里所说的“德”,不仅包括做人的基本道德准则,而且包括道家的哲学观点、思想认识,这就需要从道家经典的学习过程中获得。


《道德经》 云:“我有三宝,持而保之,一日慈,二日俭,三曰不敢为天下先。”就是讲做人要常怀慈善之心;不要奢华,要清静自然;要与世无争,无为向化。这是修炼道家功法始终要信受奉行的。“命”就是“气”,就是自己的先天之气—— 元始祖气。口鼻呼吸之气是后天之气,修习邋遢派功法要使自己“后天气绝,先天气活”,就是道经所云:死而不亡。虽然此处将“性”“命”分开来讲,但是“性”“命”从来不可分。


邋遢派讲:修炼修炼,不可盲修瞎炼。注重“德”和“文”的修炼可以提高自身的悟性,使自己更易领悟功法 中的玄机。“命”功的修炼,可以培固自身元气。先天气足,可以使慧灯更亮。所以,修“性”即是修“命”,修“命”即是修“性”,炼“神”就是炼“气”,炼 “气”就是炼“神”。《中庸》 云:不可须臾而离,可离非道也。


邋遢派有其独特的“性命双修”之法,包括内功、外功。内功就是“内丹功”,以体内“精、气、神”为药, 以上、中、下三田为鼎炉,有“炼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合道”四节炼法,有“百日筑基、十月养胎、三年哺乳、九年面壁”四层功夫。“内丹功”还 有许多不被人理解认识之处,没有亲身实践者难以知其一二,亲身实践者也只能是“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如经所云:悟者自得矣。


外功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炼外三宝—— 日、月、星,即“采天地之正气,炼日月之精华”, 功法是依阴阳五行八卦的运行变化,按天干地支的时辰方位采日精、炼月华、摄取天罡正气。另一部分就是武功,但邋遢派武功修炼的主要目的不是用于技击,而是 对体内“精、气、神”的一种修炼方法。邋遢派武功包括:原始太极拳、太极八卦拿、吕祖太极拳、万胜拳、无为拳、吕祖纯阳剑、万胜刀、太和大枪、太极八卦 钩、盘龙棍、高祖太阳针、方便铲、双拐(胡叶莲)、棒捶、如意、拂尘,另有响铃、灰筒、铃首等暗器,“打千层纸”、“穿靠子”、“带扣手”、“踢地车”等 炼功方法。


“ 原始太极拳”是邋遢派功法的精髓,分四个部分:动、静、快、慢。“动”部包括十三个招 势,称为“前十三势”,每一势针对一条经络、一个脏腑及其病症,例如:“九转还阳势”的作用就是吐故纳新,增强新陈代谢,吸入大自然的真气,呼出体内的浊 气;“韦陀献杵势”,是人心经,可降低血压;“摘星换斗势”的作用可以疏通阳经,治疗前列腺炎;“旱地拔葱势”是人肾经,久炼可使人肾如汤煎、元气充足; “烈马奋蹄势”入督脉,同时训练颈椎和腰椎;“倒拽九谬势” 是炼人身体九大部位:肩、肘、腕、踝、膝、胯、喉、膻中、下田。“静”部是“原始太极拳”的主要部分,共二百多个势子,架势舒展,气势浑厚古朴,风格与诸 派太极拳迥异。例如:“单鞭势”右手为阴为勾像蛇头,左手为阳为掌像蛇尾(此势含阴阳之机不可交换颠倒),转腰勾右手平推左掌,要劲达掌梢气达远方,不可 故作柔弱虚含。“云手势”共有四种,讲究意在气穴,转腰要大,这样可以活动肠胃增强消化功能。中医讲先天元气要靠谷水滋养,此正所谓以后天养先天。同时技 击作用为四种打法,讲究拨、打、挑、劈、推、摔、?、靠。“快”部包括十三个招势,称“后十三势”。要求展脚发力,动作要暴,气势要勇猛,发劲要整,放气 要远,是技击的训练。“慢”部只一组动作,是内丹功在拳中的一种表现,剧烈运动后,将散于四肢之气聚于丹田之内。

“原始太极拳”在行功的过程中,始终要坚持“道法自然”的宗旨。“太极”就是阴阳、刚柔、动静、快慢, 所以在拳中的表现就是快慢相间、动静有常、刚柔相济。“原始太极拳”充分体现了“太极”之理,不可故作虚含以示其柔,不可刻意使气以逞其刚,要顺气机劲路 的自然。在行拳过程中,要做到顺应自然,首先要做到意识顺应自然,如果头脑中认为太极拳就是要柔,以沉肩坠肘、含胸拔背为柔,心理上就有了压力,就已经违 背了“太极”之理。习者行功走架要做到“形虽动而心却静,迹虽移而神却凝”。如此则“神”“气”自然相抱,内气自然运转,一 心体悟自然,无需半点意念而“玄机自产,妙境自达”。此正为“性命双修”之旨。所以习者要细心体悟功法中的“天地自然之道,阴阳太极之理”。只有体悟到了 拳中的道理,练拳才能与道合真,进人化境。“原始太极拳”不讲究“推手”,认为“推手”是太极拳的退化,一个“推”字就已经违了太极拳的宗旨,“推”字就 有欺人之意,就有与人一争高下之意,这与道家与世无争的思想是背道而驰的。“推手”只是相互“听劲”的一种训练方法,只是习者行拳枯燥后相互调剂的一种玩 法。“原始太极拳”以“修真”为目的,以“证道成真”为最高境界。但其作为一种拳法,必有其技击的内涵,所以每一势不仅有内 气运化的作用,还有攻防招势的作用、内劲外放的训练。同时认为技击的高境界就是出手于无形的神化境界,就是“证道成真”的境界,即所谓“道成法就”。但作 为道家武功,时刻遵循老子《道德经》所云:“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太极八卦掌”自三丰祖师开创邀遏派以来,历代除掌门人以外,绝少传人。共有八个大势,每一势都有四正 四隅的练法。其法来源于道家的“踏罡步斗”,其理来源于阴阳八卦原理。《易)云:“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沿着脚下的圈,将 招势寓于走转之中,边走边练,脚下步伐形如剪刀,名为“剪步趟水势”。手中如捧太极球,随步伐运转,神凝气穴,做到“足下八卦环,手中太极环,气穴无极 环,三环套月”。足踏八方乃八卦相汤,四肢运动乃四象更替,手捧太极乃两仪运化,神凝气穴乃无极自然,口诵真诀乃天人合一,正所谓由八卦返无极“逆修为 仙”之理,最终达到无规、无法、无形、无象,“寂然不动,感而遂通”的“无为无不为”境界。

“吕祖纯阳剑”乃吕洞宾仙祖所创,吕祖得钟离权祖师之道,兼火龙真人天遁剑法,从而创出此套剑路。道家 之剑来源于“圭”。人们进人道观,可以看到神像手中持有圭,它是地位和权力的象征,所以真正的剑的大小是如同圭一样,即“三寸为剑”。同时,剑又为道家法 式中的法器,可以号令鬼神,所以道家功法中对剑的修炼尤为重视,俗语有“僧刀道剑”之说。邋遢派所使用的剑也与众不同,世俗之剑分六个部分:剑、剑锋、剑 库、睚眦(吞口)、剑柄、剑督,除剑尖、剑锋处应有刃之外,剑背处凸起也应是刃,所以实际应称“六刃”而不是剑。邋遢派所用之剑称“槟铁合竹剑”,是孔子 所创,为儒家剑,道家将其借鉴过来。此剑分三部分:剑、竹身、铜尾。“剑”有四个刃,应用毒药浸泡;“竹身”为手握之处,可以当棍使用,可以迎对方的兵 器;“铜尾”为铜制,可以当锤使用。一身集多种兵器,使用变化无常。


“太极八卦正手钩”。“钩”这种兵器创于明代大将武建章,他使用的兵器本为戟。一次正值两兵交战,夜间敌军劫营,冲 至中军大帐中,手中之长戟在帐中施展不开,急中生智他将戟杆折断使用,从而将敌军打退,事后加以改进形成我们现在使用的“钩”。正因为是由戟演化而来,所 以使用时月牙处为前,弯钩处为后,称为正手。“太极八卦正手钩”创于三丰祖师,是将太极拳、八卦掌之法蕴于钩中。由于是正手使用,所以招势灵活多变,行功 时身钩一体,颇显道家功法的风格特点。

“高祖太阳针”为“灶王爷”的夫人所创,相传“灶王爷”是殷商时的人,叫张魁,他的夫人叫高兰英。“高祖太阳针”像 平时我们使用的筷子,木制、竹制、金属制均可,圆柱形,两头略尖,直径约一厘米,长一尺二寸三分,以象老子(道德经): “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之理。用法:将右手食指夹在两根太阳针中,使太阳针十字交叉在手中,露在两头的四个尖呈两个八字形。打法讲究六个字:点、 拨、挑、刺、撩、搅。此兵器主要用于刺人的官窍和穴位。经络将人身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筋脉皮肉联成一个整体,主要以十二经脉为主体,包括奇 经八脉、十二别经、十五络脉,为人体气血的通道。《黄帝内经》云:“夫十二经脉,人之所以生”“经脉者,所以能决生死,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穴 位”《黄帝内经》 称为“节,所论称“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 … 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非皮肉筋骨也”,“夫十二经脉者,内属于脏腑,外络于支节”,阐述了经脉穴位的重要性。气血在经脉中的运行也是有规律的。《子午流注 针经》讲到气血运行时云:“因息乃行,行有纪纲,周有道理,与天合同,不得休止”。“气血之行流也,一呼脉行三寸,一吸脉行三寸,呼吸定息,脉行六寸,如 流水走蚁,涓涓不息,不可暂止”。“故知流不止,若人误中,则有颠倒昏闷之疾”,气血运行的规律是与一年四季二十四节气变化分不开的,是与五行、八卦、天 干、地支的术数演变相对应的,前人经过刻苦修炼,掌握了这种规律,悟出了“太阳针”这一独特兵器。应用时,结合时辰,点准穴位,就可克敌制胜。点中“死 穴,,即可丧命,其中包括:五步死、七步死、三日死、五日死等等;点中“盲穴”即可眼瞎;点中“聋穴”即可耳聋;点中“哑穴”即可失音。其它还有酸、麻、 痛、胀、木(定身)、痒等点法,同时有“解穴”的功法和秘方。“太阳针”是邀遏派的绝秘功法,一直秘不外传,历代祖师都遵循“宁可不传,不可妄传”的门 规。

骆巨方先生精研道学几十年,潜修道家功法数十载,已臻化境,因掌握多家门派功法,所以也丰富了邋遢派武 功,并曾仿“龟、鹿、鹤”三种灵物,结合道家内功,创“养生长寿三宝功”。骆巨方先生作为道家功法的传人,对中华武学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道家功法的 主要目的是“修真”,其武功的修炼目的也是这个,所以道门武功可称为“外丹功”,练武即是“修道”。技击是武学的重要组成,技击的目标就是要达到打人于无 形的神化境界。由于冷兵器时代的历史条件和社会原因,人们不得不突出武功的技击作用,而忽略了它的“修真养性”的作用,今天应该是为它正本清源的时候了。 练功要讲“悟性”, “悟性”从何而来?是从自身的先天本性中来,是从拳法招势的训练中来,是从对功理功法的体会中来,是从对中华传统哲学思想的理解中来。当然,每个人的身体 素质不同、悟性不同,所以每个人练出的拳势风格也不同,一个老师教一百个徒弟就有一百个样,如果要求每个人都千篇一律,反而是不对的。中华武学博大精深, 各门各派各种功法都各有独到之处,作为一个练功者应该共同参学,做到老子《道德经》所云:“生而不有,为而不持,功成而不居,夫惟不居,是以不去。”

在与骆先生的交谈中,我们得知骆先生正在整理邋遢派的功理和功法,使其能系统完整地保留下来。邋遢派的 重要经典《原始太极拳》即将出版,届时人们可以得窥“原始太极拳之真谛。当我们即将结束对骆巨方先生的拜访时,我们恳请骆先生为我们点破道家的玄机秘旨, 骆先生讲:“真正的玄机需要自己亲身体悟,无法言说,即老子《 道德经》 所说:“道可道,非常道也。而秘旨也无神秘可言,真正的明师一语即可道破天机”。随即口诵真诀:天地斗转,戊己门中垂日月。阴阳返复,坎离窍内炼乾坤。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精彩评论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金木真人 发表于 2018-12-14 07:43:44 | 只看该作者
谢谢楼主分享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1

帖子11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