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气功中的理论非常繁杂,几乎涉及我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

[复制链接]
1061 2
月亮 发表于 2017-7-6 04:55:12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历史上的三教九流对气功都很重视:
儒家把它当作修身治学的要旨,
道家以此为实现“长生久视”的秘诀,
佛家视之为“成佛作祖”的通衢,
医家把它奉为“祛病延年”、诊疗疾病的无上妙法……
各家练气功的目的、方法以及练功获得的效应与应用不同,因而对气功的称呼也不同。譬如:
医家称之为“摄生”、“养生”、“导引”、“行气”……
道家称之为“吐纳”、“内丹”、“九转还丹”、“玄功”、“周天搬运”、“葆性全真”、“静功”……
儒家称之为“修身”、“正心”、“诚意”、“执中”、“存心养性”、“存夜气”、“静坐”……
佛家称之为“止观”、“参禅”、“禅定”、“瑜咖”……
等等,等等。名目繁多,不胜枚举。

……

传统气功中的理论非常繁杂,几乎涉及我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其中尤以道家(包括医家)气功理论最为丰富。
诸如,阴阳理论、五行理论、八卦(包括九宫)理论、道的理论、元气理论、精气神理论,经络理论(包括奇经八脉)、脏象理论、气化理论、五运六气理论、干支理论、气血流注理论、周天理论、丹田理论等。
儒家则有理气理论、中和理论、内圣外王理论、性命理论等。
佛家则有缘起理论、唯识理论、涅槃理论、因明理论、声明理论等。
上述理论多属于基础层面的理论,至于与练功相关的具体理论,就更多!

何以致此?因为人是一个多层面的有机的开放性的巨系统,所以使之达到优化生命状态可以从不同层面着手。实践层次的不同,形成的理论也就有了差异。
……
《易·系辞》说:‘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这是古人对于宇宙演化、构成的认识。根据人体生命整体观,它也适合于人的生命运动。作为人体生命运动的模式有多种:如从八卦层次可以推衍出经络模式(十二经)、脏腑模式(五行)等;从四象的层次可以得出三才模式(精、气、神);而从两仪的层次,则可得出关于人体的阴阳模式(阴平阳秘),如此等等。这样,若从八卦这个层次着眼,那么练气功,或者用气功治病,必须从经络入手,或者从脏腑入手。周天功属于前者,而气诀吐纳的功法为后者之一例。于是,在这个层次上就形成了不同的流派。若着眼于‘二’这个层次,那么练功和治病的首务在于调和阴阳。进而若着眼于‘一’这个层次,那么练功和治病可以不论经络、脏腑,也可以不必讲究阴阳,主要讲的是元气,练混元气的流派也属于此。 


不仅如此,按照古典的人体生命整体观,天人是密切相关的,因此功法功理往往带有地域的特色——小自然环境的色彩。同样,按照整体生命观,人的生命运动是在人类社会的背景上进行的,而社会是进化的,所以功法功理也必然带有历史的印记。”
在众多理论中,彼此矛盾者有之,互相诋毁者有之,往往每一门派都把自己的功法、理论说成是天经地义,是正统,是大道,把其他门派的功法、理论贬低为旁门外道。不啻如此,很多门派都神化自己功理、功法的来源……


上古修道,只注重守神,就可以达到“恬憺虚无,真气从之”,只要“精神内守”,就可以达到“病安从来”这一保健养生的目的。
随着人类的进化,生产力的提高,人的思维活动逐渐复杂,于是与黄帝同时而略晚的广成子提出了:“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无劳汝形,无摇汝精,乃可长生。”即要形、神兼练,以神为主才能长生,不是只练神了。进入春秋战国早期,管子提出:“能正能静,然后能定。定在心中,耳聪目明,四肢坚固”,则是神、形并重了。时至战国,就有了相当于清静自然法门与相当于周天搬运法门的功法。出土文物《行气玉珮铭》也证实了战国初期对周天搬运法门已有相当深刻的理解,练功方法始趋复杂。不过当时仍主要推崇清静自然法门。庄子说:“纯素之道,唯神是守。”吹呴呼吸,吐故纳新,熊经鸟伸,为寿而已矣。此导引之士养形之人,彭祖寿考者所好也。”以守神之功法为上,而轻视守形之功法。

众所周知,战国时,诸子蜂起,百家争鸣,做为治学修身的气功与诸子的学术成就不无关系。尽管还未发现气功理论专著,但考之于史实,气功已进入到相当广泛的范围。当时巫与医固然与气功密不可分,其它如“六艺”(孔子讲的礼、乐、射、御、书、数)的习练,无一不与气功有关,而《庄子》中的很多人物的修为也是对气功修持的写照。当时练功方法除去老子的“致虚极、守静笃”、“抱一守中”外,《庄子》则有“心斋”、“坐忘”、“缘督以为经”、“导引”、“吐纳”等,《离骚》中除有虚静法门以外,还有“服六气”的方法,当时做为修炼内容的房中术也发展到了一定程度,马王堆出土文物中就有相当丰富的房中术内容。


朴素气功至此时发展到了高峰。在这种形势下,时至汉朝,理论上也有了新的突破。《黄帝内经》这部中医经典著作,提出了以心神为主导的、以五脏为核心的精气神理论,为气功的发展提供了反映人的整体生命活动的理论。

更加可喜的是,汉朝又在精气神理论基础上,创立了元气理论,为气功在中华大地上流传、发展奠定了雄厚的理论基础。在功法上也出现了为后世敬仰的著作,《参同契》即其代表。该书把“大易”、“黄老”、“炉火”三者溶汇在一起,形成了养生的统一理论与指导思想。这一切,为众多的气功内容找到了共同点,

在其后的宗教气功时期,是我国气功最丰富多彩的时期。东汉后期,建立了道教;佛教亦于此时自印度传入,形成儒、道、释三家鼎立,理、法各异的局面,气功遂开始逐渐与宗教结合。唐朝佛、道两教盛极一时,自此气功亦成为宗教之附庸。不仅功理、功法更为繁杂,而且被蒙上宗教之色彩。道家气功中,仅周天功就有意念周天、经脉周天、丹道周天之别,其中又各有不同之意守方法。从大的方面来说,不仅有练养派与符箓派的区别,而每一派又分众多部派。佛教传入中国后,与中国固有文化相结合,分立十大门派,各持不同之理、法,追求成仙、成佛之道。气功门派林立、流派繁多,有“三千六百旁门、八万四千外道”之说。

各派互相斗争,力求发展自己,压倒他人。然而物极必反。练功方法由上古时之非常简单逐渐向比较具体、复杂发展,这发映了生产力发展以后,人的思维活动复杂起来,需要有一定的具体可循的功法与之相适应,才易收练功之效。但功法过于繁杂却又令人难于掌握,甚至望而却步。


而且各派在互相斗争中,又互相影响,彼此渗透,于是在宋朝开始呈现万法归一之势。首先是佛道内部的“归一”。道家不仅主张双修的南派(张伯端的内丹派)与主张清修的北派(王重阳的金莲正宗)合而为一,而符箓派中的众多部派也归正一派,进而与练养派也有一定的程度的融合。如正一派也强调练养;练养派也进行一定的斋仪活动等。佛教分立状态也渐趋走向统一:一方面从理论层次上形成了一个包括小乘在内的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另一方面在修持上也逐渐简化与统一。如禅、观的统一,禅、净的统一;显、密的统一等。



在佛、道各自归一的同时,儒、释、道三家开始互相融汇,走上合流。如儒家取禅宗之理及静坐之法,又纳道家之部分养生术于修身之中。道家取佛家禅定理论、儒家伦理思想,融于自己的养生理论之中。佛教亦如此。天台宗智顗大师著作中之呵、唏、呼、嘘、嘶、吹六字诀,皆是道家之功法。明朝以后,合流之势更为明显,出现许多吸收儒、道、释三家之长的气功著作,而且功法亦趋向简单化。在合流形势之下,明、清之际出现零星的包容一切的混元气理论,武术气功讲混元气理论,道家气功亦有练混元气者,虽未形成系统理论,但理论上之合一,已略见端倪。然而长期以来形成的根深蒂固的门户之见,各家都要求归一于自己门派,因而万法归一之客观要求难于实现。而混元气理论受时代的局限,亦未得到更好的阐发。虽然如此,混元理论的出现代表了合一的趋向,这从前述的“混元派”的谱系所包含内容中可以看出,混元的提法,确实为融合佛道儒三家理法提供了线索与可能。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精彩评论2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爱笑的杀掉上帝 发表于 2017-7-26 11:16:36 | 只看该作者
支持一下。对气功的脉络进行了科普
板凳
youer520 发表于 2017-8-2 06:59:55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有些偏见和错误,气功和丹道有不同之处,气功是后天,丹道为成仙,为先天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4

帖子10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