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沉丹田,其实质是“横隔膜”下压,内脏下行,与提肛相较劲,说明横隔肌有下压之力,内脏下则脊柱必弯,肘下坠则肩必沉,这样力才能到手。而提肛可使两腿合紧胯,使脊柱与腿跟臂之间形成一张大的“弓”,即是整体力,可以贯穿躯干与肢节末梢。但是大家在练习时一定要注意一点,丹田既然跟提肛之间有较量,则必然有松紧的存在,而并非时时对抗劲。肌肉有松紧的变化,则大筋以及骨节也一定有变化,不能一层不变。手上发劲是一沾而起,则丹田也是如此,才能将手脚劲力整合到位。当我们真的能够做到用“丹田”控制肢节,并且将身体的劲力瞬间在梢节发放,那就算做到位了。练拳的过程,由最初的梢节发劲到后面的身体躯干发劲,再到由“丹田”控制躯干,由躯干带动肢节,是一个由外而内,再由内而外,最后达到梢起、中追、根随,是不断进步的过程!我们都会把“丹田与气”作为不可分割的两部分,其实丹田与内脏的升降有关,内脏与横隔肌有关,更直接一些就是横隔膜与丹田有关。隔肌跟呼吸配合升降,也可以通过神经反射升降,神经反射可以通过意识调动,会更快更自然。以气带动横隔膜再推动内脏,可以在养生中实施。而要想快速形成连续整体劲力,得做到在意不在气!
从以气御力的角度来讲,不但重视丹田的运用,更重视脊柱的配合,单纯气的直上直下很难带动脊柱的运动,在“内功四经”中提到对气路的解释,则是由口入,至俞口气穴,再由膻中而下丹田,走了一个弧形,目的是使背脊成弓,与内脏合劲!“气”在这里其实变成了意识的东西,而并非真的呼吸的气了,可以说是意念,用意念引导身体结构的形成,从而蓄劲发力!无论在意还是在气,我们都不能强调过度,在意识上也不能太浓,要尽可能的从“筋骨、关节、内脏”去考虑,“气与意”是辅助。很多武术爱好者在练拳时,对传武的实质不是很清晰,以至于偏重于神秘的东西,其实人与动物一样,结构也大体一致,要达到如猫一般的灵动,我们就是高手,我们认真剖析其中的差异,科学训练,其实成功离我们很近!
练拳要用躯干带动人体运动,光躯干的外形运动还不够,还要有内脏的运动,内脏运动的功用,一方面可以内外兼容,使身体的运动更加灵活,另一方面可以用内脏带动人体重心运动,将身体的重量作用于发劲的肢节上,形成强大的冲击力,而发动的根源在于横隔膜。我们在大小便时,内脏处于一个向下挤压的状态,五脏六腑自身不具备往下用力的能力,需要借助横隔膜的运动使得内脏整体下行。所谓的“闭五行”就是用横隔膜带动内脏向下压,这样可以强化隔肌的劲力,使内脏动起来。
我们在练习“气沉丹田”的时候,其实气是到不了丹田的,是内脏下行引起小腹鼓起的状态,与“闭五行”的道理是一致的。而当我们不借助呼吸或者是自然呼吸时,也同样可以达到这样的效果,因为发动的根本是隔肌。练拳的过程都是节节后缩的,用大关节去克服小关节,用内脏带动身体重心,这样才可以做到整身如球,内外合一。
文中还讲了“因为有这个经验,所以我对形意拳的发声格外留意。前面讲的闭五行是形意拳的内功,雷音也是内功,是五脏六腑的功夫。说“没什么,就是吓唬人的”,----这是应付外行人的话”。
这段当中,所讲的“闭五行”与“雷声”其实是相关的,都是需要“横隔膜”的发动才可以做到的,隔肌不单能够动,还能够“颤”,才可以做到“惊起惊落”,内脏的起落带动身体的起落。这个起落不容小觑,既可以变成打击的劲力,也可以变成身体的移动,更可以变成动作变势的根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