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些是大成拳核心训练方法

[复制链接]
1225 6
sdbcngekmt 发表于 2018-10-24 19:28:08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一、问题的由来
  
  对于任何事物来说,都有本质的东西,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就等于抓住了关键。学拳的道理也是一样。对于大成拳而言,什么是它的核心呢?有的人总认为自己练的是真正的大成拳。他们判断拳法的依据主要是姿势的差异。如果拜了姓刘的师父,那就说姓张的师父或者姓徐的师父练法不正确。其实这是很片面的。从绝对意义上讲,只有宗师本人传授的才是真正的大成拳。俗话说:“十个徒弟十个样”,也就是说,每个弟子学成后的定拳模式都不可能一模一样。哪怕是最直系的传授,也会产生细微的形式差别。
  在第二代大成拳代表人物中,他们在每个环节的训练内容中都是有区别的。比如,笔者开始从学于王安平先生,其养生桩以抱球桩为主,技击桩则以扶按式为主。试力时进行整体的向前移动或向后回拉,以产生整体之力。王老师的功法来源于宗师的弟子王斌魁先生。姚宗勋先生以抱树桩为主,训练时意感抱一大树,然后意想将大树进行上提、下按、回拉、前抱、外撕或内合,其目的是为了训练六面争力;王选杰先生教授的养生桩则以浑元桩为主,技击桩以矛盾桩为主,试力则以勾挫试力为主,这样的目的是在于培养锻炼“内劲”。上述三位大师虽然师出同门,但训练方法却有如此大的差异,难道我们会对他们推广的功法进行非议吗?事实上,他们所学皆为宗师的拳学所在。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形式上的区别呢?为什么他们都能代表真正的大成拳呢?这是因为他们所学完全符合宗师的拳学思想。之所以产生这种现象,是因为宗师在判断一个拳学的真伪时,重本质而不拘泥于形式。笔者的推论是:弟子请教先生时。先生让你站某一桩式或进行某一试力,即使弟子的胳膊或高一点或低一点,姿势的幅度或大一点或小一点,但只要功法内涵符合拳学的思想,都会得到先生的首肯。这样,当一个弟子的训练模式定型后。则会以自己多年形成的经验来对自己的学生进行传授,如此就产生了同师不同法的现象。
  我们在学拳时,不能仅从姿势上加以模仿,应该抓住拳学的本质,方为上策。现行流传的大成拳,有“七妙法门”之说,但是,从王芗斋先生一些拳学论著中根本找不到关于“七妙法门”的字眼或论述。从先生的《大成拳论》或其他的著述内容上得知,大成拳有站桩、试力、试声、自卫几个步骤。而我们现在所习练的大成拳,则有站桩、试力、走步、发力、试声、推手、实作七个步骤。笔者认为,这是第二代大师们的拳学结晶,是他们对大成拳的贡献。王芗斋先生在论述断手时曾说过:“我希望学者不要固于我所说者,要以我所说者之中推出我所未说者,如是才可贵也”,“感到天地之间学问实无言尽,而笔墨之实难表达我胸中之所道止。学者若能从我之所说者推出我之未说者,实我至望焉。”我们可以从论述中得知,作为一代宗师的王芗斋先生也希望他的拳学有所发展,希望后学者能从他的学说中推出他所未说出的东西,既然如此,作为他的后人们就可在大原则的前提下,产生一些各自的见解。这也是第二代传承者在具体训练方面产生差异的原因之一。
  作为后辈而言,究竟如何练习呢?对于初学者来说,还是以“七妙法门”的功法步骤为宜,因为这些功法可为习者提供一个较为简单的入门之道,这是该体系的优点之处。当然,练到一定程度之后,就不能再拘泥于形式,而应探求更深的拳学内涵,要从王芗斋的拳学理论中窥以端倪。因为这种理论体系是大成拳学的真理所在。是航行中的指路明灯。但是,但对初学者来说,就是把这些拳学论述全部背熟,也不能真正感悟其内涵之所在。
  技击的要素无外有三个方面:第一是劲力体系,第二是拳法与技术体系,第三是胆量训练与经验积累。其中最核心的是力量体系。就像一个孩童,面对一个壮汉,即便你学的招法再多也是枉然。抓住了拳学的核心,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笔者在过去的教学过程中(技击方面),首先教习者站矛盾桩,以培养基本的整体力和内劲:有了一定桩功和内劲基础后,就站托婴桩,以此练二争力;最后,通过站抱树桩,以求浑元力。当达到内劲笃实、运力自如的阶段后,基本就具有了较高的修为层次,此阶段常被人誉为炉火纯青。这个训练模式就好像要到一条河的对岸,而直接过去既无桥又无船,欲达彼岸,必须沿此岸前行一段路程,然后通过前方的桥梁再沿彼岸折回一段路程才能到达河的正对岸。核心训练的要点是:在河的两岸之间搭一座桥梁,这样就会直接到达彼岸。




  二、劲力本质的三要素
  
  获取劲力的前提是必须要熟知力量的本质是什么。在日常生活中,除思维活动外,无一不依赖于力的作用。在武术中,如果是演练套路,除了要求动作的规范性之外,还必须要有力度感;如果应用于技击,则必须要以雄厚的力量为前提,才能更好地发挥攻防效果。人们日常生活中需要的各种力,是不需特别训练的、人人可行的力,比如两腿走路、跑步,两手拿物,这些活动对于正常人来说,基本上为本能活动。但要行走得快,跑步快,要想使两手变得很有力,拿得东西多,则必须经过一定的训练,这就是体育运动。每一个人都会做出用拳或掌打人的举动,比如。大人打小孩,两人争吵过程中的殴打,并没有经过训练,但要想打出力度,打出效果,则必须经过专门的训练才行。这就是武术技击或擂台争雄的力量要素。
  对于劲力而言,其本质的要素有以下三个方面。
  1.任何力量都来自于肌群的收缩
  如果离开了肌肉的收缩,就没有力量可言。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搬动或推动一个物品,会有肌肉拉紧的感觉,这就是肌肉的收缩,即我们平常所讲的肌肉紧张。对于武术而言。不论是太极拳的弹劲、八卦掌的活劲、行意拳的整劲、大成拳的内劲、截拳道的寸劲等都是肌群收缩的结果。在竞技运动或多种武术中的力量,常有爆发力之说,而这种爆发力就是特殊形式的、高效能的肌群收缩形式。我们常说站桩时要放松,但只有做到真正的放松后,肌肉才会产生极大的收缩。如果肌肉绝对的放松了,就会没有力量。这是矛盾的两个方面,一般难以理解。但是,这个道理一定要明白。我曾让不少的学员在我身上做过实验,如果我处于常态,别人可以捏住我的肌肉,但如果我做一个放松的状态,对方反而捏不住我的肌肉。此时。对方用掌或拳击打所捏部位,则会有非常坚硬的感觉。
  2.参与收缩的肌群越多力量就越大
  常识告诉我们:大人比小孩有力,胖子比瘦子有劲,身体强壮者的力量要大于体质弱小者,其原因就是因为前者的质量大于后者。体重大者,其本力就大,这就是人们常说的身大力不亏。原因就是因为体重者在运动时参与收缩的肌群较多,所产生的力量就大。正因为如此,大成拳讲究整体放人或整体打人。对此,可从爆发力的概念中得以以解释。
  《运动生理学》给爆发力的定义是:人体在短时间内完成较大的做功能力。功等于力和物体沿力的方向移动距离的乘积,功率是指单位时间内所做的功。
  W=F×D
  P=F×D/t
  由于F=m×a
  所以P=m×a×D/t
  其中W表示功,F代表力,D是位移的距离,t为做功的时间,m是人体的质量,a则为肌肉运动的加速度,由此可知,在加速度、做功的距离以及做功的时间确定的情况下,质量(体重)越大,产生的力量就越大,功率就越大,故爆发力就越大。
  即使如此,也不能为了练拳,使自己的身体变得很胖,以此来增加体重,而是通过合理的办法,使有限的自身质量发挥无限的作用。此法就是站桩,通过站桩可增加重力感,又可使“肌肉若一”。这样就可使参与有效收缩的肌群增多。练到一定程度后,只要一进入桩功状态,就会感到内在肌群的牵拉和收缩作用。这就是笔者称之的“肌通连”。到了此时,力源并非肢体的某个部位,而是来自于胯、腰、背等相关肌群协调若一的收缩作用。
  3.肌群收缩的方向若一化
  在整体肌群收缩的前提下,要使其收缩的方向向一个点进行。在现在流行的大成拳功法中,若能做到整体发力已相当不错,很少有人注重肌群收缩方向的若一化。在《运动生物力学》中,按照“肌肉协同”原理可知,如果一个人的肌群收缩真正做到了向一个方向用力,可产生20吨的力量。但由于人体内各肌群、骨骼、脏腑之间的内阻作用,则不会达到这种理想效果。但是,假如能达到十分之一,就是二吨的力量,二十分之一就是一吨的力量,四十分之一就是500千克的力量。即使你能达到八十或一百二十分之一,也可产生250或150千克以上的力量。这对技击已经够用了。比如我的弟子林学伟,他出拳的力度就大得惊人,往往可给对手以致命的打击。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精彩评论6

跳转到指定楼层
7#
背孛 发表于 2018-11-22 16:36:35 | 只看该作者
  5.顺势而发
  对于汛期中的江湖而言,当水位上升至一定高度后,就会发生堤坝坍塌、决口的现象,蓄水会在瞬间以翻江倒海之势倾泻而出。力量也是如此。经过聚集力量和顺势而发的训练后,力量愈加强大,而且力量的传导通路亦会逐渐通畅。内在之劲力好似上弦之箭,大有蓄势待发之态。此时,应体验顺势而发。如果这种力量有了向前的爆发趋势,就在瞬间使之向前骤然发出。发力时,一定要使自身“内整性”的劲力得以爆发。开始时,这种发力并非那么顺畅,总是感觉到顾此失彼。若有意识的去发这个力量,反而又发不出来。在此状况下,可进行一些有意的试发训练。试发时,可使手臂进行间断性的、似快非快的肌群收缩练习,然后逐渐过渡至瞬间性的爆发训练。这种训练的模式有单双臂两种。双臂性的发力与双臂性的试力有类似的地方,即可进行同向或逆向的爆发训练。
  为了强化顺势而发的效果,也可进行下列一些辅助性的练习。
  松紧体验:做局部或整体肌肉的放松和收缩练习。体验时可采取随意的肢体形式。先使小臂部位进行松紧练习,此后延伸至整个胳膊,牵挂至肩部、背部、腰部、臀部,最后过渡至整体的松紧体验。
  下松上紧体验:此法与“上松下紧”似有矛盾之处。其目的是为了强化躯干部位的内在收缩作用。经过第二阶段上松下紧训练后,下肢得到了很好的锻炼。进行“下松上紧”训练时,下肢站很长时间也不会有累的感觉,但臀部以上的后背、前胸部位会有更加浑厚的紧实之感。
  力柱体验:所谓“力柱”,即自身的力量好像一个巨大的柱子矗立于空间。开始时,先进行左式或右式的体验,最后扩展至整体性的“力柱”体验。比如。左式的“力柱”体验,不论左脚在前或在后,总是把身体的重心放在左腿。此时,可体验左腿和上身的“力柱”存在。这种的感受是:左腿和左臀、腰部、背部、肩部、胳膊会有一块牵连性肌群链形成的柱体。若以拳以掌击之,就会感到柱体部位坚如磐石,有强烈的抗击作用。右式的体验是右腿和上身的“力柱”存在。整体性的体验就是把身体的重心分担于两腿,体验两腿和上身部位贯通一致的“力柱”。
  金刚体验:是肌群收缩与呼吸相互配合的辅助性练习。以右式为例:下肢为右丁八步,两掌置于胸前,使右掌向下向内再向上向外做划圈动作,可划一圈或三圈。比如划一圈,在右掌运行于胸前的同时,深吸一口气,然后口微闭合,以鼻将气呼出,共呼出三次,将气呼完。与此同时。右掌心向上,使之向外做三个砍击动作;也可以在吸气的同时,右掌划三个圈,然后以鼻呼出三次,做三个砍击动作。两掌也可同时练习,即两掌在身前做划圈动作,左掌逆时针划圈,右掌顺时针划圈。在吸气的同时可以做一个或三个划圈动作,然后以鼻将气三次呼出,两掌分三次向外做砍击动作。
  肌蠕动体验:即肌群像蛇一样从某部沿着一个方向进行蠕动、游走。开始时,可使少部分肌群进行肌蠕动体验。比如,先使肩部的肌群沿着整个胳膊向手腕部位蠕动。达此效果后,再体验背部肌群逐段地向肩部、臂部蠕动,最后可扩展至整体的肌群通过腿部、臀部、腰部、背部、肩部、臂部向手腕部位蠕动。这时,若用手触之,可明显地感到这些肌群在游动。这种体验是使肌群收缩方向若一化的最佳途径。这种蠕动若能在瞬间得以爆发,其力量会大得惊人。
  
  6.六统一阶段
  此阶段要求声、意、气、势、力、神六统一。这六个方面指的是发声、意念、内气、气势、力量、精神。六统一阶段系高级训练之法,必须具有很高的修为层次和感悟能力方可求得。笔者将在适当的文稿中详述。
6#
詹栖 发表于 2018-11-16 04:09:29 | 只看该作者
  按照上述的拳学观点,完全可以做到后学者超过前辈。徒弟超过师父,一代胜过一代。我之所以这样讲,完全是客观的,绝对不是谦虚或恭维之话。这是核心训练方法的开明之处。该法是我近三十年的感悟所得,而我今年已是五十几岁的人了。假如一个年轻人的悟性和身体素质较好,他明白了这些道理并经刻苦训练后,就会使肌群协同更好,很快的产生惊人的打击力量。另外,由此还应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功力的水准没有登峰造极和炉火纯青之说。如果你按拳学功法训练,虽然达到了常人所认为的惊人效果。但也可能只是一个起点,或者说万里长征走完了第一步,这是因为你离理想的状态还相差很远。
  
  三、核心训练六步骤
  
  1.外整性力量训练
  训练的内容就是大成拳的入门功法。只要方法得当,短期内(七至十天,最长不超过一个月)既可掌握基础的练功方法,又可初步具有基本的整体力和放人效果。从而领悟大成拳“不用力而处处有力。不讲招而处处是招”之奥妙。此阶段的功法内容是浑元桩、矛盾桩、勾挫试力、力量的引发与发放(包括放人训练)、圈捶、炮拳、扇掌、金刚膝。以及这些简单技法的模拟训练与连环技法。其原理是:经过矛盾桩状态下“肌松力栅”的意念引导,可使肢体产生一定的立体拥撑作用:通过勾挫试力可使拥劲的作用在空间得以延伸;通过辅助动作和整体力的空练,可使力量得以实质性的感知。在整体运动的前提下,只要能保持这种拥撑效果不散架,完全可做到初步放人。对于这部分功法内容,笔者在《大成拳速效教学法》(《精武》杂志1999年第4期)一文及《大成拳初学入门》一书中均有阐述,习者可参考练习。
  
  2.松沉体验
  此步功法分为三个过程。
  定态定势训练
  以松沉桩为定态定势桩法。松沉桩的站法:以右式为例,下肢成右丁八步,两臂抬起,与上腹部相齐,左掌在后,右掌在前,约错开半手距离,两手横向距离与肩同宽,左掌心向下,右掌心向左。左式的站法与右式相同,只是方向相反。由于此桩是松沉桩,顾名思义站桩时应以松沉为主。此桩看起来简单,但真正做到松沉,确为不易。所谓松是指躯干部位放松,所谓沉是指整体沉实。如果做到了松沉,站桩的时间很短。假如站了很长时间仍感到比较轻松,那就说明练法不当。有了松沉的感受后,下肢会有较痛较累的感觉,一般站到2至3分钟就感到不能坚持。此时,可改为常态下的左式矛盾桩,经过适当休整后,再站左式松沉桩。2至3分钟后若产生了累的感觉,将其改为右式矛盾桩以做休整,此后,站右式松沉桩。如此两种桩法交替练习。
  松沉体验势必要形成上松下紧的救果,其意义在于:(1)下紧可使下肢具有很好的根基作用。如果没有强大的下盘做后盾,也不能产生强大的威力。或者说,即使能产生那么大的力最,自身也承受不了。当然,这种根基怍用还不是最主要的。(2)上松的结果可为下一步产生收缩性的力量打下很好的基础。在力量的本质叙述中可知,肌群真正放松后,会产生极大的收缩力量。这才是问题的关键所在。
  
  动态动势体验
  当整体有了松沉的感觉后,通过肢体的活动,把整体松沉的感觉带到肢体上,具体的做法是:两臂进行左右摆动,在摆动的过程中使整体的松沉之劲能贯通于两臂、两腕;以整体的松沉之劲做动力以驱动两臂,使之做前后的撞动。需要注意的是,在进行此项练习时,既有松沉的感受,又有外整性的力量存在。
  
  松沉放人体验
  此训练即是利用自身的松沉之力将对方放出。当有了较为活化的松沉效应后,可将其作用于他人身上,检验一下效果如何。可让对方站在我两侧,通过两臂的左右甩动,把对方放出去:也可以让对方站于我身前。通过前后的松沉驱动将对方放出去。
  
  3.聚集力量
  聚集力量的过程犹如蓄水的过程。当我们向湖里、河里蓄水时,湖底和河床不是平坦的,而是坑坑洼洼。若向里面蓄水,总是坑坑洼洼外先注满水,然后再连成一体。聚集的力量的过程与此类似。经过第二阶段的上松下紧训练后,身体的“上松”就会向不放松过渡,即向收缩方面过渡。开始时,会感到身上的局部产生某些收缩感觉,比如,背部、腰部、肩部、两臂会产生或多或少的、不连续的收缩现象。这就是在聚集局部的力量。站矛盾桩时也会产生这种效应。许多人站一阶段矛盾桩后,胳膊会有发紧、发胀的感觉,有的甚至出现站桩时间缩短的现象,实际上这就是聚集力量的反应。各局部的肌群有了相当的收缩后,就会发生成片的通连,最后形成一种整体性的收缩感觉。达到一定程度后,只要稍微放松一下身体,就会感到整体性的松沉和收缩。此时,身体好像一块巨大的肌肉,能同时收缩以产生非常充实而又强大的力量。至此,即可视为力量达到了圆满阶段。
5#
末闻 发表于 2018-11-10 18:41:44 | 只看该作者
能把站桩站这么久好歹也是有可学之处的
地板
plpdo59cv3 发表于 2018-11-10 09:47:47 | 只看该作者
 力量的圆满阶段又可称为“内整”阶段。所谓“内整”,就是整体性的肌群融会贯通。此时,如果随便做一个胳膊的伸缩动作,从外表来看可能没有多大力量,也没有整体性的效果,但作用于对方后,对方仍会感到有很大力量存在。这是因为虽然是肢体的局部作用于对方,但其力源则来自于肩部、背部、腰部乃至臀部的肌群收缩。这种收缩再通过内传导而贯通于手臂。
  “内整”的过程亦是“大鞭体”的形成过程。按照《运动生物力学》的观点,人体的很多运动都符合“大鞭体”运动。把人体比喻为鞭体,臀部作为鞭根,手腕部位作为鞭梢。臀部的肌群比较丰厚,可产生很大的动能,但其运动速度不会太快;手部肌肉的质量较小,但其运动速度很快。当臀部的动能传感到手部后,可使手部产生很大的加速度,从而产生很大的打击力。比如,一个常人拿颗子弹向另一个人身上扔去,很难使之穿人人体而致命。但是,如果子弹通过枪膛而射出,其威力就可想而知了,这就是速度的作用。
  
  4.顺势而试
  此阶段包括三个训练过程。
  
  无意之自然试力
  仍以蓄水为例。当河水或湖水蓄满后,如果仍有源源不断之流水进入,水必然会外溢而出。力量也是如此。通过站桩,力量聚集到一定程度后,如果再继续站桩蓄力,力量也会因满而溢。我们就应该顺应其势,以自然而然的方式试力。这种试力乃是真正的试力。此时,在站桩过程中如果有力量欲动之感受,就应该根据其趋势状态来感知它在空间的存在。如果它有前行的趋势,就将其作为向前的引导,力量为后行的欲动就向后引导。这种试力是无意之试力。
  
  有意之强化试力
  为了强化试力的效果,或者说,为了有序地进行试力,也可在顺应其势的前提下进行有意的试力。单臂体验:即进行单臂的试力体验,下肢站松沉桩,上肢进行左臂或右臂的训练,即有意识地使力量做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等方位试力体验。进行这种试力时,一定要使整体性的肌群作为驱动的动力。双臂体验:两掌心相对,双臂先进行同向的试力体验,即同时进行向前、后、左、右或其他方向的力量感受。也可进行逆向的试力练习,比如,左臂前行,右臂后移,或左臂上行,右臂下移,或两臂进行先外开再内合的练习。
  
  辅助性的检验试力
  此种试力是配合某些辅助性的动作进行试力。这种试力既能起到加强力量的作用,又能检验顺势而试的效果。辅助性的动作主要有以下三种。
  (1)左右螺旋:以右式为例,在松沉桩的前提下,使两掌心斜相对。然后,右掌向右下方运动至身体右侧,此动作不停,再使之做向上向前至恢复原位的弧形动作。其运行的轨迹是一个斜面的椭圆运动。与此同时,左掌向左下方运动至身体右侧,此动作不停,再使之做向上向前至恢复原位的弧形动作。如此两臂做交替的螺旋运行。左右螺旋的作用在于体验脊椎两侧肌群的收缩力量。当右掌下落至体侧时,背部的右侧部位会有一个明显的肌群带在收缩,在右掌向上向前作弧形动作时,这种肌群带就会作为传导链把力量送达于手臂。此时,别人若用手捏之或用拳击之,则会感到臂部非常坚硬。左臂的情形与此类似。
  (2)挤压弹簧:先站成松沉桩,将两掌心斜向前下方,意想前方墙壁上有两个弹簧,两掌分别置于弹簧之上。然后,一只手掌向前做挤压动作,另一只手掌同时做回拉动作。两掌如此交替练习。在手掌回拉的时候,后背的正中部位会有充实之感,在手掌向前推动的过程中。这种收缩充实之力会向掌跟部位驱动。所以,此种练习可加强和体会后背中部肌群带与臂部的通连作用。
  (3)摇辘轳:取松沉桩,将两掌变为拳,拳心向下,拳眼斜向对。两拳先自然落下。再使之上提至胃部,此动不停,两拳继续向前向下做圆形运动。如此往返练习。两拳两臂的运行动作如摇辘轳状。当两拳向下运行至下腹前两侧时,后背的中心和两侧部位都会有强烈的收缩之感,随着第二个摇辘轳的动作,可使整个背部的收缩劲力传送至两臂两腕。
板凳
lihestsr 发表于 2018-11-4 14:06:12 | 只看该作者
对于大成拳有N多话想说,不过网上就算了。
沙发
845120741 发表于 2018-10-31 23:52:31 | 只看该作者
可以转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4

帖子10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