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势与法”

[复制链接]
1329 9
2369 发表于 2018-10-8 13:13:00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极拳的“势与法”

势:通常称为势能,是能量潜在的一种形式,是一种体内具有的能量流,在外释放出来,拳家称之为内劲。故势与法是能量的内外转化,在体内称之为势,在体外称之为法,是积蓄与发放的关系。有如电被称之为电流(亦称之为电能)一样,是一种看不见、摸不着的五色、无形的能量流,可用做电焊、照明、取暖、牵引、提升、交通运输等五花八门、千变万化的各种方式转化运用。人体的势能也是通过身体的各个部位,各种方式发放出去的。
人体的势能是散布在全身的各个部位,而且有的按照自然规律来施放和运作,如心脏的跳动、肺的呼吸等。人体的势能是通过太极拳拳架的正确演练和招式的变换来进行掤、捋、挤、按、探、捌、肘、靠八种势能在体内的练习,在外则称之为法,所以说每式含八法,多式又可通过一法施放出去。吾师孙剑云在孙氏太极拳技击之要中说:“能一式出八法(势),又能数式皆一法”,即是此意。太极拳拳架的练习就是将全身散乱之势能(即散乱之气、先天之气)集中起来,进行八势的运作练习,达到灵活运作,随意施放,此种练习是笔墨不易表述的,必须在老师的指导下练习,否则易出偏差,反而事与愿违。
势:既是人体中的内劲,所以在练习拳架时一定要放松,做到用意不用力,才能激活积蓄这种势能。所以松的越好,则内劲产生的越快。在练拳时要求连绵不断,如行云流水一般,才能有利于内劲的产生与巩固(也就是去掉僵劲)。通过拳架的正确演练,使其完成打通小周天、大周天的通道,使真气(能量流)沿着十四经络不断地运行。全身布满真气,蓄满势能,使身体达到极松柔之体。然后再练习推手功夫,通过推手训练将体内的势能(内劲)转换为八法,运用掤、捋、挤、按、探、挒、肘、靠八法及进退顾盼定五行运转施放出去,达到击打对方的效果,即极松柔蓄之于内,而后极刚猛施之于外。
势与法;蓄与放;内与外的运作变换;阴与阳的变化运用即是太极(太极圆形图由圆内两个阴阳鱼组成,每鱼中又各有一点示之为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两个阴阳鱼互补变化于一圆中)。首先正确的进行太极拳架的演练。练时身要松,心要静,气要沉,沉肩、坠肘,否则气将上浮。身体四肢动转要以腰带动,一切动作要在动中进行。迈步、进身、出手要一气呵成。手、脚、腰、身在每一式中,要同时完成,而后承接下式不能间断、停顿,式与式的连接要在似停非停时转换,中间做到一动无不动,一静无不静,整套拳从始至终如行云流水,此时达到外三合,已完成外形肢体的训练,且能使呼吸初步具有腹式呼吸。继而进行内三合的练习,在盘架时以搂膝拗步为例.在式将近定式时,眼平视,将眼神放远,手臂前推的同时要塌腕,竖食指,即食指上顶将力贯到指尖,意从手掌向前放出,如向前向远推物,但不能以手臂用力前推,而是用腰脊,通过肩到肘而达于手掌推出,再把眼神由远处收回,同时神、意亦从手臂、肘、肩、收回,从而转接下式。如此对神、意的收放练习,而达到以形领意的功夫,习久则能练到形到意到,完成“整”劲的功夫,即内外三合混融一体,完成六合的修为,即达到形到意到的境界。近而再修意动形生,形随意转,形意合一,即势与法混融一体。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精彩评论9

跳转到指定楼层
10#
遗忘 发表于 2018-11-2 15:32:51 | 只看该作者
你觉得该怎么做呢?
9#
无尽之灵 发表于 2018-10-29 09:13:16 | 只看该作者
感谢楼主的推荐!
8#
庾4175 发表于 2018-10-28 16:44:48 | 只看该作者
不错哦,楼主这是要火的节奏啊!
7#
x1uw1x6u5n 发表于 2018-10-25 07:39:23 | 只看该作者
投楼主一票,不用谢哦!
6#
moumou.oicp.net 发表于 2018-10-22 02:33:49 | 只看该作者
十分赞同楼主!
5#
牛373 发表于 2018-10-21 06:47:36 | 只看该作者
白富美?高富帅?
地板
天柏2431 发表于 2018-10-20 00:03:56 | 只看该作者
在这个版块混了这么久了,第一次看见这么给你的帖子!
板凳
君神 发表于 2018-10-17 17:50:19 | 只看该作者
楼主是在找骂么?
沙发
飞虎神鹰 发表于 2018-10-12 17:25:01 | 只看该作者
帖子很有深度!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4

帖子6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