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关太极拳的“松”

[复制链接]
842 1
arsv10 发表于 2017-7-31 04:02:33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有关太极拳的“松”(1)
实现松的障碍就是行拳者自身急切求松的意图。人们往往是这样,越是急切地想放松,心情反而就越紧张。刻意追求和意念过重的结果恰恰导致了与真松境界的背道而驰。所以心静、无为才是实现松的前提和保证。
练拳首要心静。心静非指强令内心镇静,而是要使急切求松的心情趋与平静。
1、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 杨式太极拳的松和沉,是体现杨式太极拳“十要”(即澄甫宗师的《太极拳说十要》)的两个重要要素。松和沉做好了,“十要”就不难做到。反之,就打不好杨式太极拳。 在杨澄甫的太极拳练习“十要”中,有松、沉的要求,如“松腰”、“沉肩坠肘”;有寓松、沉之意于其中的,如“虚灵顶劲”、“含胸拔背”、“分虚实”、“用意不用力”、“动中求静”等;也有以松、沉为前提而使之相辅相成的,如“上下相随”、“内外相合”、“相连不断” 等。就是在中国古典太极拳的经典拳论和拳诀中,松、沉也显得十分重要。如王宗岳的《太极拳论》,就有“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立如秤准,活似车轮,偏沉则随,双重则滞”、“四两拨千斤”等关于松、沉的论述。在其他拳论、拳诀中,也不乏松、沉的论述和演绎。如“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尤须贯串”、“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太极拳总论》);“变转虚实须留意,气遍身躯不少滞”、“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十三势歌》);“以心行气,务令沉着”、“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发劲沉着松净,专主一方”、“腹松静,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内固精神,外示安逸”、“气若车轮,腰如车轴”(《十三势行功心解》)等。由此可见,松和沉,对于太极拳尤其是杨式太极拳来说,十分重要。
(一)关于松
松,按《现代汉语词典》解释,其原义为使松(放松)或解开、放开。相关词有松柔、松净、松活、松动、松开、松融、松垂、松静等。还有松散、松弛、松懈、松垮等。太极拳的松,应为前者而非后者。
杨式太极拳的松,是在身法中止,虚实分明、神舒体静、意气下行的前提下,做到内外放松。也就是从内及外,周身松融贯通。心安意静,内固精神;中正自然,外示安逸。这才是杨式太极的真松。只有这样,在行功走架、推手乃至技击时,才能够轻松自如,舒展大方,意清气凝,内劲盈充,沉静松净,应物自然。
如何做到内外放松?太极拳是内功拳,应以心意为主,然后才求身势。故松,应是先松心意后松身势。澄甫宗师曾曰:“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留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缚束,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太极拳说十要》)宗师高徒,一代名师李雅轩也说:“周身气势务要松开,虚灵之气始能上顶……松须松心,心为一身之主,心松周身各部莫不随之而松。日日以松沉之心意灌输,久之自能得到真正之松, 内劲也随之而生也。”(《李雅轩先生太极精论》,陈龙骧、李敏弟《杨氏太极拳法精解》第3页)内松即心意放松,心安神静,杂念摒除,动以心气,灵慧自生。外松即身势放松,中正安舒,体态自然,周身轻灵,节节贯串。倘若心意不松,则神气外露,杂念丛生,目光呆滞,心浮气躁。而身势不松,必致腰肢僵硬,上下不随,意气上浮,内外难合。以上两点,乃杨式太极拳之大忌。
上面说过,杨式太极拳的松,是松柔、松净、松活、松融的那种有机的松,而不是松散、松懈和松垮的那种无机的松。杨式太极的松是在身法中正,神舒体静,以内统外,有意有气的松。这种松使全身在心性意识及动作要领等方面得到极大的舒展、轻松和自然。从而达到“内固精神,外示安逸”的高度境界。如头部的放松,必须在头部正直,向上轻轻顶起,神意上领的前提下使颈部微微放松。既不用力,也不松懈,以保持精神上提的虚灵感觉。又如对腰肢的放松,首先要立身中正,然后松开心身,不紧张,不僵滞。自我感觉松净、沉稳、舒适。全身无一丝一毫的僵硬和拘滞。行功时,按照要领和要求,在意识的指使下,“以心气运行,以腰脊率领,静静将一趟拳形容出来”(李雅轩语)。
目前,社会上一些打杨式太极拳的人,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放松。观其走架,摇头晃脑,手舞足蹈。掌是兰花掌,腰是麻花腰。耸肩抬肘,神气活现。自以为松柔,不知此为谬误也。建议我们的拳师们认真按照杨式太极的动作要领教授学生,并严格教练,严格要求,切勿误人子弟。更不能把杨式太极拳打得面目全非。

(二)关子沉

沉,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原义为往下落,使降落,向下放。相关词有沉着,沉静、沉稳,沉重等。或引申为下垂、降落,如意沉、气沉等。

杨式太极拳的沉,与松一样,也有心意的沉和身势的沉。澄甫宗师在解释《十三势行功心解》时说:“练拳姿势要沉舒,心意要贵静,心不静不能沉着,不能沉着则气不收入骨矣……”又曰:“腹虽注意犹松静舒,不要鼓劲。气敛入骨,骨肉沉重矣。外如棉花,内似钢条,犹如柳花裹铁之理。”在这里,宗师言简意赅,仅寥寥数语就把心意的沉着和练拳姿势沉舒的意义和原理阐述得明明白白,清清楚楚。且比喻十分贴切。

但是,在练拳中心意和姿势又如何沉呢?这确是一件不易弄懂和很难做到的事。不少人练拳多年,尚不知沉为何物。一些人练拳时故作“沉”状,实际上是用气用力去鼓劲硬沉。结果适得其反,把腰身四肢练僵了,殊为可惜。

笔者十分欣赏李雅轩老师对沉的论述:“练功时是沉气,但不可勉强去沉。要用真元之意在呼吸之间顺其自然行之,虚而若实,实而若虚,有而若无。”(《李雅轩先生太极精论》,见陈龙骧、李敏弟《杨氏太极拳法精解》)李雅轩先生在这里所说的“真元之意”,即是心意。心意能沉,气当“顺其自然行之”。这样,就会“有神气之充实,有气派之庄严”。当然,心意的沉,于外表是不易看出的。必须靠体悟,靠神会。“心意要贵静”,“悉心静气,默记揣摩”, “使气沉于丹田”(澄甫宗师语)。

至于身势的沉,应按照澄甫宗师《太极拳之练习谈》和《太极拳说十要》的要求去做。即在悉心静意,气沉丹田,用意不用力的引导下,全身松融,虚实分明;含胸拔背,松肩曲肘;四肢腰腿不起强劲。这样,身势自沉,就会产生两足有力,下盘稳固,臂膊如棉裹铁,分量极沉的效果。关于沉,李雅轩老师曾作过两个既通俗易懂又非常有趣的比喻。他说:“……练架子时,身势应如载重之船行于扛河之中,是又有动荡之形势,又是非常的沉稳。起,不离水的托力,下沉,不能触到河底,船身始终是由水的浮力托着的。也就是说,人练拳的身体,是在脚腿上之动弹力托着的,又不能浮起,又不能生到硬根上。”他还说:“在练拳时,身体如火车的车厢,脚腿如火车厢下之大盘丝簧,车厢是托在盘簧上的,不使车厢上起离开盘簧,也不使车厢下触着硬地铁轮……”这两个比喻恰当极了,绝妙极了。用载重之行舟和火车之车厢喻太极拳之行功走架,既贴切,又形象。易于理解,易于明白,使人不难领悟沉的真正要义和含意。那些“踏雪无痕”,在水面上 “行走如飞”的所谓神功,只是小说家的夸张和民间传说而已,并非是真正现实的、实实在在的太极功夫。
(三)关于松与沉

古典拳论《十三势行功心解》曰:“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又曰:“发劲须沉着松净,专主一方”,松和沉既是太极拳中的两个重要要素,又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故有松沉之说。虽然二者含意不同,但其相辅相成,缺一不可。也就是说,松,是在沉实的基础上放松;沉,是在松融的前提下沉实。没有沉的松不是真松,是飘浮;反之,没有松的沉不是真沉,是僵滞。所以说,松沉相因,松沉互济。

在习练杨式太极拳的每招每式中,除要求心意松沉,以意领劲外,还要求身体各部分均要做到舒松自然,庄重沉实。如头部须正直沉着,神贯于顶;肩肘要松沉下垂,两臂微曲;胸部宜舒松内涵,气沉丹田;腰胯要圆转自如,松静沉塌;腹部须松净气腾,神意内固:腿足则虚实分明,沉稳自然。能按上述要领行功走架,松沉自能做到矣。

有些人在习练杨式太极拳时,偏重于松而忽视了沉,甚至主张要松不要沉。他们错误地认为,杨式太极拳是松柔运动,应大松大柔,轻灵舒展,认为沉了会使动作僵滞,影响拳架的松柔和优美。持此论者只看到杨式太极拳松的一面,而看不到沉的一面,所以他们的观点是错误的。不错,杨式太极拳是松柔舒展、轻灵和顺的一项武术运动。但它除具有上述特点之外,还具有“结构严谨,身法中正”,“由松人柔,刚柔相济”,“轻灵沉着兼而有之”的独特风格。这些风格决定了松与沉在杨式太极拳中的重要作用。同时,杨式太极拳是搏击技巧比较高深的内家拳术。它以静御动,用意不用力。走架时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久之,虚灵之气和松沉之劲自然而生。另外,一些人把沉与重等同视之,从而模糊了沉的含意。殊不知,沉与重是两个完全不同的概念。60年前,杨式太极拳界老前辈陈炎林先生在其《太极拳刀剑杆散手合编》一书中就说过:“气沉则意坚,意坚则心定。”又说:“沉与重不同。重为有形,沉为无形;重为呆而滞,沉劲活而有似松非松,似紧非紧之形,与重绝不相同。”还说:“双重为病,因其在于填实,填实则气闭力呆;双沉不为病,因为它能活泼变化。”在谈到发劲时,陈老先生说得更明白:“发劲能沉,则发入更有威力,发出也更猛,因丹田之气,由背而臂而手,达于敌身,使敌腾空跃出,犹如拍球……”
有关太极拳的“松”(2)
论太极拳的松功——祝大彤
什么是太极门松功呢?松功是太极拳练家终生追求,一世修炼最高境界的功法。简洁
的说,松功是内外双修,内求心神意念放松,神经安舒,头脑清静;先求心意松,而后肢体松,从脚到顶,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九大关节松开,且节节贯串,举动轻柔,顶上虚灵,周身全体不着力,形于手指,肢体肌肤干净。
太极拳的体能要求九大关节放松,还要求溜臀、裹裆、收腹、舒展前胸、圆背,而关
键是吸收胸窝,收吸小腹两侧的腹股沟。拳论明示:“关节要松,皮毛要攻,节节贯串,虚灵在中。”太极拳盘拳练功举动必须轻灵,这是太极拳之特性。要按照太极拳的拳理拳法、阴阳学说规范动作,循规蹈矩,一丝不苟,否则将一事无成,一生盲练。
笔者有幸见到过京城已故三位太极拳名家:寿星——太极拳大师吴图南;松柔艺术大
师杨禹廷;杨式太极拳在京掌门汪永泉大师。他们的人生道路不同,文化素养各异,但他们的松柔功法艺术相似,令人叹为观止。
素有松柔艺术大师美誉的杨禹廷大师,其松功达到自然空无之境界。他坐在那里跟别
的老人没什么两样,你只要想到他是太极拳大师,精神与老人家结合上,即刻你的精神世界便会起变化,你会发现坐着的不是一位老人,而似衣服架上挂着一件空空的衣服,你想过去摸摸这件“衣服”,突然会脚下出了轴,站立不稳,飘浮起来。他老人家用老式八仙桌(比当代桌要高一些),将左手放在桌面,手背朝上,让我按。轻轻摸上手背,感觉胸口一紧,直上直下蹿起一米多高。当我还没有明白过来时候,老拳师笑笑说:“咱这是玩艺儿。”在拳场,老拳师作“收势”,左右伸展两臂,一边三四个人拉拽,前边推胸,后边推腰,前后左右有十人之众,都未感觉老拳师有什么动作,顿觉头脑一片空白,脚下飘浮,一一摔跌出去。
早在七十年代,在杨禹廷大师家中,我就急于想求到松柔功夫。可老拳师明示,要我
扎扎实实循规蹈矩练拳。大师语重心长地说:“咱这太极拳就是两个势子——一阴一阳,一通百通。”事隔三十年,偶然在一篇文章中见到太极名家杨振基先生说:“推手不能长功夫,功夫是拳上练出来的,不是推手推出来的。”一位是吴式太极拳宗师,一位是杨式太极拳名家。“一长一少同一祖宗,练法不同,而谈经论道体验相同,道出太极拳训练之真谛。
太极拳博大精深,难求不好练。台湾一位太极名拳家认为,不能专心技艺之苦练,其
成功率仅为百分之一二,其余皆成就渺茫。笔者认为,凡盲练者,对太极拳不具深刻的认识,对拳之意义理解肤浅,有甚者,打了几天拳或根本不练拳而热衷于推手,推来推去,只是摇头摆尾,闪腰挪胯,有了一些灵活的小窍门,拙法加本力而已。走上一条与太极拳拳理相悖的弯曲小径。
杨禹廷大师,一生与太极拳结下不解之缘,每天盘拳不辍。在他96岁仙逝的那天上
午还在练拳。老拳师终生研修太极拳,一代宗师,堪称楷模。有没有练拳练出松柔功夫的?有!杨禹廷大师晚年期间用短短几年时间培养出几位松功较好的学生。他的长孙,青年太极拳家杨鑫荣,就是松功、技击比较全面的佼佼者。他刻苦用功,夏天练拳,手指往下滴汗,汗水湿满拳场;冬季不论大雪封路,寒风刺骨,每晚都在京皇城下,单鞋光手盘拳,浑身发热,手冒热气。
杨鑫荣对太极拳道深入研习,悟性好,周身松空,穿着上衣,袖筒里空空的不像有胳
膊,倘若站在他身面前,腿软打晃,进也进不来,跑又跑不了。杨鑫荣在爷爷的点拨下,潜心研修,不负众望,掌握太极松柔和技击功夫比较全面。他带领30多名学生,训练从实战出发,从不假作让手,客气出招,技击场上实打实,动真格的,不管你是谁,拿着什么器械从四面八方袭来,都讨不到便宜。青年太极拳家把握了“以静制动,后发先至,阴阳相济”,“一处有一处虚实处处总此一虚实”,“动急则急应,动缓则随缓”等拳之真谛。那么,怎样练松功呢?
1、拳里出松功
既然太极功夫是拳里出来的,所以每一位练家应当重视拳架修炼,按太极拳理、阴阳
学说规范,不得贪多求快,绝不允抡着两只胳膊臂瞎练。首先作好无极式,脚、踝、膝、胯、腰、肩、肘、腕、手等肢体的九大关节要节节松开,且节节贯串。肢体上的几个重要部位,在练拳时也要放松。诸如溜臀、裹裆、收腹、展胸、圆背、弛项、收吸左右腹股沟,吸收胸窝,顶上要虚灵。总结起来,称谓“九松十要一虚灵”为松柔之本。这种放松虚灵状态贯串盘拳始终,而手不着力,犹为食指轻轻扶着套路路线,体味太极拳独有的弧形路线,长此以往,松柔功夫定能上身,拙力自然退去。坚持下去其妙无穷。
2、三不动
练拳最忌三动,即意动、主动、乱动。拳理规范三不动,即不要有动意,不要主动,
不要乱动。君不见公园常有练太极拳,闪腰挪胯,摇头摆尾,晃身动膀,这样行功有悖拳理拳法。正确练拳行功收腹空胸,空腰圆背,上下左右,前进后退,全然靠两腿的重心阴阳变转,身躯不动循规蹈距易出功夫。
有一次笔者应邀到江南某市讲学,中午在某酒楼用餐。很巧,也有十几位太极拳爱好
者请来拳师用餐。席间,一位青年将拳师按于椅间请老师起来。可这位拳师起身蹬脚,摇肩欲起,可惜,摇晃一阵子,也未能站起来。有一位长者,问我们这桌的某师,能否也请那位拳师小试身手。在征得同意后,那位青年练家走过来,将左手按在某师左胸,右手按卡在右肩被按在椅子上不能动得。某师哈哈一笑,轻轻松松从椅子上站立起来,按者向后跳出去。
这个道理很简单。按常人理解,一个人70公斤,加下按之力70公斤,大约140
公斤,若挣脱对方,要具备280公斤的力方可站起来。而太极拳松功,脚下一松,用点阴阳变化,使对方按空了,脚下飘浮,不用斤两之力,轻松而起。站立之条件是身不动,也没有动意。如主动乱动想站,是很难站立起来的,这是太极松柔之理。
3、立柱式身形
王宗岳公论及双重之病曰:“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
未悟耳。”盘拳技击均不可双重,拳理规范单腿重心,杨禹廷大师称之为“立柱式身形”。立柱式身形就是脚与顶的上下一条线,“上下相随人难进,”便于修炼中正安舒,方位方向清楚准确,前时后退川子步,实脚实足,虚脚虚净,变化灵活,利于太极脚的弧形运动,符合阴阳变化之理。
4、脚下双轻
太极拳的根本在脚下,也就是“太极脚”。拳论云:“其根在脚,形于手指……由脚
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脚下双轻,自然轻灵,自然腾虚,对方必定失去重心,飘浮而起。这是练拳者双脚自然平松落地,脚趾亦应自然节节放松舒展行功。如果找不到感觉,请踩上加厚地毯,也许对你会有帮助。日久,脚下自有双轻之感,身体结构的变化告诉你,你的身上松出来了。
5、跳舞和悬垂
经过努力,身上仍然僵紧难以放松下来,笔者劝你暂停下来,到晨练舞场看一看,为
什么我一个人难以放松,而舞者两个人踩着音乐的拍节轻快和谐,翩翩起舞。不要以为练拳人跳舞不好意思,请看截拳道开山李小龙大师,在拉丁舞场取得香港恰恰舞金牌,此举对他在武功的道路上助了一臂之力。
为了体验九大关节放松,节节贯串的感觉,可以在单杠、树叉、门框以及方便的地方
作悬垂,自然松垂,有益松肩。
6、关于松肩
肩在拳论经典哲学著作中落笔不多。太极拳十分重视松肩,常将松肩和垂肘联系在一
起。松肩垂肘是不是松功大成呢?不能这样认识。笔者谈的松肩不是一般的松肩,不是肩的小灵活,小窍门。在技击场上,能以晃肩、摇肩、躲肩“化解”对方来力。松肩不是这般容易,从脚到手九大关节不放松,不能达到节节贯串,单独去松肩是不可能的。而松肩是周身空松后的最终功成。
已故太极拳松柔艺术大师杨禹廷的肩是个空的,以手去按会像跌入深谷,没有底。他
的长孙杨鑫荣先生,穿着上衣,袖筒里似没有肩肘和大小臂,松肩跟收吸胸窝是密不可分的,肩真正松开,按之有追不上的感觉。拳友可以在实践中体验。肩是身体的一部分,整体松柔功夫达到上乘,肩自然放松。说到底,还是要在拳里修炼。
太极拳博大精深,说到根子上是“道法自然”。只要修炼方法对路,在明师指点下得
到松功并不难。

有关太极拳的“松”(3)
太极拳的“松”
作者:张子英
人们在论述太极拳理时往往强调一个“松”字,这是因为太极碰撞的最大特点是讲求松柔,柔中求刚,刚柔相济;(谈太极拳“刚紧与松柔”定律另篇论文),做不到“松”就没有柔的出现,没有松柔就称不上太极拳。“松”所以如此重要。因为只有做到了“松”才能使头脑清静,气就自然下沉,精神更会提得起,就更加在松静练拳架时默识到哪部分是松,哪部分是紧,从而使血气流畅全身,以气运身,达于外与内四稍,起到调和阴阳强身养命的作用,在高度上,当手臂与对方接触时四大节得“松”下来,听对方的力点何处?双眼神同时要审查对方的身形变化便能得知已知彼,得机得势,才能由柔化致刚发,通过不断磨炼增长功力,才能承受对方的来劲,并实现化、引、掌、发的功效。
由于“松”至关重要,所以有的教太极拳者一开始便强调初学者要做到松,还要求他们大松大软。这是值得其斟酌的。因为“松”说到底是太极拳的内在要求。对初学者来说,让他们知道松的重要性,并初步接触到一些关于松的基本道理是可以的,但要求他们一开始就做到松是不切实际的,要做到“松”必须具备一个基本条件,那就是必须以拳架的正确熟练为前提。一个初学者必须先把拳架学好,掌握要领,做到拳架基本准确,演练纯熟,那时才能谈得上寻求真正的松柔。
那么,什么是太极拳的“松”?如何才能做到松呢?
所谓“松”在外形上就是在拳架熟练的基础上,把整个身法调整好,头要用意虚虚领起,胸要松,背微紧,头、身、脚即三大节要做到整体配合,眼睛要平视,内视(不受外物影响)指心与意合,筋与骨合、气与力合,即内三合。
两肩要松沉自然,肘要下坠,使内气能通过全身节节贯穿,达于两臂、两腿、两掌指、两脚趾,即到达稍节,腰要正直,两股要微微向前托起,有点意到以,即所谓并裆,胯要落、膝要微松,使身躯形成一个具有弹性的运动实体,使血气劲能通过正确的外形畅通无阻地周流全身,并且周而复始的循环运转。
“松”不是丢懈。松是在外形正确的前提下使筋络、劲络全面打通,使血气、劲力节节贯穿,没有任何阻滞,而且往返不断。道家的“二道九还”中,丢则是动作不到位,外形支撑不起,连块豆腐都剩不起,就打不通筋络和劲络,以致血气、劲力处处受阻,松必须有内气贯通其间,上势结束至下势开始必须有内气贯穿连接,亦即所谓势断意不断,藕断丝相连,不然就会出现丢势。又从何谈得上练太极拳内功呢!
松与紧又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有的人讲松就一直强调“松”不讲求紧,这是片面的。只有“松”没有紧就违背了拳论讲的刚柔相济的原理。正如郑悟清祖师指出的,练太极拳者如此走上阴柔之路,导致损身损寿的恶果。其实松与紧是一对矛盾,它们之间的关系是对立统一关系,是相辅相成的。在行拳当中,形体松柔,但内气腾然,内气不能松懈。再者,全套拳几十个架式,每个式都有松有紧,有虚实,柔刚变化,“松”即是虚、柔,紧即为实、刚,每势以至每个动作都有松紧,虚实和刚柔。整套拳在运行中,就是要使每个式都循着走弧、转圆、滚动的路线来达到松紧交替,虚实易位,刚柔相济的效果。例如赵堡太极拳中的金刚之大对一式就有掤、捋、挤、按四个不同方向的刚柔劲的变化。而且掤、捋、挤、按每个动作本身都可柔可刚,因敌之来势而变化。就掤式而言,它即可松,亦可紧,即可化,亦可打。松到尽头,到了成势位定之时就不能再松,此时筋骨一合,意气齐到,松紧即互相易位,虚实、柔刚即互相转化,拳论讲,要“似松非松”亦只有要做到松紧适度,才能取得刚柔相济的效果。所以,只知有松而不知有紧是违背太极拳之道的。
最后还要指出的是,求松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正如轻里求轻,松里求松,松是有层次之分的。亦即所谓一层功夫一层道理。初学者所要求的松只能是在不断纠正拳架姿势中讲求松沉,逐渐去掉一些僵劲和撼力。随着功夫的熟练,松的要求就会由局部进入到整体,由形体的松进入到内在的松。松的程度越高,你的功夫也就越深,反过来,功夫越深,对松的质量的要求也就越高。功夫没有穷尽,人是有极限,我们能做到人体的极限,已经不简单了,所以对松的要求也是没有止境的。
以上是我跟随武当赵堡太极拳大师刘瑞先生学拳十六年的粗浅体会,不当之处,请方豪指正。
有关太极拳的“松”(4)
再论太极拳之“松”
吴本红
有关太极拳“松”的问题,是讨论不完的话题,然大多数文章中引用古拳论或诸子百家之言甚多,理解起来过于抽象,让读者似懂非懂,有的就“松”而论“松”,具体阐发在太极拳习练过程中的“松”的具体体现和训练过程步骤的文章少之又少。笔者1995年曾发表《劲由“松”中求》一文,读者反馈不断,据说网上也有转载。故笔者以《再论太极拳之“松”》为标题,与大家共同探讨一些简单易懂、通俗易用的太极拳基础知识。其实往往高超的技艺只是来源于简单基础知识的积累和运用。即所谓“大道至简”。一代武学大家李小龙先生不是说过“简单而直接的拳是最有效的拳”吗?故希望我们广大的太极拳爱好者,不要过于迷信那些高深莫测、古奥难懂的学问,要在练拳过程中多多体悟,反复实践,把太极拳的原理合理科学地运用到生活中去,我想终究会有“豁然贯通”的一天。
下面笔者从简单的五组与“松”有关的词语中,和大家一同探讨太极拳“松”练的过程和各阶段预期的效果。如果大家能从这些简单的词语中领晤出太极拳的相关奥秘来,能够思悟出习练太极拳的方法和预期目标,那确是笔者的荣幸。现在我就从“松开”“松柔”“松沉”“松弹”“松掤”这五组词汇一一阐发个人见解,不当之处,请斧正。

一、松开

在习练太极拳之初,我们不要过多地考虑那些抽象的“松”,应该具体到一步步地来实现它,这就是为什么我们有些太极拳练习者,习拳多年还不知其“松”的原因。这里所说的“松开”是要求我们在练拳过程中,用意去充分体会人体四大节、八小节节节松开的感觉。所谓四大节,即两肩两胯;八小节即两肘、两腕、两膝、两踝。只有这四大节、八小节充分地拉开、松开,太极拳的劲别才能得到充分地发挥,才能达到节节贯串、一气呵成的理想效果,这是前提,也是每个练太极拳者的必由之路。我这里提及的“用意”是指在大脑意识的支配下,不用僵力而完成的一系列整体运动形式,通过腰胯的螺旋、胸背的开合以及沉肩坠肘、旋踝转膝、虚领顶劲、气沉丹田等等对拉拔长的运动,来扩大周身关节的旷量,使周身的气血畅通无阻,无微不至。只有周身骨节松开了,在应敌和发劲中才能运用自如。故习练太极拳之初,必须要对“松开”有一种充分的理想认识,悉心体认,定有所得。

二、松柔

“柔”者何也?松柔、纯柔、松关节、柔经络。松开与松柔是相辅相成的。没有关节的松开也就体会不㈩松柔来。故初习者要明松柔之含义,身体须开展放大,不放大达不到柔的目的。拳论曰:“柔到刚自生,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在练柔的过程中,不要错误地理解为软、懈,要多多体会柳条、藤鞭的感觉。极柔至极刚,柔中寓刚,刚柔相济。但如何才能练至松柔呢?它的途径有哪些?首先,我们从思想意识上要放松,只有大脑中枢神经充分放松了,肢体、内脏等,全身处处才有松柔的可能,这是松柔的最主要的前提。第二,必须具备“松开”阶段周身各部的标准要求,即虚领顶劲、气沉丹田、沉肩坠肘、空胸实腹,松胯圆裆、屈膝松踝、敛臀等等,这些要领,实质上反映了身体各处自然放松、自然松沉,贯穿于动作的全过程。第三,从动作的形态来讲,要求松圆,动作非圆即弧,在腰胯的带动下,身体各部做螺旋的缠绕运动,合也螺旋,开也螺旋,沉也螺旋,起也螺旋,处处体现公转自转的运动规律。第四,从动作的节奏上来讲,求柔的初级阶段需放慢行拳速度,处处悉心体会松柔在拳中的奥秘。第五,从动作的力度来讲,要求要轻,所用之力轻轻能领起手臂运动即可,轻则灵,轻则柔。第六,从整体要求来讲,周身协调配合,上下相随,节节贯串,一动无有不动,处处体现出协调柔和之美韵。

三、松沉

通过前两段的练习,周身协凋,气血流畅,动作和顺,处处圆转无缺,周身一家。“松开”“松柔”的功夫渐渐地都有了,这时候,我们慢慢地把意念转移到对“松沉”的要求上来。其实,在前两阶段都具备成熟的情况下,松沉的感觉也已初具,在演拳过程中,时有劲贯四梢之感,手掌发热、发涨,丹田偶有温热感和发沉的感觉等等。这里通过强化意念来稳定周身松沉的气势和感觉。松沉主要包括内气下沉,重心下移和一些重要关节的松沉。打拳时,除了顶劲上领以外,其他的部位都处于松沉的状态。如上肢的松肩坠肘,下肢的松胯屈膝,五趾抓地;中盘的松胸实腹都是为了这种周身松沉的要求。这种形体上的松沉,有利于真气上沉,重心下移,从而稳固下盘。下盘沉稳,又有利于中盘、上盘的轻灵,从而达到轻沉兼备。一旦松柔、轻沉都具备,在往后的行拳中就有一种粘乎乎、腻滋滋的味道,很有气势,拳味很浓,处处体现八面支撑的势态。如拳论云: “上盘轻如风吹杨柳,下盘稳固如磐石。”

四、松弹

通过松柔圆活、轻灵沉稳地不断练习,松弹之劲则自生矣。此种弹性劲,灵性极强,有一触即发之势,能刚能柔,能化能发,能松能紧,通过周身协调配合,出力均整,化发从心,当然这里还必须要通过推手训练和蓄养丹田之劲的训练。如果能达到内外相合,则更是弹放于举手投足之间。何为松?何为弹?松者无也,空也,弹者惊发也。此松弹之劲,或有或无,令敌防不胜防。交手中,对方往往处于茫然状态,无所适从,进退由我之境。太极拳运动中的这种弹性劲,主要是靠自身肌体内力和外力相结合而缎炼、培养出来的,是通过长期艰苦的低架练习、丹田内气的蓄养和外力的培植而得来的,非一口之功。

五、松掤

为什么要说“松掤”,而不直接讲“掤劲”呢?这里我担心引起一般习练者的误解。在我的周围很多人把掤劲错误地体认为用人力顶抗,其实不然。太极拳中的这种“棚劲”是建立在“松”的基础上能随时转化的劲。此种劲可大可小,掌握在我,随势而动,其他的各种劲别都是由掤劲派生出来的。故我们不能把它练成死力、僵劲、不能变化之劲。这在我的拙作《动态中整劲的求取》和《劲由“松”中求》中或许会找到其中的要义。在我们已把全身练松开松柔后,结合松沉之劲,周身按要求摆放成合理的间架,则松棚之劲已出,此时即有八面支撑之感,周身骨节处处捌开撑圆,处处形成对拉、挣拧之态,有引之不动、撞之不散、破之不开之势。通过皮肤的触觉来感应对方力量大小、强弱和用力的方向、角度,然后采以相应的应敌措施。它是一种“似松非松”“亦刚亦柔”之劲。如和兆元所云:“击左左空,击右右空,如充气而圆,无处受力,似簧机受压,反弹随势,压之重而弹愈强,力之沉而空愈深。”此乃松棚的境界。
以上五点,在习练过程中是互相关联,互为其根的,如果练法得当,往往一有皆有,互补互济。故我们在练拳时,一定要勤于思考,苦练与巧练相结合;开动脑筋,默识揣摩。用纯纯的松柔之功,慢慢揭开太极拳“神秘”的面纱。让我们更多的太极拳爱好者共同沐浴于太极拳舒匀优美的旋律中。
有关太极拳的“松”(5)
陈式太极拳的松柔和技击陈立清
太极拳是我国古老拳种之一,它历史悠久,源远流长。现在对太极拳的探讨研究,基本上还处在传统的古典理论之中。时代在前进,科学在发展,太极拳的古典理论,也将用科学原理来说明,太极拳只有纳入科学研究的轨道,才能更加显示出强大生命力。太极拳的理论本身涉及到多种科学原理,在这里,我仅用现代物理学和医学的某些原理、观点来分析陈式太极拳的松柔和技击这两个方面。
太极拳理论认为,由松入柔,积柔成刚,刚复归柔,刚柔相济。因此,可以看出,松柔是积累太极拳功夫的基石,是入太极拳之门的第一个阶梯。既然松柔这么重要,那么,什么是松柔呢?怎样才能做到松柔呢?为什么要松柔呢?
大家都知道,太极拳是内功拳种之一,是练“静”练“意”的。在动作上,它要求松柔。但是,对松柔的理解是各有不同的。我认为,松不是松驰,是松开,放松。用物理学的观点来说,就是全身无数个分重力自然下垂,由无数个分重力所组成的总重力,自然下垂落于底盘之内(底盘指的是脚或手落于地面所圈成的面积)。松是紧的反面,但也决不是懈。懈而无绷劲,就不是真正的柔。由此,可知松柔两者之间的关系,是非常密切的。要是松不开,柔就没有来的可能。
太极拳,是从多方面进行松柔的。首先,从意念上来讲,思想要放松,只有大脑中枢神经充分放松了,肢体、内脏等,全身处处才有松柔的可能,这是松柔的最主要的前提。第二,从动作的静态来讲,太极拳要求是要稳,要虚领顶劲,沉肩坠肘、含胸塌腰、屈膝圆裆和泛臀等等。这些要领,实质上反映了身体各处自然放松、自然松沉,从而形成了上下一条线,上虚下实的姿势。这个姿势,贯穿于动作的全过程,无时无处都不能被破坏。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讲,它是动作动态中的静态,在动作中要自始至终,保持这个静态。这就运用了物理学中的重心稳定原理。这一原理是说,在动作步法转换的过程中,人体重心始终要落在底盘之中,人体才能稳定。因此,当提腿迈步或退步的时候,重心仍要控制在支撑腿上,当迈步或后退的脚跟或脚尖着地时,重心才能缓缓移动,这样迈出或后退的腿,就能放松、轻灵,体现出“迈步如猫行”。同时,由于身体稳定,整个身体才能自然松沉。所以重心稳定原理,是保证静态,达到放松的重要条件。第三,从动作的形态来讲,要求要圆,就是在腰脊的带动下,螺旋运转,决无直来直去。很多人都有这样体会,沿着一条直线跑步到时候,要是突然改变了跑步的方向,就需要较大的力。要是沿圆弧改变跑步的方向,就感到很容易,省力的多。也就是说,在圆弧运动中改变方向惯性力容易克服重力,省力,放松和柔和。第四、从动作的速度上来讲要缓慢便于放松。第五、从动作的用力程度上来讲,要求要轻。太极拳不可能不用一点肌肉的收缩力,要是不用一点力的话,动作就无法维持。但是,动作中要用的力,只是用来克服各肢体的重力,而保证动作的运行,不至于用多余的力,这样用力轻,从而达到松柔。
太极拳强调的松柔,是具有多方面的意义。主要是在健身和技击两个方面。由于人的全身放松,运动柔和,对人身气血的运行能起抑制、疏导、协调作用,只要坚持锻炼,气血就会随着运动,很自然的形成柔缓匀顺地进行运转,对气血的升降,心脏的跳动都可以起到抑制协调的好作用。现代医学证明,人体各部分的表面上,每平方厘米上约有两万多个毛细血孔,在正常的情况下,只有几十个毛细血孔大大地增加,达到拳论上所说的,气血无微不至。从而大大增强了血液循环系统的机能。由于全身的松沉,动作的柔和顺当,又结合腹视呼吸,对人的五脏六腑,自然而然起着蠕动作用,这就增强了消化和吸收食物的能力,促进新陈代谢,增强了食欲,改善了肠胃功能,这是太极松柔运动对人体消化系统的作用。由于全身放松运动,可以使我们全身各个关节间的韧带拉长,身躯韧带松开放长,关节之间就产生了缝隙,拉长了距离,活动起来就灵活多了。这就加强了肌肉、骨骼系统的机能,对慢性关节炎,老年骨质硬化都有一定的疗效。总的来讲,太极拳的松柔运动,对生理各方面的健康,防治各种疾病,都起积极作用,太极拳可以锻炼我们的意志,培养我们的情操。太极拳是以柔克刚的。长练太极拳,可使气血随之下沉,归于丹田。身体重心下移,下肢稳健,桩基稳固象盘石一样。形成了上虚下实,当你要和对方技击站得稳,不会轻易地被对方牵引或被对方打倒。至于松柔在技击上的其它作用,在我讲第二个方面技击问题时,还要讲到,在这里就不讲了。
现在我就讲第二个方面,技击问题。技击是个很复杂的问题。技击最终的目的,就是为了取胜,战胜对方,把对方打倒。要把对方打倒达到取胜的目的,涉及到的方面是很多的:有双方内在功夫的差别问题;技击指导思想问题;原则、方法运用问题;技击中时机火候把握问题;天时、地利、人和的条件问题等等。今天,我就只谈谈陈式太极拳技击中的最基本进程是什么?在这一过程中,运用了那些物理力学原理。这一最基本过程:首先是以静待动,其次是运用“听劲”,侦察了解对方,再次是运用化劲,也就是引进落空,最后把对方发出去,一下子把对方打倒。
太极拳理论上说:“以静制动,后发制人,彼不动,我不动”。在这里我所说的静,是指我方的静,表现在动作上,外于相对的静止状态;表现在我方的思想上,处于高度集中状态。这里所说的动,就是对方的出手。以静待动,就是以我方相对静止状态,等待对方的出手。为什么要这样呢?我们知道,太极拳在技击时,侦察了解对方的主要手段是通过肢体的接触,用皮肤的灵敏感,了解对方,要通过皮肤的感觉,必须要等对方先出手。如果对方不出手的话,我就没有感觉的对象。因此,拳论上说,要以静待动,后发制人。但是,我的静,并不是绝对的,思想有个初步的估计。对方如要出手,我就采取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迅速了解对方。就是要知道,对方来的力量大小、方向、作用点,这在物理学上,叫力的三要素。同时还要知道对方来力的快慢。要了解对方来力的三要素,我所用的手段是“听”。这里所说的“听”不是耳朵的听,而是我的肢体、皮肤,同对方的接触,用我方的皮肤灵感,来探知对方。
太极拳功夫高深的人,用皮肤的灵感来探知对方来力大小、方向、作用点、快慢,是很准确的能够做到,麻雀放在手中,不能飞走。为什么麻雀飞不走呢?大家都知道,麻雀要起飞时,首先要使身体下蹲,紧接着就是伸腿吃劲蹬地,给地面一个向下的作用力,向上飞起的。不仅麻雀起飞是这样,所有的鸟类起飞都是这样的。连人走路也是这样的。麻雀放在手中时候,要起飞和地面上一样。因为手的灵敏度很高,当麻雀下蹲时,伸腿蹬手的时候,我们手立即感觉到麻雀起飞向下作用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快慢、手相应地向下微微松沉。同时手掌向下心松凹,减缓并消除了麻雀向下的作用力,没有这个作用力,也就是说,我们的手没有给麻雀向上起飞的反作用力,,麻雀起飞向上起飞的反作用力,麻雀再使大劲也不能飞起,由麻雀飞不走的例子说明,手的灵感度是很高的。麻雀的一举一动,我们的手都能感觉到,从而消除了反作用力。所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正是皮肤这种高度灵感的表现。皮肤这种高度灵感,不是吹牛,这种灵感度是在松柔的前提下,通过长期的练拳和练习推手中得来的。使丹田内气十分旺盛,也就是我们陈式太极拳中所说的,丹田有浩然之气,而打通了奇经八脉和十二正经,内气在人体内日日灌输、周流无滞,最后到达皮肤之外。气是我们的肉眼看不见,手也摸不着的,它就好象一团云雾包围着人的整个身体。当对方有来力时(对方打来)首先来力传递给气,气再给皮肤一个压力效应,皮肤就有了感觉,通过感觉神经,传递给大脑,从而迅速准确地探知了对方来力大小、方向、作用点。当然这一过程的时间是很短暂的,是一眨眼的功夫。以上说明,我们通过“听”,就能迅速准确的掌握对方来历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快慢,达到了知彼的目的,为我采取了相应的对策,提供了可靠的依据。通过“听”知道对方的来历,如果很大、很猛时,我方马上松柔走化。太极拳走化时,通常用以下几个物理学原理:
1.分力:当对方有一个很大的力向我打来时,我要落空他,只要用一个小力,从侧面加在大力上,对方从我身侧落空。
2.转动(公转)指通过肢体的圆弧运转来使对方的来力变成我圆上的切线方向力,从我身侧落空。
3.滚动(自转)指人腰脊或肢体的自转,实质上也就是圆转。比如,当对方来力作用在我身臂上,我手、腕、肘、胳膊、顺应来力(打来的力)滚动,使对方来力的作用点发生改变,形成对方落空。转动与滚动,都是使对方来力,从我圆弧的切线方向落空。我的肢体,就象一个由无数个轴的圆球一样,对方没胡来力时,轴没有定下来,对方有来力时,就有了一个确定的轴,手如车轮。
4.松沉:对方的来力时,我肢体顺着来力松沉,减缓到消除对方的来力,不给对方的反作用力,使对方落空。松沉的例子:我的徒弟朱光明,有一天,他很想和我练习推手。当时,他出手较快、较猛,来了一个向前,向下的来力打我,从我前面打来,我眼明手快,我左手由上向左下弧形松沉,落空了他来的力。由于他重心前倾,惯性较大,一下子前跌在我的面前地上。他握着我的手说,真妙,我再一次拜你为师。以上四种手段,都是对方打来较大的力,我方用较小的力,人刚我柔,以柔克刚,实行走化。起到了四两拨千斤的作用。这里的拨,就是改变了对方来力的方向、作用点。达到了引进落空的目的。不仅是这样,引进落空,往往还会使对方由于惯性的作用,移动了重心,失去了平衡,成了我顺、我背之势,为我发放打击,创造了有利的条件和时机。当对方来力被我的分力化解之后,对方就会沿着合力的方向,由于惯性,失去了平衡。对方为了保持平衡,害怕前倾跌倒,会仓惶后退,我眼明手快,乘机出击,顺水推舟,顺着对方后撤方向,干脆加力直线发放,对方后撤力和我的发放力两力相加,打在对方的身上,对方会向后跌倒。当对方有一个来势很猛的力,从我前方打在我的右肩时,我身右转圆弧,把对方来力改变为我圆弧切线方向的力,化解了对方。同时我圆弧运转,自身切线力和对方的切线力两力相加,就会使对方沿切线方向惯出去,就象扔手榴弹一样,这就是即化即打,化打同时。如果对方用的力越大,对方就会被打得越远,越狠。这就是我以小力胜大力,借力打人。当对方来力不很大的时候,我也能利用自身的圆弧切线力将人扔出去。大家都知道,一个小石子落在一个高速旋转的砂轮上时,小石子立即沿着砂轮旋转的切线方向飞出去,再如砂轮打磨铁器,飞溅出火花,就是切线的作用,这里因为砂轮旋转速度高,切线力大。太极拳运行圆转时,不可能象砂轮运转那么快,没有那么快,也就是没有那么大的切线力。那么,我应该用什办法来产生那么大的切线力呢?也有办法。通常用抖劲,抖劲的特点,是速度快,内劲足、时间短。根据物理学的原理,也就是冲量大,这时的圆转切线力也大。所以能把对方扔出去。这里有个很能说明问题的例子:
第一个例子,我的堂叔陈照旭的打我堂哥陈立治的例子:
有一天,立治哥冷不防的,从照叔的背后,两手紧抱住他的右膀臂,全住劲,反关节猛往下采。同时,还问九叔,你怎么破?照旭叔一百一十多斤,立治哥一百六十多斤。照旭叔要解一百六十多斤的大个子,是不容易的。可是,只见照旭叔,一边将右臂自上而下,再往上一抖,立治哥就被腾空扔起了,他头朝下,脚朝上,蹬到三米多高的屋梁上,来了个倒裁葱。照旭叔害怕摔伤了他,就急转身来抢前一步,弓起右腿,用手接住了他的腰,顺随着他的身体斜着落下,把他平放在地上,把他吓得面色苍白。
第二个例子,就是我的族老爷蓦地陈尧打我族伯陈子侠的故事。一天,陈尧老爷没事干,出外闲游散步。正好走在我村南边下坡路上。这个坡很陡、很长、子侠伯看见了,就悄悄的跟在他的后边。陈尧老爷正要从坡高头往下走,子侠伯就从他背后,猛推尧老的右肩膀,想试试尧老的功夫。尧老稍向左转身,子侠伯就从尧老的右肩头,头朝下,脚朝上,一下跌在坡底下去了。头破了,衣服扯烂了。在上边两个例子里,我把技击的基本过程和这个过程中所用的物理原理,都说了。在技击中是千变万化的,是复杂多变的。从时间上来说有长有短,从用着数来说,有多有少,不一定就是这样一个较为完整的过程。可能是这一过程中的某一阶段,某一部分。特别是陈式太极拳的螺旋缠丝劲,把上面所说的分力、合力切线力、滚动力等都融合成为一体。空间螺旋的公转线,任何一点,都同时存在着三个互相垂直的分力,这三个分力都对,对方打来的力,三力相加,起着或化或打,或同时化打的作用。所以,功夫高深的人,在化发对方的时候,能把对方微带螺旋地腾空扔出去,而且扔的力量很大,而且扔的很远。这里我亲眼看见堂爷陈发科推手打人的实例。有一天,在陈家嗣堂里,看他的徒弟们练推手,我偷偷坐在桌底下,看爷爷和他徒弟们的功夫。三爷推手发人时,也就是打人时,他使用螺旋缠丝劲,把对方打在墙壁上,对方以从墙壁上,反螺旋的摔倒在地面上。这就是空间螺旋缠丝劲运用的结果。对立的双方往往在哼哈之间,就决了胜负。上面,谈技击所用的原理是宏观方面的,至于与技击有关系的内气方面,是属于微观方面的。由于拳术界直到科学界,对内气的本质,尚未认识清楚,在这里我也就不谈了。

有关太极拳的“松”(6)
养生太极拳的松身功法  虚无子放松在健身和技击方面的作用放松是练好太极拳的关键,练拳应在周身放松的状态下进行。放松在养生练法和技击练法上都很重要。
身心放松利于心静。体松、心静是练太极拳的基本身心状态,只有在这样的状态下,才能培养内气,增长内劲。
只有周身放松的状态下练拳,才能体验到放松感,能体验到放松感,而后能体验到气感。放松利于行气,行气通经是太极拳的入门功夫。杨澄甫说:"人身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洫,沟洫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而气通。用僵劲,气血不通,用意不用力,意之所至,气即至焉,久久练习,则可得真正内劲"。
太极拳的内劲由柔软松开而生,拳架愈柔软松开,内劲增长愈快;强硬不松会影响内劲增长。练推手、散手要以放松为基础,周身松开,周身血脉贯通,内气方能周流全身,皮肤的敏感性增加,听劲灵敏,才能达到"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境界。太极拳技击要以柔克刚,发劲须沉着松静。 "
腹内松静气腾然",松、静才能聚气、行气。放松利于血脉贯通,利于行气通经。中医认为:"不通则痛,通则不痛",行气通经,血脉贯通,气血周流,可以疗疾、健身,可以养生。
放松包括放松思想和放松身体。现代医学理论认为,放松可以消除精神的紧张和身体的疲劳,增进新陈代谢的机能,调节呼吸、血液循环、消化系统,减缓衰老进程,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
身体放松和思想放松练养生太极拳既要身体放松也要思想放松。放松思想是意动,放松身体是内动。
思想放松:练太极拳要放松思想,就是暂时放下世事而专注于练拳。练拳应知要领、应遵照要领而不拘泥于要领,养生太极拳一切姿势动作都任其自然,练太极拳要注重意气而不执著意气。
身体放松:放松身体就是要松开周身肌肉、肌腱和骨关节,通称松八段九节。九节指下三节胯、膝、脚腕,中三节腰椎、脊椎、颈椎,上三节肩、肘、手腕。八段泛指九大关节之间的肌肉、肌腱。
吴图南说过:"练功首先要练松功,这松功可难了,要由脚趾、脚腕、膝盖、腰、肩、上臂、小臂、手腕、手指、脖颈的七个颈椎,除了头颅之外全要松开。"这就是通常所说的要松开八段九节。
练养生太极拳要用意念导引放松周身内外各部分,包括四肢、躯干、皮肤、肌肉、筋膜、关节、腹腔内脏器官、唇齿、眼神、面部表情等等。
放松之难杨澄甫说:"松、松、松,我不跟你说,三辈子也学不到。"
其实,睡觉是最好的放松,会睡就应当会放松。太极拳则是要在动态下的放松,推手是抗争过程中的放松,这就难了。动而放松不容易做到,是因为人们在日常生活中养成了动则用力、用力就紧张的习惯。练太极拳应在放松状态下运动,要松而不懈,用力而不僵硬,跟习惯正好相反。放松之难就难在要改变原来的习惯。
放松的练法随息放松
预备式没有外形动作,意念单一简单,所以可作为入门功夫,先易后难,循序渐进。预备式中的随息放松法,可以用来锻炼意念导引放松周身和锻炼放松与呼吸的协调能力。一般呼吸是无须注意的,而养生太极拳要求呼吸、意念、动作协调合拍,所以要进行锻炼。
随息放松法是:息出时从上到下进行放松,可以先一呼时放松两肩-肘腕手,再呼时放松中路颈胸腹腰胯双腿至脚,习惯后可练整体放松。练成后,一呼则能从上到下周身放松,这就是意、松、息协调能力。
随息放松法也可为进一步练内气沉降和逆腹式呼吸作好功力体验和功法掌握上的准备。也就是说,随息放松是逆腹式呼吸和行气通经的入门途径。
练拳式时练放松
养生太极拳拳式多有直胸立背,大开大展,舒松伸直,沉肩垂肘,含胸拔背,开胯圆裆,展臂开胸等架势,有利于放松肌肉、关节,抻筋拔骨,长筋增力,有利于放松背脊、胸腹。养生太极拳采取逆腹式呼吸,有利于放松心肺及腹腔内脏。
养生太极拳拳架动作按阴阳开合而设计。如一呼一吸而小腹降凸-升凹,胸腔扩大缩小,心肺一张一弛,挤压舒展;肢体有曲有伸,有升有降,一开一合。所以练拳要在阴阳开合、虚实变换中练放松,体验体松的感觉。
学者应理解拳架特点,认真学练,要在练拳中练放松。周身放松地练拳,才能端正拳架,增长功力。
逆腹式的拳式呼吸与动作的严密配合,是练松、练气、练劲的途径。所以,要锻炼拳式呼吸。
练拳初期要特别注意练放松,做到用意不用力,自然顺随。每个拳式转接处要特别注意锻炼放松。
我在讲解第一路时,在一些拳式的转接处特意注有练放松的方法,读者仔细阅读体悟而可得其真。如揽雀尾的“挤手”转接“后坐收掌”之间,注有“呼-两掌前伸,放松肩-肘-腕-掌-指”的功法。“单鞭”转接“提手上势”的后坐伸掌,直腕舒指也是一个放松左臂的功法。
为什么要特别注意“转接”呢?“转接”是承先启后的一个小动作,不算一动;在外形动作上,它起到顺上一动之势转而为下一动造势的作用;实际上它是外形的虚实变换,劲力的收放转折、内气的升降开合变换之契机,于练身、练劲、练气都至关重要。
为了帮助读者正确理解“转接”放松锻炼,这里举一个转接的例子。
动作转接——伸臂直腕
揽雀尾的“弓步双按掌”转单鞭的“后坐收掌”间有一个转接动作:“伸臂直腕”。
先说一下这个转接动作。“弓步双按掌”的定势是“坐腕、立掌,两掌心向前”。[注意:凡掌(或拳)按出,臂并非完全伸直,曲蓄有余]。转单鞭的第一动“后坐收掌”期间的转接动作“伸臂直腕”(不算一动),是顺“前弓按掌”之势而“伸臂、弹指”。就是将(上一动曲蓄有余的)两臂伸直并同时“弹指”。“弹指”是从技击上说的。练拳要“面前无人似有人”,前一手 “弓步按掌”到位时,掌指刚独及对方,立即伸臂弹指,发松弹劲,像弹(托)排球一样,将对方发出。这是一个发人的技击动作,(太极拳一招一式都是技击的招法)。也就是说,发人往往是在转接的一瞬间。从细微处讲,伸臂弹指的瞬间,外形动作上重心已经开始后坐,以免被对方借力捋出。从练拳的外形动作上看,就是将坐腕变成直腕,则立掌变成了平掌、手掌背与前小臂成一直,掌心向下。设想,练拳若无意,势必平淡无味。按上面说的用意练拳,一招一式都这样用意演练,自然趣味无穷。不过,初学者若是还不知道何为内劲、对内气还没有一点体验,那末,还得先练入门功夫。
端引放松和节节放松
转接动作“伸臂直腕”,在入门阶段练法上除应注意锻炼拳势动作的顺势转换和呼吸的变换外,更要注意锻炼放松,用意念引导放松。
“按掌”时意念是“双肩-肘-腕-掌”,由根到梢,节节松开,“弹指”时意念到指,放松到指,呼气尽。转吸气。这时下盘开始后坐,留住手指。意念“由指端引伸,放松双腕 -肘-肩。”由指端引伸,依次向肩(肩为根节)节节放松。按这样练有两个好处,一是容易放松身体,二是容易体验到松的感觉。不过要注意,拳要打得慢一些。
养生太极拳的很多转接过程是可以练放松的,读者应举一反三,留心拳势转接时练放松。
松身先要身正。从头领导全身,所谓“虚领顶劲”,尾闾中正,就是用意识引导放松身躯的方法。练拳要坐实下盘,头向上拎,把脖颈、脊椎节节拉开。虚领顶劲,提起精神。呼气时气往下沉,从上到下用意松腹-腰-胯节节放松。中气下沉时,注意练中线放松:松腹、松腰、松胯,虚心实腹,气沉丹田。
练拳要分清虚实,以便于放松下肢。练拳要两股前节有力,劲起于脚。为了进一步练放松下肢,首先要练好拳式,锻炼下肢的支撑力。然后可以在虚实变换中锻炼放松下肢。下肢放松也要随呼而放松胯-膝-脚腕-脚趾以及出腿时用脚趾把腿引伸节节放松。
内外相合,周身一家
初学入门有一个过程,先是练手或脚单一放松。有的拳式动作有锻炼手脚同时放松的方法。初练时是一心两用。要练上下相合,即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不仅是外形动作上的“相合”,更要注重意气的相合。这就是练意气上的内三合、外三合的门径,练成内外相合,周身一家,即一动一静都能放松周身,都有放松感,松身功即成。
练拳和周身放松,则气血畅通,可行气通经,身心健康,为进而练内气、内劲创造条件。
(三)
论太极拳之松柔

武术中取胜,可分为两种方法:一种是不断加大自己的力量,较技之时,我的力量总比对方大,自己当然就是胜利者。这是常法,比较简单,也容易理解。另一种不是常法,即不断减少自己的力量,使自己变得松柔,使对方有力无处用,这不是简单的逃跑,而是用引进落空的方法,使对方找不到可以进攻的靶子,消除了对立面。凡用拳、脚,如果没有较硬的对象,就丧失了施展功夫的条件,无用了。这是太极拳以柔克刚、引进落空的方法。
上述两种方法,大约就是外家拳和太极拳的根本差别。两者练习的方法,追求的目的,可能达到的境界,都很不相同,本是泾渭分明的。学文不易,学内家拳尤难,其中的道理,很不容易弄清楚。

一种误解
今有,一听说太极拳要主张松柔、柔化,就不以为然,以为松柔了,就没有技击的作用了;这是误解。我们说以柔克刚。引进落空,主要是指化劲时的诱敌深入,才说了太极拳技击的一半。
还有一半,是舍去了硬力,真正松柔之後,通过沉气、沉劲,能产生强大的爆发劲,在我独知人的听劲条件下,能随时找准、控制对方的重心,给于歼灭性打击。如果不愿丢力,没有真正松柔,就不会有沉劲,发劲就不会惊人,对于别人能发生更大的爆发劲,就不相信。不知者,不为过,算误解。

太极拳误在一个拳字上
太极拳的指导思想,源於老子《道德经》,如果不明本源,违反了拳谱的教导,很容易进入误区,将太极拳练成外家拳,甚至变成体操;不仅劳而无功,连继承还说不上,更不要说赶上或超过前人!
拳,在常人心目中,就是练就一些手法、腿脚,可以打斗的一种技术。其取胜的条件,是速度快与气力大。千百年来,气力大的人,一直被歌颂著,如说某某为大力士,有神力,有神勇,力能举鼎,水浒传上有倒拔杨柳的鲁智深,史记上有力拔山兮的楚霸王。这些都是赞扬的外家拳。歌颂气力小的诗文、成语,不知有没有?深望读者有以教我。比如说:你这个人气力小得可敬可爱、难能可贵,小得全省,全国第一等等。这多么反常!然而这才是表扬太极拳。如果说外家拳追求气力大,太极拳却先要学会气力小。"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轻,就是气力小。
在一般人心目中,总是相信气力大才是拳。气力小算什么拳呢?所以,不少学太极拳的人,就还是主张要练些气力,才会有用,才能保险。还说什么"要想四两拨千斤,必须练就千斤力。"这两句话,前後矛盾,後一句就否定了前一句。既然四两就能拨千斤,何必还要辛辛苦苦去练成千斤力之後再来拨,这不是大大地浪费吗?既承认四两就能拨千斤,练就千斤力来做被拨的对象吗?有这个必要吗?不是多此一举吗?骨子里还是没有忘记要气力大才是拳啊!
对太极拳要追求气力小,对四两可以拨千斤,很多虽在学太极拳的人,实际上还是不相信的。
太极拳能做到引进落空,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正是以柔克刚,以轻制重的四两拨千斤的具体表现。根本不是要练就千斤力才能做到的事。要人不知我,就更非气力极轻极小不可,练就千斤力,只能成为被人知的对象和挨打的靶子。所以,我说太极拳误在一个拳字上。
如果我们将太极拳称为太极软功或太极软弹功,名实相符,目的明确;说明绝非练力斗力,硬推硬打,争顶牛冠军的事,肯定就不会发生;将太极拳练成外家拳或体操的错误,也就会大大地减少了。
前人认为太极拳是一种道法,是通过学习太极拳来全面提高人的质量,包括体质的健全、思想水平、审美意识等精神境界的提高,可以说人生该具备的种种优良品德,都可以从中获得;功夫有了成就,也即自我完善。人的塑造成功。太极拳是一门为人处世几乎无所不包的大学问,高妙的技击功夫,仅是其中的很小一部份而已。仅仅称之为拳,不仅容易与他家拳法相混、相等,使人误入岐途,也是小看了太极拳的功能。

追求轻灵的根据
在太极拳经、论中,与轻灵、力度有关的内容,今摘录若干于此,以见太极拳追求松柔、轻灵,以柔克刚之理论根据。 "一举动,周身俱要轻灵。"鼓劲练力,就既不轻、也不灵。
"发劲须沉著松净。"要松得乾乾净净,发劲的效果才会精彩。若拙力未舍净,发劲的速度就慢,不可能产生惊心动魄的效果。
"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形容感觉的高度灵敏。要轻才灵,用力越大越不灵。
"本是舍已从人。",要舍去硬力和主观见解,才能粘连。太极拳讲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因人为法。凡有硬力未丢净,或思想主观,在高手面前必然被动。


有关太极拳的“松”(7)
太极拳之松柔
太极拳是以柔克刚,用意不用力。松柔是太极拳的根本,离开了松柔就不算是内家拳。不管是哪一个门派都崇尚松柔。有人说太极拳要练三年松柔功夫。其实练拳之 “至柔”、“至松”是长期追求的方法,越松柔,内劲的质量越高。松柔的功夫越高,太极拳的含金量也越高,这是成正比的。所以每派太极拳门内都有掌握松柔的诀窍,都积累了不少的经验。关于松柔的方法,门内都有详细的介绍,基本上从两方面着手。第一是“神松”,也即是从思想放松,心神宁静,所谓神舒体静,《问·上古天真论》曰:“恬淡虚无”。恬者,内无所蓄,淡者,外无所遂,虚无者,虚极静笃,臻于自然。即摒弃杂念,宁静淡泊,畅遂情志,愉悦平和。第二是 “形”松。要求四大节八小结具放松。身手步眼无处不松柔而合于自然,一切动作都要轻灵、柔和。起手阴阳,左旋右转,轻如飞燕,柔若软绵,如芭蕾舞姿之轻盈,或如鱼贯之流畅。

练太极拳不可不柔,只有松得尽柔如绵,方显太极之功夫。杨式太极有绵拳之称。所谓“绵里藏针”即此意也,极柔软,极坚刚。

吴鑑泉为吴式太极拳开山奠基人,以太极之柔驰骋天下。又创办“鑑泉太极拳社”,誉满海内外。“松柔”的功夫对太极拳来讲是至关重要的大事,它是进入上乘功夫的关键。至于如何着手练松柔功,各家都有经验和专文介绍。

赵堡太极拳对松柔功夫有其独特的见解,郑悟清老师在《太极拳体用》中写道:“一切运动以柔活为上,唯其慢始能柔,唯其匀始能活”。又曰:
初学而内要静空,周身内外要轻松。
内静空气行于外,外轻松内应精神。
功夫不可须失断,临用之时显奇能。

又云:“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赵堡太极拳对于松柔论说特别重视,本书中的《赵堡太极拳之特点——论“耍拳”》文中已较详细地介绍了。本门第八代宗师和兆元首创“耍拳”之公式,所谓“耍拳”之公式,所谓“公式”者,即练架成功之公式,能按此练法去做,必然能奠定内劲之基础,练出成功的硕果。耍拳公式者,即以柔中求刚为目的,以轻灵自然为原则,以中正平圆为用功方法,这三者为耍拳公式。赵堡太极拳宗师和兆元,在练功教学过程中得出了一个重要的结论,始创太极拳公式之谓,其以松柔为目的,以自然为原则,以轻灵为方法,这三者道出了太极拳之真奥秘,似简易,实犹难。不尚用力,练太极拳时不能带一点力,更值得注意的是不能显示发劲,其内劲蕴于内,而不显于外,其中道理简而明之,为了使后人不要误入歧途,宗师特依此“耍拳”之公式教学门人。

“耍拳”之公式的进一步要求是什么?他告诉我们要像顽童那样随便。顽童的特点是什么/顽童是“天真”,他不就是想玩耍吗?怎么样高兴就怎么玩,没有牵挂,没有踌躇,不迟滞,不凝思,这里取其随意、自然而小孩独有的天真。天真的含义是什么?从字面上讲,天者,天地之天,先天之天;真者,真知、真觉之真,真精真神之真。道教有“元始天真”,又为天地之真,失天之真。这里所沿用之“天真”,即孩童玩耍时的天真,是生命之初的天真,是不被后天污染的天真,我们平时所谓的“天真无邪”,即此之谓。无牵无挂,无忧无虑,犹如“混沌世界天真烂漫之时”,没有做作,没有虚伪,不避疑虑,嬉笑无心,纯真而可爱。我们在练太极拳时,运用“耍拳”的要求,他就可能放松到不受任何信息干扰,不受任何污染的纠缠,轻松自然,无我无他,随心所欲地,视天地万物如不见地,悠然自得地如 “肌肉若一”地“耍拳”。如此我们的“耍拳”与上古真人之天真奥秘相通。我们说“天真”与“耍拳”,这是一种境界,由此我们受到启发。

练赵堡太极拳从有意到无意,拳经有“意过则滞”,宗师要求不能用意,不用意凭什么“耍拳”呢?凭的就是“觉”。就如斯宾诺莎所说的“直觉知境”。道家心元神的体现。“用意不用力”这在太极拳书里介绍的已经很多,包括拳经里也有许多这方面的论述,“用意”和“不用意”之间是否有什么矛盾,有什么不同之处,有时还会困惑练功者,其实都一样,一个是“无为”法,一个是“有为”法,殊途同归。其中又有相互渗透,“无为”中包含有“有为”,“有为”中包含有“无为” 只是在修炼中“无力”偏重于“有为”,或“有为”偏重于“无力”而已。各门之中自有其各自的成规以及各自的经验方法。
有关太极拳的“松”(8)
《太极拳松功论》吴图南太极拳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要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能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处,身必散乱,其病必由腰腿求之。凡此皆是意,不在外面,意欲向上,即寓下意,有前即有后,有左即有右,此太极拳通论,人所共知也。然何能至此,迄未言之,此予松功论之所由作也。夫人犹植树然,根深则蒂固,木固则枝荣。树之所以经大风而不倾折者,在根深而本固也,太极拳之所以推挽不移者,亦如是也。于是乎松功尚焉。虽然,予创此松功,乃由多年体会,多年实践所得之结论,并未集思广益,难免闭门造车之弊,深望广大太极拳爱好者,不吝嘉言,共促祖国医学太极拳能在普及基础上有所提高,则幸甚矣。凡练习太极拳者,皆知松,沉为太极拳主要之条件,而于练法与原理,则未见其著述。因此不揣愚陋,略为论述,并创上肢松功,躯干松功,下肢松功,全体松功,凡十五式,大胆尝试,作为抛砖引玉而已耳,亦即言者无罪,听者有戒之义也。
松者,蓬松也;宽而不紧也;轻松也;放开也;轻松畅快也;不坚凝也;含有小孔以容其它物质之特性也。凡此种种,皆明示松之意义也。功者,劳绩也;成效也;事物之效用也;行为之效用,所生之作用也;对事物所显着之功用与力量也;生理器官之本能,如关节之转动也;锻炼所费之时间也。凡此种种莫不皆明示功之意义也。松功锻炼过程,常有各个关节动作不如已意之感,精进不已。渐觉略感随意,久而久之,方感动作裕如,随心所欲,处处灵活。此时方知各个关节听我所用,周身随意肌方能随意也。不然,我之周身并不听我所用,活人乎?病人乎?实难言也。故祖国医学太极拳对人体慢性病与病后恢复期能起显着疗效者,良以此也。松功之要,首在提举,提举愈高,下落愈速。有人不解提举之理,以为非松功也,殊不知向上提举有如扛鼎,不能上,安能下?向上不松,下安能松?学者宜深切体会之,方自得也。松功如高举珠,倏然而段,有如断线珍珠,粒粒下落,如珠走盘,圆活异常,节节贯串,鱼贯而下,方显活泼而不迟滞,动作自然,顺乎规律,发育身心自然之条件,合乎生理自然之能力,证之科学亦无不合也。
松功之效,以树为例,大风吹柳,枝条摇动,呼啸有声,任其摇摆而根不拔者,以其柔韧而顺遂也。风吹白杨,枝叶作响而本不动者,以其枝叶抖擞也,风吹松柏,寂然不动而体气和平者,以其应物自然也。人身通过练习松功之后,走如风,站如钉,立如松,坐如钟,卧如弓。周身无一处不轻灵,无一处不坚韧,无一处不沉固,无一处不顺遂,通体贯串,丝毫无间。一处受警,该处立即反射以应之,其它各处不受牵连,周身如点,均能反射,亦即处处是手,不单靠两手,两足也。其便利为何如哉!在生理方面,畅运血脉,活动筋骨,身心发育,应物自然,方显圆活之趣,而无迟重之虞,气遍周身,强身健体,自在其中矣。且松功练习即久,上下左右前后均能松展裕如。有如常山之蛇,击其首则尾应,击其尾则首应,击其中则首尾俱应。呼应灵活,动作自然,有返其天真之妙,对于人体预防抻伤,扭伤,脱臼以及畸形发育,均有莫大之裨益,中老年练习者,能推迟人体之衰老,或预防关节之硬化。此为太极拳松功之特点。学者如能持之以恒,坚持不懈,自能收强身健体之效,学者不可不知也。在练习松功之初,首先宜注意姿势之是否正确,动作之能否自然。初练之时,往往有动作不从心之感,是未松开之现象,关节不能柔韧之表现,筋骨不活,血脉运行不畅,未能顺乎生理机能之所致。须耐心冲过此一关,然后自然有成,不可灰心而辍也。
祖国医学太极拳之松功,自有其科学上之根据,盖人体生存于地球之上,莫不受地心之吸引,因此下降愈速则愈显沉。沉者,坠也。下降愈松则沉之愈重。故松功之松与沉,可同时收效,此宇宙自然之理也。学者宜探讨之。
祖国医学之太极拳,通过松功之锻炼。对于太极拳之形与势亦有莫大之效益。形者,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水之性,避高而趋下,决之赴深溪,因湍浚而莫之御也。太极拳松功,能乘敌之不备,掩敌之不意,避实而击虚,亦莫之制也。势者,坂上走丸,言其易也,松功即熟,有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势如破竹,迎刃而解。故太极拳松功即成,则能本乎人生天然优美之发育,顺先天自然之能力,使全体得充分之发展,谋一生永久之健康,意在斯乎!意在斯乎!此予松功之所由作,良以此也。祖国医学向主不治已病治未病,西医亦以防治为主,医疗为辅,此中西之通论如此也。而太极拳之松功,则使人体各个关节即轻松畅快,又异常灵活,既坚韧柔和,又宽而不紧,既无松懈乏力,又无坚凝不舒。通过锻炼,养成骨节灵敏,韧带柔韧,肌肉灵活,屈伸自由。如持之以恒,能推迟衰老,与其得病而牵引,倘若未病练松功。久而久之,推,拉,挽,转不能稍移,抻,扭,撮气,无由而生,顺其生理之机能,维护功能之永保。在技击方面,人不能到而已能到。语曰: “不怕力大一石,只怕筋长一分”。即此义也。在锻炼每章中已说明者,不再重述。学者如能前后精读,细究,反复琢磨,参透其中深意,则强身健体,健康长寿,自在其中矣,学者幸勿以予言为河汉也,是为论。

有关太极拳的“松”(9)
太极拳的刚柔,在陈长兴、陈鑫《拳论》中,已有详尽精辟的论述。但有些太极拳习练者对它的内容把握不准,未能正确理解,致使在太极推手中出现如牛之相抵的现象。大多数人都以拙力相持,不知“己根欲固,彼攻愈烈,自然之理也”,与太极拳以柔克刚、刚柔相济之理相悖,背道而驰,失去太极拳不丢不顶、内外浑然一圆之根本。为此下面就太极拳的刚与柔谈一点自己的看法与体会,供太极爱好者参考。

什么是太极拳的刚柔?简言之,“刚”就是以腰为轴,利用太极拳的缠丝劲,牵动丹田充溢的内气,在瞬间发出的爆发力,亦称弹簧劲。这种劲是通过长时间周身放松、拉长,用柔缓的动作在去僵求柔中练出的先天自然之气(丹田之气)所产生的,并非后天之拙力。“柔”,《拳论》讲“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可见柔并不是松软,而是去一份拙力、蛮力,得一份柔劲后的缠丝劲。此为太极拳的精髓,非千锤百炼、天长日久,不易轻得。

太极拳的初级阶段,动作讲究缓慢,姿势要求柔软,往往给不知道太极理论的人造成一种错觉--“太极软绵绵的,是老年人练的,只是花拳绣腿,根本不能用于击技”。要知道柔软只是练太极拳的手段而已,不是它的终极目标。这和练“一指禅”、“单掌击石”等功夫,一开始就让你静坐、站桩聚敛内气是一个道理,功成后的威力不言而喻。

太极拳的练习,第一步就要去僵求柔,彻底摧毁人体长期养成的拙劲、蛮力。例如人要拿起一个重物,就得用拙力,日久就养成了鼓劲拿重物和举重的习惯。鼓劲实际上是努劲,在太极拳术语中就叫拙劲。在太极拳练习中,起步就要求身体放松,动作慢、缓、柔,因为只有这样才能使全身放长产生弹簧劲,才能引动体内之真气,使内气鼓荡于周身。

怎样才能达到这种程度?

陈鑫《拳谱》规定:“虚领顶劲,气沉丹田;含胸塌腰,沉肩坠肘;松腰圆裆,开胯屈膝;神聚气敛,身手放长。”

虚领顶劲、气沉丹田首先让人们在意识上通过相反方向的拉开,使身躯有放长的感觉;进而又让人们顶劲虚领,松胯塌腰,使背部得以拔长;沉肩坠肘、松腕实际上从肩与肘的放长、肘与腕的放长使整个手臂得以放长;开胯屈膝是腿部的放长。每个人都知道、前臂、大臂、小腿、大腿是由骨骼组成的,没办法拉长,但连接它们的腕部、肘部、肩部、胯部、膝部等关节处都是筋连接的,为何能拉长?通过有形的拳架动作套路,以一念代万念,达到心静如水、意气平和,放松的动作配合呼吸,意到气到,才使身体产生拉长的感觉。随着动作姿势的规范化,引得丹田之气愈来愈足,这种拉长、发胀、发麻、发沉、如灌水银的感觉越来越明显。

劲为何物?劲是内气充足在外的表现,这种劲不是拙劲,而是外似非常缓和、柔绵的拳势引得的内气散布于身体四肢的鼓荡。因此古人把通过规范的拳架加上意念,配合呼吸,引得体内先天真气 (丹田之气)在身体各部位鼓荡的过程,叫炼铁成钢的过程。“极柔软,然后极坚刚”,“外操柔软、内含坚刚,常求柔软之于外,久之自可得内之坚刚,非有心之坚刚,实有心之柔软也”。由此可以说专气至柔只是一个练拳的过程,不是太极拳的最终目的。

谈太极拳的刚与柔,实际上是谈太极拳的阴与阳。从太极图可以看出一) 太极图是一个圆,圆中的正余弦曲线把一个圆分成面积相等的两部分,像鱼的形状,命其名为阴阳鱼。"五阴并五阳"的阴阳鱼组成了环环不已的太极图,阴鱼代表阴、柔;阳鱼代表阳、刚。从阴鱼的尾巴开始随着柔的增加,到极柔时,阳色的尾巴又出现了。柔极才产生刚,所以练太极拳第一步要求是去僵求柔。(二)把循环无端的万物之理用圆圈表示,阴鱼的眼睛属阳,阳鱼的眼睛属阴。在拳中表示刚中有柔,柔中有刚。

陈鑫把刚与柔的划分运用于击技方面的攻击力大小,应用太极拳原理这样说:“一阴九阳根头棍,二阴八阳是散手,三阴七阳犹觉硬,四阴六阳类好手,惟有五阴并五阳、阴阳不偏称妙手。”说明只有阴与阳相等,即五阴并五阳、刚与柔相济时,拳才合于太极,方可称太极拳。在此之前,实属软拳或硬拳,真正的太极拳功夫是经过练刚致柔、柔极生刚、刚极又生柔、刚柔成半、刚中有柔、柔中有刚的浑然太极境界。所以要真正弄清太极拳的刚与柔,就要弄清此拳为何称为太极拳,只有明白了太极拳的含义,才可以明白太极拳的刚与柔。

之所以称其为太极拳者,在拳架的一招一势、一呼一吸、一开一合的动作中,都寓示着阴中有阳、阳中有阴、阴极生阳、阳极生阴,阴阳互为其根、不可分为两半的自然规律“里往外开者皆属阳,外往里收者皆属阴,故凡外击者为阳,内引者为阴。拳势内,外开者蓄而不发,内收者引而不击,而击搏之劲自然藏于引进之中。惟其如此,故愈练而愈精密细巧。刚柔互运,虚实渗透,久练纯熟,无端绪之可寻,无迹象之可指,斯为得太极之真谛。”

太极拳每一势的定势,是柔到刚的终止点。从呼吸和发劲而言,此处一般都以音助外呼气,发劲;从动作形体而言,此处表现为六个(加个)合状态;从速度而言,此处较快,属刚。由上势转下势的过程,是转关折叠柔运的过程。从呼吸和发劲而言,此处一般都以吸气为主,蓄劲;从动作形态而言,此处表现得较柔、较慢,是开的过程。从柔到刚、从刚复柔在螺旋式缠丝运动的辅助下,手法上遇到往复时,要嵌进折叠;步法上遇到进退时,要嵌以转换;在开合、收放时,要有收即是放和放即是收的意和劲,相连不断,往还无端。不只拳如此,其实世间万事万物都沿正余弦曲线呈波浪式涌动前进。

之所以称其太极拳者,太极拳十三势完全合乎太极八卦五行图。手法上的四正(属阳)掤、捋、挤、按与八个卦图中的坎、离、震、兑四正方相合;四隅(属阴) 采、挒、肘、靠与八卦图中的乾、坤、艮、巽四斜角方向相合。步法上的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与金、木、水、火、土五行相合。一招一势,均不外乎阴阳,所以命名为太极拳

刚柔相济的太极拳功夫反映在技击上,则完全是一种大将风范。“人不犯我,我不犯人;人若犯我,我必犯人”。到“五阴五阳”的功夫时,人完全像一个皮球,只要你推得轻,它就回得轻,如果你拼命狠推,它的反击力就越大,你受得打击愈重。究其实质而言,皮球里面只是一气而已,外面是橡胶。人为何也能如此?长期的太极拳运动,引得内气鼓荡于四肢,柔极生刚所致。大家看到过满载几十吨货物的汽车,支撑它们的只是轮胎,轮胎可是圆的。轮胎里面是钢筋还是水泥?不是,只是空气。是靠气来行持牵动如此重的货物运行。火车力量当然大。却也是由蒸气为动力,用圆轮来载动那沉重的货物。所以太极拳讲究“立身中正”圆活的自然身法。太极拳似水,水极柔又极刚。水可使山岳成平地,水可使高楼大厦成泥沙。太极拳似风,风能说不温柔?但刚起来可以使一座城市霎那间成一堆废墟;也可使世间万物无影无踪。这就是柔中寓刚,柔极生阳之理。

练太极拳难在刚柔的准确把握上,此拳不可以柔名,日久恐流于滑拳也,亦不可以刚名,日久恐流于硬拳也。难在刚柔相济的“中和”上。“运动之功久,则化刚为柔,练柔为刚,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只以太极之无名名之。”

刚与柔是太极的阴与阳,刚与柔是太极拳的灵魂,刚与柔是太极拳的精髓。习练太极拳抓不住刚柔相济的特点,一切的一切都将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三)
初学者如何化掉身上的僵力
练陈式太极拳者都知道,把身上原有的僵劲化得越尽,太极拳的弹性内劲就产生得越快。但是,怎样把身上原有的僵劲化掉,这绝非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往往有些练拳者不得其要领,一年、二年、三年过去了,身上的僵劲仍然没有化掉,走起拳架来浑身僵硬,不流畅。针对其造成的原因,笔者认为应把握好以下四个重要环节:

其一,要明画大圈之理。练拳者,既要掌握好拳架的标准,更要弄清怎样达到标准。练陈式太极拳,必须要经过一个从画大圈,到画中圈,再到画小圈的过程,才能达到最高境界的无形圈。因此,练圈者必须认认真真地走好画大圈这个环节,要用一至二年的时间认真地画好大圈。只有画好大圈,才能把身体内的重要骨环、关节画开、画活,达到身肢放长的目的,才能画好中圈。谁领会这一点快、早,谁就能在练拳过程中不走弯路,高人一筹。

其二,要明三节之理。人体全身有根节、中节、梢节三节之分。即:臂为梢节,身为中节,腿为根节。三节之中又各有三节。臂之三节,即:手为梢节,肘为中节,肩为根节;身之三节,即:头为梢节,腰为中节,腹为根节;腿之三节,即:足为梢节,膝为中节,胯为根节。练拳者要认真走好用好三节劲。如在用两臂走圆画圆时,开时肩、肘、手依次相开,合时手、肘、肩依次相合;发劲时,一定要做到根催、腰达、梢发。通过这样久而久之的练习,就能达到节节贯通,周身一家,一动无不动,松活流畅之目的。

其三,要明缠丝运动之理。螺旋缠丝是陈式太极拳特有的练功方式,也是化掉身上的僵劲产生太极拳弹性掤劲的重要方法之一。因此,在行拳走架中,一定要把上下缠、前后缠、左右缠、进退缠、正斜缠的一顺一逆、双顺双逆的五对缠丝做到位。开合时,要做到顺缠合、逆缠开,均衡、对称、协调,无所偏倚,无过无不及。久而久之地练习,就可以达到浑身俱是缠丝圈,全身上下左右无一处不缠丝,而又以身躯缠绕为主宰,通过腰脊的螺旋运动和胸腹折叠运化来带动贯穿上下四肢的螺旋缠丝,进而达到周身一家的螺旋缠丝,沟通周身奇经八脉、十二经、十五络,使气血流注,营卫周身,调解三焦,和平阴阳,内壮五脏,而又柔活骨节、肌腱、筋韧,外强筋骨。

其四,要明用意不用力之理。用意不用力,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心为主的要领,是太极拳运动的运行法则。只有运用这个方法,经过长期的柔化,才能使全身的筋、皮、肉、骨、肌腱、韧带尽可能地得到放松、松开、伸拔、拉长和舒展,由于伸筋拔骨而使内气通于经络,经肉离骨而使内气充于肌肤,骨节张开而使内气敛于骨髓,而周身形成富有弹性的掤劲,意到气到劲自然到。
有关太极拳的“松”(10)
练太极拳怎样做到周身放松:
歌谣曰:“松松松,太极功,太极头条要放松;学太极,先学松,不松难得太极功。”它充分说明,放松是演练太极拳的前提和基础,也是演练太极拳的必然所向和最高要求,这是太极拳难练的一点,也是衡量一个太极拳爱好者功底如何的重要方面。但从当前情况看,不少演练者对此还认识不清,做得不够,有的动作拘谨,面红耳赤;有的周身紧张,架子绷得生硬;也有的只知练拳,还不懂什么叫放松、为什么要放松等。因此,研究、探讨这个问题,对练好太极拳是十分必要的。现就个人体会谈点看法,诚请拳友指正。

一、放松的含义和作用

放松,就是演练时心情轻松愉快,无任何紧张情绪或压力;肢体的各个关节、器官及肌肉、韧带等松弛、舒展。特别要十分注意松肩、松腰、松胯、松腿部,尽量以骨酪的自然支撑力把人立起来,一点僵劲都不要。动作轻灵柔和,从容自如,含蓄匀称,顺遂流畅;不急不缓,不散不滞,但不能软弱无力或随随便便。放松是太极拳独特的练功手段和方法,目的是去僵求柔,积柔成刚,刚柔相济。

放松的作用,概括起来主要有五点:

1.有助于消除疲劳,特别是大脑可以得到净化和调整,思维清晰。同时,四肢百骸普遍受到良性功能刺激,各系统器官功能协调、心理状态和生理状态平衡,大大增强免疫力。

2.有利于气血经络畅通,达到舒筋活血,促进新陈代谢,避免造成呼吸急促、心跳加快,甚至气滞血糖等副作用。

3.有利于动作转换的轻灵、协调,否则,就显得僵硬、笨拙。

4.便于内气下沉,上虚下实。既有利于身体稳固,又有利于发力扎实,因此,也可以说,不会放松,发力就不会有力。

5.有利于追求柔软,积柔成刚。只有松柔,才可生刚;没有松柔,就没有刚劲。同时,也可把练拳的过程作为品味太极拳深刻内涵的过程,加深对拳理拳法的理解。

二、怎样才能做到全身放松

第一.要思想人静。心静才能体松,体松也才便于心静。两者互为其根,互相作用,相辅相成,是辩证关系。如果练拳时边练边说话,不仅会使动作紊乱,内气外散 (“内练一口气”),而且身体也很难放松,既达不到养生目的,也不利于技击。因此,练拳前一定要做好各项准备,从预备式开始,就要屏弃一切杂念,物我两忘,将思想全部集中到所练的套路上,镇定、沉着,专心致志,静心演练。

第二.要用意识引导行动,这是太极拳的运行法则。拳论说:“意气君来骨肉臣”、“用意不用力”。意是一身的统纲。前辈讲:“没有意,只有形,就是体操。”因此,行拳中一切动作都应由意念支配,以意领先,以意行气,以气运身,这样,全身的筋、骨、皮、肉和肌腱、韧带才可得到彻底放松和舒展。

第三,要顺应阴阳,顺应自然规律,阴阳相和。一切动作都应是自身本能的“天然自动”,而非故意做。动静相兼,虚实结合,曲直互用,蓄发互孕,刚柔相济。每个动作都应在规律的架构内活动,既不能不到位,也不能超越其界限。要掌握好分寸,适可而止,不能随心所欲或反序乱序,务使动作平常自然,轻松愉快,圆润和谐。

第四,要动作轻灵。“听之至细,动之至微”。轻起轻落,慢起慢落,点起点落。真正做到迈步如猫行,运劲如抽丝。身体不能“硬邦邦的”。落脚不“扑腾扑腾”的响。

第五,要“慢中求功”,这是太极拳与其他拳种的一个重要区别。演练时一定要以缓慢的速度进行,不急不躁,没有对快速、猛烈的追求,不仅不以"速度取胜 ",而且还应"以慢制快",只有这样,才容易便身心放松,没有紧张的心理和情绪;才能不用僵力、拙劲、犟劲,使肢体像春风杨柳一样,绵绵不断地向前行进。

第六,要适量运动,做到科学合理,安全实效,不要负重锻炼。如果运动过量,身体不仅不会感到轻松,反而容易造成不应有的损伤。要因人制宜,量力而行,把握好运动量。初学者要由简而繁,由易而难,循序渐进,不可贪多求快,急于求成。老年人和体质较差的对高难度动作不要强求,不要与年轻人攀比,这样,才能有益于身心,延年益寿

(五)

浅谈打太极拳如何放松

打太极拳放松可以消除疲劳,增进新陈代谢的技能,畅通经络,减缓衰老过程,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还可提高技击水平。

根据前辈老师的传授和自己的体会,归纳出以下三条放松的要点供拳友们参考:第一,动作要正确。打拳时,有很多部位紧张是因为姿势歪斜造成的。“中正” 是“安舒”的必要条件。第二,套路要熟练。套路不熟时,边想边做,精神必然紧张,也就放松不了。第三,端引。通过端引能将各个关节对拉拔长,达到高质量的放松。端引就是用稍把根引导出去。例如搂膝拗步,一般的练法为:出手是由肩到肘到腕到手指把手推出去;上步是由胯到膝到脚腕到脚趾把脚迈出去,即由根到稍。端引则是把这个过程倒过来,象穿针引线,出手时用手指尖把胳臂引导出去;上步时用脚趾尖把腿引导出去。提顶将脊柱关节拔长要贯彻套路始终。五指则按季节和太极五行原理行功。食指为春属木;中指为夏属火;无名指为秋属金;小指为冬属水;拇指为四季土,运用于四季与四指配合。练拳时先以季打太极拳放松可以消除疲劳,增进新陈代谢的技能,畅通经络,减缓衰老过程,达到祛病延年的目的,还可提高技击水平。

(六)
陈式太极拳中的松和沉作者:冯志强太极拳要求用意不用力,尤其忌用拙力,通过长年累月的以意行气、以气运身的锻炼,逐渐达到积柔成刚、刚柔相济、虚至虚灵的高级境界。然而,人们在日常生活和工作劳动中,不可避免地因接触重物而养成了使力的习惯,从而造成肌肉紧张、关节僵硬、筋韧不活,形成了不同程度的拙力和僵劲,这些反映到初习太极拳者身上,就会感到这儿不顺,那儿不适,周身雌以协调。因此,“用意不用力”的要求与本身的“拙力僵劲”形成了一对矛盾。如何解决这一矛盾,就成了初习太极拳者的首要问题。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精彩评论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doodykimo 发表于 2017-8-21 07:56:48 | 只看该作者
这么版块的帖子越来越有深度了!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4

帖子9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