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帮跺一脚半个上海滩都会抖三抖,上海青帮是从哪里来的?

[复制链接]
2197 1
2381158217 发表于 2017-3-11 09:50:42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前段时间上映的电影《罗曼蒂克消亡史》中,葛优饰演的黑帮头子陆先生,原型就是上海青帮大佬杜月笙。而青帮,那可是清末民初三大秘密会党之一(另两个是洪门、红帮),也是近代上海一支非常重要的隐秘社会势力,当时盘踞上海滩的军政要人如张仁奎、张树声(冯玉祥部下),世家子弟如袁克文(袁世凯次子)、阮慕白,商界闻人如虞洽卿、顾竹轩,黑社会大佬如黄金荣、杜月笙,等等,都是青帮中人。

青帮跺一脚,半个上海滩都会抖三抖。

但追溯起来,这么厉害的青帮,却是起源于社会地位十分低下漕运水手。明清时期,官府从南方往北方运粮,由军事系统负责,漕运卫军叫做“旗丁”、“运丁”,粮船的水手与舵工则是旗丁另行雇觅的。每船由一名旗丁领运,有水手与舵工若干人,每四五十条船组成一个船帮。

漕运是十分艰苦的活计,“蹈江涉河,经历寒暑”,水手们终年漂泊不定,生死未卜。生存的艰辛与无助,使得漂泊在大运河上的漕运水手,大多加入了一种叫做“罗教”的民间宗教。

早在明代,罗教已在漕运水手中流传。信奉“真空家乡、无生老母”的罗教不仅给了水手们精神上的寄托与慰藉,还为他们提供了看得见摸得着的庇护与福利,如水手无处住歇时,可以借宿罗教的庵堂;年老无依的水手,还可以“进庵看守”、“耕种余地以资糊口”;若水手因病亡故,也可埋葬于庵堂的义冢,不致生无立足之所、死无葬身之地。因此,罗教对于漕运水手的吸引力自不待言,皈依的水手越来越多,“以至日久相率归教”。到了清雍正年间,杭州北新关外的罗教庵堂,已从原来的翁、钱、潘三庵,一度增建到“七十余庵”。

罗教属于半公开半秘密的宗教,受清政府敌视。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朝廷对罗教的一次严厉查禁切入。在乾隆皇帝的批示下,一场轰轰烈烈的拆迁运动在浙江、江苏铺展开来。北新关外查出的二十三所庵堂被全部拆毁,拆下来的物料及地基逐一估价,造册上报朝廷,留充地方公用。为首九人因“看守各庵、收藏罗教经卷、又于庵内念经”,按律杖一百,流三千里;其中一人“除收藏罗教经卷外,另有罗教图像,情节较重,从重发往乌鲁木齐等处,给披甲人为奴”;另有十几人只是“看守各庵,但未习念经卷”,以及“曾经皈教习念罗教经卷”的水手,罪减一等,杖一百,徒三年;未皈依罗教的水手,杖一百;未入教、亦未吃素念经、仅仅“在庵往来寓歇”的水手,打三十大板,遣送回原籍。

但是,尽管修建在陆地的庵堂被拆毁了,但罗教系统内的水手又在茫茫江河之上建立他们的根据地——每个船帮,专有一只船用来供奉罗祖图像,称为“老堂船”,作为罗教水手的议事中心,各帮又“公派一人专管香火并通帮水手用钱账目,为当家”,当家称为“老管”(或“老官”),是各个船帮的最高首领。


从庵堂阶段到老堂船阶段,水手罗教的组织形态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并对它后来的演化路径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其一,罗教水手的活动更加隐秘化。以前的庵堂虽然未取得官方承认的合法性,但至少是半公开地吸纳信徒、吃斋念经、讲习教义、给水手提供生活福利。而设于江河上的老堂船,已经摆脱了官府的监控。慑于官方对罗教的严厉打击态势,水手行帮不得不将他们的组织与活动方式转入地下状态,各帮船还建立起秘密的联络信号,如遇事即以传出“红箸”、“溜子”为号,“人即立聚”。随着时间的推进,后来的青帮还发展出一套隐语系统,用于交流、识别身份与发号施令。

其二,罗教水手的组织结构更加严密化。庵堂时期的水手罗教尚是一个结构松散、有互助性质的宗教团体,各庵管理者通常由年迈孤苦的水手充任,并无权威的禀赋,其职责不过是看守庵产;入教的水手也只是将庵堂当成栖身之所,与庵主并不构成严格的权力等级关系;这时候的水手罗教除了宣传教义,也没有建立森严的家法体系。而到了老堂船时期,水手罗教已经具备了权力组织的形态特征,出现了严厉的帮规、家法。帮中水手,不论何人,若违反帮规,即有家法伺候,视其罪责轻重,或棍打,或烧炙,或截耳,或割筋,甚至“立毙,沉入河中”,“决不宽容”。

从庵堂到老堂船,水手罗教的教门色彩趋淡,而帮会色彩渐浓。

如果说,乾隆后期出现的老堂船,是水手罗教发生嬗变的标志,那么道光年间漕运水手与私盐贩子的合流,以及咸丰年间南漕河运的停止,则是水手行帮再次发生嬗变的重要因素。

道光年间,水手运贩私盐的情况已经相当普遍,因应这一地下市场之需,漕运线上出现了一种叫做“青皮党”的盐枭集团,或盘踞于码头,或跟随船帮上下,专为水手行帮散销私盐。江苏淮安府的安东、清河一带,又有罗教游民“私结党羽”,自号“安清道友”,专在淮河、运河上走私货物、贩卖私盐,有时甚至冒充兵勇,以查河为名,骚扰商旅,抢劫民财,名曰“站码头”。其后,“安清道友”与“青皮党”“引类呼朋,恃众把持”,融为一体。这“安清道友”便是青帮的雏形之一,也是“青帮”名称的由来。

咸丰三年(1853年),南漕完全停止河运,改为海运,数以十万计的漕运水手、舵工、纤夫突然失业,沦为游民,虽然部分水手获得朝廷给资遣散,或被招募为水勇,但绝大多数人是一下子“无可仰食”。这支庞大的失业水手队伍,流落在长江中下游,涌向旱地码头,并利用原来的帮会资源与走私渠道,跟当地“青皮党”相融合,以贩卖私盐为主业,同时兼营赌博、绑架、抢劫等暴力业务。

在水手行帮与私盐走私集团合流、完成黑帮化转型之后,一部分帮中头目在贩卖私盐的过程中,积累了巨大财富,并逐渐提高了自身的社会地位。随着帮会对社会的动员力、控制力、影响力的递增,一些有头面的人物也加入了帮中。光绪二年五月廿四日的《申报》说,原来只是“无业游民”、“刑伤匪类”入帮,但是现在,居然有“武庠中之举秀(即武秀才)、仕途中之子弟、衙署中之差役,愍不畏法,自以为雄,乐居下流,毫不为怪。”而头面人物的加盟,又进一步强化了帮会的势力。这个时候,不能继续叫它“水手行帮”或“罗教水手帮”了,我们就正式称之为“青帮”吧。

上海开埠后,大批青帮中人前往沪上“打天下”。这个租界割据、社会控制乏力、地下经济(以黄赌毒为主)泛滥、龙蛇混杂的都市,给青帮势力的壮大提供了肥沃的土壤,以青帮为代表的黑社会势力,迅速发展成为一支可以左右上海政局、商界、社会秩序的隐秘力量。

朝廷想压制社会,社会便畸变成黑社会。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精彩评论1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正在加载...... 发表于 2017-3-22 15:18:03 | 只看该作者
长见识了,谢谢楼主,赞一个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5

帖子10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