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早的时候我问过我师父什么是内家拳的核心?我师父说内家拳核心就是八个字

[复制链接]
663 0
概壕 发表于 2019-6-18 14:25:58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很早的时候我问过我师父什么是内家拳的核心?我师父说内家拳核心就是八个字:以外引内,以内促外。通过四肢运动带动躯干,通过躯干带动脊椎和五胀六腑,配合呼吸体会内在的气血运行,刚开始要四肢身体的运动强行推动气血运行,外形就是以手引身,是以外引内。后来身体微动或缓动通过意念也可以推动气血运行,外形就是以腰运手,这个是以内促外。能练出内在的脊椎配合四肢运动,体会到身体内在的气血运行,就是内家拳入门的标准。
形意八卦注重以手引身,是以外引内。武孙吴式太极拳是反过来练,注重松静匀缓的以腰运手的圆弧运动,体会以内促外,所以步伐要小身架要高,否则会分心;陈拳像形意注重以外引内,架子要撑圆,动作刚柔相济快慢相间;杨拳是两方面要素都有,所以杨拳最适合大多数人习练。
从科学的习练角度看,先以外引内,再以内促外对大多数人来说比较合适,也就是陈拳说的先练大圈再练小圈,一来就练小架体会以内促外对大多数人来说不合适。
练习以外引内的核心也是八个字:螺旋拧裹,对拉拔长。和瑜伽,导引等是异曲同工。



如果练小架能不能像大架一样练以外引内,不是不可以,而是效果不如大架。因为练习以外引内的核心也是八个字:螺旋拧裹,对拉拔长。和瑜伽,导引等是异曲同工。
大架可以很好的练这八个字,小架就很难练习到位,所以一来就练小架很可能练不出应有的效果。这方面看看孙氏太极拳就知道了,孙太极拳因为大量使用跟步,很难体会四肢的对拉拔长,而且孙拳转换灵活、速度较快,拳架练习时间过短,传统98式一般5分钟左右就打完,体会身体内在的气血运行效果不如吴武,所以在各派太极拳的传承中,孙太极可以说是最差的。



功夫网里一直争论太极拳的正统,我谈点个人观点。因为研究太极拳的历史演变能加深对太极拳的理解。
我个人觉得太极拳不是一个人发明的,是很多前辈集体创造的智慧结晶,杨露禅进京传拳的时候才有太极拳的名称,以前叫绵拳或陈家拳,这个事实不要轻易否定,因为武禹襄拿到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时候,无论陈家沟、赵堡镇、杨露禅都没有读过或不知道有这个东西,武禹襄从赵堡镇回家后根据太极拳论将所学做了彻底的改革,发明的武式太极拳和其它拳完全不一样,改的完全连它妈都不认识,无论是赵堡镇它妈还是陈家沟它妈。武禹襄和他外甥一边改拳,一边写论文,现在太极拳的经典理论都是他们两个完成的,现在很多人都认为连王宗岳的太极拳论都是武禹襄写的,因为没有找到王宗岳存在的任何证据,至于张三丰更是虚妄,武当派的历史传承是没有太极拳的,镇派之宝是太乙拳。
杨家和武家是邻居,杨露禅到北京后将儿子托付给武禹襄学习,武禹襄后来将自己的所学传授给杨二代,杨家才接触到所谓的太极拳的理论。杨拳第一、二代练单操和小套路为主,散手、器械也不忽视,直接和杨露禅学的府内太极、王兰亭传给把兄弟的李式太极都保留这个特点,所以杨一、二代都能打,到了杨三代的时候无论拳理还是拳架彻底向武式学了,统一成一套拳。越来越松柔,技击的功能也越来越弱,从杨三代的肚子就可以看出来,运动量太低了。
至于太极拳怎么和张三丰扯上关系,我个人觉得,武李练太极拳的同时,还兼修丹道,当时丹道的正式传承很少,流传到世俗主要是一些道经,这方面代表作就是张三丰真人所传的张三丰内丹36诀,武李练内丹的时候肯定是看书练的,没有道家的师承。太极拳在松软着练体会到内气的时候有符合丹道的元素,所以武禹襄怀疑太极拳论源自道家,刚好当时有内家拳的提法,大家查内家拳法的历史,是起于元末明初之武当张三丰,于是他把张三丰为太极祖师的观点写进笔记里,这一观点也影响了杨、吴、孙拳。有人说是蒋发这个人告诉陈家的人,陈家的人再告诉杨露禅、武禹襄太极拳是张三丰传下来的,我觉得不靠谱。陈家的人接触到武李的太极拳理论是上个世纪20年代的事了,杨拳的传人已经公开写太极拳的书或讲义出版了。另外,武禹襄的外甥李亦畬是知道张三丰是太极祖师爷仅仅是他舅舅的猜测,他自己的结论是太极拳不知是何人所创。
太极拳的演变过程我觉得实际上有三个阶段,原始阶段是从通背拳、炮锤柔化过来,保留了大量的技击元素,以刚、快、猛为主,就像陈拳老架二路,突出用;第二阶段是柔化的过程中增加了慢练,小练等元素,变得真正刚柔相济、快慢相间,就像陈拳老架一路,突出养;第三个阶段柔化的过程中引进丹道的元素,柔化的目的更加清晰,就是练内气,拳架完全抛弃了刚、快,一点力都不发,用意不用力的说法就是这么来的。另外为了不被外形所累,武亦襄创造性的发明了高架,基本上站着打了。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4

帖子157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