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会穴
武术点穴
点穴术,可以分为医学点穴和武术点穴二种。
医学点穴和武术点大都是气功的实际应用。医学点穴通常与按摩针灸等结合起来,为病人治病。其作用多是药物难以达到的。武术点穴则是在搏击之中,使对方气血阻塞,以致晕眩,四肢不能举动,甚至死亡的一门技术。
医学点穴和武术点穴的基础理论是一致的。两者都是把中医经络学、子午流注等,当做各自的基础理论。而这些理论都是中医理论,所以可以这样认为,二者乃同出一源。而武术点穴又是从医学点穴的理论基础上发展而来的。
按照我国古代经络学说和中医针灸取穴理论,人身之上,自头顶至脚跟,五寸一大穴,五分一小六,按穴道相连之系统共分十二条正经(包括手太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經、足阳明胃经、足太阴脾經、手少阴心經、手太阳小肠经、足太阳膀胱经、足少阴肾经、手厥阴心胞经,手少阳三焦经、足少阳胆经及足厥阴肝经)。元代滑伯仁在《十四经发挥》中特将八脉(即任脉、督脉、冲脉、带脉、阴跷脉、阳跷脉、阴维脉和阳维脉)中的任督二脉和十二经并列为十四经。人体周身上下沿十四经络分布的穴位,据最古老记载穴位数量的《黄帝内经》记有三百六十五个穴。武术技击中的点穴术,则是从这众六位中取出三十六个致命穴位,作为主要攻击点。《三十六大穴歌》有云:“五指一撮劲如山,运气凝神鹤嘴间;麻哑死晕三十六,六道分明莫错看。”
那么,武术点穴中的晕麻哑死的穴位是怎么回事呢?
根据中医学理论,人体各个穴位均分属于各条经络,而经络又归属于一定的脏腑;所以,某一穴位受伤后势必影响到某条经络,某个胜腑的功能失调而出现一系列相应的病症。例如用点穴术击伤少海穴后,因少海穴属手少阴心经,势必导致心气不足,影响心脏功能,就会出现心烦、惊悸、少寐、多梦等心神不宁的症状,严重者还可能出现昏睡、昏迷、痴呆、谵妄、狂躁等精神失常的症状。另外,心气不足时可使血行瘀滞,出现面色青紫发绀,四肢不過,甚至出现法晕、神疲、气短、汗多等症状。如用点穴术点伤天鼎穴后,由于天鼎穴属手太阴肺经,势必导致肺气不足,影响肺脏功能,引起呼吸功能减弱,而且也会影响真气的生成,从而导致全身性气虚,出现体倦无力、气短、自汗等症状。如果肺气在水液调节方面失于宜散,就会形成腠理闭塞无汗等症候;失于肃降,就会出现水肿,小便不利或尿少等症候。如用点穴术点伤乳根穴或腹结穴后,由于乳根穴同足阳明胃经,腹结六属足太阴脾经,因脾升的是清气(水谷精气),胃降的是浊气。清气不升,可导致独气下降。独气不降也会影响清气的上升。因此,就会出现食欲不振、脘股胞胀、恶心、吸气、消化不良、腹泻、舌苔厚腻等症状。正由于点穴术所击点之穴位不同,影响到的经络脏腑不同,所造成的一系列病症和后果也就不同。这就是武术点穴中麻哑晕死等穴区别划分的原理所在。
武术中的点穴术,十分强调按时点穴。按照我国古代经络学说,人体一身的筋骨,都有一定的位置,所属的经络,也是丝毫不紊。而气血的流行更有一定的途径和时间,即什么时辰气血流在哪一经络,都有一定的顺序。人体血液的循环及内气的运行,均发源于心脏,从子时起,按照日夜十二个时辰周流于十二经内(任督二脉則不分时展),首尾相贯,循行不已,阴经阳经互相连接,一脏一腑互相络属。如此循环,周流不息,以调节,营养,联系周身。而人体的穴位在一天中随着气血的循环(即时间的变化)或打开(开)或关闭(圈)。比如说:辰时,人体气血走足阳明胃经,胃经上的穴位如乳中、人迎穴,就按着规律而打开,被称为“实穴”(所谓实穴,即指气血刚到达之穴)。而此时其它十一经的穴位则阖,被称为“空穴”(所谓空穴,即指气血未达,或气血已过之穴)。若此时用点穴术点击乳中六或人迎穴,此两穴就由“开”转为“间”,气血因受压刺激而停顿阻滞,不能流行,从而引起全身各部麻木,不能动弹。因此,在辰时点击乳中或人迎穴,比在其它时辰时点击,技击效果就会明显得多。这就是点穴术中“按时点穴”的原理。在《点穴歌诀》中有此类似之说法:“人身之血有一头,日夜行走不停留,遇时遇穴如伤损,一时不治命要休。“这种血气按时辰运行的理论,在古代“九官图”、“灵龟八法”、“子午流注法”及近代的“生物钟”理论中,都有一样的体现。
值得一个穴位的性质而未懂得点穴手法,不能算会点穴。如合谷穴,不少人都知道它是一个麻穴,但在技击中要拿穴使之生效却并不是谁都会的。拿该穴的手法是:以我之右手掌心贴住对方之右掌背,用右中指扣点其合谷穴,以拇指紧握其掌心,用力顺时针方向反拧,当敌人用力反抗时,合谷穴位之筋往外撤,整条手臂产生有如轻微触电般的软麻感,易于为我所擒。如果敌不用力反抗,软麻感则不会那么强烈。几十个穴位,有该以手指点打的,拳直击的,掌拍的、插的和该用拿法的,还有应用敲击或较复杂手法配合的。如唐代医家孙思邈一指之智使尉迟恭折服:相传唐太宗的一个宠妃患疑难大症不育,御医束手无策。于是,唐太宗召来民间道医孙思邈施治。果然是妙手回春,皇妃庆得一男。太宗叹日:“朕身为天子,难全妇人之命,孙思邈乃神医也!"并亲赐御抱。大将军尉迟恭闻知此事,心中岔然不平:好你个孙思邈,不过区区布农郎中,怎能同我拼搏疆场的大将比肩,还能受皇赏?!在孙思想披袍骑马出城时,尉迟恭策马追上,大喝一声:“呔!孙思邈,将御袍留下。“孙思邈闻言勒住马缰,拱手施礼道:“老元戎,此袍是皇上亲赐,不敢从命相送,如大人非要不可,请亲手来取吧!”尉迟恭听得是怒火上冲,口称“谁个不敢取!“便探身伸手去抓御袍。这时,他突然觉着左臂伸缩失灵,身子晃得几晃,怪叫一声坠下马来。孙思邈拱手道:“老元戎受惊了,稍息片刻即可复原。”说完,扬鞭纵马而去。一位有万夫不当之勇的大将,何以败在文弱医生之手呢?原来,孙思邈用的就是点穴法,隔袍点中尉迟恭的左章门气穴。从而该知,点穴之术的手法是何等之重要了。
点穴法的取穴方法同于针灸取穴法。医家以北宋针灸考据家王惟一创铸的针灸铜人作为学习认穴取穴的教具。拳家亦以此作为取穴的准绳。黄宗羲《任征南基志铭)云:“征南搏人,皆以其穴,一切如铜人法。”可是,在拳家传述的穴位名目中,也有一些是在针灸铜人身上找不到的名目。这可能是举家在搏击过程中发现的人身要害,也可能是根据实战效果另取了形象性的名目,也可能存在一些臆造的穴名或方言俚语之故。如唐豪《人身穴道并治疗法》的介绍:“重创腰眼穴,可致发笑不止。“此腰眼穴则有以形取名为笑腰穴,现在有称此为京门穴,也有说是肾俞穴。另外还有同穴异名之分,如头顶百会穴,有称泥丸官,有称天心穴。如此种种难以尽数。
拳家们认为,要认准穴、取准穴,先应练习内功,体验经络气血的运行与开阖,然后循经取穴,才能心目洞明。并且,对自身穴位受击后能产生自教自解的帮助。
关于点伤穴后的救治原则,在点击某穴后,可用手法将所闭之穴开启,使受阻经络畅通,气血循行。中医学认为,人体平时营、卫、气、血保持着平衡,周流全身,循环不息,营养和护卫着人体,维持着正常的生理机能。如果营、卫、气、血发生了偏盛偏衰,或者循行发生障碍,就可发生疾病。如《黄帝内经)云:“郭之所凑,其气必虚。”意即卫气虚弱的时候,人体就容易被外邪侵袭。又说:“通则不痛,不通则痛。”这里指营、卫、气、血循行发生障碍时,产生痛的道理。针对这引起疾病的原因,中医按摩就应用各种手法,朴虚、泻实、祛邪、扶正,以使营、卫、气、血的偏性得到纠正,循行得到畅通。所以,在点穴术按摩(亦称解穴手法)时,首先要辨别出哪个穴位被点,哪条经络受阻,哪个脏腑受损。然后,随着经络的顺逆方向,应用各种补泻手法,推经络走穴道,进行按摩,使经络通畅功能恢复,而调整人体内部胜腑的功能。如气门被侧插掌击伤,可揪其发,伏于膝上,再在其背中轻敲揶运,则气出复苏。京门穴受伤,先泻三阴交,再补合谷的手法,按“泻六补九”原则,用大拇指侧緣下刮三阴交六下(泻法),然后再上推合谷九下(补法),双手同时进行操作,可疏通全身经络之气。
按点穴术的“闭穴过火”之说,被闭塞之穴道经按摩手法解开之后,人体呈然脱离了生命危险,但由于穴位经络塞闭时间过久的缘故,气血离开它本来应该到达的部位(经絡)太远,势必影响其每天固定的时辰运行。这样,难免对身体各个部位有所损害。所以,在用一系列按摩手法(解穴手)解开被闭之穴道后,还必须取用一些药物,使调和人体气血按时到达某部,不致有余伤之患。
综上所述,点穴技击之术是一门非常难练的功夫。曾经有些拳家指出,由于指力难练,取穴不易(尤其是在搏斗时,更难击准对方穴位),认为“小炫技巧以骇庸俗则可,游动斗殴以制敌人则难”。这种说法有失偏颇,甚至有些无知。点穴法并非无用,只是深奥难练成。功成者不但可以用于技击伤敌,也可用于治病教人。如果说武术是国术的话,那么,点穴术”可称得上是一门国粹之瑰宝。
中国武林界在数千年以来,点穴术都被技击家们视为秘门绝技,有传子不传女,传内不传外的戒忌,或一师只传一个弟子;练武者以武德为荣,忌仗势欺人,不轻易传人,这是原因之一。另外,点穴以经络学说为理论依据,经脉和经穴非常繁杂,要掌握和运用它,实属不易,更难的是功法太烦,难于练成。功诀有日:“三寒一乘功,九载功必成,存有半心意,久久功不成。”并要求行气、练桩、舞弄举脚、招势运用,首先要意动,次气行,再形动;点穴时气到力发,在瞬间完成,方能奏效。具体窍妙有二层之功,六步为练。即:一步认穴,二步寻经(可按针灸书而习)。三步考问(加深记忆和灵活度),四步指功(可参见《硬功十八绝·玄阳金刚指》),五步点打(照十八点打而练活法),六步眼功。因此,武功、智质一般者,难以学会。现代社会,武术技击很少有实战的机会,点穴功自然也不例外,有“一二手“者也不愿意公开。所以,此项绝学几乎濒临失传。
点穴法及救治验方有悠久的历史,是一门学问,我们应该重视研究它。要用科学的方法系统地整理总结出来,为振兴中华武术,光大武当内家绝学而努力。
流通门的点穴法与世面所传之法不同。在中医针灸中,人体的穴位有名称的就有720个,经络学说中常用的也有360多个,这些穴位有如日月星辰,比较分散。用于技击点穴的穴位,民间说法有108个,其中36个死穴、72个非死穴。但也有12死穴、24死穴之说。据上而言,很可能是应道家的36天罡,72地煞,十二时辰,二十四节气之数吧。而据本门所传的三十六穴(亦称天罡死穴),则是将人体对称的双穴亦作为一穴,依此而论,在武术技击中常致命者绝非世间流传所言的三十六、七十二之数。
今将天罡死穴的名称、歌诀、位置、解剖、经属、穴伤反应、点打技法、手型以及解救之法(包括手法和药物及方义),进行详细解说,使读者一目了然,以证中华武学之神奇精奧,内家秘技之玄妙矣。
百会穴
歌曰:百会逢辰落太阳,西牛坠地不吉祥;
头昏日暗人瘦弱,英雄三载命必亡。
位置:在头顶正中线与两耳尖联系的交点,顶中央旋毛处是穴。
解剖:百会穴为奇经八脉中督脉的腧穴,又是督脉与足太阳膀胱经交会之穴,又名泥丸宫。有覆状腱膜,三叉神经第一支,眼神经分支,颞浅动脉、枕动静脉分支。每日清晨七时气血注入此穴。
穴伤反应:百会穴受伤重者立亡;较重者当时可见神志昏闷,人事不省,牙关紧闭,四肢僵直;握拳者尚可有救,撒手遗尿者无救。苏醒后出现神志痴呆,失音不语的症状。较轻者则见巅顶刺痛,痛不可忍,头部烘热,眩晕欲呕,耳鸣、耳聋,记忆力锐减等症状。
技法:敌我双方对峙而立。当对方突移步进右脚直冲拳向我面部击打而来时,我速收步外划左臂格开敌右拳臂。随即左掌前扑,同时右脚进步于敌档前,右拳向前猛然撞击敌面门;左手成鸡心捶紧跟而上再度並磕敌头顶百会穴,将其打仆于地(如图1-5所示)。
要点:这一招还可用于主动进攻,这里是举例为先防后攻,实质为防而攻的打法,行话中称为“同归于尽”的打法。第一手的格抓可作惊敌之势,重要的是后两手的连环捶。此法不但是点击百会穴的专式,同时也可用于点打印堂、神庭、囟门诸穴。习者在实际应用时,见势自裁可也。
救治法:百会穴受伤,可速点压前项、风府、脑户、申脉诸穴;然后将两手从眉心起分推左右太阳至两耳。再和揉眉心,按摩印堂。随后从头顶到脑后风池、风府多推。再用手摇动颈椎肩、太阳、大椎。必要时速用拿法,拿极泉穴以开胸理气,拿肩井穴以通气行血,拿会阴穴以利全身关窍经脉醒脑灵神。然后服下方:
方药:生龙齿一两(另包,先煎二小时)、天竺黄二钱、血竭一钱五分、芟荆子三钱、基本二钱、石背蒲二钱、白僵蚕三钱、川牛膝三钱、正川芎二钱、香白芷二钱、川郁金三钱、炒桃仁三钱、姜竹茹三钱。
加减法:昏迷不醒可服用回生方救醒。失音不清者去川芎、竹茹,加谈竹沥60毫升,荆芥炭二钱,薄荷叶三钱。巅顶刺痛加玄胡索三钱,制乳没药各二钱。头部烘热去川芎,加薄荷叶三钱三分,冰片七厘。眩晕欲呕吐者加茯神三钱二分,春砂仁二钱。耳鸣、耳聋者加磁石二两,酸枣仁一两。记忆力减退者加远志三钱三分,龟版八钱。
方义:百会穴所在之处亦正当人体头顶部,内有颞戏动脉静脉及左右枕动脉静脉吻合网,枕大神经及额神经分支由百会穴通过。清展七时为诸阳向旺盛发展之起时,故气血于此刻正注人此穴。若此时重创,死亡者居多。即使平时受伤,由于其正为人体至关紧要之处,所以诸症显露,患者甚苦。本方用龙齿重镇安神。石莒蒲开窍醒脑则辅佐郁金疏解气郁,姜竹茹、白僵蚕、天竺黄均为开窍通络醒脑之品,桃仁逐瘀,川芎、白芷互通用气,蔓荆子、英本引药上行直达病所,待血竭、桃仁、郁金、莒蒲发挥疏气活血作用之后,川牛膝则引瘀滞气血下行化解。本方之精妙,全在医者灵活运用之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