个人认为咏春拳确实也有螺旋劲的发力方法。
简单说说吧,古人从用力方面把拳分为内外家,外家刚猛如少林如南拳,内家内敛似武当似太极。而在内家拳里,高一级的发力大多都已经不讲究直来直去,而是另有一套讲究的“劲”。如螺旋劲,由于腰裆、跨、肘、手,不在一个平面,而是立体的,由于练拳时要求,腰不松、手不动,那么,腰胯的一旋转,往上带动手臂的旋转,从而形成一个立体的螺旋,如同一个弹簧圈一样往上旋转出去的。
最先认识到类似“劲”的是意拳或者叫大成拳,上世纪九十年代王芗斋的大成拳风靡一时,我也练了一会,略有感悟,大成拳认为螺旋力的运用主要有两种:一种以蓄力状态自转攻防,可使对手的来力落空而失重,其力如打在飞转的车轮上;第二种是发力于对手,其力如旋转着钻入岩石的钻头。螺旋力最高级的运用是脱骨训练后的蓄发,其横转如摇旗撼树,其竖转如车轮削切。后来一个叫“卢氏结构”的功架更加比较详细的讲了这个“劲”。
后来结识杨氏太极拳,太极拳里讲一种叫“缠丝劲”的功夫,我认为和“螺旋劲”非常相似,当然一般养生的大架太极拳是体会不到的。
大架、中架、小架是杨氏太极拳的三种不同拳架。杨家的老前辈初到京城时,为了养家糊口教前清一些八旗子弟练太极拳。技击的炼法不适合,只教了养生的一套大架,而把技击的中架和小架教给自家的子孙和徒弟。以后社会上所流传的杨氏太极拳就是养生的大架。但有些人忽略了内功(例如缠丝劲),只追求外形;有些人要用养生的大架去练技击,把太极拳练得走了样,而真正可以实战的中架,小架一没有那么好看,二如今也不需要这么多实战,三,传承过于封闭守旧不发展。所以几乎绝迹江湖。我见过交流过体会过,但我没有练到过。
太极拳缠丝劲,是呈螺旋形,始于内、形于外的一种劲别。螺旋劲始于内而形于外,然后达于肌肤毫毛之上。此劲是因平时练习太极拳皆以螺旋缠丝旋转为核心所得到的。始而不觉,久而渐现,其劲始于脚、行于腿,通脊背,越两小臂达于梢节。这我认为就和咏春拳的螺旋劲非常相近了。
再说咏春拳有没有螺旋劲,我对咏春拳的认识更加只是皮毛了,说难听些,多是因为李小龙的截拳道才去研究咏春的。在截拳道里,应用了咏春拳中的“勾漏手”和“寸拳”。应该就是螺旋劲的实际应用。
“勾漏手”利用圆转和螺旋来把对方的劲力或来势卸掉。因而支劲的力角,实际就是这个圆的圆心!而刚劲的发放,则是利用“松活弹抖”的原理,把全身的柔劲在瞬间集中在一个点内螺旋爆发。由于发劲的路径极短,所以叫“寸劲”。
但是我毕竟只是一个爱好者,半瓶醋的水平也不够,只是狂热的喜欢和练习过,但是没有遇到过传说中的大师传授,后来街斗,的的确确发现“快、狠、准”才是最实用的,那时空手道、跆拳道和泰拳已经逐步在国内推广开来,因为实用选择锻炼了一久“泰拳”,对于中国传统武术逐步远离了。直到如今,年纪大了,不再争强好斗后,又才再锻炼身体时再次“摸劲”,似乎真的有了些感觉,但是真正实战起来,我估计还是会不由自主的“王八拳”起来,唉,有辱斯文啊。
行了,该下课啦。
综上所述,个人认为咏春拳是有“螺旋劲”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