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武术中招的认识

[复制链接]
399 0
许柝 发表于 2017-3-27 06:10:40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爱好武术的朋友,都回避不了一个问题,那就是:对于“招”,应该如何来认识和看待?
一。“招”的本质
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要搞清楚一个认识:“招”,是什么?
真定老人焦建国老师认为:什么是招?字典解释曰,“招”,就是“武术的动作”。我愿意把“招”解释为“武术的技击动作”。“招”的引申含义,是“解决问题的办法”。各行各业都有自己的招。(中国传统武术中的招),那都是先辈的经验结晶,值得我们认真研究,继承发展。可以说,抹煞了招法,就抹煞了中华武术。
笔者认为:招的实质,是以条件反射形式作出的科学合理的武术攻防动作模式。现代人体生理科学研究表明,人的本质,就是动物的一种,具有通过身体神经系统,对外界环境刺激作出反应, 天生就保护自己、与敌人作战的能力。人在受到极度刺激的情况下,这种神经反应,可以不经过大脑,直接通过脊髓神经, 对外界刺激做出相应的反应,这时,其反应速度,是在正常情况下通过大脑时候所作出的反应的速度的几倍到几十倍。这是人类保护自身的一种本能。这也就是武术的生理学基础。如果一个人想要在一场搏斗中恰如其分地果敢行动,敏锐的反应能力,是至关重要的。处在实战环境的搏斗中,人体就会通过求助其自身更本能的肌体反应,而做出相应动作。无论遇到何种情况,人体思维的第一步反应,就是搜寻其自身经历方面的“档案库”,看看眼下所面临的任务(或要求),是否与过去经历过的某个境遇相一致,从而形成了以经验为基础的反应。对一个不习惯打斗的人来说,他的脑子中就找不到打斗的模式,于是就可能进入软弱无力的状态。
郭瑞祥老师认为:招法,实质上是“制人而不制于人”的徒手或持械搏斗的技术——战术。是将经过锻炼而获得的各种功能内在地、外在地统一起来,组成“形神合一,内外协调”的在意识指挥下胜人的方法。招法是武术的核心,是武术爱好者、研究者的追求和深研的最终目的。
二。招的选择和学习要点
焦建国老师认为,练武,主要是一个熟练过程。 这个熟练的过程,是一个艰苦的千锤百炼的过程,需要很长的时间,因此,学习的内容需要相对的专一。“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精”,所以古人说学拳之初“宜约不宜搏”。就是少练一些,练精一些。“多则惑,少则得”。人本身具有从实践中总结经验不断提高的能力,“熟能生巧”,巧的前提是熟,熟的前提是专一化。历史上有不少专精一两招的武术家。即使十八般武艺皆精的人,也总是有精雕细刻的一两招杀手锏,作为看家本事。衡量一个人武艺高低,不是看你会多少套拳,而是看你有没有克敌制胜的绝招。
笔者认为,招数的实质,就是人的头脑档案库中应对打斗的经验性动作行为模式。武术的训练,实际上就是为了赋予受训者那种精神上的模式。此种模式,使其头脑中能具备大量的、精神上凭感觉就可以找得到的参考资料档案。武术中好的精华招法,都是前人通过总结实战经验,而提炼形成的卓有成效的攻防搏杀动作的技法结晶。这种搏杀招法,只要研习熟练,在任何情况下,不必经过思考,就能自然对实战形势做出反应,发出相应的攻防动作。那些确有实效的格斗培训,往往把目标定在给受训者的身体注入这样的技能。这些技能被反反复复地多次训练,以至于不论遇到何种搏斗实境,这些技艺、技术都已成为受训者身体本能自觉反应机制的一部分。通过大强度、切合实际的格斗训练,在长期反复的训练中,会形成潜意识中的肌肉记忆, 针对实战形势需要,以条件反射的方式,迅速作出反应,化解危机,有效克敌制胜。此所谓“以不变应万变,以熟知打不知”。这也正是中华传统武术实战技击的精奥所在。
而培养这种反应机制的关键,在于培训工作本身。武术在其初创时期,本意是将动作进行精简,反复操练最简单、最有效的动作,以提高实战时动作的协调与力的协调。因此,首先,要选择知名度高的真正具有实战价值的技术动作系统,来进行学习。其次,认识、理解每个招式的攻防内容和含意。习练武术,必须要有武术的使用意识。武术套路的创造、设计,在过去冷兵器的时代,都是为了对抗使用的,一招一式,都有明显的攻防含义。每个招式,都有实在的攻防内容,都有明确的攻防含义。如果不知道招数的意义,要练好武术,是不可能的。只有认识、理解了每个招式都有的实在的攻防内容和它的含意,才能更好地将武术的练好。第三,对于招数(散招)的选择、精练,要贵精,而不贵多,以利于迅速和有效地建立和形成这种科学合理的条件反射。第四,在练习中,要注意招数要做的到位。在武术的散招练习中,特别是对套路练习中,一要注意招数忌“停”。练习拳械,要到成势时止住。不到成势时止住,是为将劲打断,名曰“停”。犯此,无论如何锻炼,劲不连接,终无致用;二忌“流水”。到每一招势成势时,要稍稍止住,势势分明。每招到成时一顿,意贯下招,是为势断意不断。练习时,势与势之间的动作,要分明,要似停非停,不能一味地连接下去。如不停顿,一混做去,谓之“流水”。犯此,到发劲时,因势无节制,劲无定位,必致劲无从发。拳术和兵器练习,必须符合这些拳理,做到招招清楚,势势分明。每一势的兵器动作,都要规范、准确、到位,到位后稍有一顿,但动作要劲断意不断,使兵器的演练节奏清楚,用意分清,一定要避免那种招不到位和招势不清,从头到尾一气打完的含糊不清的练法。第五,要坚持不辍。学习武术,必须要保证训练不间断地长期进行。初学者掌握技、战术,实质上是暂时性神经联系的建立,是条件反射和动力定型的形成。训练中断,就会使建立起来的暂时性神经联系逐渐减弱、中断,条件反射减退,使技、战术生疏,以致接连失误,影响技、战术水平的提高。“拳打千遍,身法自然”。反复练习,是巩固民已掌握的技术的一种重要手段。每练习一遍,就有一遍的效果。通过不断复习,巩固已学会的动作,使已经掌握的技术规格形成正确定型,逐渐形成正确动作的动力定型,然后在巩固的基础上提高。在学练过程中,不断揣摩总结,熟悉动作后,进一步提高动作水平。
三。对练是有效形成招数实战能力的关键
白长明、白鲁冰《现代剑道》一书,在谈到日本剑道的“基本型”时说:(笔者著:日本剑道的“基本型”,相当于中国传统武术中具有“共通规律”的招数技法。)在剑道中,将防守反击或连续进攻的代表性技法,作为一种定式,就构成了剑道的基本型,即剑道实战技术的规范基础形式。这是将一些具有共通规律的一、二级技法分类,编排而成的约束练习。反复地做成这类练习,对于熟习相互作用下攻防双方的对应能力,具有很好的效果。尤其是它的攻防理念的科学性,与实战条件融为一体,从根本上奠定了剑道的实用性价值。极为灵活的近于本能之感应和扎实规范的基本招式,才是组成精彩的攻防过程的不可缺少的要件。拘泥于死板的形式规程,必定出招即落入对文质期待之中;极为灵活的变化,灵敏的反应,才是剑道的生命。这犹如学围棋之初,必练“定式”,而临场下棋又要离开“定式”,灵活“博弈”一样的道理。剑道通过“试合”对练形式,可以使习练者获得适应实战过程中的生理条件反射感知能力,建立正确的连续防守动作定位意识和身体协调反应机能。
香港武友韦双翎认为:空谈理论而欠缺实战(较技)经验的话,只是纸上谈兵;必须在不断的较技对较当中,去提升自己的反应及能力,才能让自己的剑变成能用的剑。套路是法度,对较是实践,戚继光将军并重之,当中自有深意。练势式时只知道如何做动作,但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经过对练之后,便会发现,这是以最省力而且最有效率的方法,简言之,是一种将经验高度浓缩的“理型”。
四。“无招胜有招”的讨论
焦建国老师认为,“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武学最高境界就是“无招胜有招”。于是,到底要不要练招就成了一个颇具争议的问题。对待“招”的态度大体有以下几种:1、只讲“法”,不讲“招”。2、只讲“劲”,不讲“招”。3、讲法、讲劲也讲招。4、什么都不讲,就讲“无”。
其实,说“无招胜有招”,是指以下三层意思:1、动作越练越小,越小越快,化、发仅在方寸之间,看不出用的什么招。2、一招多用,招招互变,招和招之间的区别越来越模糊,亦此亦彼,很难界定用的什么招。3、与人交手,心中无招。高手临敌,因敌而动,根本不用去想,随手是招,完全是下意识条件反射。
如果承认字典上“招就是武术动作”这个定义,那么只要作了技击动作那就是招,不是老招就是新招。所以说无招是相对的,有招是绝对的。越是高手,招法动作越规范,击中点越清晰,一招一式清清楚楚。武学,说到底还是拳头说话,不要把时间浪费到“清谈”上,还是扎扎实实地从一招一式练起吧。武学之路没有顶峰,只有更好,没有最好。
以上,是笔者通过研究,对招所获得的一些粗浅认识、心得和理解,敬请同道不吝批评指正为盼。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2

帖子2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