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林弹腿之第一路浅说

[复制链接]
1046 3
Sophie 发表于 2017-5-22 22:45:20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教门弹腿之第一路浅说


弹腿,是中华武术中一个重要的徒手练习方法。很多外家门派中均有此套路。目前弹腿流传比较广的有两家:一家是少林派的十二路弹腿,因在精武体育会中传授,称为“精武弹腿”;另一家是查拳门的十路弹腿,称“教门弹腿”。这里讲的教门弹腿,因为流传和个人体质的关系,可能与原传的略有差别。
弹腿和其它功夫一样,也分练法和用法。在练法上,要注意以下两点:拳要紧、掌要坚、肩沉臂直,力才能传达到手;身要正、后足要蹬、腰胯足相催,力才能传达到脚。当然,拳脚相向,目光紧随也是要重视的。在用法上,一定要灵活。练法是讲规矩,用法是脱规矩,千万不能胶柱鼓瑟。
弹腿的健身作用很强。一般可以一路一路的练习,练好一路再练下一路。至于弹腿的技击作用也十分高明,和戳脚并为“北腿”代表。
教门弹腿只有十路,与精武弹腿前十路结构基本相同。其技术主要特色为:其腿踢到腰部,有时踢到胸部,同时步子相对还高一些,这个大家可自行掌握。
具体招式解说如下:
附1、起势(套打):
这个式子有两个动作:一是正立双脚并拢。这里的并拢是脚尖和脚跟都并拢。二是左手成柳叶掌,从左向上向右划270度竖圈,停在右腋处后大指展开,正好伸向腋下。同时右手变拳向内收再向右平打,拳眼向上。这个动作是每一路的起势,也是每一路的收势。这个动作要求身体始终保持正直,而且拳要平平冲出。整个动作手臂上的力量要平均,这样才能锻炼肩臂力量。眼上的规矩是左手动跟左手,右手动跟右手。但是这个动作也有其实际的用法。实际的用法是压手冲拳。当对方向我用直拳打来时,我的左手向下一按,右拳在左手上就直拳还击出去。这个动作在使用时,肩膀一定要前伸,身子是侧对对方,这样手才长,才能打到对方脸。如果对方用手向上拨拉,因为我的手很长,正好可以拨到对方眼睛附近,仍具有较大威胁。左掌不要想抓住对方,在激烈对抗中是抓不住的。只需要按下去就可以了。无论是掌、前臂,都可以。这一按,对方向我中盘的拳就向下走了,自然身体前倾,正好右拳迎头痛击。
第一路 冲扫
歌诀:头路冲扫似扁担。
1、冲捶:
这个式子就是一个左脚左开步成弓箭步,左手变拳左冲拳的动作,右手不动。这个动作的弓步有个讲究,就是左脚向左出去时,其实是向左偏后出去的,成的弓步是有横距离的,大概双脚内侧直线距离在20多厘米左右。如果站在一条直线上,就是“走钢丝”,是站不稳的。弓步前腿弓,但是小腿必须和地面垂直,膝盖不能靠前,后腿要蹬。这个发力是整个脚掌。假设起势面对正南,此时前脚尖对正东,后脚尖对正东南,身体对正东。眼向东看。前腿拳上倒没有什么讲究,就是平出就好,但是双拳拳眼必须向上。弹腿是长拳阔步,这就是长拳阔步。这一捶的技击含义就是一个打中路的顺步直拳。但是其中还有一些暗藏的东西。主要在于后拳要向后拉,来体会十字劲。因此步子必须稳健。胸要开,不要紧张。这个动作是个规矩,练功的效用大于技击效用。肩膀不要紧张,要放松才能平。肌肉也别老绷着,那样又累又笨,动作做到位后就稍松一下。
2、屈肘:
这个动作前手屈肘。右手还是不动,左手平屈回来。大小臂夹紧。这个紧不是拼命夹,而是知道紧了就行了。身子要中正。这个动作左肘尖和左拳要平。手腕不要弯曲。一紧就松。手心向下。这个动作眼还向左看。关于这个技术,它有很多用法。这一屈肘其实就是从背后锁脖子的方法。从背后抓人,比较好的办法是用大臂小臂一夹,就给夹住了,对方来不及反应,正好;反应了,一般就是在前面加进个手,一下让我连手带脖子锁起来,我立即处于主动,此时,起膝盖顶对方后腰或者转腰摔或者干脆向下坐,都行。如果手心向自己,就没有那么大劲了。这是个明的用法。暗的用法,是一个顶肘。怎么顶?是肘尖向内摆的摆顶。这个动作可以主动出击,也可以防御。特别是主动出击,对方一拳过来,我一进步,左手把对方手向下一按,左肘就上了对方脸上了。不过这要你个子高才成。如果个子低,则直接攻对方腋下肋部,是个要命的地方。


3、掼捶:左拳先拳轮向下砸至膝前,再拳眼向上摆起成立拳。这个砸其实是向下砸对方的进击手,这个后摆则是向上摆对方的进击手。右拳则拳心向下向体前打掼耳捶。这个掼耳捶的用途当然是打耳门的,可是有个区别。要伤人,可以把肘略弯,以求能使得上劲。用拳锋在前打上去,这样打在耳门上很“锐”,真的能把耳门打碎。如果手下留情,就像套路上那样,用拳眼打上去,能带起一股风,震得对方耳朵直响,可是不伤人。说句题外话:如双手都用拳锋,则称双峰掼耳,是要命的招数,如都用拳眼,叫双风掼耳,明显是不想伤人。这个左手和右手横扫后,最终应成为一直线。这样才能做到“似扁担”的效果。
4、擂拳:
这个动作是右拳划一圈像擂鼓一样擂下去。这个动作要先转臂让拳眼向下,然后先收拳,再一边收肘,一边擂拳,肘要收在右腰上。擂出的时候,肘已经收好了。这个动作在运转的时候要轻巧,但擂拳要使劲。擂完一松。这个动作是个进身动作。对方的手臂在我手臂上时,转臂一压,因为有两个螺旋,就是手臂的自转和公转,其实说是里翻外裹也不错,所以很容易就上了对方上面。手臂古代叫桥,这个名词南拳现在还用。他压我的桥,我反压他的桥。这个动作比较巧,再加上一进身,就封住了对方的手,算是变成了主动。肘要沉,要收紧,不然借不上腰力。这个动作在缠斗中很有用。同时,一旦在这个位置上手进去了,他只能后退扬手或者抽手,我追击的腿就到了。如果他不理,我的拳在他的肋部,要打就打,他上扳,我正好进步内旋拳打肋,就像一个钻子一样钻进去。当然,这个动作还可以直接用来挡压对方进攻腿。但千万不要用拳打,要用桥压。擂拳完毕后,直接收回腰间拳心向上抱拳。
5、弹腿:
擂拳完毕后,左脚站住,身体由头一领,向上起腿。这一腿高与裆平,脚背绷紧,力达脚尖。为什么要这样做?寸腿练法是练习劲力为主,高腿练法是练习敏捷为主。因此,步子高,动作就快、轻,不变马步,动作就简洁、迅速,擂拳向下的劲被转化,有利于起腿。这一腿是踢裆。也有个意思,就是发寸劲。这一腿的力点也就是意念要集中在脚趾上面。只有在这里,才能使脚略微外偏,这样也不容易伤膝盖。这是弹腿拳最重要的腿法。这一腿要重视支撑腿,必须站稳。站稳的要点是腰要有力,上身要正直。发寸劲要在此基础上向外送腿,就像不要自己的脚一样。寸劲最大的窍门是起初放松,快到头时才突然发力。发力要顺当,不能有阻隔。这个腿法也可踢对方的小腿迎面骨。这据说是最难练到的地方,但泰国拳好像就喜欢练这里。我曾经踢别人的迎面骨,屡屡奏效。但是,究竟遇见这方面的高手如何,还不得而知。要踢的这个位置大致在膝盖和小腿骨的连接处。这种踢法叫“高练低用”。
6、冲捶:
踢完腿,落步站稳,伸手一个右直拳。同时左手向后展,和第1个动作相同。这个动作,当然是第1个动作的反向。但是这却是一个追击的动作。下面的腿一旦得胜,必须展开连续进攻。同时这又是个反击的动作。武术中有个规矩:起脚半边空。为了弥补这半边空,必须用手来补救,所以,踏进一步,出拳打人就是必须的了。一旦腿上失败,必须以无畏精神,径向前进,踏进去,同时拳上展开反击。由于重心前移,反倒让对方不那么容易拦得住,抓得住。
以下就转入反动作练习。一般是练习双数。
附2、收势(套打):
和起手势相同,我就不多说了。但要注意,收势的时候前脚是实脚,要以前脚前掌为轴转体,这时身体自然重心后退,脚就松动了。然后再收步并腿。这个转体绝对不能用膝盖直接拧,而是要以腰为轴,以前掌为轴心扭转。后腿也要盯住劲,不能把大多数重量压在前腿上。要转的轻巧,不能太笨。因此这个动作有略微的后退意思。
本路动作综述:
本路动作包括直冲拳、掼耳拳两种拳法,包括压肘、挂臂、擂拳三种桥法,包括摆顶肘一种肘法,锁颈一种拿法,一个闪身法,一个腿直攻法,一个踏步直进法。全套动作,共有十个技术方式,涵盖踢、打、拿三个系统,攻防两种方式,在步法上,采取中门直进的方法。在比武时,要活用,要拆开乱用。不能胶柱鼓瑟。
本路结构综述:
这些动作的使用方法我都是单写的,但是实际是可以连用的。凡是套路组成,必然是考虑到其连续使用的技术。这第一路就是一个战术组合。先用冲拳冲击,其实是先锋拳,有试探和冲阵的含义,然后对方必然反击,我则以屈肘压住,此时可以进步顶肘,也可以掼耳。对方用手格挡,我则反压对方桥手,在下方攻腿,并踏进中门进步一拳以追击。全套动作步步紧逼,行云流水,无懈可击。整个攻击从中路开始,转到中下、下,突又进入中路,进攻方位从正入奇,最后归于正兵,隐隐有布阵而战的意思。实在是堂堂军阵的较量。之所以列为第一路,也就是这个意思。
本路劲法综述:
本路主要练习四个劲,一个是冲捶的十字劲,十字劲关键在前后对拉,上下对拔,要体会出前后上下的力。这个劲用在技术上,是个防止重心超出支撑面的劲,但是实际不那么简单。这个劲其实是通过对拉,来拉长韧带和肌肉,获得更高的柔韧,同时获得身体在任何场合下中正而不失去重心的基础劲。同时,是在对方任何攻击或者自己任何攻击对方的情况下,都可以保持平衡的基础劲。练习这个劲一定不能带过重的意。第二个是掼耳的鞭子劲,这个劲关键在于肩膀和手腕的放松,以腰为中心把力传到拳上。这个劲的发源来自蹬腿,但中心是腰。要双手一体,既有以腰为中心的甩动,也有以脊柱为中心的甩动。第三个是擂拳的螺旋劲,这个劲是由上肢的里裹外翻构成的。这个劲有两个中心点,一个是肘,一个是小臂横截面中心,其实就是小臂前面两骨头的交叉点。在这个基础上做里裹外翻才行。第四个是寸腿的寸劲。这个劲首先要站住,然后大腿动,再然后脚带小腿,小腿肌肉带大腿加速。这个劲是爆发形式的。因此,后续能力和连续发力能力不行,才乘机踏进一步追击。关于劲,要重点说一句:不能在无基础情况下练习。劲不是求的,是捡的。
本路练习方法综述:
先缓后急。起初要摆架子。以后要不用力的慢慢走架子。走顺了,再练习速度。速度加上了,再练习发力。上来就练习发力,会导致自己身体的严重损伤。发力练习一段时间后,再进一步探索其中意境和变化,主要是对打散手。



这是我丛网上下载的,很久之前的了,当时也不知道谁发的,后来也没再见到第二路,第三路,第N路的发布了,可惜呀,各位练查拳的兄弟你们能否说说写写这样的技术贴,这样的帖子实在太少,就算有讲的也比较简单,当时觉得这帖子写的太好了,也算详细.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精彩评论3

跳转到指定楼层
沙发
zonjon 发表于 2017-5-30 23:41:58 | 只看该作者
更正一下,南京到北京,弹腿出自教门,在回族中流行甚广,故有"教门弹腿","回门秘拳".弹腿,教门弹腿二十八式,来源于阿拉伯,前十路比较容易,总的来说是为了盘拳架,是入门必练的功夫,少林弹腿是前十路后通过少林发展修证,又自加两路,我学的是二十八路弹腿,前十路与网上所见略有出入,总的变化不大,十路之后,一路比一路实用,我所学二十八路,没有网上所见的歌决那么好听,一单鞭,二拉钻.....,十一排山,十二通背,十三汤瓶,共二十八路,后十八路曾见网上有谈其数的,而无谈其名的,后十余路,着着可致命,扭打摔靠,完全不同于当今少林派和北派各路拳术.
板凳
书剑天涯 发表于 2017-5-31 06:41:57 | 只看该作者
网上影视全是这样说的,我是按网上的意思说的,包括央视的查拳介绍,都言其因战乱出家,具体我不作考证,我也无力考证,我只能说,弹腿一门本来就是从穆民中来,
地板
fusui2000 发表于 2017-6-6 22:53:24 | 只看该作者
网上网下有传弹腿创源于宋朝或五代佛门昆仑大师,我可用二十八式弹腿驳倒一切虚传,如果弹腿出自佛门,为什么只传十路,又被少林增定两路,而我穆民原本却有二十八路,谁真谁假?难道是后十余路单传给了回族吗?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4

帖子9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