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93 0
隔壁老饕 发表于 2018-5-28 03:32:05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要给修练拳术攻防之道的练功夫方法之一种的“站桩”方法下一个精确的统一的定义,实属难为!但可理解为以双腿或单腿站立为主要形式的练功方法,而又以形体静态为主要表象的练功方法为特点,皆可谓之为站桩法。
  从站桩的形式上可有:上盘式,即高桩站立式;中盘式,即中坐桩站式;下盘式,即下坐桩站式又名矮桩。从站桩目的上分有练内功为主要内容的、练筋骨皮外功为主要内容的、兼内功外功双修为主要内容的。从站桩的作用上分有专为技击而练的、单从健身而修的。
  综观各门派,各拳种的站桩功法,真可谓多的数不胜数。但从其所论站桩功法的作用,不外健身、技击两大类。修习拳术攻防之道而两类又不能截然分开:技击桩本有健身强体的效用,养生桩亦有强化技击功夫的价值。由此可知“站桩”乃修练拳术攻防之道的基础功夫的方法中的一个内容非常丰富的种类。既是筑根基的初期练功方法,又是贯穿修练始终的达到高艺境的一种修练方法,这是毫无疑问的。
  然而修练拳术攻防之道的初期站桩的作用,我们可以从有代表性的《少林拳秘诀》拳谱中可以知道:“欲求技击妙用,须以站桩换劲为根始,所谓使其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从这里的论述我们可以知道,习练拳术攻防之道的站桩,是求技击妙用为目的,站桩是从根本上换劲的方法,站桩可使弱者转为强,拙者化为灵,表明了站桩方法的作用及其意义。请千万记住,这里所说的弱转为强,是内强,即内练精气神功能的强化和内练精气神生成的“内劲”功夫的刚健之强化,即内劲“神以知来,智以藏往”曰强,也是筋柔、骨坚、骨关节灵动、应灵的功夫的强化。这里说的“拙”是本身固有的筋劲骨力之拙,这里说的灵,是去掉拙的筋劲骨力而转化为的灵,和外养全体之神以合气的“内感通灵”之灵,其内外功夫结合,就是较技时形体“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毫不受力的浑身通灵之灵。当然,单从站桩方法求之,是不可能完全达到技击功夫的全部要求的运用的“灵”的。如形体柔弱无骨的功夫和骨响齐鸣的功夫,就不是单从站桩方法能求出来的,必须分别从动练法求出;可由一手开始,积手为招,积招为势,积势为套路。套路的演练和运用,是全融性的修练和运用拳术攻防之道的精练以柔用刚之功夫的最好的方法,是获得拳术“全体大用”功法的最简炼的方法。这是指精通拳术攻防技击功夫而达上乘艺境的人演练拳术套路而说的。一般的人须要练习具体攻防招法的变化运用的顺随功夫,即“闪展腾挪,拿打踢摔”的八法中的具体招法内容都要认真修练,达到招招能顺随通灵而以柔用刚是功夫。但站桩方法的内修外练的功夫可以打下“八法”的坚实的“内功和外功”的基础,是不可否认的。站桩为法修练拳术攻防之道绝不是万能的,这是可以肯定的亦是不能缺少的,同样也是肯定的。但应该明确地知道,拳术攻防之道的万能功夫的获得,也就是说,技击的妙用,弱者转强,拙者化为灵,皆由站桩换劲为“根始”,即从根本上开始修练的方法。这就是站桩筑根基的作用,这就是站桩练功方法的目的及其意义。
  因动是由静转化而来,动的好,静中求。然而有静无动亦非真功夫可知。一静一动是为拳,从广义上说,已然含容上述的意思了。即是静练法中的站、坐、卧和一切动练法即“静动”相辅相成是正法。这是从拳术攻防之道“全方位”的圆融功夫内容上讲说的。即能“静练”求能动用的技击功夫,能动而用之中求能静的功夫,最后达到静以制动的攻防功夫艺境,可达上乘艺境,乃修练拳术攻防之道的正常顺序。如果单纯以静,即站桩而求“静以制动”的功夫艺境则法不是。因顺序不对,是不能最终成功的。
  《少林拳密诀》中说:“运用之入手法门,即以马步为第一招。俗语云:未习打,先练桩(又名站椿)亦即此意。苟能于马步熟练纯习,则气贯丹田,强若不倒之翁,而后一切柔术单行手法及宗门拳技均可以日月渐进矣!”从这里可以知道站马步桩,气贯丹田德润身的内功,乃是形体柔弱无骨功夫,以柔用刚的手法招势变化运用功夫,攻防进退身法步法功夫的根基功夫;可以达到形体上虚下实的不倒翁的根本功夫。各方面功夫都要再按法而修练,决非马步站桩所能达到了。从这点可以知道站马步桩的作用、目的、效果及其意义。以此类推,一切站桩方法皆有其各自站桩的作用、目的、效果及其意义,但绝代替不了其它方式的修练拳术攻防之道的方法,如身法、手法、步法、腿法、招法攻防变化的练习等。也就是说,站桩练功是筑根基的大法,但永远代替不了修练拳术攻防之道的主体之方法,更不能代替“末节”的方法。然而,筑什么样的根基,成什么样的主体,有什么样的“末节之果”,是因果的关系,这是定而不移的。故前贤立言云:“修练拳术攻防之道,一步错,百步歪。”即精炼地阐明“修练拳术攻防之道,筑根基的功夫一步错误,会引导以后的一切练功方法都是错误的。”故又说“武不善动”即言说想习拳练武,必拜明师,否则,不知道以柔用刚的体用之要妙,会自误终身而不可得,留为遗憾!
为什么叫“马步”呢?因为武术是冷武器时代的产物,而又以骑马作战为当时的快速部队,拳术上武术的基础功夫,所以习拳必以练马步桩为第一招功夫,可想而知。马步桩是为武术、马战而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这样就可以认识到拳术、武术、马战皆以马步桩为练武术全部功夫内容的根基,即同样一种练功夫方法而为拳术、武术、马战的基础功夫,只有马步桩,这就是古代先贤的精明之处,一个功法而多效果。
  而现时习拳练武之人,大多不习马步桩功夫。原因各异,有不得练法的,有怕苦的,都情有可原谅。唯有认为站马步桩是“双重”的而不练习,实在是不通拳理的外行人。站马步架开始正功出现是“双沉”的功夫,进而是“双轻”的功夫,加上手法招式训练可得上下相随的功夫艺境(可见我论双重的篇章,即可明白)。
  马步桩,北方叫站马架,南方叫地盆,北派少林叫四平马。同为马架的马步桩,有宽马架、窄马架之分,高马架、低马架之别。高宽马架的马步桩,即四平桩,众多人多有论述。这里以低窄马架的马步桩练法论述,因为以拳术攻防运用的修练艺境从难入手,可易达功夫精纯之故,亦是“大练小使”的具体体现的一个内容。顺便一提,我在北京几十年来,只在万寿西宫公园见到祁家通背猿拳门程德昆老前辈经常以低矮马步架行拳练招,功夫精纯已达脱骨上乘艺境。程师乃我先父艺友,二人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受李尧臣老前辈多次邀请到文化宫、陶然亭公园公开表演献艺,是以为友。
  低窄正马步桩功:以脚平拉开,稍比肩宽(是为窄)两脚平行,两足尖微内含抓地之意。平心,身体松清。气沉丹田,静气,下坐,臀部坐稳,提肛(意提),膝至胯要求上平(是为低),双膝前顶,不过足尖,而有内扣之意,裆内“外撑”,两胯向后拉,造成胯与膝内有“对拉拔长”之势,同时塌腰,腰上起拔背之势。虚领顶劲,神贯百会穴,上身竖直,虚胸实少腹,两臂盘肘交叉双手搭大臂,两肘尖马两膝尖上下垂直,有宽胸自然背舒之功,背圆舒展之势,神意内敛,宁心静气。亦有双手合十式,双拳置两侧肋窝处等不同姿势。
  初练为“静站式”以使上身松沉,筋劲骨力自然挺拔舒展而转轻灵,是名催僵去拙。内气自然向丹田气海内聚集而至柔,即内功强化的开始,掌握好“形虚气运”为准则。站马步桩以站桩内景象功夫的不同阶段而区分,有易气、易形、易筋、易骨,易髓的功夫效用。从初站马步桩时的僵、疼、酸、累、软、乏等现象的逐渐消失,到一站即觉全县之气聚向丹田内时,是易气功夫,久站而身轻乃易形功夫,由顶至足全身各部位松静自然,继尔会出现形体松沉觉有筋肉脱骨之景象是为易筋之功夫。此时,气聚丹田,复又能舒而全身乃至德全神,自然形虚气运,双足自觉舒平,是为根灵,一股内劲由足根似圆柱上升至膝胯、腹胸、脊柱骨节间,以腰为准,腰上节节松开上拔之势直贯头顶百会穴,腰下边下拉之势直至会阴穴上翻贯入丹田。又通过夹脊部位分布两胛双肩双臂直贯肘手部位,是为易骨。此时为一气贯穿,周身一家功夫基础定矣。更时内气聚丹田而自达皮毛,由皮毛意敛入骨,自觉气爽神清,一旦入骨,浑身清静爽快若空无,乃易髓功夫的开始,自得内感通灵的上乘功夫的艺境基础成矣。在整个修练马步站桩功夫过程中,由出现“腹响雷鸣”到“虚气恭”(即放屁)现象止住乃是“清气上升浊气下降,脏腑各自自然归位”的过程,行话名“入槽”。脏腑入槽归位乃能适应技击攻防要求的内在功夫。以上乃站马步桩静练功夫成熟的火侯。这就是前贤所说的换劲,弱转强,拙化灵,以求技击妙用的马步桩练习功夫的方法作用目的及其意义。然在练功过程中“形虚气运、凝神气固、勿忘勿助”是法则。
  修练马步桩功夫练到一定程度水平时,要加入拳法训练。亦是提前加入训练手法功夫,以减少练马步桩功中的单调和寂寞,增加练功的综合效果,可使习拳练功中兴趣盎然,自有妙不可言的益处。历来自有“马步直拳、马步正、侧炮拳”以及向两腿侧“阳峻泉”穴位置高度的上崩下砸拳法的训练,金鸡抖翎肘的训练等多种方式,皆可运使,亦是“静中能动、动中求静”的训练。这就是站马步桩功的内筑丹田气之根、外筑形体足之根、内外合一训练乃拳术攻防之道的总根,一马步修练内外功夫而为拳术、武术、马战各种功夫的总根始的道理明矣。低窄马步桩属于下盘式,高宽马步四平桩属于中盘式。
  由正马架演变而来的有弓箭步桩、偏马架桩,要求中土不离位是功夫。一字马,可演变为掰脚叠步桩、扣脚叠步桩,又名踩畦埂、叠龙步。熊步桩,乃不丁不八疾步型,有高桩、中桩、矮桩之分。中盘可演变为“折叠一字顺肩桩”,再加双手平开上托,名为“逆转阴阳桩”,如以正马步高桩可为“正步折叠一字顺肩桩”。
  下盘式有“坐盘”,亦名“古树盘根”桩。扑步桩,乃熊步式或丁字步演变而来。卧鱼桩,此桩多以动练者多见,然能静练则更佳。
  单腿的站桩可有十字蹬脚桩、披身踢脚桩、鹤翔点脚桩、金鸡独立桩、倒点鹤翔十字平衡桩、腰腿功夫好的朝天蹬桩、侧身摆莲腿高置桩、手足齐用的俯卧撑静桩。
  尚有以手带腿的“倒立桩”,行走动势乃为蝎子爬,向胸腹部方向行走而上台阶的名为“蝎子倒爬城”功夫,此乃动中求静的功夫,以头和手的“三角倒立桩”,再将手提起只以头倒立,名为“朝天一柱香”,尚有平空而躺的“铁板桥桩”。
  以上所阐述的桩法,皆以外形法自然出功夫的方法,意念练法不占主要地位。虽然内外齐练,但多以形体功夫求之为特点,必能负苦而得功。童年练功,皆由此起练。
以下再阐述以意念练功为主的桩法。此类桩法以高桩为主是其特点,亦有部分中盘桩式。我只列举几个与技击有直接效用的桩法以明其义,如以修真功夫而练功夫的亦由此入门。中华拳术攻防之道内含两个内容:修技和修真。将修技和修真统一而修者,谓之以武入道必有真人之艺境:行于技击,以柔用刚,顺随为法,用必打犯而不伤人:行于修身,即达自身内精气神修练的“真人之身内现”,即我说的影子人。真人之身不散是谓真人功夫成,以此艺境与人较技,方能达到用必打犯而不伤人的无形无象的全真之拳术艺境,可谓道通。道境亦无穷尽。
  无极站桩,自然站立,双脚平行稍比肩宽,两手下垂手心向内,收视返观丹田,气沉丹田。平心静气,虚领顶劲。意想由百会穴有水流向前面、胸腹、腿脚直至涌泉穴三遍,再由百会穴有水流向脑后、背腰、腿足根直至涌泉穴三遍,再由百会穴有水分两侧由脸外侧、肩肋、腿外侧、足外侧流到涌泉穴三遍.再由百会穴、中脉有水下行至会阴穴再流向两腿骨中,下行至涌泉穴三遍,意感涌泉穴渐渐内热弥漫双足,再将热感收至两踝,然后以意念吸提使之上升直至百会穴。至百会即以意念呼放使之下降,再下降至踝骨处,复又上升。此乃内劲初步生成之象,功夫练久内景象的内劲犹如明水上升下降。此乃“无一生水沐浴法”,即“气升液降法”。
  继尔再以“中脉”即“太极一是中”之轴为中心,将内劲做向皮毛扩展的“涨”想的意念,内劲达皮毛后再作内劲向中轴收缩的“渺”想的意念。此法与上法合为内劲的“升降、涨渺”法,是将来内劲与形体配合使用的基础功夫。
  两仪阴阳劲道开发8字桩:即无极桩站式,将两臂两侧平伸,手心向前,再将手与臂前移与后背形成半圆形,松肩,垂肘。初期闭目返视,气沉丹田,意想内劲由丹田向命门沿脊柱上行至三焦输穴再向左肩胛,运行左臂外(手三阳经)向手五指运行,至指尖达指且再沿手心、小大臂内侧(手三阴经)至中腑穴入胸腔向右后三焦输穴再向右肩胛运行右臂外(手三阳经)向手五指运行,至指尖达指且再沿手心、小大臂内侧(手三阴经)至中腑穴入胸腔向左后三焦输穴再向左肩胛运行……。这样周而复始做8字形阳出阴收的运行,是“通背”的功夫。如欲下行时由右侧中腑穴内行至中脉下行至会阴穴。由会阴穴再向左腿外侧环跳穴运行,由环跳穴沿足三阳经下行由脚外侧至涌泉穴,再从涌泉穴由足内侧沿足三阴经运行上至会阴穴,再由会阴穴向右腿外侧环跳穴运行,再由环跳穴沿足三阳经下行至足外侧到涌泉穴,复由涌泉穴至足内侧沿足三阴经上行至会阴穴,再至上环跳穴。周而复始运行,形成8字形。如欲上行,由会阴穴后行至尾闾骨沿腰脊柱上行即是。此功法皆以走皮内即可,初由线迹而能达到面迹的运行,阴阳界面十分清楚。功夫久者,可形成内劲球状运行,此功法乃“劲道”开发方法,为将来运用招法攻防的劲势收放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如以劲势运行配合形体动势,是周身一家,一气贯穿的基础功夫。“临皮静”的听劲功夫由此而生成。
  云门桩,是内功八桩“天、地、风、云、龙、虎、鸟、蛇”之一。内功八桩是古老的拳种桩法,传说是《易经》“乾、坎、艮、震、巽、离、坤、兑”八卦之理,而演变成兵法八阵之形:天阵居乾为天门,地阵居坤为地门,风阵居巽为风门,云阵居坎为云门,飞龙居震为飞龙门,虎翼居兑为虎翼门,鸟翔居离为鸟翔门,蛇盘居艮为蛇盘门;天地风云为四正门,龙虎鸟蛇为四奇门,而乾坤艮震为阖门,坎离震兑为开门。开阖此乃以门说,此乃以易立“生、伤、杜、惊、休、死、景、开”八字,造八阵图。拳法以此演变成八桩,是为修拳术攻防的基础功夫的方法。现时流行的八门拳、八行门拳法,可以认为是古老的拳种。因无史料,只好待武术史学家们来论证了。但古拳谚“一手拆八手、八手破一手”的拳法拆变法则,可以从侧面佐证了中华拳术进入理性高艺境的时期要比现在知道的年代要早的多,估计可能在商朝已具成熟了,可以看我启蒙篇“拳术八世变”的论述。
  云门桩为开手门户的桩法,练法如下:无极站式,双手怀中抱月,两手心向内,中指相距一拳,两手劳宫穴对准两乳头,将小拇指腕后寸脉舒展开,沉肩垂肘,闭目,气沉丹田,意想左手至胸半圆内外白云向上翻滚,向外出臂外下向内由右手至胸半圆内翻滚,再向上翻滚,向外由臂外、向下再向内至左手至胸半圆内翻滚。周而复始,白云之气做8字行绕双手臂运行,同时意想命门腰隙处随左右云气上翻时“左实右虚,右实左虚”的虚实倒换。此桩法以云气翻滚气势,腰隙虚实转换见功夫。如以形体动势演练,便是云手式的招法动作。云手占个“进”字,故可以知道“云门桩”乃开手式的道理,又是“上下相随”功夫的基础训练方法,可以明见“云手招势”是由云门桩发展而来。各家云手的具体招法形式虽然不尽相同,但其上下相随的功夫艺境是一致的。
  混元一气桩:无极站式,气沉丹田,练精化气,即是德润身的内劲生成的过程。内劲生成达到一定德时,便可达到“心想事成”的内功艺境。这时可想丹田内气形成一球的内景,转动球体,渐至小腹腔内大小,进行前后或左右球体旋转,亦有大腹内旋转或胸腔内旋转,作到随心所欲便是功夫。直至球体膨胀渐大,自身可有随球体膨胀渐大的“象天法地”之艺境,或亦有球体无限膨胀的“十方圆融’的浑圆艺境,这便是“混元一气桩”至“浑圆桩”功夫艺境的方法之一种。如果球体膨胀到距自身一米到二米的半径止住,可做网状想,或做琉璃想,便是人在气中、网中的艺境。
  如果以此功法将身内之球从劳宫穴而出,便可两手各玩一球而练手法形体功夫。如果两球合一,双手运行玩耍一球,以演攻防,便是“内功”的太极揉球功法。太极边球功夫如以一球假想在自身体表滚动,便可得到听劲的浑身无处不通灵的功夫。这须要形体运动的配合,可练外形柔弱无骨功夫。可想而知,练功夫“内景象”的重要性,意念练法的多样性、随意性。
  太极八线球桩:无极站式,闭目返视,内观丹田,气沉丹田。意想内劲形成一球,直径十二公分。将球降至会阴,由左胁上升至喉下由右胁降至会阴,行八周;再向左后上行至喉下右前乳头线降至会阴,行八周;再沿脊柱内上行至喉下,前胸椎内下行至会阴行八周:再向右后上行至喉下左前乳头线降至会阴,行八周——此乃乾卦“阳生阴降”四圈。继由会阴穴沿右胁上行升至喉下,由左胁降至会阴,行八周;再由右前乳头线上升至喉下,由左后降至会阴,行八周;再由任脉内上行至喉头下沿脊柱内降至会阴穴,行八周;由左前乳头线上行至喉头下;在右后下降至会阴穴,行八周——此四圈为坤卦“阴升阳降”。收功时将球归丹田浓缩秘藏。此太极八线球功法乃运用招法的八势内劲演变法。功夫在身上,即指劲势而言时的功法,配合具体招法由内主控制必习此功法,方能有“以柔用刚”的曲化直发之妙用。
  无极桩中地二生火法:从河图中明白天一生水,练功起于“百会穴”。地二生火,练功应起于双足下的涌泉穴。然五行中“心属火”,故地二生火法的火起于心脏,再置于两足下。
  练功法:无极桩站式,平心静气,气沉丹田,收视返听,内视“心脏”,意念心脏起火,念之、观之、神意注之。火起,默想红光热以燃烧左胸膛兼左臂,一分钟,用意念将火移到膻中穴内胸膛中,加大火势,默想红光热燃烧胸腔,内意观注,十分钟左右,将火下降至丹田少腹,再加大加强火势,神意观注,默想红光热,使火势燃烧腹胸腔而内向脊柱燃烧,十分钟左右,将火分为两个火球,分出两腿腔中下降至涌泉穴,由穴眼下出,火球各变为足球大小,踩住,加大火势燃烧,默念红光热,三分钟左右,热势难忍,意念将两脚火焰上升至会阴穴,要焰升,火不升!收肛,焰火由尾骨直入脊柱内,眼神意注脊柱形成一条火龙柱,内有焰火燃烧,脊柱通红,默念红光热,三分钟;由脊柱内焰火的燃烧出现向胸腹腔内水平放射光线,大约十分钟。此时胸腹腔内空空无物之象成矣!将意念内视移向足下,两手屈肘抬至胸前手心相对,距30公分左右,意念将两火球并为一个置于两脚中间,吸气火球腾向两手之间,呼气挤合两手,觉得有物撑涨感,挤至双手五公分时吸气拉开两手,两手之间似有吸引之力。即这样呼气合手、吸气开手,往复运动,两手间的撑劲、合劲渐强。然后变换手形以体会“撑磨撕捋”的劲势,渐由两手贯至两臂皆显“撕捋撑磨”的劲势。如以手与印堂,手与膻中,手与丹田,都可以做,呼合吸开的内劲“撑磨撕捋”劲势的训练,此乃内气、外气气感较强的功法之一。练功完成将行气皆收归丹田浓缩藏好,即可收功。此为炼元神与形体内外统一的功法,与沐浴法结合是为内劲的水火练法,皆是形虚气运,缕空形体,达到全体透空的功法。所谓“一点清明,二点灵光,三点神明九重天”者,乃此水火之功也。结合拳法训练功夫易成。
  托塔拎锤桩:此乃修练手法松沉的方法。站式随意,两手向前长短放置手心向上,意想掌心托住“北海白塔”,两手心各置一个,双手用意不用力,感觉双手松沉下垂,意想手背由空气托住,此时随觉塔沉重而手不再下坠了。时间长短由自己定,此为托塔桩功夫。双手下垂,意想每手各拎一把铁锤,重量任由自己想象,双手感觉沉重即是,时间长短可由自己决定,此为拎锤桩功夫。此二桩皆给用手攻防沉重之势打好基础功夫。又有由此而衍生出的“挂甲穿靴桩”,即站式设想自己浑身披挂铁甲,全身即感松沉的沉重之势;脚上穿双铁鞋,立感双脚松沉异常。然此“挂甲穿靴桩”不能意念过重,否则会有不能动之现象。如觉过重可意念想轻灵,即会由沉重渐转轻灵的感觉产生。
  由于篇幅有限,不便再介绍其他桩法了。然而以意念练功夫的桩法须注意轻灵的意念是功夫,如执拙容易出偏。不管意念训练功夫境界有多高,也要修练形体攻防招法变化运用的功夫相配合,才能发挥更好的作用。如果认为意念功夫的桩功练好了就能运用于技击,就能达到拳术攻防之道的上乘功夫艺境,这是片面的认识。
  综合前面的练形体的桩功和后面意念为主的桩功来看,都是拳术攻防之道“闪展腾挪,拿打踢摔”八法运用的基础功夫,故应有八法的具体的训练,才能获得八法的运用的功夫,才能具备攻防较技的艺境。
  修练桩功:形体的桩功较吃功夫,练起来比较痛苦,然功夫成熟可获较好的艺境。意念的桩功练起来较轻松,真能达到功夫的高艺境不容易,必须由心想事成的艺境开始达到“形以鉴真”的水平,才是意念练桩功方法的艺境成熟为标准。否则,会滑于表面的练法,而无功夫可言。之所以有与以意念练习桩功的人动手较技时,而使用蛮、横、僵、硬的拙力于攻防招法之中,即是此种原因造成的。
  由上述专题论述可以知道站桩功法的拳术攻防之道修练中的位置、目的、作用及其意义了,习拳者如何对待站桩,自己也就明白了。
  然而习拳术攻防之道的人应该知道,各门派各拳种中的任何一个拳架皆可作为“站桩”的方法练习。任何一个拳势的站桩,皆可练习拳法中“形、意、体、用”中的任何一个艺境。广泛的说,任何一个拳架作为站桩练法,皆可将我在易经诸篇中所论述的功夫技术内容做为站桩内容来修练,这才是修练拳术攻防之道站桩的实质性内容。
  站桩练出来的技术功夫,要在动练中纯熟,才能在较技中运用,这是站桩的目的。
活桩这个不能忽略的概念,也是修练拳术攻防之道的人必须操练的方法,如:矮步活桩,即自然门、八卦门的“矮子走”,乃活步桩法。身法即是靠呆法桩站出来的,形成“一站便是”时,即可用于招法攻防变化中,保证身法的正确性。“呆桩”前贤即论之,只是“缩身呆桩”式,我又推而广之,有“展身呆桩”式和“疾步呆桩”式,使之逐步达到较技之运用。疾步呆桩可形成“人”字架势。
  “展身呆桩”式:无极桩站式,两臂两侧抬起,微向前圆抱,五指自然张开手心向前,展开小天星,肘尖向下,闭目,心清气静,形成气运,气沉丹田,虚须顶劲,百会领起,松腰溜臀,敛臀,翻臀,泛臀,百会对准会阴垂直于地面,侧面观之头在脚尖、脚根之中。此时空胸实少腹,此站为“呆”。意想:大椎定住,脊椎节节松动下落直至尾闾骨,再定住尾闾骨,脊椎节节松动上升至大椎,作往复运动。熟之再做脊椎节节螺旋松动运转,上下往来左右旋转皆可。再移意至胸椎由上向下,由下向上做松动运作,即骨节开张的基础功法。再继想左右锁骨两端松开。每个方法可做二到五次。做完上述动作后,意想丹田,内劲成一小球,直径十公分,上升至左肩处,意想小球将肩催升,即而将肘、腕,直至五指各关节先后催升,小球己化为五个留在指尖处,右肩亦如是法。再想由任脉中分,左胸腹之内劲全达左手五指尖,右胸腹之内劲全达于右手五指尖,胸腹顿空,形成上虚下实,气沉上颌,背圆伸而胸平静。这时就意想背圆胸方而站,不再做任何想象的变化,时间长短由练功者自定,故名此桩为“展身呆桩”。由此功法坚持习练一个月时间便可形成良好的身法,给用招中的身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疾步呆桩又分缩身、展身两种,乃实用“身法”的练法,这里不在叙述了。可结合“形用半,劲用对五”的方法自悟,可结合“闪展”法练习,又可结合少林拳之“趋避”法体认。这样就可以明白“桩”法练习功夫的作用目的意义也就十分清晰了。
  桩法练功由来已久,是修练拳术攻防之道不容忽视的一个内容。故凡修练拳术攻防之道的人,皆应精研桩法中的“理、法、术、功”各方面的内容,自然能将桩法中获得的各种功夫艺境纯熟地运用于较技攻防中。这才是练习桩法功夫的技击之目的。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