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成门老师(或师傅)隐秘了什么好东西

[复制链接]
1271 0
C宸殒 发表于 2017-3-15 21:33:07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技击桩:什么是关键的地方,就是意念。大成拳首先是在意中练拳,然后才能在微动、慢动、快动、速动、疾动中练拳。如果意中没有东西,练的是假拳。“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有形有意全是假,拳至无心始见奇。”都是指练成会用的成手,不是指练中人,更不是对初学者说的。很多大成门老师(或师傅)将健身桩的意念用来练技击桩。

站桩与试力的过渡功法──摇旋。该功法大成门老师绝大多数教给学生最简单的摇旋,却不告诉学生有什么作用,练多长时间,练到什么时候为止,及与前后功法有什么联系。还有的大成门老师只教给学生最基本的摇旋功法,不肯教全。不会技击桩与试力的过渡功法──摇旋功法,或者该功法练得不到位或者练的不全,是大成门学生功夫练多年却没有长进的主要原因,当然该功法的基本前提是站桩要正确。

试力:大成门老师一定不会教给学生在试力中怎么达到整力的要求,大成门的试力要达到整劲有要求很多,比如身体的什么地方不动、什么地方动;什么地方快动,什么地方慢动;什么地方紧、什么地方松;什么地方是合劲,什么地方是分劲;什么地方摇,什么地方悬;什么地方撞,什么地方放;上下如何配合,前后如何牵连,左右如何相关。大成门所有的试力都有练的相同的地方,每个试力练的又有不同之处。如果学生认为把老师教的水中推原木或木板,推好功夫就上身了,或按两个想象中的球就行了,那也太小瞧意拳或大成门功夫了。只学到这点东西,连试力的门还没有摸着呢!大成门门内有一句不与外人说的话“神龟出水不传人”。“神龟出水”练正确、练熟练、用得活,真是可以达到出神入化的程度,发人一般用此功法。

摩擦步:绝大多数大成门老师教给学生摩擦步功法与正常人走路区别就在稍微蹲下一点,其它要求一点不提,或者提一点要求也不告诉学生摩擦步练习要点在“脚下的搓拧劲”,一旦学生学去了,那么学生不是就学会发力了吗!还有试力与步法的过渡功法及步法练习中怎样达到整劲的要求,而学生如果学不到这些东西,脚下一动,功夫就散了。其他步法:大成门对外公开传授的还有鸡行步和三角步,神残意缺,徒具外形。至于极具技击威力的环绕步、十字步、弧形步等十多种实用步法,绝大多数大成门老师不会对外传授。

技击间架:大成门的技击间架极具威力,只要具有大成门的基本功,再学会间架和步法基本可以不输人(当然也不会赢人)。大成门老师或师傅只好骗学生,用站桩的姿势来当作间架用,貌合神离不说。

发力:行走中发力、身形不动中发力、无意中发力、长搭短发、短搭长放、即搭即发、随控随发这些门内的真东西,大成门的徒弟或学生可能连见的眼福都没有,只能到三大拳(太极、形意、八卦拳)前辈的逸闻逸事中去体味了。

推手:大成门老师(或师傅)教学生(或徒弟)推手,只教动作不教窍门。学生与老师推手总被老师用推手窍门给推败,学生(或徒弟)就认为自己的功夫与老师(或师傅)相比差得很远,其实此中的窍门老师(或师傅)秘藏不露,不给学生点破。(在此说明:我的老师教过我推手窍门后,我从没有推过我的老师。我感激还来不及,如何能够在老师面前显能。我相信其它大成门的学生会与我一样的心里。)至于推手中的半搭半断、搭断结合、抢点抢步、半搭半发等等连拳谱都不肯透露半点的门内绝密功法,更甭提能够学到了。
意拳
意拳的基本功包括:站桩,试力,发力,定心力,摩擦步等几项。力由站桩而得,由试力而知,由发力而用。下面分别做简单的介绍:
站桩
站桩为练习意拳最根本的方法,通过站桩不仅增长桩上的功夫,还为试力等其他基本功打下坚实的基础。
站桩分养生桩和技击桩两类,两者仅在形式上与意念上稍有区别,并无本质上的不同,无论哪一种,练好了,都对养生与技击有所帮助。先练哪一种桩,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定,或二者同时练也可以,现在介绍两种最常见的形式。
一. 养生桩
(一)姿势,双足平行同肩宽站立,双手置于胸前环抱。
(二)基本意念,双手在胸前抱一气球,其它各个关节弯曲处也都含有夹着大大小小的气球。
(三)基本要求
1..精神要充实:站桩须使精神放松,去除各种杂念引起的思想负担和注意力不集中。从外到内,从表情到肌肉都放松下来。
站桩须求静,心平气静,唯有处于松静状态才可能更细微地体会到身体内外的细微变化,充分发挥与培养眼、耳、鼻及皮肤等感觉神经器官的灵敏性。
站桩须求灵,感觉灵敏还须反应迅速,精神上经常保持应变待动的状态。
站桩须求大,精神放大,并与外界相联系。借天地之广阔,充实人的气魄,在养生桩中令人心旷神怡,悠然自得,舒适愉快;在技击桩中则增强勇敢无畏,混沌雄厚之内力。
神与意合,则是精神随时结合意念练习,神到意到,意到神随,这样即增强了意念的真实感,又大大地提高了意念在人体上产生的效果,并且弥补了意念所照顾不到的许多细点,这就是要求“精神混元身”的意思。
2..肩架要均衡,肩架的排摆须合适,肩架体现为形,也就是力的表现,主要以意念活动去维持并随时调整微小偏差,即是意力相合,在保持肩架形式的前提下,尽量放松,但又不失其刚韧性,具体还有几点注意之处:
(1)顶竖神庄,尾坐高櫈,顶非绝对,还含有一定的拉劲,上下拉与上下顶结合,把脊椎骨扯直,而又有一定的撑力,使身躯挺拔。
(2)松肩横肘,含胸拔背,双肩下沉,并向前微折,即令肩松又使胸含了,横肘指两肘尖向外斜下指,有横撑并向本身内夹之意,与(1)中所讲连在一起,把背部上下左右撑拔展开,再加上胸中微含背部好像一把撑开的伞,此种形式对于呼吸、蓄力、发力、力量转换都是最有利的,并且形式上增加了浑厚坚实之感。
(3)提胯松腰,圆裆顶膝,胯上提并微内收,含前卷之意,裆下夹圆,双胯内侧好像双手将人体夹捧起来,同时令中腹部微内合,似有物斜上指,使腰部放松并与背部联为一体,加上双膝亦前顶后吸与(2)中所讲的,加强人的整体感。
(4)小腹常圆,似屌非屌,这与(3)中讲的提胯是一对矛盾的两个方面,提非绝对,不能因提胯而使气上升浮动,须使气沉丹田,保持小腹松圆,以求重心稳固,力量充实。
(5)足下生根,如踩浮萍:五指抓地,好像树根深深扎进地下,狂风拔之不动,并同时又像踩在水面的浮萍上,脚下反应灵敏,欲静中含有待动之意,随时离开原地。
(6)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手与脚合:
此处的合指的是能在共同点上相呼应,肩与胯之主要特点在于含,肘与膝在于撑,手与足在于内吸,求其共点,有肩必有胯,如松肩必提胯,横肘必顶膝,手抱必足提,其目的在于各部位相呼应,一有都有,一到全到,开始由局部做起,逐渐应从整体去找。
(7)四心相吸:手心、脚心、顶心、胸窝皆内吸,求互相呼应,反应整体之意。
3.呼吸细长:站桩不要求运气,但要求呼吸自然、细长、气沉丹田,使小腹松圆,静心体查吸气和吐气在本身上产生的感觉,逐渐可变慢变微(但切不可憋气)而自己仍能保持肩架,进行正常练习。
4.意念与感觉:意念活动必在人的头脑与身体上产生反应,这种反应感受又可能成为新的意念活动,由基本的意念活动能引起一系列其它意念活动,只要不违背站桩的基本要求,就可以认为是正常的。
(四)要点提示:
1.收视听内,在精神身体放松、心绪宁静的情况下,体会个人周身内部的气血流动状况,于没有意念活动时为何样,有意念活动时为何样,二者有何区别与共点,能保持自然否,应细心摸索其中的变化,听内不仅培养内在的灵敏性,还能促使气血循环鼓荡细胞,打通关窍,使肌肉肢体得以滋养,不养自养,不练自练。
收视并非闭眼,而是似见非见,似听非听,虽松静但对外界变化仍有清醒的知觉。
2.静中求动:此处指的是在外形不动的形式下,体会并引出体内的运动,培养人的内动,若要静中求动,则先求静,在静中找动,从大动到小动,以至到不动,其实人即使再想不动也是不由自主地在微动,应觉察到这些微动,并力求把其控制得尽可能小而连续,在外看来就是不动了,这种调节方式正是“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生生不已而动”的表现,如高速旋转之螺旋仪,看不出其中的转动。这种形势的静(也可叫动)已具备了很大的力量,成为一种势能,一种能随时变化为动能的势能。此外,在加上“动”的意念活动,在外形上又控制调节保持“静”的形式,更是大大增加了势能的强度。这正是前面提到的力由站桩而得一部分(另一部分为肩架上的刚性)如压缩之弹簧,高堤内的洪水,喷发前的火山,点燃前的炸药,一触即发,却又源源不断,具体练习时应注意具体又要防止偏重局部。
3.与外界的联系:与外界相连,除了增加气魄之外,还有以下几个特点
(1)放大,身体与视线所及的物体通过空气为媒介而有接触感,这等于无形之间将自身放大。一方面,增加外界之灵敏性,另一方面又能更细地体会体内之变化(因为放大了的东西,才更能显出其中之细微变化)
(2)同一感,自身溶解于空气与周围环境之中,与其共同变化,有我而忘我,呼吸即是空气流动的变化,周围有变化我亦跟着变,有形似流水,无形似大气,有脱形之感,这是一种精神上的升华,与养生和技击都有很大的益处,习者应深加体会。
(3)设敌,设己身已被毒蛇猛兽与手执武器的凶猛敌人包围,与其对执,随时以决一死战,体会此时心理变化与身体变化,培养临危不惧、勇敢果决的精神。
二.技击桩
(一)姿势:双脚丁八步,重心前三后七,双手环抱胸前。
(二)基本意念:保一株参天大树,上下前后左右振晃。
(三)基本要求:大部同养生桩,此处仅指出与其不同的几点
1 精神,较养生桩外放,有将树连根拔起或踏地腾空之气魄。又如狂风巨浪中之岩石,岿然不动。总之,既有一触即发之势,又有雷打不动之神态。但在养生桩中所要求的精神放松,心平气静等在技击桩中也仍要求保持。
2.肩架,下颌略收,眼从双手间向斜上看,双腿盘绕向上撑,整个身体有拧转螺旋向上撑向下踩之意,后胯有支撑,裆中斜上指,前膝前顶,在养生桩中关于肩架的要求这里也同样做到。
(四)要点提示:
1.抱树不可有规律,前后上下左右随意而动,随意而止。
2.抱树不可待全身真动时才变换,应意动则过,瞬间变化多次随抱随拉,随松随提,这也是一种静中求动的松紧活动。
3抱树须求整,用整个身体而不是局部
4抱树须与外界意念联系起来,意念一动,振动四方。
5技击桩求一种混元力,无论向何方动作都受到其他多方面的约束,须动这些约束而动,因此动时先须整而后神形意力齐动。
一. 试力
力由试而知,通过试力的练习,了解与体会各种力的特点与作用,力的变换,在运动中掌握与体会站桩所得之力。
1.基本姿势与基本意念:
由技击桩双手手指向前伸出,十指端都栓挂有弹簧,弹簧的另一端固定在远方。双手腕上挑下切,手臂及头、身体都负有重物,双手拉簧又放松簧,拉时双手手心相对,抱有一气球,松时双手手心向下,推一大气球,初练时以手动为主,以后逐步过渡到以身动为主。
2.要点提示:
(1)慢而匀,动作要做得慢而匀,这样才能在保持正确肩架的基础上体会到意念的作用,不放过细微的东西。
(2)欲行且止,欲止又动,欲停不得,欲动又止,在不断试探与摸索的感觉又融合在连绵的运动中,找出其中越来越小的间断点又将其连贯起来。
(3)把手上的接触感传到身体上、又以身体之意通过手上来发挥,由具体体现整体,又以整体催动具体,浑厚中求灵活
(4)动中求静:
这含有几个方面的意思,外动时,内部应与外部保持一致,一个统一的整体,其次指在运动中仍保持站桩时的沉静状态,眼耳鼻皮肤等对外界反应灵敏,虽在运动而具有“以逸待劳”的准备状态,再者,内部的气血仍保持站桩时的自然状态,不可由于运动而变得紧张起来。
(5)保持肩架的完整性:
虽说是在运动,但不可破坏站桩时对肩架的种种要求,即是四肢与身体的相对位置有所变化,也只是在肩架要求的附近变化,动是整体的动。
(6)处处皆挣力:
与站桩一样,试力运动处处受到各种外界力的牵制,哪么稍微的一点动作,也会受到外力的阻碍同样影响到外力的变化,其中最主要的两条是体会身体与地心的争力与空气的阻力,一举一动皆受到它的影响。
3.几种力的解释
这些力在站桩中就已经以内力的形式具备了,只是没有反映在外形的运动上。试力使内外统一起来,从某种意义上来讲,试力是站桩的延伸,此处把这些力分离出来是为了便于解释问题,在实际练习与应用中都是作为一个整体同时体现的,即是挣力又是本身之力。
(1.)三角力
三角形的结构形式相对其它形式来讲是最稳定与牢固的。支撑肩架之力处处表现出三角形的形式。头与两手之间、两肘连线与头之间、胯膝之间等等加上意念联系都是呈三角形。即使在局部讲,手、肘、肩之间加上联系也都形成了三角形,这些无数的三角形之间并非都是孤立存在的,而都是相互交错、相互搭配的,也许这条连线就是下一个三角形的一条边。保持了人身体的肩架,即使在运动中破坏了旧的三角形式,又组成了新的三角形。总之,三角力既有稳定的一面又有其灵活变换的内在活力。
(2.)斜面力
此一指上述主体三角形的面使其完善饱满,又指对于在此面上作用的力,,都如同作用在斜坡上的力被改变了方向或者分解了,尽量不以正面垂直承受外力。与外界相联系时,可扩大为比身体更大的面,对外力的灵敏感也增加了。
(3.)螺旋力
此处指的在静态中各部无不是勾错拧转盘旋混成一体,在动态中各种变化无不是以看得见或看不见的螺旋形力运动。螺旋力的特点是自身稳定。运动时带有多方面的力,易于排斥外力的干扰,同样也便于利用外力作为自己的支点。
(4.)杠杆力
以较小的力、较大的运动距离而获得较大的力,是利用杠杆的目的。拳术中所指的较大的运动距离是以意念形成的,这种意念中的距离无论对于稳定或调整都是很重要的。
(5.)弹簧力
拉则来,松则回,顺其势,控其力,即刻恢复原状,又有一种崩劲,沾着即崩弹回去,都是要求的弹簧力试力与发力合为一。
二. 发力
力之运用在于发力,发力主要表现在瞬间把力量通过某一面,甚至某一点放出去,这种力释放时虽然
体现在局部,实际上都是整体的多方面的浑圆力。力与物体接触的时间越短,效果越好。拳术中把它叫做“炸力”,力放出后并非是孤注一掷,而是可以连续不断发放,并可不断变换方向与位置。事实上发力也是瞬间内外紧一下,神形意力一致,上下左右一齐发动,如同触电一样,集于局部而发出,随即调整为原状态,又随时可发。
1. 基本姿势与基本意念
由技击桩双手手心向下,由前向下、向后作圆周运动,双手从水中吸起一气球,又向水中按下去,连续不断双手及身体皆负有重物,主要以身体体会控制气球的力与周围的阻力,及这种向前滚动的车轮力。
2. 要点提示
(1) 与试力同样,以身体整体去体会各种意念的作用,处处皆挣力,处处皆阻力,动中求静,连续中找间断,间断中求连续,欲行又止,欲停又动,随时随地随意发放。肩架要稳固,精神要发扬,接触似透电,练习时要缓而匀,运用时要猛而急。
(2) 发力并非像有些拳术那样,外形上有一个较长的运动距离,以调整身体;集聚能量来形成较大的冲力,而是在接触的刹那间像爆炸一样,以外形不变或微变的形式,由身体内部闪电般的调整集聚能量,而通过接触点释放出来。沾着就发,不接触就不发,当然这并非是短时间能得到的功夫。
(3) 发力瞬时,气沉丹田,小腹实圆,像突然制动停住的特别快车那样,本身虽住,力量仍然冲向前方,即使力量断了,而精神意念仍指向前,要冷疾脆快,刀斩斧决。又要像海浪那样汹涌澎湃连绵不断。
(4) 发力的灵活性,何时发力何种形式发力,既由外界形式,又由自己所处状态而定。揣摸对方意图规律,又把自己身体调整得适于其变化。这些都要瞬间完成,只有通过意念活动才有可能做到,而这一内功融合了平时练习的所有基本功。既是有意识的又是无意识的,有思想也有本能,多种因素浑然一体。
三. 定心力
定心力又名神鬼出水,主要以其运动形式而得名。定心力集中试力发力之特点融在一起练习。试力以前后,发力以上下为主,定心力把其化合为一个动作。拉、放、提、按、卷、滚等等揉为一体,三角、斜面、螺旋、杠杆、弹簧力同时具备。整体性,负重感,连绵不断又随时欲炸之势,其实这些东西站桩试力发力中都有,定心力显得更为突出就是了。
1. 基本姿势与基本意念
由技击桩双手手心向下,身体向外(后退侧)向下,向前向上起按以螺旋形式做起伏动作,意念为全身漂浮于水中,双手扶一大气球,靠气球之浮力在水中起伏,全身尤其是足肩背部负有重物。
2. 要点分析
(1)作此练习时,要注意体会头的作用,以头颈领身体,又以头颈催带手臂,头的上顶及运动对于整体性起着重要作用。
(2)重心问题,虽是在做较大的螺旋运动,身体重心应保持稳定,无论怎样动作,身体重心不可偏于肩架三角群之外(1)(2)所指在站桩试力发力中也是同样要注意的。
四. 步法
步法练习既是腿部的试力与发力练习又是整体在位置变换上的练习。站桩试力发力都是原地练习而走动起来也应与原地练习一样,贯彻着拳术中的种种要求。动与静本是一体,只是表现方式不同而已。
1. 基本姿势与意念
(1)双手在身体两侧展开,手心向下,一腿支地,将另一足拔起,经前脚内侧后向外向前落步,站稳而后再另起一腿,如此不断向前走一段距离后在向后退步走移动时,脚底面与地面保持平行,整个身体好像在泥泞中步行,从泥中拔起脚,拖泥带水而行。足心又如踏一圆木棍,搓动木棍向前滑步而走,落脚后又踏入泥中,双手扶漂于水上的气球,借气球之力保持身体的稳定。
(2)双手做试力发力或定心力等动作,以身体之力与身体移动之力拉松弹簧或提按球。
(3)三角步,后脚落于前脚内侧点地,稍停,又向前出脚,也可向前出一大步,手可根据意愿做出一些动作。
2. 要领说明
(1)速度要匀,无论进与退都不可忽快忽慢,应保持缓慢匀速练习,这样才能体会到意念中的东西并使意念发挥作用。
(2)重心要稳,重心应一般保持在一个水平面上,不可忽高忽低,重心也不要偏出肩架三角形外,因而身体尽量保持一个高度练习,不要因拔脚而使重心上升或过大偏移,造成身体晃动,也不要因落脚而降低重心或过大偏移使得再起脚困难。
(3)前跨带后胯后胯推前跨,拔脚时身体向支地脚外侧靠,胯与髋骨处外支,以支地脚拖后腿向前,当后脚越过前脚内侧而成为前脚时,则以后腿胯(支地腿)向前催前腿,悬空腿几乎完全不吃劲。
(4)起落要轻,意念中的东西虽重(拖泥带水)起落脚都要尽量轻,好似猫在接近老鼠,落脚虽是踩在泥泞里,但脚面沾地时也要轻,好像是落在水面上,稍重就掉下去了。
(5)精神要饱满,如猛虎搜山,左顾右盼,眼耳鼻等感官同样发挥作用,动作越快越要心静,一举手一抬脚,一进一退,一顶一转,无不与周围相关无不体验到空气的阻力,如在空气中游泳,又随时可应机而发。
(6)肩架要匀衡,此间要较广义体会肩架意义,贯彻其原则,顶竖、松肩、提胯、内外之合,四心相吸、呼吸自然、小腹常圆。
综上所述,站桩,试力,发力定心力,步法等基本功都在追求一种什么样的东西呢?就是要求人技合一,人与拳术合一。拳术中的东西本来就是从人与动物的本能结合自然界的现象中分离出来单独练习的,仍然应回到人本能的自然状态中去。拳术只能发掘提高人的本能,却不能代替本能,心意一动,其余同之,灵感一闪,无心而发,这就是王芗斋先生说过的“技到无心方为奇”。一种化合,人与技术的化合。练习又是追求一种心理,一种平静,一种清虚,即对外界反应灵敏,又不为外界及物而影响情绪波动一种超脱自然状态拳术还更欲追求一种同步,身体、精神、意念、呼吸的同步,更进一步说追求人与环境的同步,与大气共呼吸,其运动与自然界的统一。最主要的是追求一种精神,一种人类的精神,一种难以语言概括却又无时无刻不存在与体现的精神。意拳是王芗斋先生吸取太极、形意、八卦少林等各派中国拳术之长处而创造出的一种拳术,其在理论与实践方面都有自己的特点。经过一定时间的练习,对人的身体健康和技击水平都会有较大的帮助,所以很受练习者的喜爱。本人从师多年学习此拳术,仅就个人的体会谈谈对意拳的认识。
一 精神作用
意拳很强调精神气质在拳术中的作用。举例说,一个比较瘦弱的人,即使平时没有受过什么专门的训练,在危急时刻也有可能表现出平时难以想象的力量和智慧。可见人具有多么大的潜力只是平常受到种种的约束,未能发挥罢了。若把这种能力通过练习发掘出来并随时能应用,那对人们来说真是受益匪浅。此外,个人的精神状态如何,对其日常的工作、学习、特别是在与疾病作斗争时,都起着重要的影响。在同类水平上,谁的精神面貌好谁的工作就做得好,谁的病就好得快。这些都是不言而喻的。那究竟是要培养一种什么样的精神呢?总的讲,要有英勇无畏的气概、坚韧顽强、不怕牺牲、气盖山河,又要有沉稳浑厚、机敏细微、灵活善变等等,好的性格和品质。实际上,这些既是武术上的一些基本原则,也是做一个人需要学习的。
精神上的培养,一方面靠思想教育,另一方面靠平日的训练。由意念对精神进行训练,解除不必要的约束。把人体本来所具有的良能释放并加以培养增强。所以说练习拳术首先要重视精神的训练。
二 意念之作用
意拳主要通过一定的肩架,用意念活动对人们的精神、意志、自我控制能力、反应速度等等方面进行训练。练习时,在几方面要加以注意,以免走入歧途。
1. 求意感。意念活动能在人体上引起一些感觉与体会,特别是有关力方面的意念,表现则更明显。此时应特别注意求意感,而不要求力感,应找意念所产生的整体效应,不可使局部肌肉韧带因意念而紧张起来。拳术术语曰“求意则灵,求力则泄”,求力感,则形成了局部力,失去了随意变化的能力。其实,求意感,也求力,不过求的是意中力、松中力,是意力相合的体现。在这点上,也可以说意就是力。
2. 似有似无。若即若离,意念中的东西,一想则有,不想则无。大脑在连续的思维过程中也有许多间歇,就好像人们看东西时眨眼一样,在运动中得到了休息,以免因疲劳而僵化。意念中的东西,好像摸得到,又好像摸不到,似挨非挨,以此来提高触觉上的灵敏。
3. 意守周身。应用意念活动要注意整体性。意念的内容多数都是相互矛盾的,比如说,动与静,松与紧,快与慢,进与退,撑与抱,起与落等等,应把矛盾的东西统一起来,又要把各类矛盾融为一个整体,对于体内与体外的意念,即应注意做到内不外流,外不内侵,又不能把它们截然分成两个没有关系的内容。总之,意守周身就是把局部与整体统一起来,又能通过局部把整体表现出来。
4. 意念的变化。意念的内容可以根据个人的具体情况而设置。在不违背总的原则的基础上,形成适合于具体人的意念活动。意念的内容也可以根据个人练习水平的提高而逐渐加多加深而又加以简化与提高。
三.松与紧
意念之中最基本的也是最难掌握的恐怕就是松与紧了。昔日王芗斋先生能用细竹竿定住摆动的数百斤大沙袋,可见其把松与紧调整到何种程度!
松就是在保持一定的肩架的形式下令肌肉、韧带表情尤其是精神尽可能地处于一种轻灵舒适的松弛状态。这种状态使人气血通畅,意念活动易于贯彻。提高前庭器官(眼耳等)的灵敏性,及人的大脑小脑的反应增加速度,并增长了人的内应。当然,若要想放松,首先要心平气静,去掉与练习无关的杂念,就是说要能静下来(相对而言)。
紧,则是根据需要,由精神和意念活动在瞬间把周身“叫整”一下,表现为“张”或“发”的意念在极短的时间中定一下。若把松说成是静,紧则是动。而松紧都不是绝对的,松随时欲紧,紧则立即松,松中有紧,紧中又有松,静中有蠕动,外动则内静,神松则意紧。这种松松紧紧、动动静静的练习,不断地提高练习者的自我控制能力和反应速度,若非实地练习,是难以体会其中奥妙的。松与紧的关系用一句拳语来概括就是“松而不泄,紧而不僵,松即紧,紧即松”。几乎在一切静与动的过程中都有意无意地体现着松与紧,希望习者能重视并悉心领会。
四.肩架之搭配
意拳与各家拳术一样,也有自己的肩架要求。与别的拳术不同的是,以意念为主来调整肩架的形式。肩架体现为形,拳语曰“有形则力善”肩架配备得当,则重心稳固,整体性强,意念中的东西,也就容易体会。意念与肩架是拳术中相辅相成的两方面,肩架靠意念支配,意念通过肩架有一定的表现,其有机地融为一体就是意力相合的一种体现。
对肩架的要求应重在对意念的理解上,而不是单纯求姿势的准确,以意念充实肩架,不仅使习者感觉浑厚有力舒适,更能提高习者的灵活。当然初学者应先把姿势肩架摆正确,并把肩架上的一些要求应用到日常的活动中去,养成习惯,对于形体的培养也是大有好处的。
五.自我调整
自我调整是意拳中一个重要的方法和手段。无论练习或者实用都离不开有意无意地自我调整。谁调整得快调整的水平高谁就占上风。
自我调整就是通过自我感觉检查意念在自己身体上产生的反应并与拳术要求进行对照,以此纠正缺点提高水平,并且逐步把本能与意识结合为一体。所以调整也可以说是把自我感觉与意念活动连在一起的纽带。
调整可分为恢复平衡状态与向更高要求的平衡状态两种。这两种的界限并不是截然可分的,因为原平衡状态也是一种预定的目标,在基本做到后,新的理想状态又是预定目标了。
在按一定要求练习时,可以发现习者已慢慢偏离了最初的状态。比如说肩架变形了,重心偏移了,意念局部了等等。应以意识使其恢复原状态。随着水平的提高,意念活动的要求也提高了,为达到新目标,习者又破坏了原来的平衡状态,去建立一种新的平衡状态。当然一些基本的调整是始终存在的。
调整需要局部整体兼顾,对肩架而言应周身与个别肢体都应注意到。从大的方面讲,精神、意念、肩架等每个都是局部,而合起来则是一个整体,调整时要注意到所有方面。一动百动,协调一致。这些若不以意识指导,是难以做到的。
松与紧的调整,在习拳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每一动静无不存在松与紧。静是由于各方面受力均衡而定,而这种均衡却是在不断地松紧调节下才能形成的。动须灵敏善变,全靠内部松紧调节而定。练习中要求得一种松紧之间的状态,就好像刀刃上的天平,全靠其在不断地松松紧紧的变化中才能保持其外表看来的平衡。这正如拳语上所言:“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生生不由己动”由连续的快速的细微的(以至不易察觉)的运动来形成一种似乎不动的平衡状态,而这种状态就是最灵敏的状态。即使外形在动,内部也是这种状态。练习久了,由于外力而来破坏其平衡时,会不由自主地调整。所以说,调整是有意识的,又是无意识的,成为人的本能了。
重复地讲,调整一定要过细。认真检查自我感觉,意识要深入己身遍处,求得周身内外松紧同步,求得神形意力相合一致,达到一种凭感觉,甚至凭直觉意识一动,一切皆到的境界。
六.力在自然
拳术之应用往往表现在招式与力量上,其实二者本来就是一个东西。无非就是力的运用罢了。招式本身也是力,只不过是按规律定好的动作去用力而已,使用时根据平日形成的条件反射去做。试想,格斗双方情况多种多样,哪有一一应对的招式,即使有,又哪有时间去选出来应战呢!所以,许多招法甚多的人败在精于一两招的人手下。但这一两招,并不单是一种方法,而是包括了拳术中的许多原则。可见练习原则,练习基本功并把其变为自己的本能才是最根本的。我认为即使要练招法,也就是练习自己在各种情况各个方面都能得心应手发力而已。但这些发力必须含有拳术中的根本原则。
得心应手在于能顺势发挥本能之力,也就是自然之力。蓄势对敌是有意识的,何时出手与发力即是有意识的又是无意识的。通过训练,许多原则已成为本身的能力。因而,习者若是要多有收获,还是在基本功上多下功夫为好。另外,平时应养成一些拳术要求的习惯。比如前面讲的肩架,在日常的一举一动中也要追求和体验习拳时的种种感觉。随时保持清醒的头脑、心绪平静和耳目的灵敏。注意一举一动不用拙力,培养与保持轻灵与浑厚的气质、虽静但即时可动的状态。锻炼与日常习惯相结合,就不难理解力在自然的道理了。
一九八四年八月
芗老之女王玉芳先生公布《大成拳谱》实乃武林幸事,该谱揭示芗老拳学之真谛。下面笔者根据多年修炼中会武道,解读其点滴,以飨同道。  芗老在《大成拳谱》中说:“大成拳试力的动作,讲究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蠕动(蠕动即是姑荣、鼓蠕)。鼓蠕的动作虽微不可见,却是全身皆动。大成拳的要求就是要一鼓蠕就能把力发出去。此种蠕动正是功夫到了体成一块的整劲之动。蠕,是一种爬行的软体肉虫,它的动作很微小,但一动则全身皆动,这是它特有的本能。我原意是说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蠕动。可能是由于不理解或理解得不深,有人却把我的话说成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请问,不动怎么能打人呢?这也可能是因为不理解,也可能因为蠕动二字与不动的读音易混吧。”   动是绝对的,不动是相对的。有不少大成拳求学者不明白“不动”其实是“蠕动”。“ 蠕动”十分准确形象地描绘了大成拳站桩、试力的肌肉运动模式。由于肌肉的粘滞性和肌肉连结“体成一块”的整体性,决定了只能是“蠕动”,而不可能是简单的伸缩和明显的位移运动。这种不显眼甚至看不见的“蠕动”形式正是中华武术独有的,绝非简单的移动运动。  试力要缓、匀,运劲如抽丝。肌肉呈“蠕动”状态,在外形的微动“蠕动”中能更好地保持运动的六面整体力。那种明显的“推拉”试力、“伸缩”试力是根本试不出六面整体力的。当试力功深后,“小动 ”也可,“大动”也可,但不论怎样,内部的肌肉“蠕动”是不变的。不论怎样进行试力,都要柔若无骨,每个关节、肌肉都要松开“蠕动”,像槐虫一样。可以说,没有整体肌肉的连结“蠕动”,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试力。  “蠕动”表现在站桩上就是一种外形未见其动,内在却生生不已的“蠕动”。此时的“ 蠕动”显得更加微妙。所以说,站桩绝非“不动”,而是“不动之动”,即“蠕动”。正如吾师杨鸿尘先生在其著名的《王芗斋拳学》中所说:“站桩并不是呆板地站在那里,而是在找动,也就是松紧贯穿站桩始终,功力越大肌肉本体感觉越大。站桩时要在不动中求微动。”这是对“蠕动”的科学解释。  现在,许多大成拳爱好者六桩多年而毫无所得,就是因为他们死站桩、站死桩,站在那里不动地进行所谓的“意念”训练,而肌肉根本没有得到“蠕动”的锻炼。  芗老的“蠕动”之说,一语道破大成拳之天机。为了准确地表达不动之动,芗老用了“蠕动”。内家武学六大层次一易筋易筋训练的目的是在锻炼中,使自身十二条膘骨筋及周身肌纤维的弹性及韧性得到加强,使整体连通,形成无坚不摧的整体劲力。其窍要是形整,意整,劲整,神圆!在蓄力状态中,即可封住对手上中下三盘,左中右三面的进攻(无论虚实)根本无须有意防守,无论对手击中自身间架的任何部位,都会被弹起,且来力越大,反弹力越大。这不在于练功时间的长短,关键是练功时是否有时时处处圆满完整的感受。凡进展缓慢者,皆因没掌握要领之故。得真传者,三至五月即可成功。二缩筋缩筋大法,是为了使周身原已挑起的大筋,下陷贴骨,使周身肌肉用力不断匀化,不断缓解工作肌用力强度加强休息肌的用力强度,使屈肌伸肌都起主动作用,将周身零散的内力聚于总重心(丹田),此时人体的内力与外力达到了统一,人体的消耗降到最低,自身的功力能够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此时,已步入武学高手的行列。能够高度自如的控制身体,周身筋肉内陷,已没有局部肌肉紧张用力,犹如敛气入骨,骨骼出锋,清逸潇洒,武人现文相,气质亦随之变化,给人以超凡脱俗之感!三抟气抟气大法是内家拳学秘功,凡内家高手无不深暗此功,其目的是为聚敛真气,抟聚成团,并打通十二正经,使自身产生强大的抗击打能力,且力大无穷!并能寒暑不侵!四易骨易骨训练,是继易筋训练,缩筋训练,抟气训练之后,由肌肉表层深入骨骼的练法。易骨的实质为脱骨。此功在太极,八卦,形意,大成门内历代秘传,是利用地心引力练功的秘法,古谱中“玉树挂宝衣”即是指此,它利用整体骨架的有序组合,重新建立一种在关节螺旋运动中的整体骨架运动,从而形成用骨头打人的强劲重效爆发功能~易骨大法达标的体现是: 1敛气入骨,此阶段身体素质已产生质变,骨密质加厚,骨骼变得粗壮,而骨面肌肉松软下垂,骨小梁根据张力和压力的变化,变得更加整齐和规律,新陈代泄加强,骨的血液循环得到改善。其抗压,抗变等机械性能加强,真正如棉里裹铁。在练功中感受到周身骨骼发热发胀,意注之关节时而吱吱作响,不仅能感觉悟到,手亦可摸到。浑身似有一股内在的雄浑劲力在汹涌鼓荡,精神稍一振作,周身毛发即有伸长直竖之势。古谱中“毛发如戟生钩,气血鼓荡能闻”即指此也。 2,骨肉脱离:从生理学而言,骨与肉是不可能脱离的,但习者在练功中确有骨肉脱离之感,这是由于整体拉伸量的增大,肌纤维随之放长并且与骨架的螺旋滚动产生磨擦,形成肌肉对骨骼制约,牵制作用的减少,而最终形成骨肉近乎脱离的状态。随着功力的加深,周身各部肌肉日益松垂,如同挂在衣服架上。江南第一妙手解铁夫谓之“玉树挂宝衣”,此时已真正形成“肌肉若一,整体如铸,身如铅灌,毛发如戟,抬手锋棱起,身动如挟浪,腰脊板似牛”此时无论在任何情况下,都能在刹那间,通过某一接触点发出威力无比的整体劲力,武林人士梦寐以求的“脱身幻影”即由此获得!且由于脱骨力的形成,骨骼不再受肌肉动力的牵引,将能进行各种动态模式,从而促进骨髓的造血功能和有利于贮藏营养。人体骨髓功能的改变,会使人体的生理机能获得极大的改善,这就获得了实战所需要的最根本的条件。 3,彻底解决,因练习各种拳法不当,而产生的一切不良后果(如世界各国体坛名将,退役后皆有伤病在身,连拳王阿里也没能幸免)。且功至晚年威力不减。这是西洋拳法训练,无论如何也达不到的!这也是中华武学精髓之一。五腾膜腾膜训练,是内家拳学之精髓,从不轻易传人;更是从古至今武功修练的至上大法,可以说历代武学宗师没有一个不曾修练过此功。他们绝大多数都是因对本功的实践,而使其自身的拳学造诣达到同时代的顶峰!通过本功的锻练,可震开修练者的奇经八脉,并使内脏器官得到锤练使周身气血鼓荡,筋膜腾起,周身俱能产生反弹力(比“易筋”周身间架弹力更胜一筹)受力越大,反弹力越大。意拳宗师王芗斋接点发力的功夫,皆获益于此。武林秘传------“ 沾衣十八跌”(令对手沾身即跌)亦由此获得!六易髓易髓训练,是传统武学的最高阶段,也是武学丹法(以武演道)入门必修之法。在腾膜训练时,两眉间会有白光闪现,这就是性光。大家都知道性光易得,命火难求。而命火(命门之火)的起动,正是易髓训练的不传之秘,通过以上功法训练,使之气血旺盛,阴平阳秘,五脏六腑气血通调之后,进一步向骨骼缝隙之中进军,清除潜伏流窜病邪。大家都知道髓在机体内的重要,髓盈则骨壮,髓竭则骨枯,脑为髓之海,髓充足则脑健壮,髓藏于骨内,少有活动之机会,易髓大法就是关节螺旋运动中的整体骨架运动,带动周身气血沿正确的轨迹运行,使全身关节无一处不旋转,无一处得不到洗刷之机会,并利用特殊的呼吸秘法,调动腹腔内的细胞开合运动产生能量,并源源不断地向大脑补充。利用特殊的手段导引能量从尾椎骨下的两个小孔进入骨髓,能量由弱到强,冲击着脏腑乃至全身,并鼓荡推动着,这些气机生理的变化作用,将导致人体回归到有序化排列,能量行走的路线和胚胎生长的顺序相同,这就把人们在后天生活中,因七情六欲而打乱的生理秩序重新修正,恢复到最自然的秩序。随着功力的增加,多余的能量会自然补充已有的损耗,把形成的已有之病和未成的隐患全部赶出体外。元气的产生使人体组织,细胞的分裂,复制永远处于旺盛状态,所以能够从根本上强健人的身体,以利更好地服务于社会。身体素质的脱胎换骨,必将导致武学境界的飞跃. 内家拳要诀神凝意静。不僵不拙。自然合度。首尾一贯。一气呵成。滔滔不绝。长如江流。神凝。精神集中之意。不论练拳或打手。如精神散漫。便会全失灵气。练拳难得宏验。打手肇失败之机。皆为病之在己。故我内家以精神为第一条件第一原则。深意。意静。头脑冷静。不可心浮气急。若此。必致四肢失灵。反应失常。伏失败之朕兆。切切当心在意。置敌人于己意之完全监视中。才能置敌于己控制中。沉稳。沉稳虽为轻快相对之词。如欲能轻快。但必从沉稳中下过功夫。否则不能至轻灵之境。所谓轻快乃谓临敌每觉游刃有余的轻灵。而不是燥急而言。这两者是显然有别的。要求神凝意静。必当在沉稳中见得功夫。万不可浮燥。而这个缓字。不要当作慢得错过机会讲。乃是在缓中以求发现机会。自然可免缓不济急之弊。松静。因有沉缓之教。则易导致凝滞不活之失。务求每一关节。每一肌肉。都能松透。以精神照顾原则。如汤泼雪。须毫无拙力之渣滓存在。能致此。方能关节灵活。反应灵敏。不呆不滞。关防的紧。间隙全无。不予敌人可乘之机。反能在敌身信手拈来妙招即得。若非松净之妙。则何能麓恕br 不僵。内家练法要求意静而沉稳。但不可故作僵尸跳舞之状。此弊也。以致不能达灵活松透之妙。举凡虚实不分。开合不明。向背不知。皆有此病。其间大病。端在身手有无灵气耳。不拙。拙的病。因其用力。所以见拙了。要知内家拳跟一般拳术大相径庭。不懂内家才妄自用力。用力便是等于离弃内家了。内家拳所用之力。不是普通拙力。而是用经过琢磨教育的纯劲。若开始入门便师心自用。不肯抛下笨力。岂能够把内家拳学好。自然。活动要领。务求适应身体之自然。以腰脊为发动全身的枢纽。凡是不根据自然原则之拳法。直如谴人背负牛轭。徒施折磨。徒增劳苦。内家拳虽是以全身运动与技击为目的的一种活动。然其开合进退。升降浮沉。都是力求谋合自然原则。求身心能力的再发展。合度。谚语说。失之毫厘。差之千里。练拳的效果问题。都受谚语支配的。练拳的效果问题。乃是遵守原则的准确性的问题。而交手的胜负。乃是接劲取招的精确程度。这两者必求合度。此也是拳术精奇的核心。余足难足与论。较手本是一件非常直接的竞争活动。生物论之法则。曰。最适者生存。文明社会不以战斗为生存手段。然缩小范围。胜败问题既合度问题。适者恒操胜算。因为搏斗运动中的技巧问题。实际上就等于从事者的身躯手足之位置。用劲的大小。取法的上下。等等的求适问题。平时练拳。须不断的校正自己。明显地为这个目的而预备。就在这个适字上下功夫。要问胜不胜。先问自己合不合。故应在合度的原则下求磨练。相续勿断。后四句诀曰。首尾一贯。一气呵成。滔滔不绝。长如江流。可纳之于一连相续勿断四字。初习拳时。须一笔一划。一呼一吸。一招一式。厘然分明。不宜有丝毫不明之处。不得有丝毫不匀之处。然而习拳久久。一笔一划的妙处。均已讲究到了。已能百骸皆松。透体的玲珑。此际要求。内须内劲贯穿。外须首尾一贯。衔接完善。如环无端。一套拳乃是一个动作。以达化生莫测。运用灵妙之效。端在能轻灵柔顺。始能相续勿断。故平时下功夫。能作到相续勿断。乃能施之于人。一招不灵。既换他招。招招相续。滚滚而去。右实左已沓。左实右已沓。有上便有下。有下便有上。处处是引招。处处是实招。处处不见真力。处处是罗敌陷阱。皆依敌而为。毫不须自作主张。更用不着丝毫拙力。此长拳所以为长拳也。昔年刘草堂先生之艺甚得真传。戚继光闻其名。效刘备三故茅庐故事。请之入幕。后刘草堂先生感其诚意。在戚之舟山公署盘恒数日。教以拳法。并授以诀曰。不犯招架。一动一下。犯了招架。便是十下。草堂先生晚年自课其弟子。则喜用。长拳一上便没有停。以逸待劳。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以无打有。力求不顶。力求不丢。欲丢先顶。欲顶先丢。吞吐为术。消化为能。极虚至静。所向无敌。接近。拳到面前。自当谋求应敌之道。求退求逃是退不了也逃不了。要取胜。先须把人站定。要讨巧。便当在敌人身体与用力的死角中讨巧。此为最安全。最舒服之处。亦既为打击敌人至便捷之处。若依我内家拳法。必须近身。以我身手与敌身手相接相粘中。找出奥妙来。因为必籍近身。方法了解敌来力的顺逆。而捕捉利用之。通常应敌,未接敌时须用眼耳照顾全局。既以接敌不等眼耳之作用。而灵感。曰听劲。知敌虚实。测敌顺背。随听随用。大见威能。故近身为打法原则之始。粘贴。凡相搏。必籍手足功能为主。外家出手。急进速退。招来定必险。但是惧畏不得。不论对方为何等功夫。一经我粘住。上则随之上。则下进。下则随之下。则上取。左随则右出。右随则左攻。形成一道攻守兼备的机动的墙。不论敌人多狠。均难得逞。以手化敌乃是我第一道门户。手化不得干净。敌力及身。乃讲究身法。随腰走化。此乃第二层化护功夫。有此二道。方保万全。然皆是粘贴功夫。非强接硬顶。故遇敌来时。我接之以身手。皆不可硬。初需延长时间空间。然后主宰之。故首先需能接住敌劲。敌发劲如掷球。我接劲如接球。我如硬接。敌力强必伤我。双力相等必相伤。我何能利用。不可失之先。不可失之后。此乃时间之恰当。不可失之粗。不可偏之细。此乃用劲之恰当。不可失之上。不可失之下。此乃位置之恰当。有此三者之讲究。至为精密。方臻准确有效。此乃穷年累月之功夫。不可以一日得之者。故粘贴原则。不仅消极地听敌之盈虚消息。实际上既听既用。既化既发。均在此原则中要求得之。不丢。接近者。粘贴者。不丢者。皆是同一原则之多方面之说明与引伸。句句皆有价值。毋得忽视。不论何等强敌。一经粘上。既入我控制圈内。如蜻蜓投蛛网。愈挣扎愈不得逞。故既经我粘上。既不可再丢掉。我欲图还击方始不用远求。近取既得。最易丢之时。乃敌突然退缩。或敌猛力将我推出。或我自己松懈战态。这样。必与敌形成攻击机会。敌既离身。我之识力识机之特长。较难发挥。前辈教人有。逢丢必打之戒。意既敌欲进不得。必作他图。其之缩回。我当紧随敌打。可收借势之效。与同时摧毁欲图振作之攻势。前辈人所谓。吾艺胜敌功夫。全在不丢上做来。不顶。敌之力来。我以力抗。我力强。敌力弱。则敌力溃败。如敌力强。我力弱。则我力溃败。此乃二牛角力也。不关技巧。吾艺所谓乃以小力胜大力。以少动胜多动。以沉细之妙用。其中要领。首戒有丝毫顶抗之意。若有顶抗之意存在。又何能达消化吞吐之妙用。能吞然后能化于无形。能吞后方能吐远。先吞进。或顺势后化。先吞进后吐出。二种效应。总在吞字上得来。吞既不顶。顶了便在口牙之外。便无从吞起。乃真是自破机关。好顶之徒。皆未识吾艺之奇也。不能柔化自身之劲。皆不足言内家。丢顶互用。先己有不顶不丢之教。莫将其变成死的要术。欲丢先顶。欲顶先丢。此乃黄金不卖之口诀。此为虚实变化之法也。引敌之妙诀。令敌无法捉摸我真力。虚虚实实。必待功夫纯熟。方能运用的妙。因敌成势。吾艺应敌。不在乎我身上有多少必胜条件。而在乎我应敌中捕捉敌自已形成之败象而扩大其效果。故内家拳善者。往往不见其身体特长。而竟能胜人。其原因在此。岂是本身独立情况下的优异。而是敌我消融的综合因素。因敌如何我如何。而非我如何敌如何。也就是说我心中不可先立个如何打人的主意。其妙其奇。全在因敌制敌。以逸待劳。此乃体力经济原则之运用。不善敌者。咬牙切齿。剑拔弩张。发竖须翘。蹬脚攒拳。未及应敌。其紧张程度足以消殆其体力。以逸待劳者。我必当蓄养间逸冷静之气。此既谓安静之精神状态。达于四表。无肌肉之紧张。而后因敌施为。方得有济。以静制动。以战略言。以静制动为守势。在战术手段上讲。一方面乃是力的经济原则的另一说明。一方面是前述的因敌成势原则的运用法则。且须注意我艺在未动时以静制动。在已动以后则以少动制多动。乃非死寂的不动。而讲求动得当。如动不当。不如无动。因之我能静。愈能诱敌欺来。我不论何境。均须从容沉静。敌欲动。我欲须静。敌愈急我愈须沉。敌愈力猛。而我劲愈须柔。能以忽丝毫厘之时间与空间之延长。以尽消敌力。我胜算愈坚。以柔克刚。若明以静制动之理。便不难了解柔克刚宗旨。我既有不顶原则。复有静制动法。当可产生以柔克刚效果。刚的功境。其境界极为有限。人之劲力不刚。且能胜过机械。昔者机械之用。以济刚之不足。希图刚则有以过之。可见过人之刚者。物也。而非人之自化物焉。昔年人之练各种功夫。欲图化身为物之刚。则失人之本旨矣。而柔则可以无限。其境甚高。达至最后。其精神诣天地之容物。其大莫能侮矣。恒见多年练功之辈。一把天生拙力总不肯抛下。不信无力打有力之教。总不能升堂入室。致柔之法。乃在抛下天然拙力。如此锻炼陶铸。方能登堂真正无上利器。君不见水之柔下手。手脚践之搏之。未曾见抗。待其聚集成势。足以荡屋宇。倒城坦。柔之用。只待形成倾势。何力不屈服于我。然柔之功夫甚深。非苦学思之士。不能得其深诠。吾人生活于宇宙。宇宙亦积聚而成。消暴力于无形。至大而无朋。未曾见其形也。以无打有。无本不能打有。但无能化有。此有乃新生成之有。非本有之有。敌之有。及固有之有。为实有。我本无有。借敌而有。当我接敌之际。我所有者神也。而不以有力。我无。则敌落空。且无法知我。我能知敌。敌谓神龙出没。其踪难测。此精妙。不可不深思详究。尚精神不能尚体。相打拉下架子。乃中西传统成法。本来无可怪言。因为畜生打架。都是先拉架式。人本从畜生中来。自难免怒形于色。力形于身。图恐吓敌人。或自鼓其勇耳。然皆不符合内家本旨。内家主张随手採招。信手拈来。无迹象中取人。此艺中之上艺也。吾内家教人。以原则至上。所谓拳艺乃是意。学拳习艺。根本实务。乃透澈原则。伺明原理也。而后乃能从中演绎基本动作法出来。所谓基本动作。既运用手足于身体各处之基本要求。能此得全宗旨。吾内家拳不以形象为重。所重者为何。乃在人身发力之知识。术语谓。识力知机。这是一个基点。懂劲之焉学。无以言语相授。事关力学体验。慧心敏思。所向无敌。此语莫作整体打法的效果解。乃诀中之要也。无敌云者。乃敌人之真虚之处。我之无人之境也。可以长驱直入。前言不顶者,不打敌之有也。今言所向无敌者。以禅语曰。主人翁不在家也。亦既敌之意与力空出。此我当用力之处。不须犹豫。勿失良机。若无理解。则不能握其机巧。若无功夫。理解必成空疏。必待身授,可始亲切。内家拳训诫内家拳本意内家拳之为者。本以柔胜刚之谓也。则虽赤手空拳。而无刚不摧。敌虽有大力。无不披靡。精研斯术。不仅为备非常。应急变。更以强健身心。益寿延年。为人生切身学问。日久神而明之。则存乎其人也。胜强敌之道遇任何强悍狂妄之人。勿生怖心。心神沉着不乱。乃能举动得当。气定神全。于此既先胜一着。于平时。便需时时静观默察。以参证原则。若能融汇要诀。通解其义。则寡可胜众。弱能胜强。比如泛舟于海。乘者虽多。唯司舵驾船者一人。以足可定全船之方向。吾之精详技艺。犹司舵操纵船只。成竹在胸。此岂多寡数量上之比较。单寡胜众。以弱制强。乃存乎此。艺无止境我技虽佳。然必有胜我之人。高于我者。当以师礼事之。取其所长。补吾所短。于是我技益进。岂足为贬。传之后进。吾道益宏。既或造诣独精。高出流俗。亦不能自满。艺无止境。学问无涯。岂可自堵前程。柔静为先习艺之时。必宜潜心体会。若行蛮力。绝不得窍诀。而须心如垂柳。意随流水。四肢轻灵。中节作主。若能如此。则能捕捉好机。刹那发劲。捷如闪电。虽四两之力。亦可拨倒千斤。神气布满人之能者。谚称三头六臂。然必须一心作主。若心有所偏。则此手动而余手皆弛。手多亦或无用。我如神气布满身。全身灵劲。毫无间隙。人发而不能制我。我发而既能制人。皆赖神气布满之功。流行勿断气与体中有阴阳。其动曰阳,其静曰阴。内家拳虽专重气之使用。然为无形物。无迹象可寻。实则存我体中。气之既分阴阳。若养之不当。便生弛挠之憾。平常安坐时之心气。漫漫然为镇定无事之态。动时若神志升夺。损其平常镇静安养之气。此未得艺也。昔日先辈教人。务先使养自己方寸之气。使外物不能动其心。有此不拔之根基。则任何活动元气充足。无缺损之处。起居动静。真气沛然。至此方是真传。身神统一设眼前有某物。欲取之主意一起。手乃前出。是既意通于气。故欲使用此物。又须力焉。力之所出。乃气之所集。气之所通。亦力之所集。气力非二物也。由意集气使力者。方得顺遂称心。若力先出。便是颠倒主奴。为害甚多。故吾平日。务当舍弃其力,而练其气。只求气之使用顺遂得体。则任何人固有之力。得应其事而随其量出焉。无我之心敌欲攻我。任其用何种进攻之势与恐吓。我心仍木然无所动。一若无与人争胜者。其心既正大光明。其气亦整暇不迫。从容得体。故恒占胜。不动心所谓不动心者。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麋鹿兴于右而目不瞬之谓也。心有所而不移。则真气充塞全身。视白刃而不见。闻枪炮而不撼。外物勿扰。独立不惧。以如斯之心胆。运用所学。若行所无事。大敌当前。亦不见怯返顾。斯真能不动心者也。平日多近白刃。使之熟稔无畏。并卧于中野。宿于深山。人迹罕至之地。潜居修炼。其所成就。必能宏远博大。岂流俗可比。近世之治术者,多以手足为艺。徒取眩目。无复精蕴。我齐当矫其弊。必求入于不动心之境。勿徒尚空义。方谓得术之奥艺。有胆始有力凡武术以胆为第一。无胆力既无克敌致胜之心。恐怖既充于中。肢体便滞于外。为敌制造优势焉。故胆力强者。恒操胜算。自来成例较多。当宜练胆。沉着虚静武术一道。心急者败。诚能不动心。则敌之进攻。我静以待之。若心急气浮。则不但难以破敌。且反足致败。身以机敏为第一。心以沉着为主。持此自修。虽不籍器械。而敌以武器攻击。我亦心守沉静而巧胜敌械。是皆沉着虚静之效也。养我灵觉凡眼耳之活动。根于心之发动。故观物应听而心动。此人之常也。吾人之遭遇危险。不能预知。故平时步行时。当注意前后左右。不可疏忽。盖不幸受人阻击。不特受害负伤。而多年之练习。悉付诸逝水也。且应敌之时。因眼之活动。而神勇自满。动作亦速。敌人图我之意时。先已了然于胸。察敌眼光之所注。与吾身相触之灵觉。敌方意向。我无不知。我得而从之制也。威吓应用发声则气能专一。力自舒远。而声必起自丹田。动作得势。是因气之相应。勇气自增。而敌气败馁矣。然发声若不得体。任意喧哗。既损礼体。并伤我威。反招善叫猫儿不善捕鼠之讥。不如保持宁静心气。残敌之心若无残敌之心。一不能敌众。二不能了事。谚谓交手不留情留情便失手。残敌心者。敌败后。切莫不可以假之以还手之机。着须一心注释敌人。不令其有任何再生动作。如若有我为敌所败。际此瞬间。既须振作监视故心中另一意念。俾揉应敌之道。皆间不容发。防护周全。多求练历修习武技。当求练历故对练之事为习武要事。切勿自以为技术未精而气馁。务于对练中锻炼技巧。娴熟技巧。领会要诀。与固定养气定心各要则。如此身体力行。学会破敌功夫。而后百战不殆。对练时。若心存畏惧。便已输了七分。往往见技术过人者。竟意外大负。是必心中怀惧故也。过后方悔敌技平常。已无及矣。故对练时。不宜轻敌。但亦不妨放胆引敌。一着未善。既当变化。力求得势。自信力自然而生。恐惧便消。籍此努力修炼。不厌不倦。练习既多。境界自高。练武者之恶德夫治学者。专心治学。神不外鹜。唯教诲之是尊。造诣必可致远。武艺亦学问一端。若自恃身体之强壮。膂力之方刚。或恃艺之初成。而夷视一切者,真木偶之狰狞。无复竿头之日进。盖武技要求。不再有一欣昂之躯。血气之勇。此皆未经琢磨之粗坯下料。无足敖视。乃浅器易盈尔。注重对练当求与多数人对练。广得经验。若拒与新人对练。最阻进步。勿挑选对手。好挑选者。必自是而轻人。若遇是辈。先观其破绽而败之。彼屡次败破。最后必示好意相与。可成拳友矣。对于较弱于己者。勿视为无益于己。而敷衍从事。此种根性至劣。故对后进。必当亲切叮咛。教导不倦。是亦乐事也。遇他人练。宜静观其得失。取其所长。矫其所短。善弈者不必自弈。阅其胜者败者机微。得矣。自与人教试。宜以礼待之。勿举动轻慢。若为人所负。切不可存报复之心。盖胜败常也。唯致力于学。乃可收之于桑隅。料敌之法夫敌有阴敌阳敌二种。其形状不易判别。升观以弱。或为劲敌。外观极盛而或为易与。内家拳法。常使一身镇静而变化无方。存心料敌。虽不能烛照计数。亦可临时察言辨色得之。敌颜色赤。则性气向上。性气外发。心必急。已失胜利之机。敌颜色青白者。心必怯。怯则身体枕颤。方法不能活用。故吾人较胜。宜不怯不急。心壮魄强心魄既吾人精神力之谓也。为人心之基。有强有弱。有精力者有气有势。见敌而起制胜之心。则势满也。此为心魄之作用。由心生胆。由胆生力。力以身体为基础。身体虚弱。虽有此心。亦属白运心魄。无效也。身体强壮。方能不为物动。基础方立。故练身亦是要事。有心。有体。既当习气。呼吸皆自心中所起。切勿使气息闭止。便不持久。故求运气调息。而后心自静。魄自坚。强壮毅。机智胜膂力力有时而穷。巧有时不济。一智可胜千军。以智就事。安渡窘境。岂独赖拳勇技击乎。破势收势内家决无先动手打人之理。如对方一出手。既是破势。我得有隙可乘。是所谓隙开进莫迟也。但须明虚实。不贪不求。方是高手。如敌不破势。可以用引。用引之要。在引出敌隙。非露己隙与人也。且当引诱。皆不可不知。收势须能一发既有一收。方能力之可生生不竭也。不可旧力已失。新力未生。既强作妄焉。虽锐无用。我能蓄势常新。新力不断。此须于平日练拳时成。取敌要妙取敌之道。在乎敌身。不在乎我。敌弱于我。拿而制之。敌强于我。径取其穴。敌合于我劲。提而放之。敌力道多变。我当制机之宜。大凡高来低取。尚嫌太疏。随来随往。因敌施为。方是识症设治之良医。法尚干净利落。道道地地。纯在人身上做功夫。我身上不可有丝毫之摆设。否则技艺总不高。练气归根技击之道。有形态之强非真强。此盖气散于外。未能归藏也。无形态上之强而堪以为强者。乃是真强。盖已练气归根者。不见形态之壮。不见颜色之威。气不惊。心不惊。但见柔弱。此得内家之正。断人功夫高下。可以望而知之。盖不在其形。而在其气。此亦在己学之精深也。俗人求于皮相。俗人无学而浅学也。古来精于此道者。以练气为根本。此内家真传正学也。内家拳行拳步迹法意不动既是太极始象,动既具九宫八卦作用。内方外圆,内刚外柔。处处可定中,处处须照顾得八方。一用既寓八变,死中须求活法。八卦当作平的看,既是不高。起手既八面威风[有多面应敌意],但既是含收意[待变,故用劲用神不可大至占煞] 要轻灵不要快,轻灵既是快,但也就是慢,快则非慢,既滞一方。用意须沉不要刚,沉既是刚,却也是柔,刚则非柔,亦滞一方。从起手,势式须合九宫八卦总意,不合既不是的,故出不滞一方,随生随变,以至于复静归根。起手至终须是式式自成,又求式式连贯,若求式式连贯,既当先在用劲上自求,所谓要有有到不可占煞,要无无到不可丢却,故能善应。若不单式练不知一式有一式之用,若不单式练则不知式之可变,若不合拳练则不知势势式式贯串之妙,全拳只是一气鼓荡。穷年累月终不出此九宫八卦之理,得者谓举手既是,不得者觅反不得。此拳所以行太极九宫八卦之道,数载穷究身心性命无不包藏此中。此拳是炼精气神之至宝,精之密在腹,气之密在背,神之密在目,此万金不传。此拳亦可入诗画字,头头是道头头合道,化凡骨为金丹。内家拳十要一要心思冷静意致寒凝二要百骸松透节节轻灵三要气流遍体毫无停滞四要自顶下踵喉头勿抛五要柔若垂柳不顶不抗六要进退开合主宰在腰七要用劲有主难避难逃八要既静且细曲折入微九要自身滑利劲不得沾十要化借吞吐谨劲至上内家拳之价值健康上的价值。内家拳之健康价值乃在促进血液循环,加强神经的韧性,巩固内脏的机能,使精神健壮。诚如古诀所谓“调合百脉,以期难老”。全套拳法效果,纯在气血二字上着眼。气血二字,乃古人术语,泛指人身生态机能状态。古人称无病曰:“气血顺遂”。某处病曰:“某处气血不遂”。见之晓义,可见此二物之重要。古人发现流水不腐,户枢不蠹之动存舍藏的道理,成了内家拳根本理论。于此而确定人体预防疾病的方法。对一般病之已发,药物无效之慢性疑难疾病,尤能表现其优越疗效。自卫上的价值。就武技观点上,内家拳其战略思想与思想及战斗技巧完全是“以静制动,寓攻于防”,也就是说自卫的。人不犯我,我不犯人。而在人犯我之际而制之,所谓犯者立仆的原则,即是防御者布好了力的陷阱,使侵犯者自投罗网。因为内家拳的本始要求,就是对付一般暴力的侵扰。也就是知识分子,学道修行的人,与有德之士之自卫术。自来内家高手,对于不自动之顽石,仍是不能讨巧的。而对于一般所称之力士或拳师,能够应付自如,其故乃因人之轻动,而构成可借劲之机。盖内家拳以识力知机为要妙,敌愈孟浪,我愈得心应手,毫不费功夫。自来内家高手,不胜枚举,若陈州同父子、张松溪、张翠山、叶继泉、叶继美、单思南、王征南、甘凤池、吕四娘诸祖师,无一不是内家中之千古奇人,所以内家拳在自卫上的价值,与在武技上的价值是十分牢固的。性理上的价值内家拳乃承自古之道家。得据唐初蔺道人,串铃行医四方,因过山西,得石鼓,上刻图形,潜心得法之后,始以先天拳授徒,以此为先天运化之大道。次及于徒手搏斗之技艺。古遗文献:“先天奥义歌,先天真义歌”,皆可见内家拳出于性理修养之本源。习拳者,可由拳入道。或谓早自魏晋,而隋唐,道中人互相传授,及至宋初,陈搏先生以授张三丰以太极功。初,未始不以为乃入道之基,藉身神合一的修炼,以达到天人合一的目的。后三丰祖师人老,名始闻于徽宗,亦不因其拳术,而因其性理大道,与居武当所采集之上品药材,古人信其可服之而轻身延年不老者。及其受召,途中陷贼,即由匪类偷觎药材而起。不意之间,奋身抵抗,而创下内家拳万世不移之威名。凡此,虽皆一家说法,然其性理方面之传统,实无意义。且读陈搏先生之遗教,堪追踪迹。 “太极之先,本是无极,鸿潆一炁,浑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 “学者须于动静中,寻求太极之理,于八卦五行中,求生克之变。” “太极功在调和阴阳,交合神气,定静即为第一步下手功夫,能使内脏清虚,不着渣滓,则神敛气聚,其息自调,进而吐纳,阴阳交感,浑成太极之真气,冥心兀立,息思虑,绝性欲,守真元,此太极心功也。” “太极本从无极中生,无极又从何处生耶无极只是个无,万物皆有无中生有,生生而有,此生生即是太极。故修太极之道,必从此处入手,无处立根,从有乃入物道,从无乃入天道。所谓逆运先天也。” “能无,方能致广大入精微;能无,方能御万物而不拘役于物,此乃晋道之要妙,凡修太极,而不知此物无字诀者,实未得吾传。” 学者,可于以古人遗双字片语中,得知内家拳性理上之境界之高占并可知修习内家可以兼获健身、自卫与修性之益,所谓性命双修,于此可至,诚是人生莫大快乐之事.
内家拳六决
识力知机
接敌须轻 去力从心
如权引衡 巨细辩明
敌有千万 我只四两
此中奥秘 只在灵心
力如流水
静如流水 滔滔不绝
逢洼随低 遇高则涨
粘连贴随 能钻能入
善乘力浪 一气透出
力如操舟
如水负舟 低沉为主
束身蓄力 力来截起
宛如怒涛 推舟上滩
雷霆万钧 顺势掀翻
力如纺线
神定气闲 势尽力继
如敌中变 乘机反扬
如手牵线 趁势引延
诱敌引力 柔中藏险
力如张鼓皮
坚壁弹石 妙在一瞬
遇力生劲 刹那迎合
或引敌来 势来突变
使如顽石 一触及出
力如飞轮
运劲如轮 力来飞脱
势如漩涡 片羽亦淀
反背为顺 垂贬为成
有艺何惧 只在一转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4

帖子5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