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的特点之二力学原理

[复制链接]
866 0
1647740480 发表于 2017-3-19 08:09:48 | 只看该作者 |阅读模式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太极拳的特点之二力学原理
孙子指出;'兵者,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知已知彼,百战不贻.不知彼而知已,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已,每战必败.'做为徒手竞技的太极拳也富于用兵之道。一是保存自己,二是战胜敌人。从太极拳的用力方法,是攻防兼备的。太极拳以静制动,力从人借,以揉克刚,又与三十六计中,以逸待劳,顺手牵羊等相符相称。因此,太极拳不仅符合用兵之道,而且,具有坚实的力学根据。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指出'有力打无力,手慢让手快,是旨先天自然之能,非关学力而有为也,察四两拨千斤之句,显非力胜.视髦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这个论述较为完整的阐明了,外家拳是以壮欺弱,以快胜慢。而内家拳则是以弱胜强,四两拨千斤。并以体弱老者可胜多人的实例佐证,把太极拳建立在科学的力学基础之上。
第一。平衡中心是太极拳技击的中心环节。物理学告诉我们;两端承受的重量相等叫平衡。在哲学上则指矛盾的暂时的相对统一。平衡和运动不可分,在绝对的永恒的物质运动过程中,存在着相对的暂时的静止和平衡。太极拳为整体力的发放并攻防兼备,首先要做到立身中正安舒。练拳经验有三调;及调身、调心、调气。调身是前提、是基础,没有调身,调心调气就无从谈起。身体中正不偏,各部关节屈伸顺随。全身才能放松,也才能正确掌握行功走架的要令。在太极拳的步法中,前进,后退,左顾,右盼,中定。中定最关建,中定不但是立身中正的前提,而且是技击化打的基础。相反,没有立身中正,身体失去平衡,行功走架东倒西歪,技击发力便无保证。历史上许多太极拳高手,都特别重视立身中正,将立身中正做为拳理拳法的重要法则。著名的陈式太极拳大师陈长兴特别注重竖直腰身,立身中正。被称为牌位先生。只所以平衡、稳定重心极为重要,因为只有稳固的中心。才能击倒对方,而自已不会失重、失手、立于不败之地。掌握平衡,保持中心稳固,成为决定技击胜败的关建。正如王宗岳说的,有了‘立身平准’,才能‘活似车轮’。才有取胜的保证。运动的不平衡是绝对的,平衡是相对的。拳术运动中的平衡是暂时的,甚之是瞬存即失的。在千变万化的招术中,如何保证重心平衡和稳固呢?力学方法是保持随遇平衡。就是‘处于平衡壮态的物体受到微小扰动后,能在任意位置继续保持平衡’,太极拳每个拳势的行成,有三个过程;头起势、中运行、后定式。在行动过程中,身体重心在随势而动。套路中前一式过渡到另一式,重心也会移动。所有这些的动。是随对方动而动,并且是‘动急则急随,动缓则缓应’。就是说无论是手法、腿法、步法的转换,也无论是化是打,也无论是揉是刚,凡在发力的瞬间,都必须保持随遇平衡。具体作法是,两条腿的步型,不管是弓步虚步马步,也不管步型重量比例是三七,还是四六,在发力的瞬间,重心要下沉,体重同时向两腿贯注。如需动步子,步法转换要迅速轻灵。适时加大两腿跨度,扩大身体底面积,增加稳固性。这样由于重心降低而稳固不偏。如果不是向两腿同时贯力,势必造成重心偏向一侧,自身中心就会偏离。会不打自歪,被打必倒。正如杨式太极拳把步法规定了两足间的着意点,直线距离分做四段五点;前足为第一点,后足为第五点,两足正中为第三点,第一点至第三点之中为第二点,第三点至第五点之中为第四点。这样做弓步时重心落在第二点处,使前腿不僵。做虚步时重心落在第四点处,使后腿不滞。马步平行步重心落在第三点处。无论什么步型前进不过二点,后座不过四点,二、四点之间是活动控制范围。也有前不过脚尖,后不过脚跟的说法。都是重心随遇平衡的方法。‘运劲如抽丝,迈步如猫行’,是对倒换体重渐进方法的形容。一不给对方进攻的空隙,二是确保重心随遇平衡。从而,周身内外不偏不倚,以达行功松静自然,技击攻防兼备,战胜对方。
第二。杠杆定律能四两拨千斤。自王宗岳太极拳论提出四两拨千斤论点之后,就成为众所周知的太极拳拳理拳法和鲜明特点,但也有人提出疑问,不相信四两能拨千斤,说这是形容誇大之词,不可能做到。更有甚者说成是先辈拳师的自我吹虚。其实这并不神奇,只是力学的杠杆定律。杠杆的受力点称力点,固定点称支点,克服阻力的点称重点,支点到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称力臂,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垂直距离称重臂。当力臂大于重臂时可省力。生活常识中为什么剪刀剪断布或物品那么省力。拨钉锒头能轻而易举拨下钢钉。杆秤称重,为什么小小称砣能压千斤。这就是当杠杆所受作用力和所克服的阻力在同一平面内时,作用力和力臂的乘积等于阻力和重臂的乘积。当力臂长于重臂,作用力小于阻力时。必然省力的简单原理。太极拳的发力,要求‘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需完整一气’。这样身体的几大关节接牢连在一起,就相当于增加了力臂的长度,全身组成力臂,脚是力点,肘膝可做支点。根椐拳势和对方态势的不同,灵活变换重点支点和力臂。但几个接触点必须同时发力。才能发挥杠杆作用,同时才符合‘手脚齐到,方为真’的拳法。另外,太极拳发力的作用特征,是攻击对方中心掀而挫之,拿法中主要拿住对方中心劲路,以梢节制末节,同样是发挥杠杆作用。再则,太极拳众多拳式,如野马分鬃、搂膝拗步、斜飞势、单鞭、三换掌、高探马、白鹤亮翅、倒卷肱等。都是两手、两脚、上下、左右、前后、平圆、立圆、斜圆 、交叉力、多点进攻的方式,也体现出杠杆的力学特点。比如在太极拳推手中,当对方用右手抵我左胸部,左手扶我右肘向我冲来;我左胸抵住对方右手,左手托住对方右肘,右手抵住对方左胸,用我左胸与左手合力抵住对方向我冲来之重心,这个合力如同接手先顺后抵。合力是指左胸内含里裹与左手托踏行成拿死对方右臂,利用其右臂反击之力抵住对方全部前冲之力。这时我右手向对方左后推按,用力不大对方必倒。(高探马、单鞭、倒卷肱等有其类似功法)因对方前冲直力重心被我左胸左手控制,我右手推按相当于以横打直,出力虽小,威力很大,如同滑动称铊压称杆的作用。体现了太极拳,力从人借,避实就虚,引进落空,合即出的技法。也体现四两拨千斤,以轻制重,以弱胜强,以力小胜力大的力学根椐。也是对怀疑以弱胜强,慢胜快,力小胜力大的人的最有力的说服。
第三。 延时加速使太极拳威力无比。历史上有人曾怀疑太极拳绵软不能打人,时至今日也还有人说太极拳好看不中用,能健身不能技击。其实,太极拳技击威力无比,特别利害。老拳谱有滚、磨、弹、断、踏、拍等十几种劲法。只要被击中,轻者击倒,重者伤其内脏。这是由太极拳发力技法特点所决定,并不誇大。这些技法特点,符合牛顿‘动量的变化相等于力与时间的乘积’的原理。太极拳的刚揉相济,沾连粘随,只要与对方接触,一搭手就粘住,利用摩擦力抵住其重心,不是立即收回,而是继续不断加力,直至使对方跌倒或被挚远扔出,这种延长力的作用时间,并使对方身体发生加速运动的结果,被打击的力度大,伤害重。这与外家拳猛击对方,(因怕被打)而迅速抽回,所打击的力度小的多,正如挑担百斤,一是挺起立即放下;二是挑起走一段路再放下,二者所受力的程度显然是不同的。再比如在天平上称重时,用一小笔杆猛击一端,立即收回,平衡不受多大影响。如把笔杆放入一端盘内,天平立即失去平衡。说明力作用时越长,受力就越大。太极拳发力,就如同向天平一端加重和让对方挑上担子,并继续不断地加大重量,直至压垮为止。这也体现太极拳以慢胜快的道理。在太极拳诸多对立统一矛盾中,以揉克刚较为容易理解。最难理解的是以慢胜快。有人说‘以慢胜快是胡说八道’,有的说是‘誇大其词’,有的说‘是慢练快用。快能制胜,慢必挨打’。总之不相信慢能胜快。回答是肯定的,慢能胜快,即不誇大,又不神密,是由科学道理和太极拳技击特点决定的。究境该如何理解呢;
1,哲理证明慢能胜快。理由一,快和慢都以对方存在作为自已存在的条件,有慢才有快,无慢也无快,有快才有慢,无快也无慢,快慢相互依存,两者互根。共同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这一论点,足以说明太极拳是有快有慢,能快能慢。理由二,快与慢这对矛盾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有对立性又有统一性,这种又统一又对立的矛盾性和斗争性,依椐一定条件向其相反的方面转化。太极拳的快与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快与慢具有各自的独立稳定性,又在一定的条下向其反面转化。这个条件就是发力的方法。发力方法的不同,表现出的快慢也就不同。快可转化为慢,慢可转化为快。因此,在一定意义上,太极拳的慢就是快。在推手实战也证实,太极拳本质上就是快。(园圈平面上转动一度,园心内园与园圈外园的线距离是不同的。走外园的外家拳比园心内园的太极拳长的多。)比平常所说的形式上的快还要快。因此慢能胜快。
2,从太极拳与其它拳种技击特点比较证明以慢胜快。快与慢是有时间和空间上的标志,快慢有比较,才能有鉴别。有统一的鉴别标准,才能验证那个快那个慢。怀疑太极拳以慢胜快的人,可能只是从出拳技打的次数、节奏、频率上看的。在本文第四节中,把太极拳与外家拳的区别列举了七条。从技击的方法、目标、目的、力量、线路、方向、攻防方法等多方面,有各自不同的特点。从多方面可证实以慢能胜快。比如其中一点,太极拳走弧线,摩擦滚动的技法。只要搭手就吃住对方,通过接触点而随屈就伸,粘连不离,我之力无定向的向对方重心不断加压。直致将其制服。这个发力过程中,看似缓慢,关节无明显屈伸,看不到有快的速度节奏和频率。可是由于通过接触点的摩擦滚动,暗动了多个角度,多个攻击点,外形看不到,这就是看似慢实质快的奥迷。外家拳大多依靠四肢关节一曲一伸打击对方,打完收回再打,又需一曲一伸。为连续快速进击,必须提速加快节奏,外型看似很快,由于伸打之后,需收回才能再打,收回需占时间空间。太极拳技击‘点上求’,在攻击点上摩擦滚动,顺势而从不同角度进击对方重心,实际上已由攻点,变成攻线。物理上,线由点组成,线比点长。这是慢生快,变快、胜快的道理。外家拳有收回的时间空间。看似快实质慢,正是快能生慢变慢负慢的道理。明白以上道理后,就不难理解太极拳,‘无使有缺陷处,无使有凸凹处,无使有断续处’的连绵不断的重大意义了。当然。这并不是说太极拳比外家拳好,有意贬低外家拳。只有练拳不好的人,没有不好的拳。拳皆威力无比。高低只有,人之别,无拳之分。只是便于区分才不得作此简单比较,并不是对拳种的全面评价。
第四。力偶、惯性规律使太极拳以弱胜强。牛顿定律‘反映物体具有保持原有运动壮态的性质,在不受外力或受外力的合力为零时惯性表现为,物体保持原来运动壮态不变’;‘当力的大小相等,方向相反,但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两个力称力偶’。力偶能使物体转动或改变转动壮态。太极拳的发力方法是顺势借力,正是利用了力偶和惯力定律。推手歌诀中,‘引进落空合即出,粘连绵随不丢顶’。与人交手,一搭手立即放松,但棚劲不丢,顺来势揉化,就是顺对方来力角度和方向而滚动加力,屈中求直,利用惯力使对方重心前顷。其中利用摩擦力滚动加力的方法,都是符合力学原理的。这样粘连而不丢,顺势摩擦滚动而不顶。在省力的前提下将对方击倒或化解。正是借力打力,以小力胜大力的科学根椐。这在道理上已说清楚,但在技击过程中还要复杂的多。具体方法细说如下。如单鞭式,对方出左腿套插我两腿之间,同时出左拳向我左胸击来。首先我重心下沉,体重同时向两脚贯注,建起稳固的下盘。出左勾手叼扣对方左手手腕处,顺势向左后卷带,同时出右手,小臂前伸下压外撑,这时左右手同时用力,将对方左臂拿直控牢成为杠杆。利用此杠杆带拉或推压对方重心,继续用力,是左手里裹上抬与右肘下压外撑同时动作。左右手的用力是在收腹含胸转腰的带动下进行。势必对方跌于我左前方。如果对方被带不再前冲而向后抽回,我顺势前送,对方自会后仰跌出。这个过程中体现出几个力学原理及太极拳发力特点;(1)我出左手向左后卷带利用了对方向我左胸前冲的惯力,出手接搭,粘连而顺势借力。体现利用惯力和力从人借的理法。.(2)我左手的向左后、里卷与右手肘向前、下压,实现了两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的力偶作用,使对方旋转倒地。利用力偶定律,两个力点同时推拉撑带而用力方向相反,使对方重心上浮转动,是省力以小力胜大力的技巧。(3)手脚肘膝肩胯多部位同时用力,体现太极拳的整体内劲的发挥。(4)左手掌前伸变勾手,后带、里卷、上抬,手型的变化,几种劲同时发出。(右手与左手相同。)都体现了太极拳的用力变化的螺旋的多园性、多向性,不定向性。(5)全身力的整合,贴紧拿直对方左臂,利用胳膊牵动对方重心,不是拿打胳膊,而是利用被拿死的左臂来带拖对方重心。体现通过梢节制末节的特点。(6)当拿住对方手臂之后,不是立即松开而是继续加力。体现了延长力的作用时间,并对其身体发生加速运动的结果。增加了技击效果。体现‘意贵短,力贵长’的拳法。(7)以上六条的实现,均赖于自身稳固的重心。六条中每一条的实现都是在稳固重心前提下进行的。刚一搭手的同时,屈膝收腹含胸周身贯穿,神意内敛,重心下沉,全部体重平衡落于两脚。在发力全过程中,两脚踝微动两脚基本不动,或两脚脚跟脚掌的碾转,以确保重心随遇平衡,就成为技击过程的基础保证。同时有必要提惺的是,要走出太极拳不用力的误区。拳论中多处提到‘用意不用力’,好多人因此就得出结论,太极拳是不用力的。还有的解释说,外家拳讲力,内家拳讲劲,力和劲有着本质区别。劲是与意气相合的,力是无意气相合的。其实力和劲没什么本质的区别,因为力与气本身是不离的,美国不讲神意气,不能说拳击只有力没有精气神。中国人习惯称力,就叫力气,多都把力气和劲一起混用混称的,有劲也称有力气。只在不同地方由于语法语气上有所不同罢了。作为武术,本身就是讲力动劲的,讲究用力的方法和技巧。不用力那来的用力技巧。知识告诉我们,凡是‘使物体获得加速度或发生形变的作用都称为力’。太极拳将对方击倒或挚远,使人体运动得以加速又位置转移,不用力是办不到的。拳论‘用意不用力’,我们不能说它错误,可理解为不用拙力。无数经验证明,太极拳不是不用力,重力更重力的技巧。当然,也不是与外家拳用力完全一样。由于在技击的目标、作用、效果的不同,发力方法就有很多不同之处。太极拳与外家拳发力的区别之少有如下几条;
1.技击的目标不同。太极拳以攻击对方重心为主;外家拳攻击局部为主。2.。技击的目的不同。太极拳使对方移位跌倒或挚远;外家拳使对方受打击局部、部位伤残。3.技击所用力量不同。太极拳是周身节节贯穿的整体劲;外家拳靠关节曲伸的单劲。4.技击的线路不同。太极拳走弧线;外家拳是直线。5.技击的角度方向不同。太极拳技击四面八方无定向;外家拳技击方向定向专一。6。技击的攻防技法不同。太极拳是攻防兼备,攻中有防,防中有攻,化打合一;外家拳是攻防分治,攻中无防,防中无攻,攻进防躲。7。技击用力方法不同。太极拳刚揉相济,以揉克刚,以弱胜强;外家拳刚猛直进,以强欺弱,力大胜力小。以上七个区别,说是区别但也并不是绝对不同,区别之中也有某些相同之处和某些关联。中华武术种类百千,特点各异,但亦有相同之处。神与意、意与气、气与力的内三合,手与脚、肘与膝、腰与胯的外三合。外练筋骨皮,内练一口气。为诸拳共同的要令。还有‘万拳归一’的总则。讲六合、讲内劲、讲招术、讲技巧等等。都是武术的共同特点。不同就在于侧重点和重识程度上各有不同罢了。以上充分证明,太极拳不是不用力,而是不用单力、不用拙力、不用蛮力、不用僵力。是用综合之力,用平衡之力,用技巧之力。总之是用科学的力学之力。因此,要走出谈力色变不敢用力的框框。放心大胆的去练力增力,下苦功练基本功;并加强运动肌肉的练习,为增加内功打好基础。在强壮体能的前提下,提高太极拳技击技巧,使太极拳功夫沿着正确道路不断提高。虽然从四个方面来说明太极拳的力学根椐,但在与肢体结合上略显粗糟,还有一些想要说的,又有碍篇幅,少短了讲不清,长了文牍烦人,限于知识文笔两乏,就此止笔。
收藏
收藏0
支持
支持0
反对
反对0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关注0

粉丝6

帖子12

发布主题
阅读排行更多+
用心服务创业者
400-456-7895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意见反馈:green@Kgh_tyr.com

扫一扫关注我们

Powered by Discuz! X3.2© 2001-2013 Comsenz Inc.( 苏ICP备15919876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