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网

标题: “用力”与“不用力”之解析(马国兴) [打印本页]

作者: 沉浮    时间: 2017-3-13 10:54
标题: “用力”与“不用力”之解析(马国兴)
“用力”与“不用力”之解析(马国兴)
拳谚云:“练武练在一个理上,打拳打在一个力上。”然在对于“力”的运用上,有“用力说”。因为习武者都知道“力”是搏击的一个重要因素,如:打人必须有力,无力如何打人?太极推手和攻防较技中与对手的互动用力,随机变势用力,顺势借力之力……;亦有
“不用力说”,拳论云:“此全是用意不用力”。故拳家有:练拳不用力,走单式不用力,太极推手不用力,实战中对手也不觉其用力。只有此时时处处不用力,处处松静自然,才能练出真力,即“不力自力”之“力”。“不用力”不是“没有力”的代名词。
  就上述的“用力说”和“不用力说”究竟谁是谁非?初习拳者遵从何说为是?已习拳者,自己是用力说者?还是不用力说者?或者认为自己聪明,是一个“用力说”和“不用力说”的统一者。我认为持这种观点的人,是一种摸棱两可,没有自己主见的不负责的瞎说而已,害人不浅,误己更深。
  因为,传统拳术攻防之道是一门最节能,全方位,方圆立体的攻防技术、技巧、功夫;是一门独立科目的专业之学问。从拳术学问的专业化角度来看,其对“力”的概念的把握、运用,也是极其精确的。在没有论清楚传统拳术攻防之道的练、体、用中的“力”的概念之前,争论“用力说”和“不用力说”的谁是谁非,为时尚早,只有将传统拳术攻防之道中的“力”的概念确定精确后,则“用力说”和“不用力说”的分歧,也就会迎刃而解了。
  然何为武术拳家之“力”?欲明此“力”。先观几则历史人物有关“力”的逸事。
  一、年羹尧师
  年羹尧,西征大将也。幼傲岸异常儿,不肯读书。年搏师,师遁去者三。以故人相戒,毋为年家儿师也。羹尧父忧之,乃揭榜募师。久之,无至者。一日有老者,年近耳顺矣,突造谒羹尧父曰:“闻公子缺师傅,愿充其选也。”羹尧父曰;“先生美意,然儿不肖,师搏去者三矣。”老者日;“固闻之,然请试之.”乃择日命拜师。沿俗成礼毕,羹尧又自去。翌日。启学又不来,顾在花园中运土泥,植草木,老者又不命也。如是者三阅月。
  老者无聊,闭户姑取胡琴弹之,成声,忽羹尧破门入内,请曰:“先生,我愿学此也。”老者曰:“尔去玩乐也,学此何为?”年不肯去。曰:“先生,我愿学此也。”固请之。老者乃教之。不日成声,学不竞,又去。一日,老者又取胡笳吹之,有律,年又破门入曰:“先生,我愿学此。”老者曰;“此非尔可学也。学之决不成律也。”年曰,“先生,我愿学此也。先生试教之。”老者又教之,又不日成声。学未竟,又去。如是者累日矣,年未尝往老者读一日书也。
  一日,老者又闭户戏习拳棒,忽年自牖窥之,大喜,破门跃入曰:“先生,此最好,我愿学也。”老者曰:“闻汝多力能斗,妆试为我召众仆与一斗,我观之。”年喜曰:“好!好!‘遂召健仆十六人,人执棍棒,年曰:“先生观之,吾力健否?”举棍一挥,十六人齐仰天团。于是老者曰:“汝力健,然敢与我一斗耶?”年曰:“何不敢?第吾胜,莫谓年家儿又搏一师也。”老者曰:“且莫虑。”两人遂斗。年忽疾呼曰:“先生何往?”老者乃于其项背应曰:“我在兹。”
则老者果以头枕年颈上。年未知也。于是年曰:“先生此必教我也.”老者日;“尔顾玩去,学此何用也?”跪而请曰:“先生必教我,我愿学也,”老者曰:“固欲学耶?”年曰:“固欲学也。”老者曰:“起起!”遂于床中出一卷书授年曰:“汝固欲学耶?则读之。”年曰“吾欲学搏也,读此何为?”老者曰:“搏,一人敌耳。读此,则万人敌也。”年曰:“恶有是,先生欺我。此一卷纸,吾以拇足指跌之可丈外矣。安有万人敌也?”老者曰:“然则,汝不能学矣!汝去玩乐也。”
年不得已,乃曰:“吾即读此。”自是书声朗朗闻斋外,邻人都知年家儿读书也。
  三年,老者乃辞其父曰:“公子可矣。老夫亦更无所教,请辞去。”馈以千斤,老者不受,曰“若公子异日成就,岂千金值耶?老夫以传技无人,故不远千里也。”竟去。
——《清朝笔记大观·清人逸事》
  文中描述年羹尧举棍一挥,十六执棍之人皆仰翻跌地,可谓力大而健矣!然于老者斗,老者头枕其颈而不知,并疾乎“先生何往”?其力又有何用呢?
  二、南海生
  南海某生,负气节,笃交游,而以直谈人过,不为乡里所称。咸丰间遇乱,弃举子业,只身游戎幕。南北数千里无所遇,后客楚北某帅营中,一夜步月出帐,见武士五六人,相与论刀棍。生窃听久之。曰:“法未精也”。武士相顾,见其文弱,皆笑曰:“秀才岂谙刀槊事耶”?生请角技。一人起执长矛曰:“依此为戏,可乎”?生曰:“可”。因亦执一棒。武士曰:“慎之,有伤勿悔”。生曰:“姑试,无妨也”。手既交,武士尽力击刺,生则视所攻而徐应之,意甚闲适,既而乘隙进步,一击中其股,攻者遂扑地。生谓众曰:“来!来!”众,忿,各执刀杖环攻,生左右进退,不越十笏地,而棒之所及,五六人无不失杖者,众乃骇愕求罢。生曰:“今亦知枪棍之不以力胜乎?凡棒长丈二,手操其中,前后余五六尺,手动寸,则两端所展可及尺;动尺,即可及丈。临敌而常侧身,其所备者,纵有七尺,广止七寸耳。盖惟手之上下左右,近在六七寸,故力专而握固,以拒则坚,以击则破,昧者徒用猛力,力竭则心怯神摇,所以败也”。众服其论。生喟然曰:
“虽然,此一人敌也。所学尚有万人敌。诸君既未可与言,甚至名公巨卿,亦难索解也。奈何?行将逝矣!”遂去;不复出。
——清·毛祥麟《墨余录》
  此文表达了三个内容,一是“昧者徒用猛力,力竭则心怯神摇”。此昧者,是不明白武学之精髓真谛者也。猛力者,此处指筋努骨突,尚血气之外形的蛮力尔。此力用之可竭,乃耗精劳神的不道之法,故有力竭心怯神摇之弊。武人拳家所不取也。即“不用此力”也。二是“故力专而握固,以拒则坚,以击则破”。此“力专”是何力?《易经·系辞上传》曰:“夫乾,其静也专,其动也直,是以大生焉;夫坤,其静也翕,其动也辟,是以广生焉”。《太极拳经》云:“健顺参半,引进精详”。可知此“力专”乃指“内气从乾的健之体,外形从坤的顺之体,健顺阴阳合德的刚柔之体”。此刚柔之体,柔化刚发以为用。力专者,阳刚内气之功也;握固者,阴柔外形之能也。以柔化刚发之德体拒则坚,以击则破。此乃“健顺和之至的太和一气”之“力”也。此“力”绵绵无穷竭之时,“放之则弥六合,其大无外;卷之则退藏于密,其小无内;卷放得其时中,丝毫无差”。此乃武人拳家所用之“力”也。此又名“大力”、“真力”者。此“力”具有“不力自力”之功能,拳家“用此力”也。三是“今亦知枪棍之不以力胜乎?凡棒长丈二,手操其中,前后余五六尺,手动寸,则两端所展可及尺;动尺,即可及丈。临敌而常侧身,其所备者,纵有七尺,广止七寸耳。盖惟手之上下左右,近在六七寸……”。说明武术不以力胜。不以蛮力猛力胜人。其中有术也。即其所算之数术。此乃“武用外数”之证也。又证明“枢得环中,应变无穷”之道理。拳法用“中气”内动不令人知的胜人之妙哉!亦是此道理。又,“尚有万人敌”之法,此处言此,非指
“兵书”。乃指武术、拳术依次可胜万人的不变之法,是“万人敌”的真功夫。关于万人敌的功夫之论,俞大猷在《剑经并序》中说:猷学荆楚长剑,颇得其要法。吾师虚舟赵先生见,笑曰:“若知敌一人之法矣,讵知敌百万人之法本事乎”?……复以质之,先师曰:“得之矣”。可知俞大猷后来得“万人敌”功夫了。那何是
“万人兵”之真功夫。即“健顺之德体的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之功夫”。就是“万人敌”的真功夫。南海生先生当年未谈,遂去,不复出。而今,我替古人谈出。
  三、车毅斋大师
  车毅斋大师论言:余幼年间血气盛足,力量正大,法术记得颇多,用得易熟亦快,每逢与人相比较时,观彼之形式,用某种手法正合宜技术浅者,占人一气之先,往往胜人。遇着技术深者,观其身式,用某种手法也正合宜,一到彼之身边,彼即随式而变矣,自己的旧力未完,新力未生,往往再想变换手法,有来不及处,一时要进退不灵活就败于彼也。以后用力之久而一旦豁然贯通,将体式法身全部脱去,始悟前者所练形式皆是血气,所用之法乃是成规。先前用法中皆有间断,不能连手变化,皆是因后天闭滞不得中和之故。所以,练拳术不在形式,只在神气圆满无亏而已。神气圆满形式虽方,而亦能活动无滞;神气不足就是形式虽圆,动作亦不能灵通。拳经云:“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耳”。用神意合丹田先天真阳之气运化周身,无微不至,以至于应用无处不有,无时不然,所谓物物一太极,物物一阴阳也。所以,练拳者不可守定成规成法,而应用之成法者是初入门教人之规则,可以变化人之气质,以复其先天之气也,以致虚无之时无所谓体,无所谓用。拳经云:“静为本体,动为作用,是体用一源也”。体用分言之,以体言,行止坐卧,一言一默,无往而不得其道。以用言之,无可无不可也。
——《车毅斋论形意拳练法及神形合一》
  此论形意拳练法,先成形拳的体式法身功夫,求得是招熟。虽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亦能向机御变,乃形拳的后天之功,难免有血气之力,自有“形阻力闭”,是因后天闭滞不得中和之故。但必功臻大成,自身豁然贯通,将形拳体式法身全部脱去了。始悟前者所练形式皆是血气。形拳招熟的目的达到,就要含形随应致变以他力取法,心身空灵,潜神而修,一旦豁然贯通,时致神知,健顺和之至,太和一气流行,体用一源,是为神明艺境,具备神化之功。至此,拳道无形无相,无我无他,只有一神之灵光奥妙不测耳。神拳艺境如此。
  此论又阐明“尚德不尚力,意在蓄神耳”之实质,即“不尚外形血气之力”而“尚健顺阴阳合德,柔刚之体的柔化刚发,以柔用刚”的技术方法之功夫。并指出“意在蓄神”就是“用神意合丹田先天真阳之气运化周身,脱拙换灵,脱壳换相,达到“以天心为主体,以元神为妙用”的体用化一,即神形如一,拳道合一,真一不二之艺境。
 在这里,前贤说明较技胜负“在德之真,不在力之大小”。关于这点,《拳经拳法备要二卷·问答歌诀》中,论得相当明白,录之于下:
  问曰:练法更如何得窍也?答曰:在会意用力。
  筋力人身本不多,在乎用法莫蹉跎。心之所在力随往,上下一线是金梭。
  此论说明练、用,不在“力”之大小,在乎用法。那在“用力”方法上,也就有了用什么力,不用什么力的区别了。
  实际上,在车毅斋大师的论述中就表达清楚了这一点。分析如下:外形为主的“形拳”乃后天血气之功夫的“力”,其所“用力”是为血气之力。
  内劲为主的“神拳”乃先天一气之功夫的“力”,其所“用力”是为一气之力。
  凡古拳谱中,一切论述拳术练、体、用的“力”说,皆是“神拳”的先天一气之功德的“力”说。而否定的练、体、用的“力”说,皆是“形拳”的后天血气之功的“力”说。但是,正传的“形拳”虽是后天之功,亦以先天之神为体用,亦足以向机御变,因变致神。是因形练形,因是招熟,极至道成者。其妙存乎虚灵之人,其几速于影响,此“形拳”实亦入道之基。此亦与“形拳”的后天血气之功的练、体、用有本质的区别。
作者: yeyubuxiu    时间: 2017-3-13 16:38
楼主很有艺术范!
作者: 疯魔    时间: 2017-3-14 07:48
楼主的帖子实在是写得太好了。文笔流畅,修辞得体!
作者: laoxu3792    时间: 2017-3-18 09:45
收藏了,很不错的内容!
作者: zerojingkay    时间: 2017-3-22 15:53
收藏了,以后可能会用到!
作者: 苍悠婉    时间: 2017-3-23 00:06
鸟大了,什么林子都敢进啊!
作者: random    时间: 2017-4-3 17:01
楼上的别说的那么悲观好吧!
作者: 殳3301    时间: 2017-4-6 22:11
最近压力山大啊!
作者: 教父    时间: 2017-4-11 22:11
今天不想骂人!
作者: hacunamatata    时间: 2017-4-13 05:06
看帖、回帖、拿分、走人




欢迎光临 功夫网 (http://gfw520.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