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夫网

标题: 九步童子功 [打印本页]

作者: luolitian1208    时间: 2018-1-10 10:20
标题: 九步童子功
“九步童子功”系少林十大名宗粘衣闪翻门入门必修功法,少林门派一贯以不尚花架、唯求实用为宗旨,其功法亦是综合内外各家之特点,去其糟粕,取精用弘,研炼而成。
该功主要包括强体功、养生功、护身功三大类,按顺序分九步完成,统称九步童子功。其中强体功包括柔身术、力功、壮法以及九宫闪翻桩等功法。学者经过对这系列功法的习练,可以增强身体的柔韧性、力量性和灵敏性等各方面素质、以达到强身健体的目的。
养生功系并参佛道二家修炼养生妙法之软气功法。在习练时要求练功者尽消七情六欲,独以健身长寿为念,以达到胸宽腹实,内气充足的地步。主要由静功、动功、首功、肢功、十一节脏腑养护功等组成。
护身功,即武林中常说的“金钟罩”、“铁布衫”硬气功。它主要由童子金刚体及九步特绝功固法组成,它通过精、气、神三者的有机结合和巧妙运化,加之外练筋骨皮的锻炼,从而达到以意引气,以气摧力,可以产生超乎寻常的冲击力和抗击力,劈砖碎石,易如反掌,腹部支撑数吨重力,亦无惧色,如在指定部位,还可任尖锐物刺击,可任人拳打脚踢,其功力令人仰叹。
几百年来,少林九步童子功以其独特的技法与练法自成体系。然而界于旧社会武林界深存门户之见,“法不传六耳”,其真功秘技往往是孤线单承,故世人鲜见,知者甚少,竟濒于失传之危境。!
今逢振兴中华之尚武盛世,挖掘、整理、发扬光大古国文明遗产蔚然成风,观百家争鸣,群星竞辉,不胜热血沸腾!一种为抢救和继承祖国武功瑰宝之责任感,驱使我征得
少林粘衣闪翻门第十四代传人刘敬发先生应允,将所承技法逐一整理成文,并借《搏击》杂志之宝地公之于众,以飨读者。
萤虫献辉,不求名利,但乞海内名师高手不吝教诲。
童子金刚体功法内容
(一)静功部分(盘法)
第一法 松静童子桩 第二法 化气炼金丹 第三法 吐纳运丹法
(二)动功部分(法)
第一法 前推八马 第二法 倒拽九牛 第三法 大鹏展翅 第四法 举火烧天
第五法 双龙归洞 第六法 仙人指路 第七法 左右冲拳 第八法 金钢打坐
第九法 铁牛耕地 第十法 力劈华山 第十一法 一躬到地 第十二法 白鹤亮翊
(三) 功序安排
(一)静功部分(盘法)
第一法 松静童子桩
1.动作说明:
练功者两脚平行着地,与肩同宽,全身重量分落两足。两膝微屈,松腰圆裆,提肛收腹,头正颈直,口唇轻闭,舌尖轻抵上颚,闭目勾腮。虚灵顶劲,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
腋松腕,双手自然下垂,掌心向内。平心静气,自然呼吸。排除一切杂念,开始意守丹田,想象丹田部位有温火一团,温煦周身。
2.功理揭秘:;
“松静童子桩”是整套功法的起势,其功能在于达到心安神静,气息通顺,为下一步功序打好基础,其姿势的导引目的在于松,而松的目的在于求静,其功能虽有不同,但总起来说是循经导气。现将本法的秘点及其行练过程中提请注意的要点细述如下。
第一点是双足平立,足者,人体的最后部位,所谓顶天立地,顶天在百会,立地于涌泉。足乃根基也,必须深扎地下,而后方可枝繁叶茂。为了打好这一基础,有采取内八字或
外八字的,其随遇而安。本法采取两脚平行,脚趾向前之势,目的在于重心平分,达到吻合五趾与涌泉,使腰和尾闾不受压迫,给松腰奠定良好基础。
第二点是屈膝,膝关节是下体的重要支柱,承受身体重量的三分之二,为通足气血的主要关节,它因力之不足而遭受损害,以至形成关节炎,往往引起严重后果。膝节疏缓,不僵直,则利于气血的流通,乃合乎自然之势,屈有含蓄之意,直则易受外伤,是宜屈不宜直,屈则气易下沉,稳固若磐,直则无回旋之余地,易遭颠覆。
第三点是松腰,腰不松,气不能沉丹田。松腰即脊椎直立、松落。做法是肩上耸,立即下松,深吐一口气,则腰即松,松腰是全身放松的关键。真正做到松腰,则要骶骼松动,而骶骼为假关节,一般人不能活动,只有妇女怀孕晚期,此关节才能松张。不过,经常练习气功的人,元气充足了也可冲开此关节,此节一开丹田域界便可扩展,元气蓄积量亦倍增,可为日后通关奠定基础,对习练胸腹排打亦大有益处。
第四点是圆裆,圆裆的第一步动作是开膝;第二步是扣膝,与髋关节放松相结合,扣膝时提髋下则轻灵;第三步是吊裆,即提会阴和微提肛门。因裆的功能是使会阴穴不受压挤而又不敞开,达到气机畅通,“地户永闭”,气不外溢的目的。
第五点是收腹,即向内回收趾骨以上的小腹,不能使腹部肌肉紧张,收腹可帮助丹田元气内敛,加强内压促进内气周身运转。
第六点悬顶,头为六阳之首,即手、足太阳经,手、足阳明经,手、足少阳经,三阳之会,尽于头上。脑是身体各部的司令部,一切都由此发号施令。头顶如悬,悬则虚灵,“虚灵顶劲”,因此头必须摆正,头正而周身皆正。正顶虚悬不仅是周身中正,“斜中寓正”的关键,而且导引内气沿督脉直上百会,以养脑营神,使主宰全身活动的“司令”的机能增进,从而使人的精、气、神旺盛。另外悬顶在铁头功中亦是致关重要的。
第七点是闭目勾腮,要求目似垂帘,上眼皮自然下垂,但不要将眼闭死,眼闭死则上下眼皮紧张。微合双目,则神光内敛,内敛则安神、宁魂。眼光平视,平视则可调整颅腔静脉压,同时可以避免久行静功而易出现的垂头昏睡状态。勾腮者,下颌内收,头顶百会穴方可正悬,才能使呼吸通顺。
第八点是合唇舌抵上颚,唇齿轻轻合拢,臼齿咬住,则为气功升阳之法,合唇则内气不溢。舌舐上颚实际是舌舐内龈交,不要用力硬顶,应以轻轻接触为宜,以免舌头发硬和头晕,血脉不能畅通。它的作用一是起“鹊桥”作用,俗名“搭桥”。搭桥之意在勾通督任两脉,使其两脉内气连接在一起。督脉总督诸阳经,起下极之腧,并于脊里,上至风府,至头巅百会,循额至鼻柱;任脉总任诸阴经,起于胞宫,循会阴上行经关元、气海至承浆。两脉相通则阴阳交流,可以祛病延年,强身壮体。两脉合一至于鼻,止于口,以舌沟通,故名“鹊桥”。另外,在呼吸过程中,用舌点上颚,还可以避免灰尘直接入肺,保持清洁。
第九点是含胸拔背,含胸是含而不露,决不可挺胸,挺胸就要束腰,那是外家拳的姿势。胸椎部位向心虚含则要胸肋部外开,外开与内含构成的整体,就能使胸部放松。这样既可使胸部开扩,降心火于丹田,神气相抱,又可使胸肌不致紧张。拔背是使脊骨直立中正,关键在于垂肩,两肩平落,腰节伸直,胸与背是身躯的主干部分,前胸为阴,后背为阳,背要挺直,胸要虚含,这是一体两面,矛盾的统一和对立。含胸与拔背的功能在于安然心肺,心肺居于胸中,心主神明,又主血脉运行,胸腔开阔,脊背正直,则心安神静,肺c=
叶清朗。含胸拔背,胸背放松又利于任督二脉的通达。
第十点垂肩坠肘、虚腋松腕,练气功一般有两个重要的要领,一是要周身放松,二是要心静。放松就能达到运转自然,心静就能保持安定。如何能够保持周身放松,其关键在于肩,肩一松,两臂就自然下垂,如同晒衣服时,两肩挂在挂钩上,衣服的水就顺着流下去了。肩是上肢的主要关节,以肩领肘,以肘领手,一节放松,节节贯通。垂肩要将腋下虚空,关键在两肘尖向左右外开,注意不可溜肩,亦不能端肩,虚液则上肢气血流通。肘欲下坠则先要略屈,下坠感须注意到肘尖,下坠要悬空,否则会使肩肘重滞。松腕实际包括腕松、掌涵、指舒。松腕则使腕间腧穴贯通臂指,掌涵指舒拢是要自然伸屈,不可僵直,也不要曲指,掌涵指拢则气不外溢。
“松静童子桩”初看似动作简单,实则不然,其中奥妙万千,功理无穷,想真正练好,却决非易事。万事开头难,练功亦然,所以行者一定要细细体会,把功理搞透搞懂。
第二法 化气炼金丹
1.动作说明:
承上法姿势不动,以舌于口腔中上下搅动,漱聚唾液,分三小口咽下,并意想第一口唾液随呼气之后下降至咽部,第二口唾液随呼气之后下降至心窝处,第三口唾液随呼气后下降至丹田部位。咽至丹田部位的津液遇火化气,津与气合,润养周身。依法吞咽三十六次。应该注意的是,本法在行功过程中呼吸应始终保持自然舒畅,不论有无唾液或唾液的多少,皆应做以上意想和吞咽动作。
2.功理揭秘:
“赤龙搅海”是“化气炼金丹”的关键,系采纯阳之气,聚琼浆玉液于丹田。阴遇阳而化,阳得阴弥滋,久练则阴阳互化无穷,气液互生不止,从而使阴阳调和于中,气血旺盛于"
内,形神相亲,表里俱济。通行营卫,入于元宫,溉流五脏,灌济六府,益脾养心,百神和调,终身无患,生命不息。
咽津即通过舌舐口腔及漱口动作,刺激唾液分泌,然后将其吞下。这种导引方法始见于《内经》。《素问?刺法论遗篇》中记载道:“肾:有久病者,可以寅时面向南,净神不乱
思,闭气不息七遍,以引颈咽气顺之。如咽甚硬物,如此七遍后,饵舌下津令无数。”以“使人丁壮有颜色,去虫而牢齿也。《太上黄庭经》中亦载曰:“口为玉池太和宫,漱咽灵液灾不干。体生光华气香兰,却灭百邪玉炼颜,审能修之登广寒…”嵩山隐士太元先生亦于《太元气经》“行气诀”中著述道:“天地有泉源,非雷霆功则气不能润荡万物。人身有津液,非咽漱则无从溉五脏、蒙五彩……”此法倍受功家推崇,除上述记载外,南北朝陶弘景,隋代巢元方,唐代孙思邈,宋代刘河间,明代高濂,汪昂,石室道人,清代方开,以及少林祖师达摩,大文学家苏东坡,明太祖朱元璋之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等历代著名医学家、养生家、武功大师也都奉此法如瑰宝奇术,举不胜举。
口是产生唾液的地方,闭口鼓漱可刺激唾液分泌,现代医学研究证明,古之所谓“金津玉液”的唾液中却实含有很多抗病物质,能杀灭病毒性细菌,防止病从口入,唾液中还含有很多消化酶,有助于消化。因此,“赤龙搅海”“化气炼丹”是一个有充分科学依据的健体防病良方,同时也是润生真气的—千古秘计。
第三法 吐纳运丹法;
1.动作说明:
承“松静童子桩”姿势,停止吞津锻炼,将两手交叠按于腹部,左手在下,右手在上,左手劳宫穴正对下丹田。排尽杂念,意守丹田。呼吸由自然呼吸改为腹式呼吸,吸气时意想从腹腔中心点的脊后发出力量,直起腰杆,松开腹肌,大量吸气入腹脘中,好象气贴脊背向肛门送下去的样子,边吸边向下挤压,吸至小腹有向下压实之感,感到小腹充实、饱满、膨胀且舒适。吸气后,要屏息片刻,然后慢慢呼出。在呼吸吐纳的同时,还要意想腹中丹田处有一团温火随之膨缩运化。
2.功理揭秘:
呼吸锻炼,古称吐纳,亦称调息,众所周知调息乃“三调”之一,为练功中的重要环节。每一个人在每一时刻都在不断地呼吸着,正如古功家所言:“—呼一吸为一息,不呼不吸亦为息”这句话的意思是,在平常我们没有有意识地去注意呼吸,而在练习气功时,就要着意于呼吸的调整,仔细体会,认真品味,逐步掌握与自身情况相适应的呼吸方法,这就是吐纳锻炼。
世间凡有生命之物,无论是动物还是植物,亦不分天上、地下,抑或水中,皆离不开呼吸活动。如果没有吸氧排炭、吐故纳新,不断地进行新陈代谢,生命就无法延续。呼吸停止,就意味着生命的结束。足见呼吸活动的重要性。
然而吐纳锻炼也有着一套调整练习的过程,绝不是一蹴而成的,它要遵循这样几个原则:
首先,吐纳锻炼要在自然呼吸的基础上进行,要求做到松静自然、不紧张。清代李涵虚在《道窍谈》中说:“一呼一吸名曰一息,须顺其自然。”
其次,吐纳练习要循序渐进,万不可急于求成,要切记“莫忘莫助”。既不能忘记主动调整呼吸,同时也不可勉强对呼吸状态提出某种过分要求,而施加助力,即所谓以力代意。因为单纯追求呼吸,就会顾此失彼。
另外,深长细匀的呼吸是功夫的积累。所谓呼吸深长,就是使呼吸由浅短、次数多,而变成深长、次数少。平常人的呼吸,平均每分钟15至20次。久行功者,却可达到每分钟3至4次,更甚者可达l至2次,而不会感到气闷不适,仍是自然舒适,这样的功夫绝不是主观上硬拼出来的,而是日复一日积练而成的。
读者注意,“吐纳运丹法”在行练过程中必须遵循上述原则,否则,非但不能收到练功应得的收效,而且会背道而驰。下面再谈一下本法中所涉及的意守下丹田问题。
下丹田是指脐下l寸5分气海穴周围的一定面积或体积。此处正值人身之中央,和命门穴相对。气海穴,中华医学中认为是生气之源,人身真气从此而生,意守此处有加强元气、协调脏腑,通经活络、调和气血等作用。其它意守部位虽然各有其作用,但在作用的广泛性与重要性方面却与下丹田无法比拟。
实验证明,在功中所意守的部位,其血液循环量比非意守部位增加25%左右。下丹田这一部位面积比较大,并居人身之中央,在意守具体掌握上比较容易。另外,本法中用腹式呼吸,气贯丹田,因此意守此处也有助于腹式呼吸的形成和气贯丹田的实现,并能把意守呼吸和意守丹田自然地结合起来。d{
?天下武技网论坛 -- 天下武技网论坛,纯武技交流论坛,武友之家,防卫精品基地! 
意守时还要注意一个火候问题。火候,即意守时注意力的强度。火候适度,这在练功中是一大难题,不少人因火候掌握不当走了弯路。练功者必须在实践中亲身体验,自行调节,达到适宜。意守强度太小,杂念常较繁多,丹田就难以守住,意守强度过大,虽然杂念可以减少,但易招致头痛脑胀、精神过度紧张等偏差。怎样才算合适呢?古人在这方面体会尤深。他们主张“不可用心守,不可无意求,用心着相,无意落空,似守非守,绵绵若存。”这个原则是完全可以遵循的。练功初期意守火候比起“似守非守”应偏大点,这样可以帮助排尽杂念,但要以精神放松为度。在此基础上随着练功时间的延长可以逐渐减少其强度,而达到绵绵若存的程度。每次行功时的意守强度也不可千篇一律,若此次练功杂念较多,用意可强些,反之则弱些。
(二)动功部分(法)
第一法 前推八马
1.动作说明:
①两脚并步相靠成立正姿势。头正颈直,目视正前方,口微合,舌尖轻抵上腭,下颏微向里收。含胸,直腰拔背,蓄腹收臀。松肩,双臂自然下垂于身体两侧,十指自然并拢,中指贴近裤缝。平心静气,自然呼吸(如图1—1);
②承上动作,左脚向左侧平行跨出一步,略宽于肩,足尖略内扣成内八字步,十趾抓地,重心由上至下贯于双足。前胸微前挺,后臀收敛,双手后摆,内旋,挺肘坐腕,四指并拢,拇指分开,掌心斜向后下方。双目仍平视,头正颈直,精神贯注,全身上下霸劲贯一,此势谓之“霸势”。呼吸仍采用自然呼吸法(如图1—2);
③上动略停,双手外旋,屈肘,上提至两肋侧,掌心向上,指尖朝前,掌刃紧靠两肋部。同时配合缓缓吸气,吸气时小腹内收,胸部挺起(如图1—3);-WQ[z@
④紧接上动,双手内旋,掌心相对,指尖朝前,运劲于肩、臂、肘,由两肋侧呈直线向前平冲而出。下脚动作不变,同时配合喷气,气从鼻腔喷出,喷气时腹部外挺,气息短促,有火山进发之势(如图1—4);
⑤上动略停,双手外旋收至两肋侧,同时吸气(如图1—3);然后再做前冲动作,如此周而复始做九次即可。
2.功法要领:
本法在完成前冲动作时,要以意摧力,力达十指,双臂冲出时肘部不可疆挺,动作与呼吸要配合一致、协调自然。下肢动作要始终保持霸劲贯一,十趾内扣,稳若泰山,切不可随上肢动作而发摇摆抖动。
作者: 1054425290    时间: 2018-1-14 16:29
写得实在太好了,我唯一能做的就是默默顶贴!




欢迎光临 功夫网 (http://gfw520.com/) Powered by Discuz! X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