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gyzwjh 发表于 2017-10-23 09:02:01

武当六脉太极之-混元太极

一.序 言
太极拳法,为武当内家拳技,是武当传统功法中的“道与术合”之典范,太极拳法体现了武当拳法中“以武演道、以武入道、与道合真”的修持指导思想,为武当先祖当年对社会所做出的一大贡献。秘谱有云:
太极秘术演大千,内外双修证本源。
法传六脉示真本,真呈一气现统元。
先祖传下证真法,一脉宗风显大千。
三十六式混元术,护持丹砂结道缘。
元真显出玲珑体,文武同工见道玄。
内呈混元真吾象,外示金锋刚柔显。
神形俱妙显真本,先天真境号混元。
混元法证玄都律,阴阳倒错颠倒颠。
显化虚实生成体,秘隐刚柔五行全。
顾盼定守中宫土,引进落空九宫间。
金锋外显生成体,丹砂内敛结作乾。
混元法现玲珑地,太极象显天地间。
太极法合阴阳律,混元法证玲珑天。
从此世间存真迹,密演苍桑度有缘。
以上为混元太极之总诀,混元太极源于武当真宗丹脉“太乙混元大法”之脉系,为武当传统的六脉太极之一。武当内家功法之修持,乃以“武法与丹道合参,内功演于武途”为修持特色。它以“太乙事仙为根本”,以“混元炼气为手段”,以“太极演象而传宗”。因各宗功法异殊,所演示的形象各异,而形成不同的拳宗。
  混元太极,它是在混元内功中“武技演化”的基础上,历经“气摧形动、抻筋拔骨”的练形阶段后,修持者体内气机和畅而产生内导外行的行功,在运化中所产生的各种动力震动身心,动象渐如“行云流水”,内在则“中正圆活”,气畅则神融,运化纯熟而形成典范的式子,其劲路“沉雄博大、深厚圆活”,演示出此脉之独特的风格,混元太极拳由此而得之。
吾有缘得窥“混元内功”之玄妙,对武当传统的六脉太极中的“混元太极”略有心得,深体古人创法不易,传法更难。故不敢怀技自珍,同弟子将其整理出来,为弘扬历代武当先祖留下的这一脉绝学,谨作引玉之砖,求教于诸位前辈隐真,使其得以发扬光大,弘以广传,造福于世人。
   广清于九五年十月.于莞城中堂养真斋
二.混元太极总诀
谱 曰:太极秘术演大千,内外双修证本源。
法传六脉示真本,真呈一气现统元。
先祖传下证真法,一脉宗风显大千。
三十六式混元术,护持丹砂结道缘。
元真显出玲珑体,文武同工见道玄。
内呈混元真吾象,外示金锋刚柔显。
神形俱妙显真本,先天真境号混元。
混元法证玄都律,阴阳倒错颠倒颠。
显化虚实生成体,秘隐刚柔五行全。
顾盼定守中宫土,引进落空九宫间。
金锋外显生成体,丹砂内敛结作乾。
混元法现玲珑地,太极象显天地间。
太极法合阴阳律,混元法证玲珑天。
从此世间存真迹,密演苍桑度有缘。
一九九五年元月再录于滨城·证真草堂
三. 太极概说
太极拳术为武当内家传统拳技,考太极起源,虽宋代华山道祖“陈抟”首先画出了太极图,然太极拳的阴阳,易数思想,早见于道家的诸般经典中。汉唐时期所兴的“贤侠剑道”等尚武之风,更使道门中溶于武林精粹,渐而将其列于玄学秘技隐而不宣。武当太极拳约五百年前流入社会,向推三丰祖师为此术之创祖。按武当派言祖不言师的祖训,诸艺传承不记姓氏,不记年谱,仅以艺名记之。今天,我们已不能找到,当年祖师创拳传脉的更详细的证据了,但是;内家功夫,身证重于言证。言祖不言师的祖训,保留了内家拳技的神髓,而代有传宗。使后世的徒子法孙在挥拳习艺的过程中,完全可以从内功演化中,追溯到太极拳起源时的真实情况;野史中三丰祖师“夜梦玄帝授拳”的传说,在传统的内景功夫中也有相关的内函。但要全面,直接的揭示太极拳的奥秘,了解太极拳功夫的本来面目是必要的,而从太极拳的根缔....武当宗传内功中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实践,则是达此境界的惟一途径。
在传统的功夫中,太极拳术是内功演化于武途,太乙气化,“阴阳动静,反复变迁”而化为外象演为拳宗。而各支功法体系的不同,气化方式,状态和运行路线各异,所展现的各种不同的风姿。而武当传统的太极拳宗就根据个宗脉的功法所表现的不同风格而分支脉,即武当传统的六脉太极,即为“龙虎太极、乾元太极、六合太极、如意太极、混元太极、浑天太极”合而演为太极六宗。
太极拳的骨架由“棚、履、挤、按、采、列、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个字组成,这十三个字概括了太极拳的主要法则,不论那一宗太极拳,它在行功的过程中,手眼身法步及临敌对阵都体现着这十三个字的要义,而修持者的身体在体内气化状态下对肢体所产生的有规律的运化,随着功法的不同而各臻妙境,皆体现着十三式的神韵,这就是六脉太极的分野点。
值得注意的是,在太极拳的演练过程中,掌法的运用占了很大的比例,而以手握固成拳的姿势并不多见。那么;为什么不称“太极掌”而称“太极拳”呢?原来在传统的武学中“拳”是泛指一种徒手演练的功法形式,而非现代理解的“拳”字,在行功中,从手部的生理学理解,拳是由掌屈曲而成的,掌法在运化中包括了指法的“点、撮”及擒拿闭穴诸法,加上太极拳的上乘境界中的“哪里碰上用哪打”的身法运用,皆生于气达四梢,的自然演化,因此,掌法在变化上运胜于拳法,这也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内练之法”是太极拳的基础,手握成拳的姿势传统上称其为“锤”法,少林寺罗汉堂尚存有壁画“锤谱”即是佐证;武当派的“锤法”总归于“八法神锤”之脉系,而其列入太极拳的只有“太极五锤”之变化。
太极拳以十三式而成法,以阴阳互为,无极生太极的思想为理论内核,参以天地风云,日月雷电,以及飞禽走兽之神形,远取诸物,近取诸身。其中的“阴阳学说”更是其本质所在,所有这些内容,脱胎于道家的学术思想。正因为如此,几百年来把许多太极拳理论研究者导向了玄学的虚无飘渺,而俗传的拳家则沉迷于死功夫中而不究本来,太极真髓是渐传渐失了,武当派的先贤们从修真的内功实践,犹其是动功的修持中,体悟了阴阳二气在自身的循经运化及与自然界的相互关系,以元运化的方法,演出了太极拳这一精深的武技。并以此为基础建立了相应的理论体系,形成了即定的专业术语,这就使其完善为一门修持的实学,而不是清谈家的“坐而论道”了。可惜,数百年的尘烟掩埋了这一块璞玉的光华。当现代人再参研这些功诀时,实际的功夫体验与古谱中完美的境界,却越来越遥远了。
原始的太极十三势,一字是一字的用法,时间和空问的结合,构成了一个事物的立体运动,把十三势放在任何一个运动过程中,就使这种运动注入了太极的灵机,也就产生了太极拳的完整运化。时空的概念,体现了中华古老“易学”的深刻内涵。老一辈的太极名家,曾这样对人说;“你看我的一举一动,哪个动作来符合十三势的”?这是他们将太极的神髓完全融通以后,巳经达到了“法境长存”的境界!这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功夫高深的人,可以做到“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麝鹿兴于左而目不瞬”了。从这名话中我们还可以看到,正传的太极拳功夫,并无一定的套路,一气周流,赋予肢体以灵动,十三势使其归于太极的法度,无论元气怎样翻腾,跳不出这个规矩,以至日久功深,归于无为而无不为的化境。这就如水本无形,是器物使其定形。气于力合,产生了太极拳各种内劲,拳诀中云;“太极阴阳少人修,吞吐开合问刚柔”,阴阳两种对立气质的运化,是产生内劲的源泉。此中演出“惊、弹、崩、炸,拧、裹、钻、翻,抽撤连环...” 今人但知“松、静、缓、柔”就是太极拳,而不知这只是“太极拳”的一个方面而巳。“太极拳”能练至“运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境界的巳少有,又有几人可练至“运劲如百练钢,何坚不摧”的内家真力?皆知“缓如行云流水”,又有几人知道太极拳也“快似急风闪电”?但知有“四两拔千斤”之妙,又有谁肯去参悟“练成千斤力,只费四两功”的道理呢?矛盾总是双方对立依存的,否则太极图中的“阴阳鱼”,又为何要是“一黑一白”的一两相缠绕呢?
一切的一切,症结在于本末倒置了,人为编撰的套路,不是根据气机自然运化的规律而行拳,仅可活血健身,而久积则易招气机纠结之弊,不可不慎也!十三势讲的是用法和要求,走的是证道修身的路子。而内功气化之道,以内练入手,演出拳技致气畅神融,经脉通畅后,归宗于十三势是水到渠成的事。太极拳本属太乙神功中的一部分,单独以十三势为究竟,而没有传统玄门功夫的学养,是取枝叶而去根本的做法,殊不是取也。
武术野史上,于明朝永年间,曾有“九脉合真,封真五百”的盛事,使正宗的内家功法,未能广传于世。数百年以后,当太极拳走向社会的时候,它的真正功夫内密,尚封藏于八百里青苍的武当山中。降至明末清初,社会的浩劫,太极密术至此方荡散人间。
四.混元太极功理述真
混元太极拳,传于武当太乙门内《太乙混元大法》,是武当传统的六脉太极的一支。“太极拳法”自三丰祖创,按武当正传,诸艺承传不记姓,不追年谱,仅以艺名传世。正宗的武当内家拳法,乃内功演于武途,以“太乙事仙”为根本,以“混元练气”为手段,以“太极演象”而传宗。仅就太极演象而言,阴阳动静,反复变迁,演为外象而成拳路,而各宗功法异殊,所演示的形象各异,而形成不同的拳宗,故各宗按其功夫体系,及表现的风格而分枝脉,按传统计有六支:龙虎太极、六合太极、乾元太极、混元太极、浑天太极、如意太极,合为传统的六脉之学。
混元太极,它是在混元内功武技演化基础上,历经气摧形动,抻筋拔骨的练形阶段后,气机和畅,内导外行,运化中产生各种动力震动身心,动象渐如“行云流水”,内在则中正圆活,气畅神融,进一步运化纯熟,形成典范的式子,对诸式的武技内涵体悟通透,内气循阴阳二经牵缠运转而归宗于十三势,形成典范的拳势,形成其独特的风格,其劲路沉雄博大,深厚圆活,演示出此脉风格,混元太极由此而得之。
如此,不识混元之象,难尽斯术之妙也,凡武当正宗,皆言拳功相合,譬如大树,功是根本,拳乃枝叶。唐人魏征云:求术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运者,必浚其泉源。然则,混元者何?曰:元阴、元阳化合之谓也。乾坤之大,日为阳极,月为阴极,以字会意,“日月”二字左右相合为“明”字,故混元者;元明之道也。《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载:“夫大道元妙出于自然,生于无生,先于无先,诞于宝洞,陶育乾坤,号曰;无上正真之道,神奇微妙不可得名”又载“...太上老君者,混元皇帝也,乃生于无始,起于无因,为万道之先,元气之祖也..可见,混元之象,正是老子所谓;“恍兮忽兮,窍兮冥兮,其中有‘精’”,的先天真一之境也。若人将体内的元阴、元阳打成一片,则能步入此境。易图(如图一所示),此乃宏观,是后天返先天之学;以微而观之,则一气周流无处不达,何处无阴阳?亦何处不混元?三丰祖师有诀云:“流珠灌养灵根性,修道之人知不知?”此流珠即言混元内功中“气聚成形”升华而成的太乙混元流珠。在外若将“日、月”,上、下相合则为“易”字,而“简易、变易、不易”为易之三相。太乙者,太乃至大,乙古字则为“S”,是太极图中的原始形态,以图演易理。言变化无穷则号“太极”,故太极拳内藏“鬼神莫测”之变。一个太极图武学、丹法巳俱备于中,昔江湖言内家乃仙术,信乎!混元太极,内成混元之象,外显太极之变,此宗巍然而立焉。
混元太极拳,既由“混元内功”所演化,其风格特点亦有别于社会常见的太极拳,它讲究“重意不重形”,所谓重意者,意为真意,即拳谚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行功时,需先入境,此入境非指修持中的入静及存想、意守之类,而只要练拳时把身体稳一稳,神略一凝即可,这一稳、一凝看似简单,实已是先后天之判矣。凡人每天在世务中奔忙,思想亦无刻得停,练功之初,躯体从劳禄中一停住,神识随之一刹,这一刻,正是“一念刚住,百念未生的虚空之境”,道书有云:“能与虚空同体,故能与虚空同寿”,此时混元内功萌动,随之行拳,身心能全溶入意境,信手挥洒皆能成拳,一招一式皆合法度,若如俗传之入静、意守等,则已错失先机,而坠入后天造作了。练功有素者能在日常生活中不期然而然地进入这一境界,和光同尘,此乃圆融入世之法,是俗世修持之最平易者,亦最难者,为混元内功中“神形俱妙”之境,此时一灵独照,外形自然动静无碍,无过无不及乃有大成。
至若理法,武当内家言“法无定法,有法之极,归于无法”,而法由理生,理由心悟,故能理法精透。混元太极拳重理不重法者,盖理通、法自修,不言而喻之事也。讲功夫讲的是“功理、拳理”,其实,太极拳的原始骨架,就是十三个字“棚、捋、挤、按、采、列、肘、靠、顾、盼、定、中、守”。这十三字概括了太极拳的基本劲路和技击心法,古传的太极拳,并无套路,纯以气机运化,一任天然,出于道功,按内功修为的内涵不同而演为六脉风采,但外在均体现太极拳的神韵。武当名宿关亨九老先生在其《武当修真密笈》中言道;“....合成太极十三势,此外并无套路,因之过于深奥而玄虚,令人无从下手,虽有后人依据十三势编成套路,(即太极拳)便于行功,然已失去十三势的本来面目”。是的,本来按照传统的武当功夫,以内功入手,演为武技至经脉通畅,归宗于十三势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武当派门户深隐,门规有“......不传叵测之人,以防乱世”之语,太极拳的面貌,直至约五百年前,才由道人们逐渐传入社会,但仅把拳架留下,而内功心法至今隐而不宣,虽然如此,自太极拳流传出以来,它的健身价值,已为无数的爱好者带来了身心健康,而拳架运行气血,外导内行的锻练,亦造就了不少武林高手,这不能不说是武当派对社会的一大贡献。
哪么,传统的“混元太极”又是怎样的一种风貌呢?按门内所传,混元太极起自混元真境,聚而后发,混沌初开启动拳势,劈开混沌,自然分出阴阳二极,术语称之为“二仪歧分”,二极相互牵缠,遂演出太极之形,以真意行气,以球为用,掌分八法,力发十干。掌分八法分“乾、坎、艮、震、巽、离、坤、兑”,掌分八门乃能照顾八方;力发十干为“戊己、丙丁、甲乙、壬癸、庚辛”,以混元内力故,力发十干乃功至必然,随心所运,力点之变而已。身形缓如行云流水,快似急风闪电,而随便每一动一静,皆与十三势相符,此先天气化之功,非人力所能为也,不修内功,焉有此为?因此,一个拳种的基本功,决定了这种拳的风格,但单靠操拳,是难以在实质上体现拳法的风格的,也就难以达到拳法的最境界。这如比习字,要把字写好,必须在横、竖、撇、挎、等基本笔划求,每一笔划的“形式、排布”,是构成一篇字的关键因素,同样的,太极拳的基本功,不可能在套路的操练中获得,拳路的运化是按先天气化而运,人天同易,每时每地都不同,一个劲可以是几十个招式,也可千招百招用的是同一个劲。由此可见,混元内功中的十个式子,是混元太极的拳母,十式中的手、眼、身、法、步已体现了混元太极的内在要素,其穿插、分化、环环相套即为混元太极,这本来是如把八个基本笔划随意组合成不同的字一样简单的事情,关键在得法,悟法而已(详参拙文《太乙混元球武技释密》)。
于此,混元太极的意、理、法可明矣。武当的太极拳自五百年前由道门流出社会以来,形成社会上众多学说,诸家各执一得诠释此学,至今太极拳论著已汗牛充栋,此亦足证太极学的博大精深,它高深的理论和超凡的境界,吸引了世上无数爱好此道者探索其精髓,形成广泛的社会基础,但相形之下,随着人们不断的编撰新套路,注解拳理,而实际的功夫体验与完美的境界,却离人们越来越遥运了,“一年着熟,三年始懂劲,十年太极还出不了门”,年表的后学者不断的拢涉,但他们太难脱出这“人为的拳架束缚”了!由是观之,太极拳发展至今,是兴耶?衰耶?
早在五十年代,著名气功医师周潜川先生即指出:后世练太极拳的人偏重套路,动作虽花巧好看,但是已失太极原貌,而且有勃养生,因为人编撰的套路并非按天然气机而运化,气脉纠结不清,往往三阳经先行,三阴迟滞,阴阳失衡以至虚阴上逆做成偏差,晚年方显出症候,每见患高血压,消渴症者,虽脸如涂朱,其实苦不堪言。故周先生当年已大声疾呼,希望恢复三丰祖师所传太极十三式原貌,可惜,十年浩劫期间,周先生死于冤狱,此说未得广传。(见周先生著《气功药饵疗法及救治偏差手术》)吾闻古诗云:“嘤其鸣矣,求其友声”,愿我神州同道,能携手阐扬武当太极之真谛,则幸甚矣。
刘铁成传授.弟子梁志明整理 甲戌年元月十七日

zouming00123 发表于 2017-10-24 23:30:19

我和我的小伙伴都惊呆了!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当六脉太极之-混元太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