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zdcbsz 发表于 2018-11-22 10:24:25

武当太极拳行功心悟-林泉宝

一、寻觅明师
余年轻时喜好中医及诸内家拳术,常拜名师学艺练功。如六台八法。太极、形意。八卦等拳术,得其大概;自以为功夫了得。后70年工作变迁,支内去陕西咸阳;曾与一些朋友推手比试,常常动辄颁跌,才知自己之所学,皆是花架子,绝不起实战的考验,可谓外无御敌之术,内元修持之道。于是决心寻觅明师高人,咸阳有李宗友(武当赵堡大极拳郑悟清门下高足)、杜今桂(形意攀高手李存义门下)、西安陈立清(陈式太极拳小架代表);焦明德(梅花拳,人称梅花焦),郑悟清,候春秀(武当赵堡太极拳一代宗师与郑伯英先生,分别为大、中、小三种架子的代表人物;功夫独厚,享有盛誉,同时形成了赵堡太极拳在西安的三足鼎立之势,也是赵堡太极的一支重要力量)。赵堡太极拳很有潜力,而且是太极拳的主脉,余拜郑悟清、李宗友老师学习赵堡太极拳,经老师悉心指点,及自己的刻苦练习,终系得太极真谛(行功丹法)。行功丹法是性命双修、内外互练的一种行功方法,张三丰在秘诀中云:“若得太极拳法,不知行功之奥妙,挚直不顽,此无异炼丹不采药,采药不炼丹,莫道不能登长生大道,即外面功夫,亦不能成就。”所以说练拳即是修道,练太极的过程即是气功修炼的过程。正如王宗岳拳论中说:“虽变化万端:而理一贯,由着熟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矣,然非功久不能豁然贯通。”
75年后我们得知俟春秀老师已退休,在西安教太极拳,侯老师是赵堡太极拳传人张敬芝先生所授,张敬芝先生系张家一族后裔。由张彦?张汉?张金海?张敬芝。侯老师擅长采拿手法和散打术,其推手中具有丰富的技法,环环相扣,巧妙变着,冷脆快狠,连珠炮动,尤其以乱环手法的施用堪称一绝。1937年老师因躲避战乱,先到陕西宝鸡做生意,后因与警察发生冲突,只身用一条扁担与父多名警察打遍一条街,传为佳话,旋即逃至西安,解放后一直在三轮车工会工作。我们诸侯老师来咸阳教拳,每周六、日在咸阳公园教拳,并教授推手与散打,侯老师的推手特点是;发劲时冷脆快狠,放人时轻灵利索,手到脚到干脆洒脱。在推手运用上有上。中、下三盘四十八法密技,即上盘十六法:棚、持、挤、按、采、例、肘、靠、攥、扣、锁、撅、叠、挫、扯、掷;中盘十六法:起、落、迸、退、腾、闪、圆、转、含、拨、通、挺、环、管、吞、吐;下盘十六法;缠、跪、挑、镣、劈、壁、挂、蹬、勾、掰、截、点、绷、跳、滚、卷共四十八法。每盘前八法为明法,后八法为暗法,另外还有“手上的串子,脚下的绊子”(串子:主要是指来拿折别之手法类:绊子:是指缠跪挑撂、封套退插之腿法类。侯老师所教的太极为武当赵堡三合一太极拳,其特点为把架子、推手。散打三者融于拳架之中。)
78年李宗友老师退休回成都,80年我回上海,其间得识上海著名武术家杨帮泰先生,杨先生是解放初期在西安拜郑伯英为老师。为郑们英先生门内凝子,并精通形意,八封,通背拳。初次见面在人民广场;杨先生原籍河南,性格热情豪爽。刚见面;杨先生即说;“咱们初次见面,人不亲拳余。”因为我们都是赵堡太极拳的弟子,他练的是大架,我练的是中架,从此我们相交莫逆;经常在他家畅谈,杨先生对赵堡太极拳的历史,名人款事了如指掌,谈起来无所不知,如数家珍。除了叙谈之外,我们经常在人民公园切磋拳艺及散打和推手,在技法的运用上常请教于杨先生。82年前后,有一位姓金的太极拳名师,登门拜访杨先生,其是陈照查先生门下弟子,善推手,并从学于杨、吴式太极高手,如马老前辈等学过推手。杨先生是个热心人,无门派之间,欣然应允,那天我正好也在人民公园,金老师向杨老师求教,双方盘圈子投手,我们又叫搭手,赵堡太极拳的推手方法与陈式相似,均为上下步推手法。杨老师一个用招,一个挣脱,二人相持约20分钟,金老师虽能走脱但招式强硬勉强,尤其不能每招定化,杨老师也显得拖泥带水,用招不灵,两位老师都已是60开外的人了,双方满面通红,额头冒汗,气喘吁吁,其时势成骑虎难下。于是我站起身来说:“杨老师,我来向金老师请教。”杨老师正好顺势下台。我与金老师搭手盘圈,两围过后,起手一个探马式;金老帅随即飞跃出去。式如栽葱。金老师从地上缓缓站起,面露慢色;但犹作镇定走上村来说:‘你刚才一招是如何打的,我没看清楚。”于是我把左手一人。‘来吧。”当金老师刚搭上我的手臂,我和也甫转圈,直接在原地反掌.金老师随即又跌倒。其实我运用的正是侯老师的稳准冷脆手法,在圆的切线上;使对手无法走脱,攻其元救。
二、太极拳与技击
太极拳推手是太极拳技法训练的重要手段,它以拳架为基础,通过推手来验证拳架用法的准确度,两者相辅相成;起到相互促进的作用,同时又是相互制约,缺一不可,也是太极拳训练的特殊手法。当太极拳练到由精熟而横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的阶段时,即可达到周身透空,虚灵莫测,发人于无形之中,一触即出,甚至凌空弹放的高乘境界。
在我与前辈们推手时,虽然老师没有用多大的力量,但他有强大的内劲,沾粘连随使你无法走脱,进退不能。引之使你不得不来,去之使你不得不去。郑幅清老师有一弟子名叫刘瑞,不时想试一试老师的本领,有一次乘老师不注意的时候,在老师身后冷不防朝其后脑猛击一掌,只听得老师“哼”的一声,刘已飞跌在他的床上,后脑技在墙上,起了一个枣大的包。又有一次刘瑞与老师推手,他又想偷袭一下,在两人搭手转圈时,但推到他左时时,猛然进招偷袭在助,刚觉打上,又听“哼”一声。刘瑞已换了郑老师的一记转身靠,其速度迅雷不及掩耳,当时差点吐血,好几个月后才恢复过来。郑老师对刘瑞说:“推手时不要猛进、输进,一快一猛我就顾不上你的安全了。”所以说郑老师身体各个部位,甚至身后,如不打招呼,都是碰不得的,一碰就会挨打。
侯春秀老师也有很多这样的实例,记得有一次侯老师蹲在地上与人下棋,一位平时相处甚密的朋友,从背后轻手轻脚的靠近想把他抱起来,刚一接触将抱未拖时,只见候老师“哼’的一声,猛的一个穿心肘,把那位朋友打翻在地,面色苍白,口吐白沫,透不过气来。当即推拿按摩,点穴急救,许久才缓过气来,事后老师说;“最忌乘人不备时突然偷袭,虽是玩耍,弄不好要出人命的。”
有一次我在咸阳公园的渭河边上与老师练习太极推手,我问老师:“闪速背这一招怎么用?”老师说:“闪通背可打四面八方,有擒拿。采。多种劲别的用法。”我又问:“何谓‘通背’?”我以为这是一般的发劲,那知我话音刚落,老师用左手封住我双手,右手从海地抄起,我整个身体离地,从老师的背脊头顶飞跃出去,当时惊出一身冷汗,幸好河边全是厚厚的沙地,居然没有一点受伤,当时老师
也快万岁了,我似36岁,确实显示了老师太极功夫迅、猛、狠、准的高水平。又有一次我与老师练投手,刚搭手我就来了一个迎面靠,想来一个突然袭击,靠法是太极拳短距离的击打法,也是太极拳独有的超短距离的较量,如果对方被击中也是有相当威力的。没有想到在我将拨本挨时,侯老师转身轻轻一拨,我就斜飞出去,老师的听、化、拿、发,引进落空、千变万化、随心所欲。得心应手,已经到了出神入化的高层境界,处处时时可以控制对方,随时使对方应手跌到。
有人说太极拳的动作柔软缓慢,养生锻炼犹可,若技击散打速度迟缓,无法胜人。其实这是一种错误的看法。太极拳在推手。散打时的运用,其速度相当神速,拳论中说:’‘彼不动,已不动,彼未动已先动。’忧其在散手其速度更迅,往往是我意在先,后发先至,直接进击,太极推手时常以半圈化半圈发。散打时运用哪里近,哪里发,速度是后发先至。以上所介绍的一些实例中,老师的听、化。拿、发已经达到了出神入化的阶段,在推手中则“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在速度上是后发先至。所以有人认为太极拳的动作缓慢,起步出手一定迟缓。其实太极拳是以:“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级应。”可快可侵,它是在仲舒体静的松柔中,依靠形神合一所锻炼出来的一种极柔软。极钢坚,可谓柔中带刚的一种内劲,太极拳之柔,宛如和风细雨,太极拳之刚,如若雷霆万钧,在与人交手中具有见之抓妇。夺之如虎的威力。
我平素不喜与人争吵,常常以理待人,即使遇到不平之事也尽量谦让,宁可自己吃点亏。但有时也有不可避免之事找上门来。记得去年有一天我回家煮饭,平时我有一个习惯,回家后总要把厨房内的两只鸟笼挂到北面的窗外,喂食逗玩。当我正准备回去作饭时,从楼上走下一人,径直走到我窗前,冲我吼叫:“你看什么?“我看我的八哥。”我平静的说,“你再说一边,打死你这个X养的。”我感觉到情况不妙,对方盛气凌人,有意挑衅,而且面有杀气,但仍然平静的说:“我真的看鸟。”“你敢再讲,打死你这个X的。”它已显得穷凶极恶,起拳向我遇来,此时已忍无可忍。退无可退之路,说时迟,那时快,在挑衅者起拳猛击我头部时,突然我内劲猝发,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将挑衅者击出二三米外,四脚朝天,后来得知此人35岁左右,经常酒后闹事,自持有力,又能打架。而我以花甲之年,能如此迅捷,我想必定是长期修炼太极拳的缘故,不仅感触灵敏,即轻灵柔软,又浑厚刚健,它是一种蕴于内的力量,是一种运劲如百练刚,无坚不摧的内劲。当挑衅者起拳向我冲来,就在这一瞬间,一步之遥,我以比他短的时间未到他,正是所谓:“被不动,己不动,。彼未动,己先动。”当他刚接触我的皮毛,我的内劲已穿透技之筋骨,所以太极拳之迅猛决不亚于其它拳种。以上只是说明太极拳在推手、散打中的速度和运用,并不能说我的功夫有多么高。那位挑衅者,酒后闹事,自持力壮,倘若他具有了得功夫,亦该谦虚礼让,俗话说。“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持有功夫就欺压弱小,在武术界中只能说是败类,所以在本门老师有严格的传授规定,对学生多年考察才收为八门弟子。武当赵堡太极拳有四不传。
(一)心险好斗者不传
(二)人格低卑者不传
(三)贪酒好色者不传
(四)轻露卖弄者不传
三、太极拳与气功
太极拳是气功拳,也是在一定理论指导下的拳。它是一种内外结合愈练愈精的气功。练习太极拳的过程,就是气功修炼的过程,所以说太极拳运动进入高层次、高水平就必须结合气功(内功)进行修炼。太极拳理论是道家文化的典范,数百年来自张三丰、王宗岳、蒋发传至赵堡邢喜怀之后,又发展出陈、吴、杨、武、孙等各种流派的太极拳,又总结了太极拳的理论与经验,各流派中名人辈出,代有传人。
太极拳的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练虚和道。这是太极拳在内功修炼方面所要达到的境界,也就是实现人体小宇宙与整个大宇宙同步共振共频,达到天人合一的最高境界,不断吸取宇宙的能量,充实和积累自身的元气,提高生命的质量,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吾以多年练习太极拳的亲身经验,体会到内功的实践必须与理论结合起来,步步深入,才能提高自己内功水平。大部分太极拳练习者只注重招式,而真正能领悟到太极拳之真谛者,为数不多,可谓凤毛麟胶。其关键是缺乏对太极拳内功修持方法的了解。太极拳蕴含了深奥的理论和独特的修炼方法,历代都是密传口授,可谓“入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如果老师虚有其名,那么在学习太极拳的过程中,很难领悟太极拳的精髓,也就是没有老师的指点,也很难到达出神火化的境界,因为老师在长期的修炼过程中,得到前辈的精髓,结合自身的体验,由着熟而渐悟懂劲,逐渐领悟其中的奥秘,直至大彻大悟,从而进入太极拳的虚灵神明阶段,懂劲后愈练愈精,达到以不变应万变的阶段。因此老师的水平是否合格,是学好太极拳的关键之一。
武当赵堡太极拳博大精深,玄奥奇妙,练拳即是修道。太极拳是以心意合一、形神合一、天人合一,达到此境界时则可感知生灵之妙语,天地万物之理,亦即是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太极拳是内家拳的一再t。,也是修炼气功的拳术。太极拳与气功一样可以修身养性,健全体魄,通过内练“精、气、神”,外练“筋。骨、皮”,来培养元气,凝练真气,达到熏肤充身、健康长寿的目的,这里介绍一下如何练习太极拳内功。
一、以势导气
太极拳有许多动作与气功某些动功的要求一样。它是通过外形动作来达到内在的气血运行。王宗岳在《拳论》中说:“以气运身,务分顺遂,乃能便利从心。”也就是要使气浑身运行周流,但必须姿势正确,符合规矩,而且要求上下相随左右逢源、处处顺遂。鼓荡活泼、身动气随,这样才能以势导气而便利从心了。
二、呼吸引导
太极拳往往采用腹式呼吸和自然呼吸二种。初练者以自然呼吸为佳,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时,则以潜瓜式呼吸为主,则与气功以后天练先天,以光天为后天是一致的。其方法是: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隆起外凸,通过细、匀、深、长的腹式呼吸,可促使中气升降、开合,达到练气、养气,所谓“气以直养而无害”之目的。
三、阴阳虚实
太极拳的变化奥妙尽在阴阳虚实之运用。阴阳是太极的宗旨,使人体生命活动保持统一的协调过程,这对太极拳来说,是运用不断变化虚实的手段,达到气血畅通之目的。练功走架不但要注重神舒体静,分清架子的虚实转换,配合升降、开合的运动,内气自感流畅,处处有圆活之趣,处处有虚有实。再进一步,虚中有实,实中有虚,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也即实非全然占煞(实中有虚),虚非全然无力(虚中有实),此时能体会到“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这是气在体内运行的缘故。
四、以意行气
太极拳是以意识来指挥内气的运行,所谓“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在练拳的过程中,通过虚实转换,姿势开会,运用心意使气缓缓流行于骨肉的内外之间,做到意到气到。要求意念集中、思想宁静、即正确又活泼、松静自然、轻灵沉稳。以意行气是意念专注于动作,并不注重于气的运行,这样才能使动作洒脱、转换轻灵,所谓“气遍身躯不少”,可以证到。
五、太极内功与气功治疗
笔者自80年后在上海作过一些有关气功的调查,当时流行的气功的功法有几十种,并公开教授功法,形成了气功的高潮。气功因简单易学容易被人接受,受到群众的欢迎。同时出现了一些奇特的现象,如自发动功、气功引动、发放外气等。当时气功发展很快,在宣传方面也各有特色。余在1982年曾任“上海大众卫生报”的特约记者,负责介绍各种流派气功的功理功法,以及太极拳与练功等方面的内容。期间也认识了许多气功界的人物,在这些气功师当中,原先练习武术的占了很大的比例,北其太极门的比例较大,有的各自创造了功法,如杨式太极拳的沈洪训,创编了“五息功”,吴式太极拳的李立群,创编了“倒步功”。有的还把太极拳的几个招式,改编成了气功功法。
其实太极拳的内功与气功一样,余曾发现有些练习太极拳内功较好的气功师,与一般气功师发放的外气相比较,可谓有过之而无不及,所以说太极拳即是气功的拳。
练习太极拳是否需要再练其它气功,其实大可不必,因为太极拳的修练,只要得法自可到达最高层次,即出神入化的神明境界。
发放外气通常需要掌握强、弱、缓、急,如何运用是根据病情需要而定,一摊有五种。
1、外气内收、内气外放法。这是在天人合一,与自然界交融的基础上,吸引宇宙之精气(能量),随即发放到病人身上,作用于患者病灶,起到治病的效果。这种方法对气功师的内气消耗较少,关闭丹田内气,不使用丹目的储能。
2.内气按摩法。息后、归丹,再由丹田输送能置于指掌,由手指或掌发功布气,作用于患者身上病灶,一般使用少量的元气,以柔和之气打通患者颁络,疏导其结涩部位,达到以通为治。3、引导疏通法。气功使用自己内功发气,作用于患者病灶,疏导引气,排解患者的病气,也叫疏泻法,气功是需要消耗少量的元气。
4.补元益气法。患者命门火衰,肾虚便据,久病虚脱,在外气治疗的作用上,必须充实患者的真气,给予适当的补养充气。当气功师发功后,病人精神面色好转,气功帅必须消耗较多的能量。
5、强功放气法。病人各种痫症,如急性腰痛、头痛、胃病等以及严重瘀塞,气功师必须用强劲,及调动丹田内气,以哼哈发声,发功于患者病灶,使痛点缓解,肿块消失,效果如何取决于气功师的内功。强功发气对气功师的消耗极大,一般不宜多用。
上述1?的几种发放外气的运用,其实也是能量转换调节强弱的,种方法。犹如电风扇之开关一样,有快中慢的调节,如第一档,外气内收、内气外放法,此仅转化天地之气为我所用,所以消耗极少。2?档,是需要消耗丹田的元气,气功师以自身的元气作用于患者,一般不直接接触病人,而以外气作内脏按摩,需要消耗一定的能量。4档,外气发放速度较快,用自己的内功扶助病人的正气,需要消耗较大的能量。第5档,是大能量的释放,气功师能在短时间内耗尽储能,发功时猛吐“哼哈”之声,这是聚集内气激发强功的一种方法。如果储能耗尽,应该立即停止发功,设法接气补充能量,如果耗尽内气再作发功,尤其是强功,则消耗的不是储能,而是先天之元气,是脏腑之精气,这是很危险的,发功者常会昏倒。所以我把发功分为慢速、中速、中快速、快速,因所用这气强弱有别,并且根据病人的病情选用相应的方法,这些全凭。心意调节,太极拳练到一定的层次,气随意至,两掌气感极强,运转自如。而太极拳内功的高低,也是依聚气和储能之多少而定。
气功治病并不神秘,但气功师需要有一定的内功基础,并必须精通中医理论,博览各种医学书籍,运用气功的优点和其它各种有效的治疗方法相结合来医治各种疾病,当然气功治病和其它医学疗法一样有其一定的局限性,不是什么病都可以治好的。
有人说气功疗法是心理暗示,不存在外气的作用。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发放外气于病人身上的作用,以及伴有的各种各样的感觉,治愈众多患者决不无虚言。笔者曾对一些病人作过一些测试,有一王姓的病人,患有网球肘,稍按即痛,不能拿取重物,余以剑指示意发功患处;并以“哼哈”之声助功,发完后再询问病人痛否,按痛处仍疼痛难忍。稍后我与他闲聊琐事;再问他现在感觉如何,并以手按其病点,已不觉得怎样疼痛了,他觉得很惊奇,怎么一下子不痛了,他说:“刚才见你发功时仍疼痛不已,现在不见你发功反而不痛了,这是什么道理’我说:“原先示意发功,并吐气助功,其实并未发功,故病灶仍疼,后在与你聊天时乘你不知不觉给你发了功,故疼痛止住。”这说明外气治病有其实质的作用,并不主要依靠暗示,主要靠的是内功的深浅。如果只会用暗示来治病,那么只能说是糊弄别人了。
86年与在上海气功康复门诊治病,主治眼病专科,尤以青少年近视眼颇多,余治病先以穴位点按,继之发放外气。病人接受治疗后顿觉眼目清明,视力明显上升。气功治病颇见成效。使我信心大增。气功不但要治疗常见病,还要治疗疑难杂症。
87年我治疗一位来自日本的病人,她叫松木和代,86年身患疾病,患有高血压病,平时食欲不振、精神萎靡、形容推淬,后经日本医院检查,发现肝脏外有一鸽蛋样的肿瘤,在日本多方医治无效,病情不断发展,松木夫人感到绝望,对生活失去信心,后来听人说中国的气功很神秘,不妨试试看,也许可以有效。最后她决定到中国来,把家中的一些事物交待别人,决心如果治不好就死在中国算了。后来经上海电视台的一位朋友介绍,于87年5月来我处治疗,现其神态优愁抑郁,经辩证其为肝气郁结、脾胃虚弱。治疗重点疏通肝经。并以内功攻其瘀结。治疗数次后.病人明显好转,精神恢复。胃口渐开;面色红润,每次在肝区发功,病人明显有蠕动的感觉。后回日本,亲友们见了都大吃一惊,松水夫人气色大为好转,再经医院检查,已无肿瘤。88年我去日本为其亲戚朋友作气功治病,并传授武当太极气功。松木夫人现今近七十岁,身体健康,一还经常到上海来。她常对人说:“林医生是我的恩人,我的性命是林医生救我的。”
98年我治疗一位叫孙明发的病人,他家住上海市宝山区。来我处治疗前,他自觉心脏前区闷病异常,午后加剧,在各大小医院治疗毫无效果,自我感觉身体一天比一天差,体虚乏力,而容憔悴。病人以前是出租汽车司机,因病停业,后又卖掉汽车,医药费用去数万元,毫无起色,其母常为其久治不愈暗自哭泣。听说气功可以治病,抱着希望有姐姐陪同前来。开始因其在前胸部有闷痛,故以内功发气强力疏导,五次治疗未见效果,后来我在其督脉央脊仔细检查,我发现病人身柱穴及胸推7?棘突下有压痛感,余以点穴发功,强功发向椎体内,数次后其症大减,呼吸也觉通畅,神色逐渐好转,第二疗程后基本痊愈。本病前者治疗无效,症状虽表现在前胸部位,其病因则在脊椎,以内功发放外气,打通脊椎理气活血,疏通经络,发动后压痛点显著减轻,胸闷气涩也顿觉轻松,所以治病要知其症结,不能盲目治疗,因证施功,轻重缓急,各有其法。许多来我处治疗的病人,大都是疑难杂症,走遍了许多医院,最后才把希望寄托于气功上,如果没有深厚的功底,精湛的医道,很难手到病治。
太极拳之内功治病与气功一样,尤其修持到精气神的统一,到了虚灵神明的阶段,其发功不在于星之多少,而以我之气与彼之气相接,以我之内功调动病人的气机,打通自身的经络,且可以随心所欲,运用自如。这是太极拳内功至高无上的治疗法门。
五、太极拳的修炼过程
学太极拳由浅入深,大概可以分为四期,每期各有层次,太极拳之理论与动作相结合,一层功夫一层理论,相互关联。第一期首先要端正方向明确路线,要求循序渐进。初学时要学练空圆,处处有圆,一圆一阴阳,有人把太极拳叫做太极圈,也是有一定的道理,太极拳是由无数圈组成的,有大圈小圈、形形式式之圈,千变万化,变化莫测,都离不开圈。以下附太极拳手稿抄本以供初学者参考。
太极拳练法之说明
夫初练者,宜端在方向以立根基,最忌粗心浮气,精神不专,眼不顾手,手不顾脚,此谓之盲练也,尤忌身形不活,手脚不通,即用猛力,处处夺力,而反能显力者,此为痴练耳。倘能平心静气,注目凝神,轻摇之以松其肩,柔随之以活其身,徐行之以稳其步,待至肩松、身活、步稳;然后销头领气以卫其力,力顺则气自通,气通则力自生,所学之法如是练而习之,以期纯熟,则手眼步一致,心神气相通,自然而然则致于妙境矣。
太极拳的动作,须慢而匀,以活络筋骨为主,以柔活气血为上,惟其慢始能柔,惟其匀始能活,逢动作即成圆形。在圆之中变化无穷,其奥妙即在虚实变化之中,初学者多夫能知,练之久始能得心应手,妙趣无穷,即可舒展筋骨,又能调和气血,实为身心兼修,提高体质之道也。
第二期在松柔圆活的基础上,动作上要求用意不用力,师曰:“若太极拳虽不用过分之力与气,而练习时全在意志,惟其能用意志,所以能使其力蓄于内,不流露于外,气沉丹田不停滞于胸,故习之既久,营之气力愈大。急要时乃能运用自如,……”。所谓用意不用力,在练习拳架时用心去想各个式干的用法,就象与人交手时,用什么手法打来用什么招法应付,手、限、步、腿都要一致,这个对持的过程即用意。太极拳之用意是由无到有,由微到显得感觉。当由着熟而渐悟懂劲时,则是在有意无意之间,所谓拳无拳,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此时还必须懂得人身之三节在太极拳中的运用。人身自头至足为一大节,身体各部分可分为无数的三节,赵堡秘传中的《十法》内有详细介绍:“人之一身而言,手肘为稍节,腰腹显中节,足腿为根节。分而言之,三节之中各有三节,手为稍节之稍节,肘为稍节之中节,肩力稍节之根节;胸为中节之稍节,心为中节之中节。丹田为中节之根节;足为报节之稍节,膝为报节之中节;胯为根节之根书。总不外乎稍起、中随、根追之理。庶不致有长短、典直、参差、俯仰之病,此三节所要责明也。”赵堡太极拳非常重视对三节的运用,拳谱记载:“盖上节不明,无依无宗,中节不明,浑身自空,下节不明,自家自跌,故不可忽哉。”所以太极拳在推手中,犹如四大节、八小节活如车轮,在推手中如万向接节,做到去中节时则首尾相应,末梢节时即中、根节相应,此时在技击上能化能发,随心所欲。
第三期,也是比较关键的阶段,要求以肢体运动引动内劲运动,也是产生内到功力的基础,它是在松柔、圆活的基础上,进一步以气、力、劲浑为一体,在练架过程中要求以柔和之气存乎其内,刚毅之态存乎其中,学者先练其柔,柔软而刚自生,先调其气,气通顺而力自生。先熟其招,招熟而妙自生,柔以克刚,软以化坚,熟中生巧,则气与力结合。气沉丹田,经丹田转化后发出的劲,是长期修炼,愈练愈精而产生内劲,随着内劲的增长,其劲软如棉、滑如鱼。粘如嫖、硬如钢。发手如闪电,气由脊发,此时即能通过四稍引动大小周天循环。
第四期,前者即是由外面的肢体运动引动内劲,其后,待至运用自如,得心应手,必须转化为以内劲引向外体运动,也即是由丹田指挥外面的肢体运动。以自身较大的身法转变为小巧灵活的身法,继而走向有圈为无图,有形为无形,虽然在外形上似乎转化为无形,但是内劲还是走圆的,此时已到了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向更高层次迈进,继之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练习赵堡太极拳的人都在努力追求这种出神入化的境界,我相信至少能够使人健康,延年益寿。
武当赵堡太极拳博大精深,玄奥奇妙,练拳即便修道。太极拳是以心意合一、心神合一。天人合一,达到这个境界时则可感知生灵之妙悟,天地万物之理,亦即太极拳的最高境界。
六、太极拳行功心语
1、太极拳的衣钵之传
太极拳的传授已有数百年的历史,然后近一百年来以发展成为几种太极拳,成为著名的武术流派代表。有许多门派都是由父亲传给儿子,儿子传给孙子,为该门派嫡系传人。殊不知太极拳是一门高深的内功拳艺。子孙不一定能完整地继承衣钵,试观有几家名门流派,祖先曾是登峰造极的太极高手。到他儿子一辈已现逊色,再到孙辈恐怕好手也算不上,有的名人后裔使人非常失望,几乎看不到前辈高手的风采。我想每一个太极拳高人,一定都想把自己追求一辈子,研究一辈子的精粹,传授给自己的儿子,作为衣钵传人。但往往事与愿违,因为儿子不一定是能继承父辈高层技艺的人,所以太极拳之失传就失在这里,外人不能完全学到,儿子又拿不走,最后只能失传。明朝万历年间,由王宗岳传赵堡人蒋发,蒋发学拳七年为赵堡太极拳第一代人,回家时王老夫子告诉将发日:“汝归家,此术不可妄传,并非不传,不得其人不传,果得其人,必尽情以教之。倘得人不传,如同绝嗣,能广其传更好。”所以历代赵堡太极拳传人,他们得农钵传承往往在门徒当中挑选,没有一位是传给儿子的,因为农钵之传必须慎重地从尖子当中挑选出来,否则无法全面继承老师的衣钵。比如赵堡大极拳第四代传人陈敬拍,广收门徒800人,得他一技的只有16人,得到他大概的只有8人,得到全部技艺的只有张宗禹一人。所以太极拳的传授方法,只有在全面培养的基础上,重点选择接班人,不必局限在自己子孙上,什么事都不能强求,太极拳有普及的一面,大家都能学,都能达到健康、长寿的目的。但也有高层次的一面,一般人很难到达,他必须具有契而不会的精神,百且有一定的悟性,每上一个层次要花很大的功夫。学拳要用脑子,先求形似,后求神似,形同易学易懂,神似奥妙难寻,这就是学练太极拳所要掌握的关键,这种规律和方法都由先辈不断摸索和实践得来的,一层有一层的方法,如果停留在一个层次,没有进一步的修炼方法,那么可能几年、几十年都一直停留在这个水平上,无法进步。现在条件好了,可以借用现代的信息载体,如录像、VCD等,老师进行讲解、示范,学生可以通过反复和观摩进行领会,这样进步会更快一些。可惜早年的郑悟清、郑伯英老师没有留下任何图像资料,焕春秀老师有部分录像,但没有公开流传。
赵堡太极拳另有一分支,由任长春得之于赵堡第七代传人陈清平,任又传于杜元化,社于1935年编写了一本著作《太极拳正宗》。由张三丰祖师著作的“太极拳十三式手法起源图”。则是创造太极拳的第一步,即太极拳十三式手法:始有天道起,中包六十四势,每式要练够十三手,即一圆、两仪、四象、八卦是也,宋以天道终。余师云:“苟非其人,道不虚传。”张三丰祖师又撰写了一篇(总歌兼体用连联解)内容深奥、极其精辟,其回:一圆即太极,上下分两仪,进退呈四象,开合是乾坤,出入综合欢离,须落错震哭,迎抵推已兑,命名十三式,此是真秘诀,万万勿轻施。功夫共分为七层,连联为八联,每歌自有注解,该拳秘莫秘于此,任派春对此十分重视,尝云:“练太极拳则若不知此种秘诀与各层图解,虽朝夕用功,或整年累月练数十年之久,在彼意谓抵要有功夫,就能造成高手妙手,吾谓徒妄想耳。可为之下一断语,譬如愚人妄想升他路,热汉夜入深山,不惟无益,甚而有损。”(武当)杂志99年第九期戚元明先生大作《张三丰“十三式手法”是太极拳理论精髓)一文,把太极拳的层次分为五手,即一,成手;二、好手;三、高手;四、妙手;五、神手。也就是由初级到达高级的各个境界,颇有参考价值,也是赵堡人修炼太极拳所追求的必然途径。
“五手”主要特点
一、成手。拳架标准并做到外三合,谓之“定架子”,推手八法运用自如,谓之成手,如书法之楷书。
二、好手。太极拳练成一圆两仪(上下)四象(进退)之五行阶段。内劲阴阳开始自如转换,节节贯穿,拳架开始练活,故日“活架子”其功夫称‘’好手”。如书法之行书。
三、高手。练至《总歌》中之四至七层功夫,即开合、出人。领落。引抵、八卦之阶段。由熟向懂劲迈进,其拳架极为复杂,此为身领手,舍己从人的阶段,可用丹田发人,“背丝如”时有,为有极之最高层次,其为高手。如书法之行书。
四、妙手。《总歌》第八成功夫,“背丝扣”已练完,达神明阶段,拳架逐渐缩小,放慢,太极图呈现,丹田内气流动全身,并练成“内工合”即舍己从人,“腾挪架”已形成,全身处处有太极,可用内功随意发人,其功夫称为“妙手”。咸丰年间陈清平即是太极妙手之代表人物,任长春、杜元化也是妙手之列。其书法如入草书。
五、神手。太极功夫已达到(总歌)之第九层功夫“虚无”阶段,到达“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的神明镜界,是以神走架,发人不露形。这是太极拳功夫之最高境界,称之为“神手”。赵堡太极拳第六代传人张彦,武功极高,在山东一带独来独往,无敌天下,人称“神手张彦”。其书法比之狂草。
鄙人对《十三式手法起源图》以及〈总歌兼体用连联解〉的认识还是非常粗浅的。有些地方尚处在混饨之中,所以不敢擅自评论,且老师在世时也从本教过,待以后有识之士剖析,解释,再图学习修炼。
赵堡太极拳的传授方法是非常慎重的,赵堡与陈家沟相隔三华里,常为一些原则问题颇有争论,赵堡太极拳之真谛更是守口如瓶,绝对保密,即使是亲戚,也不轻露,与陈家沟人在拳艺上只是表面交流,绝对保密。笔者老师侯春秀是赵堡中架的代表人物,一代明师,他与陈家沟新架代表人物陈立清是亲戚关系,时有往来,陈立清称侯老师为姑夫,常向侯老师切磋拳艺,其实也是双方模劲,有些东西是可望而不可及,赵堡人尤其慎重传人,从不轻传,现万金而不售。所以太极拳传授中容易失传的一种弊病。
2、太极拳的内功实践
学练太极拳的人很多,因为它有健康长寿的作用,但是真正达到顶峰造极的人确是凤毛磷角,这是符合学拳的基本规律。要兮太极拳,练就高级的太极内劲,必须掌握练拳的方法,掌握它的主要规律,这样才能达到一定的层次。
上面介绍了“五手”,实际是太极拳联系到某种程度的水准的表示。如初级阶段“好手”是以手领手,其圆为无极。中级阶段,称“高手”是以身领手,其圆为有极。高级阶段,渭“妙手”“神手”,内经由丹田引发,处处有太极。神手则更无形无象,发人于不知不觉之中,随心所欲。
从初级来看是以手领先,到了中级必须由身法带动内劲,待行动自如,得心应手,而后转化为以丹田引向外体运动,如何进行这一阶段的修炼,笔者在老师的指导下颇有心悟,这也就是武当赵堡太极拳的行功丹法,修炼内功的一把钥匙。当我们有了一定的太极拳基础,掌握了套路的正确性,又比较圆活、松柔,符合太极拳的要领,也就是“以手颁身”,到了这个层次如何向“高手”进阶,似乎很难了,有的人练了一辈子,几十年,往往也只是停留在这个基础上,提高无门。这里有一个主要的关键,如何从练手法转化到练身法,也就是以手领身,进阶为以身领手。我参考了许多太极拳书籍,很难从书中得到这一方面的启示,只能从老师身上找钥匙,通过老师的一句话。一个动作,看老师一招一式是如何启动的,听老师讲内劲是如何形成的,自己仔细琢磨,领悟其中的奥秘,折成件件,穿成串串,形成以身领手的拳法体系,这样才能进入高一层次的大门。
这里讲一个故事,从故事中说明行动的启示。从前有一伙强盗,在江河中抢劫客船财物,并把所有船上的人手脚捆绑后抛向江中,船上很多人会游泳,但均因手脚被困而溺死,唯有一人脱困。这个人手脚被捆,失去游泳的本领,却能免于被溺死,在于他会一种游泳的本领“海豚式”。通常我们习惯于蛙泳、自由泳、蝶泳、仰泳,这些姿势都是以手脚的动作来游动,而海豚式是以身体的扭动来前进的,可以不依靠肢体的动作。虽然游泳和太极拳并无直接的联系,但这个故事和我们要讲的题目有关,即“以身领手”,也就是以身法来统帅太极拳的套路。
如何从太极拳的身法着手,前面已经介绍过四大节、八小节,其中手为稍节中之稍节,胯为根节之中报节,太极拳的所有动作,初级时是以手领手,也就是以手来指挥整个太极拳运动;然后以身领手,就是身法主宰全身的运动,而全身运动是通过很节之根节聘来发动的,外形于四大节和八小节,内达于丹田,这是产生内劲的根本。以前太极拳书上从未提到胯有如此重要地位,在理论上虽未能十分完善,但在内功的修持上非常重视。这次能够公开坦率介绍太极拳拳术之根,也算是一种尝试,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以前老师是这么手把手教的,现想通过文字来说明其中秘密,使练功者揣摩,得以登堂入室。
太极拳的所有动作,每一招每一式,包括四大节、八小节,一切运动之主宰,皆由胯节来指挥,就象钟表里的轴心,由轴心的转动,发动外面的小齿轮,继而又小齿轮发动大齿轮,节节贯穿。郑悟清老师曾经有这样的比喻,来说明胯在太极拳的重要地位。木偶戏是中国的传统艺术,当木偶在舞台上表演各种动作时,木偶的一举一动,全都由演员的手来指挥,演员的手拉越好,木偶表演的越精彩。太极拳的跨也是同样道理,一切动作的变化莫测全依赖于跨的动作。所以练习身法必须从裆腊着手,如不能掌握裆胯的走向,那么就不能做到身法正确,周县灵活。太极拳的身法是整体动作密切配合而来,前者主宰在手,以手领先,发动全身,后者以胯根为主宰,牵连发动全身运动,在其它拳种也没有提到这种练法,当然也没有这种论说。每把每式都要出自裆胯之间,只有通过老师的口传心授,才能渐渐通俗。诸如推手,对方用手封住我的左手并向我中心发劲,而我虽被对方封着左手,但我的裆已转换,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虚,不进则已,如进必使其落空,因为我的身法已经改变,重心也变了,并可用持劲使其失去重心。
如果老师在演练太极拳套路时,你有一定的太极拳水平,那么能够看懂以手领身,或是以身领手。如出右手,而不是右手要击出,乃是由胯裆把手击出,如果要收回右手,也是由胯裆把它收回来,收与放全凭胯间。如(云手)我们说右手向内下画圈至左上回至原处,那么左胯也为之画一圆圈,而且是以胯为主宰发动手的画圈动作。通常我们在太极拳书上看不到这种论说,好像缺乏理论依据,一般常用松胯、松裆、开胯、开裆。这在太极拳里是非常重要的,老师也经常指导我们开裆下腰,气沉丹田,由气机鼓荡而转化为内劲,使五脏气血充盈,也就是炼丹田之真铅系,在我们赵堡太极拳的拳谱内,由应用开裆的练气秘诀,现公开如下,供诸同好参考;
赵堡太极拳谱(抄本)
练气要快
元气淆温浊气凉,前辈留下健身方,
必须开裆收下气,站立又要膝盖藏。
滚肩束胁攒脑胫,开裆下腰最为良。
气从口入非自四,却从嘴角入小肠。
气从鼻出不是出,夏从五脏入膀股。
入气之肘不用力,出气之时责自强。
更由日快真妙快,似闭不闭张不张。
以上是练气要诀,上面重点介绍了开裆。开裆即是开胯,开裆气自下,裆是两个胯,每个姿势结束时,必须开裆松胯,这有利于气沉丹田。如单鞭一式,从起动到过渡,最后两手拉成单鞭式时,必须开裆下腰,从上至下合脸、垂肘、松腹、收臀、开裆、塌腰。其气自然而下,随姿势下沉时,右脚跟微微外撇,气降丹田。如果开裆不好,气不易完全下沉丹田,达不到最佳效果。气不归丹四,停滞于胸腹,也会有不太舒服的感觉,所以必须松胯、开裆、下腰,当时我这里所介绍的转跨,是身法的根本,所以与单纯的松跨县有区别的。我们从社元化的(太极拳正宗)一书中得到启示,其中每一句话都是精髓。他在“太极拳启蒙规则”中写道:“两膀两胯为四大节,膀为稍节之根;胯为根节之节,周身活泼全赖乎此。八小节:两肘、两膝、两手、两脚节节随膀随胯依次运动。勿令死滞,自能随顺,与膀跨为一。
周身活泼全赖于此。杜元化对膀聘的作用是非常明确的,两手、两脚,节节随膀胯依次运动。也就是说主要由膀胯为主宰,发动肘、手、膝、脚的运动。“勿令死滞,自能随顺,与膀聘为一。”身法是否活泼,通过膀胯做到节节贯串,四大节。八小节活动自如,所谓折成件件,穿成串串,一气呵成,全赖于膀跨运动的运转和统一。笔者对肩膀在太极拳中的作用也颇为了解。它在整体拳架上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能否化尽、拿死全在于此,但我的体会在身法上跨比膀更为重要,而且跨还支配了肩膀和肘、手的动作。两人推手,双方措手画图,你能感觉到对方的手是以身法和潜在于内的裆劲,或只是手上的功夫。太极拳的初步阶段,以手领手,以手领身,只是初级功夫,很难制伏对手,进入以身颌手,这里有许多技巧,除了掌握太极拳的要领,然后要以裆胯为主的身法,又能节节舒展,动静开合,丹田呼吸,能使内气鼓荡,心气合一,虚实阴阳,忽隐忽现,走架时如行云流水,与人推手,使对方感到变幻莫测。
由挡胯发动全身,使之节节贯穿,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同时又是全身的虚实、重心的变换、开合与收敛、阴阳之动静、内外的统一,全赖于裆膀的主宰作用。档胯如同火锅底,把丹田轻轻托起,裆胯之运动自如,转换灵活,都有赖于尾阁的调节作用,形成了跨问的小三角,虽然胯极的运转十分重要,但掌握正确的方向又有赖于尾间,他像是一个陀螺仪的导航系统,也是一种自动调节器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千变万化。
太极拳的架势是由各种划圆动作组成,处处有太极,四大节、八小节无处不划圆,这是由裆胯主宰而表现在外的太极圈,在内裆胯又指导了丹田的运转,所以有请外必有诸内,丹田也随着裆跨一起划圆,好似外部打的是大拳,小腹打的是小拳,有口腹拳。赵堡太极拳的行功丹法是活丹田,内丹有升降、开会、虚实、收放、阴阳的运转方法,其中最为重要的是腹式呼吸,它是鼓荡内气,增强内功的重要手段。原则上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外凸,形成逆腹式呼吸。大家都知道逆腹式呼吸在太极拳里的重要性,但在实际应用时往往配合不好,因为刻意使腹部配合呼吸很不容易,一套拳打下来会感到非常劳累,弄不好会感到胸闷气喘。其实太极拳的逆腹式呼吸是同裆胯之间的运转相配合的,当裆胯向内划圆时,腹部会自然内收,无需腹部用力收缩,当裆胯由内向外划圆时,腹部自然外凸,无需非用力外凸,这样自然瓜式呼吸和身体的动作配合起来。所以整个太极拳动作由一个发动的源头,一切都是自然而然形成的,只要牵动裆胯,由内向外太极拳自动运转。
3、太极拳的行动丹法
怎样练太极拳以及太极拳各级层次,我在练拳过程中有一定的心得。在初级阶段如上述的“定架子”,处处求规矩,如书法中的楷书,要一笔一划地练。练拳时,以手颁手,手如蛇头,动则手先,以手画圆,谓之空圆,这是太极拳的初步功夫。继之以手颁身,由手的划圈带动其他四大节、八小节,也可引动丹田运转,此为中级功夫。如能进而以身领手,既有以裆胯为主宰的画拳,而直接发动肩膀和八小节,使之以身领手,同时又能节律的发动丹田运转,丹田之开合、收放。阴阳、虚实以及丹田呼吸全赖裆胯之运转。内劲为之鼓荡,发动丹田,在外是拳架的演练,在内是丹田的运转。此谓之腹中太极,它的走向与外形的太极拳是一致的,此乃高级功夫。最后心意合一,由丹田统帅主宰整个身体的运动,发动内气走通大小周天,这叫丹田代理周天法,又称“代理架”,是赵堡太极拳的主要内功法。
行气如九曲珠,无微不至。气达四稍,这是太极拳的内劲高层次。具体地讲由外形的动用练至太极拳的内功,而后由丹田为主宰而逐渐练到外形手足,以丹田为动力的由内到外的高层次功夫。虽然说起来比较简单,即由外达内的修炼方法和由内达外的修炼方法。然而通过什么方法使之由内达外的修炼,其关键是以身领手,即以裆胯为主宰的修炼方法,没有老师指点很难领悟其中奥秘。有些人练习了几十年也只是以手领身,而自以为身法如何看了得,且不知此身法是被动身法,而不是以身领手的主动身法,可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我在练功教学过程中,发现有许多练习者不得人门,长时间不能掌握真正的要领,所以一直在迷茫之中,尤其有许多太极拳书籍,虽然理论写了很多内容,但并不实际指导如何修炼,使人无从下手练习。
为了更好地掌握太极拳的身法,赵堡太极拳多年来总结了一套练太极内功的捷径。一招一式均以裆胯为主宰的以身领手的练法,外形与套路近似,只是强化了裆胯的训练,故名曰“行功丹法”,经过几个月的锻炼,就可以掌握这种身法,再把这种身法应用于整个太极拳套路之中,可以提高内劲的质量,这是太极拳进入高层次的捷径。(行功丹法)的修练,前面已略加介绍,具体理论和要领正在整理之中,倘若有机会在向大家介绍。掌握行功丹法是进入太极拳高层次殿堂的一把钥匙,这是老师传授和我自身练习太极拳的经验,提供出来以供大家参考。
4、腰与胯在太极拳中的运用
在前面已经陈述了“档胯”在太极拳的重要作用。在我交往的一些太极拳朋友之中,其功夫之高深与浅薄者,大多是以他们对“档胯”的运用程度而定的,能善于应用“裆胯”者功夫自然高深。当然也不能厚此薄彼,所有的太极拳要领部非常重要,但还是比较容易学会的,或者随着练习深入自能慢慢的领悟。“裆胯”的理解和运用时学练太极拳的重要关键,拳论中所记载的大多以腰为主,腰的泛意是指“腰胯”,也就是腰与跨的连接作用。(十三式歌诀)第一句就是:“十三式式奠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又回:“心为令,气为旌,腰为虫,先求开展,后求紧凑,乃可致于缜密矣”。实际上腰聘为主宰,由意识来指导太极拳的运动。太极拳难就难在如何正确运用腰胯,因为在练太极拳的过程中,“档胯”有它特殊的练习方法,也就是历代老师太极拳内功的体现,不是一般学练太极拳者都能知道的。拳经中指的“腰”也是泛指“裆胯”,“挡胯”在太极拳中作用,历代先辈都以“腰”为概括。又如王宗岳(太极拳论):“其根在脚,发子腿,主宰于腰,形于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向前退后,乃得机得势,有不得机得势,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又如赵堡太极拳第三代传人张楚臣在拳谱中写到:“凡举动,神意互恋,神领手诀,而意令气运,由手而肘,而肩,而脚,而膝,而腰,自可达以众归一之道。此即上下内外合为太极之妙术也。”前面是由手而肘、而肩、而脚、而膝、而腰,这里的“腰”一般说的应该是“胯”,所以说“腰胯”是相互作用的,尤其对“胯”的运转特别细致,起整个太极拳运动的主导作用,以身法带动手法,劲力的基础在脚下,起动能的来源是腰胯。任何四肢的运动多从动与腰下胯间;腰膀的运动主宰于形外的太极拳动作,而又引动腹内的太极轮转,同时又支配了很自然的逆腹式呼吸,这一系列的内外相合,上下相随,连绵不断,全部出用于全自动状态的一气呵成。
腰在身体的部位主要命门两净的位置,也指腰与胯的连接处。在动作上有扭腰、转腰、拧腰、抖腰的动作,在其它拳种和太极拳中动作的要求很多,有前后。左右的摆动,清之活腰,又以腰的抒抖发劲,谓之腰劲,但是在我们赵堡太极拳里是十分忌讳的。我在年轻时学过多种拳术和太极拳,活不活在腰,可谓淋漓尽致而变化多端,其奥妙皆在活动两腰。后我练赵堡太极举时,老师根本就不让动腰,不准前俯后仰,不准左右歪斜,不准随便扭动,处处保持立身正中,全身放松而不准松腰,腰是支撑全身的支柱,心为令,气为旗,腰松腰则全身无力。笔者就腰部不能松驰以及拧腰等动作,为了纠正这不正确的用腰方法,整整花了半年时间,经常挨批评。腰部不活,在练太极拳时,看起来似乎迟滞不灵,其实郑悟清老师的走架十分流畅,如行云流水,起伏鼓荡,动作如耍拳,处处松柔活清,见之如妇,夺之如虎,而其主要关键在于开胯园裆,所谓活不活全部在于裆而不在于腰,老师要求从大腿根部松,而吊裆活胯,胯就象木偶戏中的手,变幻莫测、虚实灵活、全赖于手的精湛技艺,而太极拳的各种动作、内外相合。上下相连的各种变幻,也是有赖于松胯、活胯,由裆聘的转圈,带动全身的运动和整个身体的太极圈,跨根是轴心,带动各关节的齿轮,一动无有不动,一静无有不静,裆劲由大圈后转小圈,以后有圆似无图,由外达内,由内达外,浑然一体,若非老师口授亲自点拨,实难悟出其中奥秘,俗话说:“内行看门道”,只要能够掌握这个基本方法,我想在学练太极拳术时,定能事半功倍,水到渠成。
欲练太极拳,先求内外通。
阴阳互为根,全在裆胯求。
动静虚实分,行动丹法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当太极拳行功心悟-林泉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