摒惯 发表于 2018-3-26 13:17:01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说说我习练内家拳二十余年感悟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拳种派别繁多,各有长处。但是也遵循着由低级到高级,由外部训练到内部训练的发展规律,武术发展到高级阶段,衍生出来的拳种有太极拳、形意拳及意拳,又名大成拳。
意拳又称大成拳,是王芗斋宗师闯荡大江南北四十余年,取国内外武术之精华,熔冶一炉而创造出的融精神感、心意感为一体的自然修炼之体系。他主张集中精神,自然放松,不讲蛮力,没有套路,是一种超速运动,是精神集结紧密,内外含蓄一致的特殊拳道。是我们民族的精粹,是芗斋先生留给我们的无价之宝,也是中华武学为世界文化所创造的宝贵财富。意拳蕴藏着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内涵哲理,是我们以武会友,切磋交流,竞技比赛的极好形式。它对提高人体素质,修心养性,强身健体,防身自卫,技击实战都有很高的运用价值。
意拳的文化内涵哲理首先讲究练习步骤的系统化。系统化即为:站桩、试力、摩擦步、试声、发力、推手和散手等基本方法。意拳没有套路,势简易学,科学合理,它是精气神、心意感和自然力之锻炼。王芗斋宗师曾讲:“人体与大气相应和,取宇宙间之原理为本,养成神圆力方,形屈意直,虚实无定,练成触觉活力之本能,达到一触即发之效果。意从形生,力随意转,意为力之帅,力为意之军。意紧力松,筋肉空灵,毛发飞涨,力生锋棱,能得意中力之自然天趣也。手不空出,意不空回,内外相连,虚实一贯”。四心相合(顶心、本心、手心、脚心),神、形、意、力、经统一,一动无有不动。逢曲就伸,无过不出,顺中行逆,逆中用顺,有无不立。以上都是意拳“超速度”、“精神集结紧密”、“内外含蓄一致”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意拳拳理中对哲学的应用,主要就是“矛盾”观点的应用。一切事物都是矛盾的,矛盾的各方面能合理的统一在一起,就形成了一个整体。比如音乐的高低音组成,绘画表现了远近、疏密、浓淡的和谐美。还有螺栓和螺母,必须从相反的方向拧紧,利用矛盾来固定物体。所以说矛盾构成了世界。在武术里的矛盾,就是“争力”。而争力是一个物体同时做向相反方向的力量。意拳的争力有前后、左右、上下争力,三维争力能使人体完整起来。从三维争力升华就形成了“浑圆力”,争力不是练习的最终目的,而又必须练争力。
比如做前后争力的时候,身体做的是前后运动,但手臂没有因为身体前后运动而出现前伸或后拉等相对于身体的位移,而是手臂与身体形成了整体,运动起来就一致了,这种一致就是“合”,说明周身各部都合在一起了,而且是因为相争合在一起的。争是为了“一致”,为了“合”。
左右矛盾,假如说从小臂上到腰间各系一条松紧带,用两臂张开,再将松紧带支撑起来,做左右拧裹争力。那条腿在前面就往哪里裹,左右一拧才是相争的两面争力。做时一定要轻柔、缓和。动作可以越做越小,转动起来由推到拧腰,往左时有往右的力量,往右时有往左的力量,形成有左就有右的训练方法。
上下争力(插把),手脚之间也各系一条松紧带。手上举,把松紧带挑起来,带着拉力划前后圆圈,与脚底下发生联系,是相争的联系。刚开始圆可以大一些,慢慢越来越小,不能单独用胳膊劲儿去做,要从足、腿、腰、身上去做,这样上下相争而连在一起,形成了上下争力。
把前后、左右、上下的争力同时做出来,左右一裹就统一起来了,形成了六面“浑圆”技击桩。在做浑圆技击桩时就不要再动了,再一动就不完整了,经渐修精悟,形成了条件反射,在运用时,使人体从局部到整体自然形成“一个完整的人”。还可以做浑圆力无定势试力,保持间架,任意微动,主要是体内蠕动,在运动中可有意变动一下身体,从脚底下走通,看身体是不是还能保持浑圆。

所以说意拳的生命力就在于此,练习了意拳,不管男女老少,大个小个,都能从原来不完整的基础上,形成完整的个体,而完整的个体比原来分开的局部人体“物质”利用率大大提高了。再加上丹田高压所产生的高速度爆发,使我们的打击力远远的超过正常人。不管男女老少,都可以通过这种练习,使自身得到调节完整。意拳是养中有练,练中有养,不是非吃多大苦不可。因为意拳的动作不用力,一切都在自然中轻松、缓和、符合人体的生理卫生的基础上去训练的。从站桩、试力、摩擦步、发力、试声、技击,包括三维试力,难度都不大,但是练出大成功夫,需要我们的悟性,不要求一时胜负,要用心求理悟道。从简单的动作中悟出根本的东西来,任何事物都是从平常到非常,非常也是来自于平常。
意拳试力是最主要的,也是最难做的一部分工作。练习时,王芗斋宗师曾讲:“须身体均整,筋肉空灵,毛发支撑,慢优于快,缓胜于急,欲行而不止,欲止而不行,更有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体内神意要圆满,能随时随地应感而出,自身能与宇宙感应恰合。所有之力自然无过不出,有无不立。动微触牵,全身上下左右前后不忘不失,奇趣横生之境地,能知拳中之妙用也。”在意拳的试力中有很多种力量,如发力、蓄力、弹力、惊力、炸力、开合力、重速力、定中缠绵力、三角螺旋力、杠杆轴轮力、滑车斜面力等多种力量,自然有试力而得知。所有的力量都是通过筋肉的动荡与精神假想相互而为得到的。总之一切力量都是精神之紧密结合,内外含蓄一致而为用也。“单独而论,则成为有形破体机械之拳道”。在形式方面,不论单出双回,齐出独进,横走竖撞,互斜互争,浑身之节、点、线、面,一切法则无微不有先后、轻重、松紧之别。但须形不外露,力不出尖,须保持身体松和,在发力时要有听劲儿,以待其触。神意内敛,骨宜藏棱,要在人外三尺以内,似有一层罗网在保护,有万弓待发之势,都在毛发筋肉伸缩拔转,全身内外有滚珠起棱之感,如虚无假借种种无穷之力等,笔言不尽,习者神而明之。
试声,是辅助试力细微所不及。其效力是在运用声波鼓荡全身细胞工作,其本意不在威吓,而闻者起猝然惊恐之感,实是因为其声力并发,试声后口内之气不可外吐,能用声音内转功夫,初试求有声,逐渐从有声而变无声,盖人声之各异,唯试声之声,世人皆同。试声如黄钟大吕之本,须使习者观其神,度其理,听其声,揣其意,然后以试声之情态,方可有得也。
自卫,是技击之谓也。须知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静能制动,要知不动之动才是生生不息之动,极动之动犹不动,一动一静互相为用。在虚灵含蓄中意感无穷,方是贵也。身动迅速无定位而活若猿猴。首先要练习下腹,充实臀部有力而稳。芗斋祖师说:“头、手、肩、肘、胯、膝、足各种打法。至于提打、钩打、按打、挂打、锯打、钻打、搓打、拂打、叠打、错打、裹打、践打、截打、堵打、催打、拨打、滚力打、支力打、滑打、粘力打、圈步打、引步打、进步打、退步打、顺步打、横步打、整步打、半步打、斜面正打、正面斜打、具体之片面打、局部之整体打、上下卷打、左右领打、内外领打、前后旋打等打法,所有打法都要力断意步断,意断神还连,以及一切动静似发未发之机的暗示打法。”
技击桩法与基本桩是神形稍异,然仍以原则为本。步如八字形,也名丁八步,又为半丁八步之弓箭步。两足重量前三后七,两臂撑抱之力为内七外三,何时发力,力始平均,平衡之后,如抱枪炮之弹簧,伸缩有未断之意,两手两足应变之距离,长不过尺,短不逾寸,前后左右,互换无穷,操之越熟,愈感其妙。至于松紧沉实之利用、柔静惊弹之揣摩、路径之远近、间架之配备、发力之虚实、宇宙之波力,以及利用时间之机会,然后逐渐研讨,求理悟道。
站桩的身体要求:王芗斋宗师论:“身体要空灵均整,精气神要饱满,神犹雾豹,意若灵犀,具有烈马奔放,万弓待发之势。头顶顶心按缩,周身鼓舞,四处牵连,足趾抓地,双膝撑拔,力向上提,足跟微起,有如巨风卷树,拧拢横摇之势,具体有撑裹竖涨、毛发入戟之力,上下枢纽曲折,动则如猛虎搜山,有灵蛇惊变之态,力如火药如弹,神机微动雀难飞,如网天罗,无物可逃。”
技击在性命相搏时而言,则为决斗。决斗是无有道义的,须抱定肯、忍、狠、谨、稳、准之六字要诀,且与对方掐有同死之心,若击之不动,自不能击,动则便致其死,方可击之,这是对敌人而言。但对同道相访,较试身手而言,则为友谊探讨或较量之性质,与敌人决斗不同,须有道义,重情感,礼让当先,不可骄横狂躁,恶意伤人。总之意拳是一种超度、完整的拳学体系,是一种精神集结紧密,内外含蓄一致的特殊拳道。
意拳的养生桩,能调理我们的周身和内脏,使人体内部保持机体平衡,而又保证了身心健康。初练时首先要调理呼吸,使气沉入丹田,但是要顺其自然。练此桩时两脚平站微曲,松静安详。真气运行的根基就是松圆常圆。在此基础上能静养大脑,调理清浊升降,培养元气。在这所说的气沉丹田,是说气不能往下憋,须顺其自然随天性。因丹田气的饱满是人生的根基,在对抗搏击中也是丹田高压产生的爆发力。通过大地反作用力的力源,就会产生瞬间的速度,动作越小,整体爆发力越大。但要把握阴阳,独立守神,肌肉若一,天人合一。站养生桩一般站二十分钟就有效果,有时间可以多做。人在疲劳时站一会儿就能恢复体能。
练习意拳尤其要在推手工程上下功夫。因王芗斋宗师闯荡大江南北四十余年,取各派武术之长,熔冶一炉,本身就包含了各门各派武术的精华,所以说意拳可以和任何拳种探讨交流、切磋比赛。在意拳发展推手的过程中,请我们意拳的老师们不要保守,多教多练,多培养人才,用心求理悟道。
随着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意拳越来越受到全国人民的广泛关注和喜爱,为了让更多的武术爱好者进一步认识意拳,理解意拳,走进意拳,让我们所有练习意拳的朋友们共同携起手来,继承提升、发扬光大意拳的博大精深,推出意拳的传统性、文化性、技术性,要有观赏性、趣味性、娱乐性等。让大家真正体会到意拳的文化内涵和哲学思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中华武术博大精深,说说我习练内家拳二十余年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