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说中华武术的起源和门派发展的情况
早在原始社会的部落战争中人们就逐渐积累起一些格斗经验,中华武术和世界各地其它格斗竞技一样最早都起源于这些原始部族积累的战斗经验。从夏商到春秋当兵打仗一直是贵族们的特权,这主要是因为贵族们担心一旦让奴隶们掌握了武器可能会反过来对付自己。车战时当时的主要战争形式,一个车技绝佳的老司机配上一个百步穿杨的神箭手几乎就是当时的战场标配。所以儒家六艺中就有御、射两项,也就是驾驭战车和射箭。进入战国时代后随着井田制的破坏,车战开始被步战和骑战日益取代,剑术和贴身肉搏开始被日益重视。赵惠文王酷爱剑术:他养了三千多剑客,这些剑客每年都有一百多人在剑下伤亡。随着战争规模的日益扩大,仅仅凭借贵族子弟已无法满足各国的战争需求,大量平民子弟应征入伍。军事武艺开始向民间传播,进而催生了中国历史上一个特殊的人群——侠。最早的侠被称之为墨侠,这主要是因为当时的墨家学派以兼爱世人为核心理念,提倡锄强扶弱行侠仗义。战国初期魏国称霸天下,起用李悝推行变法强国之策,又任用吴起打造了当时闻名天下的特种部队——魏武卒。当时魏国为培养国民的尚武精神和战斗技巧下令以射箭来裁决诉讼案的是非曲直。这一时期应该是中国人尚武精神最浓厚的时期。
秦始皇嬴政统一华夏后为巩固统治,大力收缴民间武器——堕名城,杀豪俊,收天下之兵,聚之咸阳,销锋鍉,铸以为金人十二,以弱天下之民。原本与格斗竞技联系紧密的军事武艺开始向民间娱乐健身活动转型,形成了今天的套路武术。从这时起中华武术开始分为实战类和套路类两大流派。随着后来军事技术的日益提升,尤其是热兵器被运用于战场后军事格斗和民间无数的分野也越来越巨大,因为军事格斗绝对是排斥套路类武术的。
到明朝时中华武术的内外家分野也正式形成:外家派以少林拳为代表,其主要特点是刚劲威猛;内家派以武当拳、太极拳、形意拳为主,其主要特点是以静制动以柔克刚。与此同时讲究内外兼修——将武术技击和内功修炼结合的模式也开始出现,也就是所谓”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
套路武术的形成在方便大家娱乐健身的同时并没削弱实战类武术的功能:明末抗倭战争时期少林、伏牛、五台等地的僧兵纷纷应募抗击倭寇。明末清初一部分少林僧兵参加了抗清战争,清政府坐稳江山后这些少林僧兵被迫流亡各地,与此同时也将其武艺带到了各地。所谓天下武功出少林并不是说普天之下的武功都出自少林,而是天下间大量的武术派别流传到少林,在此汇集之后再流传到全天下。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