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不去的风景 发表于 2018-8-2 13:04:21

我自己在初练真传的形意拳的过程之中胸闷,说说形意拳入门之“三害”


我自己在初练真传的形意拳的过程之中,
有时会胸闷,呼吸困难,甚至心脏不舒服。
练真功夫的才需要较上劲力来练,
但是没有明师指点的话很容易练错。
胸闷其实就是犯了形意拳拳经上所说的:
入门三害。
一、何谓“三害”
形意拳拳经上曾明确告诉人们:
“一曰努气,二曰拙力,三曰挺胸提腹”。
又云:“三害不明,练之可以伤身,
明之自能引人入圣”。
我认为“三害”之中,拙力是核心,
使用拙力练拳势必伴随努气和挺胸提腹。
虽名为谈“三害”,实际主要论拙力,
戒除拙力,则其余“二害”自可迎刃而解。
那么我们来分析一下,
使用“拙力”的原因。
使用“拙力”的原因有二:
首要的是师传不真所致,
也就是说老师就是那样教的,
由此可以看出明师的重要性。
第二方面原因是近年来太多的比赛误导的。
用“拙力”练拳,看起来虎虎生风,
气势逼人,外行人一看好像功夫很大,
异常凶猛,既能博得掌声,
往往还能得到较高的分数。
“拙力”是什么样的呢?
拧眉立目,前手用力过大,
重心前移,拉动后足。
这是比较典型的拙力使用形式。
其结果势必造成气往上涌,呼吸急促,
气不能沉入丹田,脚下无根,轻如浮萍。
用不了一会就累的气喘吁吁。
实战时则是阴阳不分,虚实不辨,
易为对手牵动。
如果长期苦练,会给身体健康带来弊病,
有罹患高血压、头晕、心慌,
甚至胃气上逆等疾病之虞。
还有人是为了打拳之时,
打出力度,而改变了身形要求。
形意拳拳经上要求,小臂平,两肩平,等。
很多初学者为了打出力量而改变了身形要求。
要么是高低肩,要么是小臂不平等等。


形意拳是内家拳,打拳之时其实和太极拳很像,
发出去的拳是完全不用力的。
不用力就是所谓的要全身松。
使用拙力的时候一定会挺胸,
这样就会有气上浮于胸中的感觉,
要是不使拙力吧又是懈又打不出力量来。
很多学习传统武术的朋友都有类似的困惑。
我教拳时,经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别挺胸。
也别压胸,就是含胸太多了也不行。

我个人理解,中国功夫正确的用力方式,
应该用的是我们筋骨的拧拔之力。
要想练成真功夫首先要去掉,
急于在短期内出高功夫的急功近利之心。
需知功夫是经过长期正确的锻炼,
于不知不觉中积累起来的,切不可拔苗助长。
我的功夫也是在自己不知觉的状态下不断增长。
还有一点非常的重要,
掌握正确的练习方法。
没有正确的练习方法做前提的话,
你勤学苦练个十几二十年也没用。
首先要在所有人都说的“放松”上下功夫,
要获得真正的放松,需用“九要”之规。
形意拳拳经上有九要之规的详细解读。
大家有空要看原文自己理解。
动作正确标准了,
久之,腰、胯、肩等部位,
自然松开。
还有在练习基本拳法时要寻求松整劲,
初练时对上肢要求:
发出的手尽量少用力,相反,
收回的手要多用一点力。
这样可以形成对争力,也利于气往下行,入于丹田。
用后手催前手,所谓前手打人,后手用力。


对下肢的要求:
重心放在后腿(垫步时除外),后腿踩实,
以之为轴,用腰催胯,胯催膝,膝催足。
在身体转动同时以腰催肩,肩催肘,肘催手,
劲力由内发于外,从轻松自然和谐中求刚整。
没有松的基础,谈不到刚,只能叫僵硬劲。
拳谱上还有顺中用逆的说法,
其实就是往外打拳出掌时,
往回拉的手多用意和力拉,
气就不致于外跑,而能回归于丹田之中。
另外,打出一势停顿时要用缩劲。
身体是在一收一放中运动,
这个缩劲就是收劲,放劲就是打出的拳。
人要这一收一放中自然呼吸,
全身各处要一松一紧,不断更替。
轻松自然的打拳就对了。

15605205727 发表于 2018-8-13 01:53:07

简单说,形意拳就是练一个合,练一个整体力,怎样才能找到形意的内外三合是关健,所以说巜明师》很重要,怎样才能找到内外三合,并且能在运动中找到内外三合,始终内外三合不丢,这是有一套系统的练功方法,说实话这种练功方法知道的人不多,所以说明师难求,明白拳理的明师就更少了!

zhouyang_830415 发表于 2018-8-19 05:41:29

嗯,属于一家我知道,形意比心意含蓄且多了东西,就是不知道形意也重六合,我心意六合的,还有,兄台讲究人,很多人叫李洛能(美化他的),但其实就是因为种菜,所以李老农。哈哈//@门达啦: 李老农是练心意,觉得心意弓步,进步慢了点,后腿改成跟步,就有了三体式,再加上五行拳就有了形意,动作有了变化,基本要求几乎是沿用的心意(个别地方有改动),属于一家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我自己在初练真传的形意拳的过程之中胸闷,说说形意拳入门之“三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