揭开内功四经之谜
本文为山东省形意拳研究会长孙福元先生数年研究之成果。原题为《神技展天下,内功传四海——纪念内功巨擎宋世荣诞辰 155 周年兼谈内功四经创著之真》,而依编者管见,此文最具有看点之处在于:《内功四经》是专为心意拳所著之拳理,为宋世荣先生亲笔所著:“宋公托言此经出自清初水底石函,乃运用智慧使人坚信”之举,且文中结合宋氏形意拳,对《内功四经》之内涵做了大量解析,故在刊发时,改用了现在的题目。文中还批露了作者多年寻访的诸多有关心意拳、形意拳的史事轶闻,虽为一家之年,但相信会引起研究者的关注。原文较长,拟分 四期刊出。被视为形意拳经典的《内功四经》,以其技义深妙,文理精绝而为世人所尊崇。然百余年来,人们对此经得自清初“水底石函”有所疑义,对经义与心意拳理极为一致也甚诧异,尤对
宋门拳功全以石函四经为准大为不解。终因缺乏实据,至今乃无人能对“石函”之说动之若何。笔者幸能长期深探,惊知内功四经乃创自宋世荣,而经义与李能然心意拳之传密切相关。这两个发现.恐怕大出人们所料。今在纪念宋公诞辰 155 周年之际.据实述之,兼谈有关李能然一系心意拳之传承底秘,将对内功四经之创著,经义来源及以以经指导抖劲之练,有所真实了解;并对李能然先公拳艺传承能有更确切之认识。
前言
清末,清朝腐败,列强侵凌.群雄四起挽狂澜,诸家绝艺显神通。时之内功巨擘宋世荣、“八卦泰斗”董海川、形意巨星郭云深、‘太极无故”杨露禅等,皆一代旷世豪雄;其中最得内功玄机、武业贡献最大者,当属宋世荣。宋先公不仅有惊人武功,更有超凡之绝著。百余年来,广为武界尊崇的内功四经正出自宋世荣公之手 ! 心意拳及形意拳门内,秘不外露的诸多精功诀窍即藏其中。盛誉中外的形意八卦大师李存义及名家孙禄堂皆曾前往求教,幸得内功秘传,帮均未亲见经卷。 1982 年冬.余与年已八旬的北京形意拳家兼气功专家马礼堂相见,出示内功四经,马礼堂喜而叹言:“《内功经》,吾已追寻三十余年,终能亲眼目睹,实乃今生大幸”。
此经文句绝妙,义理精辟。确非常人所能及。经中自言由清初王爷“得之于水底石函中,上卷名剑丹,下卷名内功。” 剑丹者,剑斩魔念,炼金丹,即气功;内功者内劲之功。《内功经》即以气功为基阶,以劲功为正堂的武功经典。此经 由何人所作,若以经义之深、用字之绝来看,言由何等早期高人而作皆不为过,而且至今世人仍皆以经中所言出自清前高人为准;实则,此经出自宋世荣。宋先公既有绝伦武功,又有渊博之文能,文武俱精.是绝代武著《内功经》的创著人。
一、少年负壮志,师从李能然
宋世荣先公,字约斋,号镜泉。生于清道光乙酉( 1840 年)七月九日;祖上于明初在南京为官。永乐年间,随燕王朱棣之改都迁至北京。时至清朝,定居京兆大兴县,在城内火神庙近旁。公幼有壮志,苦读《四书五经》.无不深及。秉性至孝,天资颖异,善围棋,甚好祖籍之昆曲,尤酷嗜武功。
宋家先在京城经营钟表业,后闻山西太谷乃举国富地,县之实业,声誉四海,遂由宋世荣之父永禄先公去太谷城,开设钟表制造局,局名“永善兴”,经营状况甚兴旺。清同冶四年,宋世荣随父迁至太谷。该县强大的经济实力为无林的兴隆奠定了物质基础。县内富豪林立,武师云集,四海志士争奔聚。时值武界尊宿李能然先公,客居太谷,技冠群雄,威名远震,宋世荣甚敬佩,经引见, 17 岁拜师李能然,精习心意拳。
李能然,名飞羽,世称“老能”。祖藉河北省深县窦王庄。36 岁至山西省祁县务农,兼习县内戴家心意六合拳.时称心意拳。关于李能然习艺时情.因其末辈后入早已经营他业隐于世间,故住几十年来从未闻其嫡系后裔出面相述。为此,1988 年经宋虎臣大师之入室弟子车润田先生 (1907-1993 年 ) 引见,余往北京见到李能然的第四代直系后人李经权 (1921- ) 。
李当时在东城区开设钟表店。他曾在太谷 20 余年,直到抗战胜利才离开太谷,对其先祖在事及昔日宋家皆甚了解。他称太谷宋铁麟大师为师爷。据李经权言,其先祖李能然在祁县拜戴龙邦为师,而多随龙邦之次子戴文勋共练心意拳,戴龙邦共两子:长子名文亮 ( 或文量、文良 ) ,乳名大驴;次子文勋,乳名二驴。然祁县,太谷对勋、雄两字读音相同,皆读作京语“雄”字之音,故将戴文勋误作戴文雄或文熊。又因雄与英两字常连用为英雄,英在前,雄在后,故将戴文勋之兄误作戴文英;该误业已存流多年,甚乍见诸 1925 年所立李能然之高足车永宏字毅斋的砷文中。查此误.乃因方言所致。山、陕等省广大地区,其方言读音中并无京语中 en 之韵。凡遇 en 之韵皆读作京语的 eng 之韵。李能然在太谷所传心意拳待传至河北省后之所以易名为行意拳及形意拳,其因就在于此。至于拳名形意的象形取意之说,乃为拳名形意自 1915 年刊出后,又隔十余年的一种释义。拳名在前为因,释义在后为果,因果并未颠倒。拳名形意并不出自象形形取意之说,而出自心意二字晋冀方言读音之别。
李能然对宋世荣的所授之艺,要先从李所继承的戴家心意拳谈起:戴氏心意拳包括继承拳与创新拳两部分。继承拳有十形及四把。十形也称十大形,有龙、虎、猴、马、蛇、鸡、燕、鸡、鹰、熊等共十个单形短拳。四把,把即手,武术之手自然为招法、拳法、四把即四手。四把之头手为横拳,右拳以弓步横平前射,左掌搭腕相辅(辅者,或排他手,或推自拳);第二手挑领:鹞子侧身回返,右掌以弓步上挑,左掌随之下按助压,两掌落至裆前,高齐膝巅;第四手为斩手,此手原为右足提起,左腿独立,右手自胸前外旋转以阳拳上冲,高齐眉,意在封其眼,实多破眉弓,名为望眉斩。然在四把之斩手后,宜加反背锤,以俯拳下击为妙,打上击下,如虎搜山。 此反背锤之击兼有“截手”向左下截的作用。
心意拳论手法,常言有四,即出手、起手、领手、截手。直打无化为出手,如独立望眉斩;打而兼化为起手。如拳打掌化的横拳;顺化无打为领手;搓化无打为截手。正如拳经所言:“起手横拳势难招。展开四平前后梢,望眉斩加反见背, 如虎搜山截手炮”。
戴氏四把之斩手则分起落两势,起势者由鹰捉之左弓步上右足稍离地相并于左足,右手外旋裹上以拳至口前,裹化对方之来拳;落势随上右足成弓步,右拳弧线前落,弧顶高齐眉,然非终点,故劲稍欠。横拳,斩手及反背锤皆为打法,需以剪子股势和膝衷纵力,雷厉迅猛,“俱行如风”。而鹰捉则为大沉劲之采裂法,尤需足下存身之力,如经所言“鹰捉四平,足下存身, 进步采打莫容情”。四平即不可前俯,后仰、左歪、右斜。扑打如虎仆,横拳需四平,采拿如鹰捉也需四平,即常言之“虎拳、,鹰捉需四平”,鹰捉四平最有特点,猛力沉身,如足 下踩死毒虫,谓之“足下存身”。
四把为匹手之连环,头手与末手为环之手尾,然两者难于顺接,故在之间加—环扣而封之,此扣乃由右手冲天炮之回加右振足左挥掌两合成。四把连环在开练时,在头手横拳前常加起势快三步。此步乃由横拳之实用而定者,因“起手横拳势难招”威力大,为免使对方提前惊退,而当尚未近身、相隔丈八远时,即突上一步,再飞身接连迈出两步,忽地落临,速发横拳,当者难脱。此飞身快步俗称“疾步”,疾即快速。
李能然在继承中时对四把作了某些改动。对鹰捉的改动是:将原两掌以竖劲沉身下采裂落掌高齐膝,改为两掌以纵劲前后撕裂,掌落齐心窝。对斩手的改动为:由原拳行线峰点高齐眉的冲捶,改为峰点齐下颌的撞掌,冲锤落点高齐心窝,撞掌落点齐胸膛,而最大改动则为将四把中各把由弓步定势改为前后膝皆弓屈的灵步定势。所谓灵步即两足分前后的马步,此马步是将原马步的一侧改为前侧,随而将原马步的两足跟为轴,一同向着前侧拧转而成,拧转度数:前足70至75度,后足为50-60度。若以改后的前后方向来看,则相当于前足内扣15至20度,后足外摆30至40度;足掌向内偏转为扣,向外偏转为摆。当初李能然在太谷县传于车毅斋及宋世荣的桩步摆扣度数即如此。
戴氏心意拳中的创新拳有闸势、三拳、五行、增形及兵器刀枪棍等。闸势全称为闸势,是参考山东省螳螂大家金世魁所传螳螂拳而改编的。此拳共五趟,各趟皆以形似螳螂勾手的闸起闸落动作为主体。闸势与传统的心意拳的不同,在于心意传统者为打中兼化,而闸势则化中兼打,前者非功大不易见效,闸势虽功小也难见有失;三拳者,钻、裹、剪。钻乃身钻肩打,手附肩根相佐;裹乃两手在自己面前裹横而化;剪则两掌及腕于额前剪分,兼含肘顶.下发切掌;五行为劈、钻、崩、炮、横五拳,对应金水木火土。劈拳近乎四把之斩手,钻拳即三拳中钻肩,崩拳形似斜上之射箭,炮拳则先起手分炸再单手落砸。横拳即四把中由后向前直发之拳。增形乃十形之外的新增之形,今之增形虽已十余,而李能然时,仅有舶、鮀两增形,为相区分,原十形常称十大形,增形则称小形。
除三拳外,李能然对闸势、五行及两小形均作了继承。将两小形与十大形相合并加以改动而成李氏十二形。将螳螂闸势改为李氏杂势捶,对原套路中形似螳螂臂的诸多左右屈肘勾手作了保留,对戴氏五行拳大加改动为李氏五行拳。李氏五行之老劈拳也近乎戴氏劈拳即斩手,而其余四行则相去甚远,如戴氏横拳为自后向前,所发之拳其横为横竖之横(竖为上下,横为水平,此横为水平中的前后之横);李氏横拳不是前发之横,而是向左右挡架之拳,此横为纵横之横.不是横竖之横,纵为前后,横为左右。
在李能然继承中最根本的改进,则位将发劲之步型由原弓步改为自马步的灵步;这种前后两膝皆弓屈的灵步不仅保障了发劲之大,更显著提升了进退之灵,使能飞身进退,而族亦适应如拳经所言’追其形、退其影、纵横往来、目不及瞬'的上乘搏技,为此,灵步桩之站练是增厚心意拳功之关键。
李能然对宋世荣的心意拳之传,首先即从站练灵步桩开始。此势以左足在前右足在后的左势为标准。因就-般而言,右腿之力大于左腿,而发劲之大小取决后腿,故以其劲大的右腿脚为后腿,以求发出较大之力。若以左腿之劲较大,则以站右势桩为主。此桩以前后直线为桩线。前足内扣约15度.后足外摆约30度,桩线切于前后两足之最内缘,即切于前足拇趾最内缘与后足跟之最内缘。单练发劲时,前足可稍靠里,进退实战时,前足可稍靠外或里,当年李能然在太谷所传灵步桩之前后两足摆扣度数即如此,至今山西依然延续。而身之重心与通常马步桩一样,落在前后两足着力点连线之正中间,有称双重,实则这正是进退至灵的最佳身位,太谷宋、车两门至今持之如故。
裹能化敌拳?裹和钻有联系吗。 领教,谢谢楼主,领教,谢谢楼主,领教,谢谢楼主,领教,谢谢楼主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