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拳学会“动若陀螺”,才能真正进入武学之门
“龙门山有雨,雪原虎下山。”这是古敦煌地域的一句切口。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语言不同,拳术会有差异。龙门山指的是江湖。上山虎是学艺,下山虎是出师。意思是,你这儿道行再深,我是只虎,在北面儿学的艺,也不是一般的瓷儿,别打我主意。从来上山容易,下山难。学东西容易,有自己的东西难。拳术有拳术的风格,性格造就了风格,谁的拳像谁,想了解一个人,就看他打拳或写字,细微的处理方式,可以看出一个人的秉性。一个人藏的再好,细节会暴露一切。当年,杨露禅抖杆子,杨班侯一看,跟他爹说,我比你强。杨露禅说咱俩玩玩,二人搭手,杨班侯一发力,把杨露禅两条袖子给扯了下来,自己却被弹出一丈开外,露禅笑曰,小子,捋的不错,可惜手上没转儿。班侯说,爹会捻拔儿,你教我。于是,每日加紧练功。
以前,小孩子有个玩具叫“捻拨儿”,就是陀螺,一甩一拧,放在地下就转,有抛物力也有螺旋劲。练拳也要有个“捻拨”劲,拳打成弧线,是抛人的劲,这种东西配合擒拿就厉害了。真正的擒拿,没有死拿硬要的,都是你不得不给,因为手上都是螺丝劲。螺旋劲同样是打人的劲,打拳要学会拧轴。大轴是腰,小轴是小臂。一动起来,要三轴联动,互为犄角。整劲不是憋出来的,是拧出来的。手上拧,腰中束,拧的是身法。蓄劲似陀螺,打人要直给。电光火石之间,是不可能划圈的,旋转的是自己,打人的时候要直取。这是练法和打法的不同,一句话,拧自己,给别人。圆与直,要互为表里,才能出东西。有人说,哪里顾得过来,说的对也不对,练拳最后要落到下意识上来,若还需要想,是功夫还没上身。所有做作出来的,都是假的,有意为之,最后落得个不知所措。要无意而为,随感而发。怎么来怎么应,算是好手。一上来就叫对方没的应,那是高手。练到动力定型,最后还要脱形。开始动若陀螺,最后变圆为直,灭了痕迹。看着拙,其实巧。大象无形,大音希声。
螺旋筋可以打人,因为往里钻。拳术也可以抛人,因为力求切线。老话讲,动若陀螺,上手就切。传武有很多经典的切线法门,比如八卦掌的莫头,彼来我转之间,忽然闪进去,一个按瓢,拿胯一挤,瞬间就是莫头,打好了能让对方掉一个儿,这是切线力的外圈儿效应。走内圈儿的就是“锁技”了。陈式拳.金刚捣碓的前半式,那个双合的挤劲,就是典型的锁技,只不过固锁之前,又加了掤劲,这是箍颈的需要。步法、身法、拳法都要“动若陀螺”,把握住大形,就掌握了动态。可以游场,也可以切线锁技。拳这玩意儿,要学会与对方互扯,不要死做一点,要千点万点的来,最好纠缠在一起,不分彼此。有的拳,硬拆直进,还有的,迂回闪战,要根据自己特点,做出选择,各取所长。能够练出自己的所长,心中自会与拳相应。用己之长,攻彼之短,才是出路。练拳就练自己喜欢的,有兴趣说明身体能迎合拳,真练起来,能对路。练对了拳,如同人走对了路,人生一世,能耐尚在其次,要不留遗憾,洒洒脱脱。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