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桥下的我 发表于 2018-5-2 07:18:34

张三丰、王宗岳《太极拳论》真伪辩

在太极拳的殿堂上,有两篇文章,是每个练拳人的必读书目,甚至人有言必称两论,把是否符合两篇文章要旨,作为练的是否太极拳的标准。由此可见这两篇文章的重要性。
这两篇文章,就是张三丰的《太极拳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但经过一段时间的比较,我发现所谓的两篇拳论,其真实性存在很大的疑问。有可能是人为作假的产品。
于是,我把这些疑问铺陈开来,不作为考证研究之用,只是与众人分享。是是非非,各人各自评说。
一、前戏——明清的文人是很虚伪的
自从有了刘基刘伯温的八股文科举考试,明清的多数文人们便精神分裂起来。统治者的思想束缚,儒学理学的道德教育,使明清的文人们性格扭曲得厉害。这种扭曲,一方面表现就是轻狂、放纵,歌楼酒肆任轻狂;另一方面的表现就是虚伪,表面上道貎岸然,肚子里男盗女娼,伪君子,真小人。这种扭曲,在官府、儒家的强压下,又形成另一种扭曲:把这种不正常的情绪在弱者、非主流文化传承中表现出来。这种不正常的人性取向,在明清时期表现得极为普遍,其遗毒一直到民国乃至而今,还没有完全清除干净。
中国传统文化里,武者的地位有两面化的倾向。一方面,以非官员(江湖人士、民间武者)武术的地位并不高。“一介武夫”往往就是文人们嘲笑的对象。这就好像我们在网上嘲笑一些美女“胸大无脑”一个意思。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劳心者制人,劳力者制于人,武者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至少在明清时期,并不很高,文人们并不是很瞧得起。但同时,中国传统文人对侠客又颇为推崇,神化倾向非常明显。中国传统文学作品里的侠客,都是半人半神的存在,在文人们受了委屈而又无法解决的时候,又经常会幻想有一个剑侠帮他们解脱困苦。这是一种典型的两面型人格扭曲。
正是因为这个缘故,武者一方面成为文人们神化的对象,一方面又成为肆意扭曲的对象。文人们对中国武学的传承往往缺乏基本的尊重,随意编造故事,随意罗织传说。而又由于唐传奇之类的文学中剑侠的影响,又喜欢把现实中的武术往神仙身上靠,都是神仙传下来的神技。在对武术的记录和研究中,远没有对经史子集的考证那么正经、严肃、周密。武术,这是他们可以胡说的领域。
二、真伪之辩
第一次在网上看到三篇文章,马上被其精彩论述所吸引。但久读之后,隐隐约约中,有一种异样的感觉。这种感觉就是:如果不看作者的名字,你很容易把它们当成一个人所著的作品。
这三篇作品就是张三丰的《太极拳论》、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武禹襄的《太极拳解》。
我的这种感觉并非没有来由。我从初中时代开始,枕头上就放着一本《古文观止》,尊父命每晚必看一小段时间。直到高考结束。从先秦诸子到明清散文,同一个人的作品,你总是很容易分辨得出来,因为每个人的思维逻辑、行文风格、语言逻辑、用词习惯,都会与别人存在巨大的差异。这就像一个人的指纹一样。
而这三篇作品,我反复看过几多次,越看这种感觉越强烈。我们暂且抛开与武术有关的内容,单从文字本身进行分析的感知,很容易发现一个问题:从思维逻辑、行文风格、语言逻辑、用词习惯等方面进行分析,这三篇文章存在非常高的一致性。基本可以确定是同一个人的作品。而且,成篇时间相对较近。
而且还有一个现象,三篇文章之间,存在非常严密的逻辑性,延续性。张三丰的拳论,从宏观着手,抽像着手;王宗岳的文章,基本可以看作是张三丰的作品的解读,而且这个解读也较为抽像;武禹襄的呢?完全就是前两论的读后感了。
可是,这三篇文章之间相隔100年以上。这就奇怪了,历史怎么会有如此巧合?
显然是不可能的。
此外,还有一个更可疑的现象。就是王宗岳的《阴符枪谱》与他的《太极拳论》比较。更有意思。这两篇文章的从思维逻辑、行文风格、语言逻辑、用词习惯,存在很大的差异。完全是两种不同风格的作品,如果强说是同一人所著,缺乏足够的说服力。因为古人写文章,是经过严格的训练的,和当今人士写小说有巨大的区别。他们的文言文写作习惯,一旦形成,很难改变。
这两个作品,肯定有一个是假托王宗岳的。
下面这段文字是网上摘来的:
现在所知,已经向社会宣称的“王宗岳《阴符枪谱.》”,出自李亦畬的后人李光藩。在台湾高雄的《太极拳》杂志1997年12月出版的第114期载有北京信息工程学院于志钧教授整理的《王宗岳和手稿今何在?》。该文说:“这二卷拳枪谱是王宗岳的亲笔手书,经过李氏五代相传,文革前传至李光藩先生手中。所幸,文革前,转移到山西太原李光藩先生的胞姐处,得免火光之灾。文革后,李光藩先生从山西取回。”
如果上面这段文字可信,那就基本可以说:《阴符枪谱》是王宗岳的作品,《太极拳论》并非王宗岳的作品,是后人假冒的。
假冒前贤作品,在中国并不鲜见。比如诸葛亮的《后出师表》,就被许多专家认定是后人假冒的,并不是孔明先生的作品。还有岳武穆的很多诗文,多数被认定为其孙假冒。被认定为岳飞所著的,只有《满江红》、《小重山令》两诗。假冒前贤作品,古人并不认为是一种丢脸的事。反而会因为自己“为前贤增光”而感到光荣。
因此,如果有人托名王宗岳写了这篇《太极拳论》,作者也不会因此感到脸红。中国旧文人的虚伪在此表现得很充分。
我们如果推翻了王宗岳的那篇文章,那张三丰的《太极拳论》自然应声倒塌了。
三、是谁在造假?
既然三篇文章都是同一人的作品,那么,张三丰、王宗岳的两篇拳论,是谁作的假呢?
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然的:武禹襄。
前面我们已经说过了,张三丰、王宗岳、武禹襄的三篇拳论,从从思维逻辑、行文风格、语言逻辑、用词习惯等分析,基本可以看出来是同一人的作品。依这个逻辑推论下去,结果不言自明。
那么,问题来了:武氏为何要假冒他人作品呢?如果他署自己的名,岂不更好?署自己的名,一代宗师的身份岂不稳如泰山?
这里,根据我的分析,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武不想要这个名。武氏本是文人,理学、做官,兼济天下,升官发财,这才是他真正的人生理想。如果在这方面有所建树,他是不会署他人的名的,也署不了。这些方面,全天下的文人都在皓首穷经深入探讨,考证严密,要作假成功的可能性极小。而武术典籍,本身文人们就是神化倾向,也被多数读书人视为“末技”,可以怡情,上不得台面。作了假,也不会有人认真的去考证研究,很容易蒙混过关。
2、武要不了这个名。打个比方,一个没什么名气的人,写一本书,纵然这本书写得再精彩,也没什么读者。为何?没名气,谁卖账?但如果把这本书,署上某位诺贝尔文学奖作家的名字,会有什么效果?必然大卖。武氏求学于陈青苹之后,其拳术在太极拳界乃至武术界,都没什么名气。即使他的拳论再高明,也不会有人读。于是,只有两种办法:一种是等自己若干年后名声大了再公布,可他等不及;另一种,就是傍名人,于是他就署上两位名人的名字,这两个名人,一个是武当神仙张三丰,一个是王宗岳。
3、与陈长兴的纠葛。武氏经杨露禅授拳后,总感觉有东西没学到。武是文人,喜欢找到该拳术的理论依据,这是文人的习惯。于是求学于陈长兴。可惜陈长兴不卖他的帐,不教他。这就丢了文人的面子了。武是文人,家中当官的也有,他很自然的会认为向陈长兴求拳技,本身是放下身段,俯下身子的,被人拒绝,这面子肯定过不去。但由于文人的所谓涵养,或者其虚伪性,又不能将这种怒气表现出来。于是,就产生了压陈长兴一头的念头,在这个念头的推动下,就有了这三篇拳论。
4、武氏作假,是有理论基础的。武从学于杨露禅,又从学于陈清苹,与陈长兴也讨论过拳术。此三人文化程度都不是很高,他们的武学观点上升不到理论的高度,所以多是一些片言只语。武是文人,完全有能力把这些零碎的拳论,整理出来,加上其所学的太极阴阳理论,进行融合、总结。这个过程,应该就是武氏杜撰三篇拳论的基本过程。
5、他为什么要选择张三丰、王宗岳作为作假的对象?这个更容易理解。其一,张三丰是武当道人,神仙一样的人物,他造太极拳,中国人很容易相信。毕竟当时的中国人,绝大多数是信迷信、信神仙的。而且,当时的中国人,没有谁会有这个胆和神仙去争功劳,包括陈长兴本人也不敢。假冒张三丰,就立于不败之地。其二,张三丰、武禹襄之间,总得有个过渡人物,且这个人物必须得是武学大家,江湖地位比较高,于是他选择了王宗岳,这个选择有一定的随意性,甚至杜撰这么个人物都是可以的。有了张王二人的作垫背的,这个“太极拳创于张三丰”的言论就顺理成章了。
应该说,武氏杜撰张三丰、王宗岳的拳论,确实起到了他所想要的结果。由于这两篇《太极拳论》的“横空出世”,使陈家沟陈家人的家传太极拳,面临被他人剥夺的风险,并由此引出巨大的争论,百多年来一直不休。这就好比如今的专利权之争,甲发明的东西,乙想占有使用,于是就制造一些证据,证明这个东西的发明人不是甲,是很久以前的前人所发明的,其发明时间早已过了专利保护期。如此,就使得原发明人的专利诉求变得苍白无力,加上原发明人又不敢与神仙争功,自然也就不了了之了。
如果不是现代文明,如果不是今人不再信奉神仙,那太极拳的发明人是张三丰,则是稳稳当当的了,而武某人的历史地位,必高于陈长兴及陈家沟诸人,从而让武某人胸中出了一口恶气。
四、三篇拳论的历史地位
应该说,并不是假冒的就是不值钱的。张大千画的赝品画作,那也是天价啊。
孔明的《后出师表》是被很多专家认定为假冒的,但并不影响《后出师表》在中国文学史中的地位,这篇文章也使得孔明的形象更伟岸。《后出师表》本身也是中国文明史当中的一颗瑰丽的宝石。
张三丰、王宗岳的《太极拳论》也是如此。虽然是武某人假冒的作品,但其拳理拳论,确是太极拳之至宝,在太极拳中有无上的地位,这是勿容质疑的。因为道理就这么简单:两篇文章集陈长兴、陈青苹、杨露禅、武禹襄四大宗师泰斗拳理之大成,并在理论上进行了升华,这样的拳理拳论,如何能不精彩?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看,武禹襄的也确实为太极拳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瑕不掩瑜,无愧于其宗师的称号。这点,我们也不必质疑。
五、太极拳是如何产生的?
当然,关于太极拳的形成,我没有深入的研究,只能作一些粗浅的推测。而这个推测是否准确,我不知道。因此且写下来,为大家闲聊提供一点谈资。
说太极拳之前,我们不妨先说说别一件事:《三国演义》。
都说罗贯中是《三国》的作者。这点我们没多少人反对。但事实上,罗贯中只是整理者,集成者。从北宋末期开始,就有有关三国故事的话本在流传,特别是到了南宋,丢失了半壁江山,饱受游离之苦的中国人,把三国的故事作为说书的内容广为宣讲,以寄托家国之思。宋而至元,此心日炽,三国原故事流传更甚。这些说书人的东西,就是罗贯中的写作素材。他把这些故事搜集起来,进行整理,完善其逻辑序列和文字内容,最终形成了不朽巨著:《三国演义》。
太极拳的形成,应该也有类似的过程。
太极拳,其实就是对中国历史上曾经流传的许多拳法的继承和发展。网上有人曾说,陈式太极拳本是大杆和大刀的基本功。练拳的根本目的,是为练大刀或大杆打基础的。这句话我认为非常有道理。
大杆其实就是大枪。而大刀,明清两季,实际还有一个功能可能被大家忽视:大刀曾经是武举考试的必考内容,是骑射之外的重要考试科目。这两款兵器,都是冲锋陷阵之用的。从这点上,我们可以推测:所谓太极拳,最初其实可能就是为军旅服务的。
太极拳的许多招式,在戚继光将军的《拳经》上也有所体现。《拳经》三十二式,陈拳有二十九式名称相同,拳架相似,只是进行了一些的改动,而这种改动,在武术的传承上是常见的现象。从这点上来看,太极拳本出军旅,也是可信的。
而将这些军体拳进行整理、集成的,是陈王庭。陈长兴又在陈王庭的基础上,把拳架基本确定下来。而这个软绵绵的拳种,在杨露禅手上,在光绪帝老师翁同龢的赞叹下,有了太极拳这个名称。从此以后,太极拳开枝散叶,广为流传。

atubo0 发表于 2018-5-4 03:01:42

缘,来如惊鸿,去如飞燕,人生遇合,到处皆缘。缘未至,不得营求;缘既至,无从规避。

xcsw 发表于 2018-5-20 07:02:39

到目前为止,还不知道如何能够下载有用的资料?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张三丰、王宗岳《太极拳论》真伪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