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个宗师杨露禅和武禹襄与太极拳前世今生
杨露禅之绵拳得于陈长兴所授,武禹襄是见过陈长兴,同时也见过陈清萍的唯一的人。陈长兴知道他教给杨露禅的拳陈清萍也会,故推荐武禹襄去向陈清萍学。所以,杨氏太极拳是陈长兴传授的,武氏太极拳是陈清萍传授的。而二家太极拳大同小异风格却是一样的,起势招式也是一样的。
陈长兴陈清萍杨露禅三人要是都告诉武禹襄太极拳是陈家沟陈王廷创了传下来的,那么现在啥事都没有了,根本不会有啥可争的话题了。因为,当武禹襄学绵拳的时候,绵拳已经是叫太极拳了不是吗。
而事实上三个人都没有对武禹襄说过绵拳即太极拳是陈王廷所创所传。所以,太极拳创拳之争是有武禹襄搞出来的。
记载上说:”禹襄出身望族,博览群书,有文炳然。虽未能以科名显,然以才干和志向为当道所器重,频受邀,均以老母在堂辞却。
里人杨露禅赴河南温县陈家沟学习太极拳,十有余年,备极精巧。禹襄见而好之,常与比较,彼不肯轻以授人,仅得其大概。后赴温县赵堡镇,从陈清平学习太极拳,精妙始得。此后勤加钻研。禹襄长兄澄清从河南舞阳县盐店得到一篇王宗岳的《太极拳论》,转交给禹襄。太极拳本为民间秘传,传承无可考。王宗岳的《太极拳论》短短不足五百字,是当时仅有的太极拳理论文章。禹襄比照参悟,结合实践,常招来力大者与之较技,检验实际效果。
杨露禅曾把其子杨班侯送到禹襄处念书。禹襄对班侯的评价是“读书不甚聪敏,习拳颇领悟。”所以名震北京的班侯之拳技,除了得之父传外,也曾受教于禹襄。
武禹襄终生研究太极拳,及至到老,病卧床榻,犹为侍疾者讲论拳术,娓娓不倦。其甥李亦畲、李承纶均从其学,尤以李亦畲拳艺最精“。
如果绵拳是陈王廷所创,陈长兴,陈清萍是不可能不知道的,那么,杨露禅,武禹襄也不可能不知道的。既然他们都知道就不可能发生现在的争议。所以,从这角度来看绵拳即太极拳肯定不是陈王廷所创。
现在,如果把陈氏太极拳说成是武当张三丰所创是没人会相信的,至少少有人会信。因为张三丰是道士,不可能创个拳招去用金刚捣锤,跳跃跺脚的拳种。道士作法都是轻柔飘逸的动作。
同样,把杨式武氏吴式太极拳说成是陈王廷所创也难以让人信服。因为,陈王廷是提刀在马背上的武将,不可能去创一种用意不用力,以柔制钢,以静制动的女人拳出来。
其实,争太极拳祖宗的实际上就只有陈家沟人在争,其他无人在争祖宗。因为,陈家沟人说太极拳是他们祖上有个叫陈王廷的所创,那是他们的祖宗。其他人只是认为是张三丰所创较可信,这不是争祖宗,因张三丰并不是这些人的祖宗。
诀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
太极之先,本为无极。鸿蒙一气,混然不分,故无极为太极之母,即万物先天之机也。二气分,天地判,始成太极。二气为阴阳,阴静阳动,阴息阳生。天地分清浊,清浮浊沉,清高浊卑。阴阳相交,清浊相媾,氤氲化生,始育万物。
人之生世,本有一无极,先天之机是也。迨入后天,即成太极。故万物莫不有无极,亦莫不有太极也。人之作用,有动必有静,静极必动,动静相因,而阴阳分,浑然一太极也。人之生机,全恃神气。气清上浮,无异上天。神凝内敛,无异下地。神气相交,亦宛然一太极也。故传我太极拳法,即须先明太极妙道。若不明此,非吾徒也。
太极拳者,其静如动,其动如静。动静循环,相连不断,则二气既交,而太极之象成。内敛其神,外聚其气。拳未到而意先到,拳不到而意亦到。意者,神之使也。神气既媾,而太极之位定。其象既成,其位既定,氤氲化生,而谓为七二之数。
这是太极拳论,说是张三丰著也算是证据吧
无耻之徒真多,陈家有家谱为证,经得起推敲,剩下得都是你们意测得,你说你是对的拿出证据!欺师灭祖是大罪,炮锤怎么了,陈氏里有明劲和暗劲,杨氏也有明劲和暗劲,发力都很猛,杨氏也不是轻飘飘得拳,看看杨氏嫡系传人萧铁僧得小九天和后天法得发力,没你们这些大仙说的那么温柔,想反很猛烈,大师们 你知道武林大会六大门派比赛最后剩下的是谁吗? 太极拳,不太极这两个字看,这个拳就不可以是道家以外的人创的。他们把太极的套路改了以后还叫太极拳。学了别人的拳,感觉不好加了点自己的东西,还拳名不改,是现在太极拳这么乱的根本原因。 以静制动的女人拳和形意拳等内家拳一样是万万不应该门户开着毫无文明之像的开着裆玩的? 去看王平老师的太极拳,武当闾山三丰自然派,还有八卦掌,武当八卦飞龙剑,那才是真正的厉害。 杨露蝉与武禹襄改造陈清平小架,出门闯世界,易名太极拳。这里,杨露禅学自陈长兴也不存在改造陈清萍小架。而武禹襄学的时候已是名太极拳了。 太极拳原名绵拳,又名长拳,又名十三势。 绵拳者,因其著法,绵绵不断,而其体復以柔软如绵为原则,故名。 长拳者,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而劲断意不断,运用较长於他拳,故名。 十三势者,各种动作归纳棚履挤按採冽肘靠进退顾盼定十三势。每势皆须具备十三势之意。恐学者重形式轻要义,故名十三势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