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家太极拳练法揭秘
北京杨家派,即世称“杨无敌”的杨露禅先生所传,有杨班侯、杨健侯、杨梦祥、杨澄甫、许禹生、吴鉴泉等等,所习亦各不同,大致分为大架子与小架子两种。余尝以此事问之澄甫先生,答曰:“先求开展,后求紧凑。初习者宜大架子,能使筋骨舒适,血气充行,搞定方位,表示功夫。到运用时,要快要便,宜小架子也。家先(提供者接:指杨少侯)现在练的,都是打人法则。”其意若日,倘若在平稳静水之中,尚不能游泳,欲涉惊涛骇浪之江海可乎?有如习骑马,粗浅之慢步未有把握,而欲跳跃障碍物可乎?古人所谓登高必自卑,行远必自近,实为至理名言。总之,打人之事,非日常所需,而健康实为须臾不可相离。试问吾辈,何者为要?本人所说,皆属平庸之谈,卑无高论,倘读者能循次而进,日计不足,月计有余,于健康上不无裨益。至于惊奇骇俗之谈,好高骛远之谈,是非鄙人所知矣。近日一般学者(非徒弟之列,指普通学者),往往求速求快,最好将太极拳五六步功夫、数十年学力,在一两个月内学成。故近年学太极拳者,由北而南,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浸至于珠江流域,不下数十万人。即以浙江省而论,十几年来,亦有数千人。至今能稍有成就者,寥如晨星。即以普通能在推手上,将拥、捋、挤、按四字分得清楚者,亦不多见。其原因何在耶?一在求速,二在无恒,好高骛远者,决难成就。总之,吾人先从基础上练起,决无错误。第一求气血充足,然后能精神饱满。身体强健,务使架势正确,举动合法。使其有利而无弊循序而渐进,不在思想之急迫,而在学力之勤情与方法稳妥否也。杨梦祥(编者:即杨少侯)先生拳架小而刚,动作快而沉,常使冷劲、断劲,偶一交手,肌肤辄痛,所指示者,类多应用方式,其功夫确得乃祖真传,惜非常人所能学,文弱者不堪承教,无根底者,无从领悟。且性情刚烈,颇有其伯父杨班侯之遗风,同志中每兴难学之慨,故其名虽盛,其徒不多。澄甫先生(即梦祥先生之胞弟)架子开展而柔顺,手法绵软而沉重,所谓丝绵裹铁弹,柔中有刚,好太极拳者均欢迎之。但仍不愿与其推手者。每一发劲,辄被扑跌寻丈以外,为弟子者仍难领受其内劲滋味。余常问澄甫先生,教人何必如此。先生日,不如此,无以示其劲,若随随便便,模模糊糊,尔等何必来,岂不徒耗光阴,虚靡金钱耶?民国十八年秋(1929年),杨澄甫先生为浙江国术馆教务长,余常与之推手。某次比演双按,杨老师顺势一扑,其手指并未沾着余之衣襟,而余胸中隐隐作痛移时。照常理而论,手臂尚未接着,何来疼痛之感。殆所谓拳风者耶?余询之杨老师,杨日:内劲耳,气耳。余至今仍不解其所以然也。据田绍先先生(即田兆麟) 说,当年学习时,以拳劲击杨健侯老先生之腹,老先生腹一鼓,田已跌出庭外。而老先生仍安坐椅上,手持烟筒,呼吸如常,若不知有所举动者。后与澄甫比试被击于右肋而痛于左肋者月余。凡此种种,皆为技术上不可思议之事也。然考绍先之功夫,其手法之妙、出劲之沉,实非普通太极拳师所能望其项背。余非为其宣传,凡习太极拳有历史者,莫不知田绍先为太极拳名家也。他和武汇川(1890~1936年)、褚桂亭(1892~1977年)、陈微明(1882~1958 年)、董英杰(1897~1961年)诸君,同为澄甫先生入室弟子,行道于南北者亦有年,声誉卓著,颇为社会上人士所钦仰而手法各有不同理论亦各有其是。其他私淑者可知矣。以上所说拳法,各有特长,各尽其妙,不能从同,亦不能强同,其中并无轩轾可分,在学者更不得是此而非彼。要知此种艺术,能立千年而不废,博得一般人士之信仰。其中确有不可磨灭之精义,令人莫测之妙用存焉。
据以上情况,无论系何师,一家所传,一人所传,其动作多少,皆不能同,亦不必尽同。不仅太极拳如此,即弹腿一门有练十路者、有练十二路者。此为回教门之艺,尚且有两种之分。又若少林门各拳,有岳家手法,有宋太祖拳。此传彼授,各是其是,各非其非,惟情论总须一致,设或理论不同,则其宗派显然有别,不得谓为同门矣。以此质之海内专家以为如何?
练拳一:练太极拳全套架势,每日学一二势,继续不断,以常人资质,约月可以学全。须经两月之改正。再加月之苦练,共计四个月,其势样姿势,即离开师傅一年,可以不致变换。若仅一月光阴,粗知大略,不经改正,则不得谓之学会。因稍有间断,其方向与动作早已走变矣。但每日仍须复习。不可间断,若每日两遍,能使纯熟,每日三遍。能增功夫,每日一遍,不过不忘而已。
练拳二:学习拳架,自第一动起,至末尾止,谓之一套。其中名目百余,势势皆要紧密周到,而且要轻灵沉着,无有一势可以随便。无有一势可以丢顶。丢者离也,顶者僵也。四肢百骸从轻,从绵,从柔,轻而不可忽,绵而不可断,柔而不可疏。若注意而起僵劲,此所谓顶。便离太极门径矣,初学者切宜注意之。
练拳三:练太极拳趟,其经过时间是愈长愈妙,有练一遍需40分钟以外者。练慢之后,亦需练快,有以几分钟内练完也有更快练法的。无论慢快,总以均匀为贵。谱日:“无使有缺陷处,毋使有凹凸处,毋使有断续处。”初学之人练一遍。最少八至十分钟。如经过五六年后,功夫略深,即可练快,惟须势势到家。不可因快而草率。至于架势分三种:初练宜高架子,继则四平架子(眼平、手平、腿平、裆平),再则功夫日深。逐渐近于低架子矣。由高而平而低,皆从功夫上来,不可强求,否则弊病百出,无益于学者。
练拳四:练架子外面注意动作务使均匀,谱日:“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内部呼吸亦要均匀,若无事然。万勿并(编者:疑为“屏”字,有待高明释疑)气,心意不可呆滞,谱日:“精神能提得起而无滞重之虞,所谓顶头悬也。”“意气须换得灵,乃有圆活之趣,所谓变换虚实也。”此外,各变劲功夫,例如本系提手上势之劲,一变而为白鹤亮翅之劲,再变而为搂膝拗步之劲。各势各气,各势各劲,由此势而变彼势,交接之后,换势换法,换法换意,由换意而换气,由换气而换劲。此中变换转动之间,与学者内部之意气运用外部之四肢伸转开合有极大关系,务须依照谱中各论,而适合之。
练拳五:所谓增功夫者,即学者之气,日渐增长,不致气喘身摇,手足日渐轻灵,腿腰日渐柔顺,手掌足底日渐增厚,头部与两太阳穴日渐充满,精神充足,思虑周到,发声洪亮,耐饥耐寒,能镇定,能任劳,饮食充分,睡眠酣适等等。
练拳六:修养拳技、拳法,虽皆有益,而学者,身体亦有相宜,乃有博学与选学之分别。如年富力强、环境许可者,不妨由博而约,各家门径,均可涉猎,结果则专修一门。若年事已长,且有业务关系者则选其与己相宜者习练之,易于得益也。
练拳七:例如身躯肥大者可学通臂拳、摔跤等技;如身材中等而强壮者,可学搓角拳(编者:不知此系何拳,疑为“戳脚”之讹,待考)、八极拳、太祖拳,形意拳等技;如身体轻灵小巧者,可学地躺拳、猴拳、醉八仙拳等技,如年事已高、身体柔弱者,可学八卦掌、太极拳、金刚十二法等技。中国拳技繁多,今余不过举其大概而已。
练拳八:专练拳架,是为运动卫身之术,修己之事也。学推手与散手,为攻避之法及练劲之术,敌人之事也。若年事已高,身有宿疾者,专练拳架,亦可祛病延年。如年力富强,环境优裕,尽可专聘名师。为升堂入室之研究。
练拳九:据友人云,太极拳中各势,实兼备各家拳势,全套中有八种法,如拥捋挤按,探捌肘靠。又有八种劲如退步跨虎为开劲,提手上势为合劲,海底针为降劲,白鹤亮翅为提劲,搂膝拗步为进劲,倒撵猴为退劲,抱虎归山为右转劲,肘底看捶为左转劲。又有八种势,如十字手,少林门为平马势;搂膝拗步,少林门为攻步势;下势,少林门为仆腿势;金鸡独立,少林门为独立势;手挥琵琶,少林门为太极势;搬拦捶,少林门为坐盘势;栽捶,少林门为麒麟势;跨虎,少林门为悬脚势,共为八势。无论何种拳法,总不外此八势,故称拳师为“把势者”,实即八势之讹也。《八快歌》:“行如风,站如钉,升如猿,降如鹰,捶赛流星,眼如电,腰如蛇行脚赛钻。”传统太极拳除八法八势之外,尚有八腿,如翅、蹬、起、摆、接、套、衬、采。清末时所练者仅有四腿,如左右翅脚(即踢脚)、转身蹬脚、二起脚、摆莲脚。现在竟致仅练翅、蹬、摆三脚,其他四法更无所闻。如接者,见敌腿来时,以我之腿,接敌腿而踢之,才谓之接脚。套者,见敌腿来时,套出而踢之。若敌从左方踢来,我套在右方踢之,若敌从右方踢来,我套在左方踢之,谓之套脚。衬者以我之脚踢敌脚内侧方,如衬其内,谓之衬脚。采者,即以脚横斜而采之。用在敌来我侧方时踢之,谓之采脚。此四脚极不易练,亦不易用,须有长久单练功夫为之辅助,不然不能应用自如。后来一般教太极拳者,因不能使人人普遍学习,且年长身弱之人,实难习练,故除去之,但其应用之巧妙,踢法之齐备不可不表而出之也。
踢腿要领:有“直、起、风、波”四字。直者,踢腿蹬脚,无论向前向侧,总须要直,若不挺直,不能贯彻功夫。起者,高也。踢腿蹬脚,皆要高。能高可满足企图,最小限度,也得踢过腰,练时能高,用时可以如意,风者:踢出蹬出时,央而有风声,此言其快不快无风,即不能出劲。波者,踢出之腿自腰际至脚尖。有波浪形状,表示腿劲贯到脚尖之意。有此四字,可以称踢脚要领齐备。不仅太极拳如是,无论何门何拳,基本要领,莫不如是,踢脚和踢腿不同,以脚尖、脚边、脚掌击人者,谓之踢脚蹬腿。以腿之全部打人或以腿之后跟打人者,谓之踢腿,其要领同。据此道中人云:“手如两扇门,全靠腿打人”、“八势无真假,指上便打下 ”,足见用腿之重要矣。
练拳十:习练拳术,最要注意手、眼、身、法、步五大项。所谓手者,即掌、拳、肘和腕等动法;所谓眼者,即左顾右盼,或向上向下等看法;所谓身者,即肩腰胯等动法,如含胸拔背、转换等等;所谓法者,即拳术各种名势,如太极拳中各名称、红拳中各名称、花拳中各名称,各拳各路,各套各法,不胜其述,要皆拳路中打人之方法也;所谓步者,是练拳人最易疏忽而最重要之事,步为根基,快速在步,稳固亦在步,着与不着在步,巧与不巧亦在步。此道中人日:“手到脚不到,自去寻苦恼,低头与弯腰,传授定不高”,此两句话,五种方法皆说到矣。 谢谢楼主分享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