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气玉佩铭
行气玉佩铭行 气 深
则 蓄 伸
天 几 舂 在 地 顺
<div align="left"> (一) 文物的命名
關於文物的命名,郭沫若命名為《行氣玉佩(珮)銘》,陳邦懷命名為《行氣玉銘》,天津博物館則命名為《青玉行氣銘飾》,還有人命名為《行氣玉杖首》。從玉柱的形狀結構來看,它是一個棱柱體,棱面經過拋光,下部有一孔但未穿頂,很可能是用來套在杖上的。因此,這玉器稱為「玉銘」、「銘飾」、「玉杖首」比較「玉佩(珮)銘」為適合。
郭沫若先生
(二) 文字的考證
關於文字的考證,歷來爭議很多。《行氣玉銘》是十二面體的小玉柱,每面刻篆文3字,有36字,加上重文9字,《行氣玉銘》共有45字,其中不重複的字只有22個,但有爭議的字卻多達10個之多。如:「深」作「吞」,「伸」作「神」,「萌」作「明」,「退」作「復」,「幾」作「兀、其」,「舂」作「木、樁」等。
陳邦懷則釋為:
「行氣:深則蓄,蓄則神(伸),神則下。下則定,定則固,固則萌,萌則長,長則退,退則天。天其本在上,地其本在下,巡(順)則生,逆則死。」
目前大都採用郭沫若的譯法,本文兼採其他學者的說法。
(三) 《行氣玉銘》反映的氣功鍛鍊(即銘文的含義)
甲、郭沫若在《奴隸制時代》中認為:「這是深呼吸的一個回合。吸氣深入則多其量,使它往下伸;往下伸則定而固,然後呼出。如草木之萌芽往上長,與深入時的路徑相反而退進,退到絕頂。這樣天機便朝上動,地機便朝下動。順此行之則生,逆此行之則死。」(《氣功》)雜誌1980年創刊號第8頁)
郭沫若著《奴隸制時代》1972年版
郭沫若翻譯的這段話意思是把氣吸入肚裏頭,然後呼出。這與《行氣玉銘》實際意思大相徑庭。把氣吸入呼出這滐@的生理狀況也不會刻在玉佩上,因為在戰國時期的玉是只有貴族才能用。雖然玉佩的玉質差些,但打磨得非常光滑,刻工也很精湛,必為當時名匠之作。沒有深邃的內涵玉佩主不會花那麼大的代價去做它的。戰國時紙張還沒有發明出來,寫字要寫在竹板上或絹絲裏,所以惜字如金。能夠刻在玉器上的文章,肯定隱含很高深的機理的。氣功界也認識到這點,所以氣功界的解釋更深一層。但是氣功界只是順著郭先生翻譯的這個意思去引申出是小周天情景,因為一呼一吸就像走了一個小周天,有些氣功功法也是這樣理解氣走小周天景狀。吸氣,氣從小腹延督脈達頭頂,呼氣,氣從頭頂延任脈到小腹。這是意行小周天了,也就是意想像出的小周天,是從丹道裏的武火修煉推論出來的。《行氣玉銘》裏的文字怎麼去牽強附會也說不通是走小周天的狀況。 宋書功另一著作
四種解讀,各有得失。郭沫若的解釋由深呼吸聯想到小周天,容易理解,但流於穿鑿附會; 龐明的解釋比較詳細,有些像原文的意思,但是整個內涵也是解釋為小周天境界,且還脫不出郭老白話譯的窠臼; 宋書功的說法,也有可能,仍要進一步証明。
目前,本人認為呂直的解讀最接近《行氣玉銘》的內涵,可反映戰國時代原始樸素的氣功修煉,小周天功應是秦漢以後的產物。戰國中後期莊子《養生主.庖丁解牛》說:「緣督以為經。」只講督脈,而全書似未提及「任脈」,其他諸子也未提及任督二脈,可見戰國尚未有小周天氣功的概念。
參考資料:
1. 郭沫若《奴隸制時代》,人民出版社,1972
2. 龐明《氣功探邃.出土文物--行氣玉珮銘溼尅罚狈綃D女兒童出版社,1988
3. 呂直《行氣玉佩銘實為古法行氣養生術》,載於《養生月刊》 2010年第04期。
4. 宋書功 <戰國時期房中學著作----《行氣銘玉杖飾》>,載於《中國性科學》月刊2009年第5期。 氣功家龐明
<font size="3"><font color="#000"><font face="標楷體"> 乙、氣功家龐明對《行氣玉銘》的解釋:開始意念集中於中焦——中脘部。中焦是氣血生發之所,通過細而深長的呼吸邉樱梢约ぐl中焦的功能,如是氣血的生發必然旺盛,中焦產生了熱感,說明真氣已溫煦充沛於中焦,這就為練氣功奠定了氣血的基礎。爾後,呼吸邉又饾u加深,熱感也逐步下降,延伸到下焦。下焦是真氣發生之所,不僅供給、調劑真氣的咝校覍φ鏆庥恤鈹z作用(深則蓄,蓄則伸,伸則下)。此段時間,意念集中於丹田、氣海處。該處是「五臟六腑之本,十二經之根,呼吸之門」(難經)。神定於此則精不搖而固,精固則化生真氣使之日充,於是小腹部熱感逐漸形成熱氣團,氣團日益增大,內壓亦日趨增長(下則定,定則固,固同萌,萌則長)。氣團增長到一定程度就自然沿任脈下行,沖(衝)開陰蹻庫——會陰穴,而後退行督脈,撞開三關,上達於腦(「長則退,退則天」)。如是則精化氣,氣化神,神位於上元腦海,主宰一身之生生化化。而人體從外界攝取的營養物質,則「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存於下焦而為生身之本,這一規律順之可以長生,逆之則中壽而死(天幾舂在上.地幾舂在下.順則生.逆則死.)。(見龐明《氣功探邃.出土文物--行氣玉珮銘溼尅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