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遇张铁良老师
机缘巧合,遇到了张铁良老师。张铁良先生1957年10月28日生于北京。中国武术协会会员。先生自幼酷爱武术,早年从师于八极拳名家孙敦道先生习练八极拳,后于1977年拜姚海川先生(海川先生系河北形意拳第三代宗师李振邦及意拳宗师王芗斋之亲传弟子)为师学习传统形意拳和意拳,深得形意、意拳之真髓.为海川先生之亲传弟子。先生精研拳理,尤擅实战,多年来潜心于中华传统武学研究,擅长利用传统训练体系进行博击训练,先生所训练出的弟子皆为搏击能手,在交流中取得不俗战绩。先生授徒严格,不仅传艺,更注重对学生品德的培养。授徒之余,先生更是勤于笔耕,在《武魂》杂志上发表多篇有影响的学术文章.张老师对于形意拳和意拳的渊源和演变有独特的见解,对于意拳桩功和形意五行拳、十二形之间的联系和变化,通过发放演示,更加深了对桩功的理解,对五行拳的应用的掌握。张老师通过和学生的搭手演示,打点无断续,一气呵成,显示了雄厚的功力,不愧是实战高手。张老师对于武林门派之争颇不以为然,对于学生的学武心力要求之高是他人所忽视的, 近几年张老师潜心佛学,吃素戒酒,并严格要求学生的武德,选徒标准以武德为首,这是难能可贵的。
姚海川、张铁良这一支较为低调,外人知之较少,张老师秉承姚师的心愿,重树会友研究社的大旗,以武会友,结识有缘人。
http://www.guoshu99.com/index.htm 心明久练,方可成文 特将张老师在《武魂》杂志发表的文章搜集在一起,供大家参考。张老师言:拳交有缘人! 看了张老师的文章很受启发,谢谢楼主发的帖子。。 据(武魂杂志)编者所知所见,如张铁良先生这样,特别强调形意拳与意拳(大成拳)之传承关系,特别注重阐述传统形意拳的理论、技法如何影响意拳(大成拳)修炼的人,在目前众多意拳(大成拳)的研究者和习练者中不多见。编者注意到张先生在本文中,甚至将他所习练的拳术称之为“(形意)意拳”。下面就让张先生告诉我们,他为什麽这样想,这样做。
概述形意、意拳的因果关系(摘自《武魂》杂志2008年第九期)笔者是姚海川先生的亲传弟子,本人所学的形意拳,是河北李洛能传李太和,李太和传李文喜(字振邦),李文喜传姚海川;本人所学(形意)意拳,是李洛能传郭云深,郭云深传王芗斋,芗斋先生在不断更新的基础上,去形取意,称之为“意拳(大成拳)”,传与姚海川先生。回顾意拳拳史,创始人王芗斋先生精形意拳,他的重要弟子中,精练形意拳者为多,如:周松山(字、子岩)、李苦禅、韩星垣、张长信、张恩桐、赵道新、姚海川、姚宗勋、王斌魁等等意拳前辈,皆为形意拳名家,形意为他们从事意拳修炼,提高技能,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后来的一代佼佼者,大成拳(意拳)技击名家王选杰先生也有良好的形意拳基础。就形意拳学而言:意拳(大成拳)这一新兴的高级拳种完全继承了形意拳的精髓。后来者之进步,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肩上,认识自我、发现自我、成就自我,进而创造了未来。
王芗斋先生在数十年研练形意拳学的基础上所创之意拳,从习练形式上看,形简易学,实则不然。它高深的拳学理念,微妙的心理变化,科学的运动体系等等,不但需要良好的理解和认识能力,更为重要的是并没有脱离孕育它的形意拳基础,意拳高层次的内在心理活动几乎都是由内向外诱发,笔者自感其微妙精细、科学深奥的习练,可称是上乘运动形式,如若达其上乘要知中下乘之理,方可循序向上,使习练者渐渐产生成就感。正如芗老与弟子姚海川先生所说“最复杂的东西,往往是最简单的东西,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来源于复杂之中”。恩师姚海川先生向笔者说“练拳要知道:由长到短,由方见圆,由外而内,由内而得,要知道四由之过程,心明久练,方可成文,否则难入三乘(形意拳谚:三年一小乘,六年一中乘,十年一大乘)”。
综合上述芗老所言,恩师所述,芗老的上乘拳术,取形意之精华。芗老的拳学历史应该是后人进取的方向才是。为此只有对形意拳等拳种的认知,才能针对吸取传统武术精华的高级新兴拳种——意拳(大成拳),有更进一步的体认和感悟。良好的历史文化和经验成就了我们的前辈,作为后来者的我们,不要放弃前辈成就自己的历史环节。就像一个特级厨师,如果不注重用料质量好坏,不懂得炒菜时用料的正确搭配,不明白炒菜火候等环节。笔者坚信,他(她)不可能成就自己特级厨师的美名。形意拳是芗老拳技精湛,去形取意、孕育意拳、称之一代宗师的重要基础。而芗斋先生对自己所创意拳,又有“学我者生,像我者亡”的话。此言虽简,其意非凡。笔者试解芗斋先生这句话的意思。传统形意拳学的精髓,成就了芗老的拳学事业,而芗老之后拳学的历史,将是有后人书写的。因此芗老在告诫后人学子,华夏武学是发展的,当前的“进步”,会逐渐向“落后”转化,因此要不断探求更深奥的东西,寻找在一次进步动力。芗老希望后学立足于历史拳学的基础上,去了解优秀的传统拳术,去发现自我,孕育新生,成就未来,不要自以为是,停滞不前。
王芗斋先生的拳学境界,后人无人超越,正向恩师姚海川先生所言“我与芗斋先生学艺时他已是五十岁的人了,他身高不足一米七零,体态清瘦。但与同道好手一搭便出,干净利落,不伤体壮高大来者,使过手之人心悦诚服,如此高手世上难寻”。、、、、、芗斋先生还说:“所谓动前热身,浑圆之意非周身大动所得,静中意动数秒而成,将自身精神调整最佳状态,自身之内,气血充盈,功力、劲力倍增”。、、、、、、芗斋先生其功夫和武学理念如此高深,但他老却不同意将自身所学拳艺改称“大成拳“。就像恩师海川先生所言,意拳之名早在几百年前就称之于天下武林。芗斋先生的“去形取意”之举,实为返璞归真。他不但是一位勇于继承,敢于创新的拳学宗师,还是一位尊重传统文化精髓,反对花拳绣腿,唯物求实,不好虚名的拳学宗师。动为身法取于形,静乃桩功取之意。如形意拳谱所云“形随意转,意自形生”意动形随,有互助互帮循环之理。意到形不到,袭敌凭空想,意到形即随,胜敌不备中(形意合一,突发快猛,打闪认针,攻防一体。) 。芗斋先生在形意拳学基础上所创意拳有“去其形,取其意”之说。此为不少武术爱好者误解芗老之意,只重其桩,不重形体运动,导致自身误入盲区。
而实际上,芗老“去其形”之举动,是在自身研练形意二十余年基础上为之,“去其形”目的是转换方法,扩大范围,吸收更多传统武术的艺术精华,发挥意拳特长,随时吐故纳新,使其达到“拳拳服膺”的目的。没有形意拳,岂有芗老意拳之说,意拳是形意的高级阶段,也可以是其他一些拳种达到上乘境界的一种借鉴。换句话说:没有读过中学、高中的学生,想去读大学。可谓空中楼阁,可望不可求。文武之道,其知识艺术内涵深不可测,学无终止。但我们身为武术的爱好者必须在前人武学经验的基础上一步一步的认识,才能学有所成,渐渐提高自身的水准。 王芗斋先生之所以否定媒体“大成拳”一说,是因为他老希望后学以“大成”为终身研习的目标,力图达到拳学大成之境,笔者认为是形意拳的内在精华成就了芗老的拳学事业。虽然形意拳到其高级阶段称为大成之功,但我们知道,再好的学问,众多学子就成绩而言,亦有优、良、中、差之分,拳学所谓大成之功,也只是分时间,时代,分门派,分区域,分国界而论,一旦云集一处相互交流,也必有优、良、中、差之别,成者为冠,冠者唯一。今天今年的优胜者,未必是未来的佼佼者。芗老所言“拳本无止境,何来大成说”此言到位,对学子而言,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形意)意拳大师姚海川先生对华夏武学,一体而论,科学对待,淡薄门派,取百家之长,正确的继承了王芗斋先生的优秀拳学思想。形意拳的拳谚有云“三年一小成,六年一中成,十年一大成”。为此形意拳不提倡跳跃登高的所谓高级形式,只承认历史的经验及科学正确的训练环节和循序渐进敢于挑战自我的习练精神,(形意)意拳、意在在顺乎意拳历史的发展需要而为之。笔者所研究与习练的(形意)意拳,以传统的形意拳理论和正确的、科学的运动形式为基础,更与意拳宗师王芗斋先生的拳学思想及训练方法为准则,绝不拘泥门派而限制拳学的发展。拳学大师王芗斋先生所创意拳之桩法和试力及发力等训练方法就充分的体验了“无长不汇集,······集古大成者是也”。
王芗斋先生在集中国传统武术之精华的基础上,所创意拳(大成拳)无论是从养生学,还是从健身技击技术上,都含有高深的科学运动学理,为此意拳是一本高级拳学。意拳“无长不汇集”“集古大成”。它不否认历史功绩,我们的进步是踏着历史前人的足迹而走向今天。在我国武学史上拳种繁多,皆有精华之处,皆为华夏武学。为此站在华夏武学的角度上看,笔者认为拳种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我们的拳学文化理论,我们的拳学健身效果,我们的拳学攻防技能,能不能面对现实去完善自我,成就未来。 正确的意识 —给武术初习者的建议(张铁良)
意识有它的两面性,何为正确的意识?它是指建立在良知良能,分辨是非等基础上,使人之精神和语言及行为上产生良好的效果。错误意识往往被表面现象所迷惑,不能明辨是非,其结果总把自己引向歧途。
我习练意拳(大成拳)三十年有余,可以说在没有接触意拳的日子里对于武德和武学知识的认知度很浅薄。在恩师姚海川先生的传授教育下,学王芗斋先生所创意拳数十年深深感觉到这一良好的拳学有着深奥的理念和运动技能。
以我自己的习练体悟,总结如下几点供初习者参考:
第一,学习武术从根本上讲,就是学习如何从一个普通人通过正确的“训练体系”达到良好养生、健身和技击效果这一过程中的所有的正确意识;
第二,正确意识的传授必是老师学之于其师(正确意识的训练体系),又经过自身多年的体悟形成“训练体系”,学者又以正确意识学之、继承之。所以学拳绝不仅是学习武术的动作套路,这也就是王芗斋先生所说“学我者生,像我者死”之所在;
第三,武术人人可学,绝不仅仅是年轻人的专利。科学的训练体系的体现之一即在于不同年龄段不同素质的人均可以在正确意识的基础上学有成效。
意拳的创立源于芗老天资聪慧,勤奋好学,勇于实践和去伪存真,博采众长的正确意识!为此深深感悟到在学练王芗斋先生的拳学中最真实的基础还是以正确意识为首位,只有用正确的意识去调整桩架和心态使既逻辑又抽象的意念活动体现在学练者的内外运动形式上,才会使之气血随意而动,温养其身。人之气力强弱,源于体内之血液,正所谓:血为气之头,血液畅通,疾病离身,其体内五脏功能渐渐加强,使其筋骨也随之强壮。所谓的功力、劲力、速度(动作敏捷)皆源于习武时正确意识行为下,牵动内在气血良性循环的意念活动。
就(形意)意拳四平马步桩而言,有高中低桩之分,训练时应因人因时而制,以达到循序渐进,疏通周身气血,养生健身,强筋壮骨之目的,同时也为喜好技击的学子奠定良好的基础。
其训练方法为:用正确意识调整周身内外,要求学练者平目、平心、平气、平身,已达周身内外松静自然,中正安舒,然后排除杂念,以一念代万念,其意所欲,心悦而为,无需强取,安然易得。
芗老在其《意拳正轨》中说:“拳道之大,实为民族精神之需要,学术之根本,人生哲学之基础,社会教育之命脉。其使命要在修正人心,抒发感情,改造生理,发挥良能,使学练者精明体健,利国利群,故不专重技击一端也,若能完成其使命,则可谓之拳,否则是异端耳。”这是一代武术大师总结自己学拳、练拳的历程对正确意识的最佳见解。
综上所述,武德与武技的修为和修炼都离不开正确的意识指导,只有正确的意识才能“吾养吾浩然之正气”,才能更好的促进武德与武技的升华,使正气融入自己的精神和体魄。 不错不错,意拳和形意兼练效果最好,毕竟大多数人都不是天才啊。 笔者认为形意意拳的五行、十二形和试力、发力等多种运动形式皆为一式一名,可说一式一法,本人称之一式一环,且式式为环。一环为本,恰似毛线之球团,数环围绕,必成球状。
如习练者在科学正确的方法下,学练上述形意五行等等,一式一法,练功力于一体,修化劲为一身,根据对方之变化,一式一式相应而变,其余数式,则在步法、身法、手法上为之烘托,就像充足气的足球,虽为周身各点皆能落地,但其实只是永远一点着落地面,其余数点备之,用时即来。
综上所述,笔者浅谈:所谓浑圆之形态,对拳中所练数式、数法而言,则恰似上文所说一环为本,数环围绕而成之毛线之球团。或谓是一坚实沉稳之球状,内气充实,力脚踢不破,重拳击不散,小手拿不起,大手恰不住。球之所向,除落地一方,无向可言,处处为点,对拳脚而言,功无弱处,一态待之。人之周身若为如此,遇其对手,一旦攻之,浑身是点,处处可为,顾中有打,打中有顾,攻防一体,化劲一身,滚动旋转,势不可挡,进退自由(试想一大球,与自身同高或矮自己半身,其重量也与自身相同,向自己滚动旋转而来,你的拳脚一旦攻击,必被滚动旋转之力化开。它滚动旋转速度越快,它的自身保护性和攻击性越强)。习武者若修如此上述之真身,必是在科学正确的拳理和敢于挑战自我的精神之下,认识了浑圆成分,进入了浑圆形态,产生了浑圆之效果,达到了浑圆上成之境界。
真可谓:多式多法多年修,修来修去修似球。球转球旋求浑圆,圆形圆意圆成就。
浑圆是武学的精髓,是一门很深奥的,高层次的学科,从事它的学者也分优、良、中、差。它需要习练者不断的努力和学习,浑圆的范围空间很大,无终止可言。你技能的提高,不单是坚强的毅力和永恒的习练精神,还要有一定的综合知识。武学传统文化的形成,其自身是力学、哲学、心理学、中医学、美学等学科成分的综合。为此浑圆程度的提高,离不开知识,离不开坚持不懈的努力和探讨(习练、认识、交流。)
正如王芗斋先生告诫后人所讲“学我者生,似我者亡”。前贤精华,为后学所学所知,然毕竟已为历史之定格。当其理为世人皆明之际,也就是危机即临之时。只有知我弱者,不断进取,超我所学,强我之艺,再创精华。才能有所发现,有所提高,强大自身。只学其法还不够,它还需要在拳学科学理论与自身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回顾拳学历史,继承前辈之拳学艺术,不断探讨和学习,勇于挑战自我,方可能在浑圆程度上有所提高。
就(形意)意拳而言,如形意拳的三体式(子午桩),四平马(浑圆桩),意拳的矛盾桩,伏虎桩等等,都是一些表面看来静止不动实而内动的桩功。内动就是所谓的意念活动,当然这些意念活动是建立在自身中正安舒,间架正确,松而不懈,紧而不僵,圆满自如,安静无为等基础上。
浑圆动静之功,其意念活动,是以一念代万念。尤其是芗老所创意拳浑圆桩法更需要万念归一,根除杂念。笔者有些代艺而来的学生,练了一段时间后,我与他们闲聊时,想了解一下他们对站桩的认识,出乎我意料的是其外形桩法虽无大错,只是一桩之中数种意念在动,一时都要顾及,并无主次之分,练者分心数处,精神压力过大。如此练法使习者周身岂能舒松圆满,正确体认浑圆之内涵。可以说完全违背了芗老所创,恩师姚海川先生所传的拳学要旨。
为了进一步克服站桩时的不利因素,笔者强调: 浑圆桩中:一桩数种意念在教学上实而有之,并不为过,为师者若不讲清,使习练者导致一桩数念,顾此失彼,实为过之。今借贵刊一角道明此事,万念归一,是芗老意拳桩法的要旨,浑圆桩有的意念非整体需要,而是局部调整,是在校正身法把握好桩之间架的重要环节,当间架正确后,最后一念方为整体所求,其余的意念就像火箭升空一节一节脱落,最后一节进入正确的轨道。如此而为,能使习练者在良好桩架的前提下,在万念归一,舒松圆满,心旷神怡等基础上,产生良好的意念活动,提高对浑圆桩法的认识程度,从而达到更好的养生健身效果。武者正确的养生健身,对武者而言,就阶段而论:养生为初,健身为中,技击为上。为此芗老拳学的意念活动,绝无劳神之意,而是修身养性、强身健体,为提高自身运动技能奠定坚实的基础。如不懂养生之理,何谈强身健体。弱弱之躯,自身难保,修神养性得其生息。生命不息,方可为人。人生体建,万事可兴。习拳为武者皆知此理,养生乃为健身之基,健身乃为技击之基,为此要正确对待一代拳学宗师王芗斋先生养生桩与技击桩的关系和舒松圆满万念归一的良好意念活动。
笔者的恩师姚海川先生,在李文喜(字振邦)、王芗斋两位先生拳学思想的影响下结合自身中医知识,针对王芗斋先生所创矛盾浑圆桩所言如下:“形意拳、意拳,无论是身法运动的每一式也好,还是哪一个桩法的意念活动也罢,都要万念归一,以一念代万念,都有浑圆的成分,尤其是芗斋先生桩法的意念,和试力时的意念,站桩一桩一念,试力一式一念,但方向不一,运动手法和意念假借多为撑挣、开合,前推、后拉、上提、下摁,左旋、右转环绕而行,但意念不要加重,劳心伤神。意拳在其桩法和试力上,王芗斋先生对其意念的发挥,不是强化,也不是固定在一种形式上,而是随心所欲,来者不拒,去者不留。
恩师姚海川先生传我形意拳时讲到“劈拳似斧有劈物之意,崩拳似箭有射物之意,行拳时你要做到“赏意不赏力”,正确对待形意拳的运动规律,要在心与意成中,肢体行于外的基础上,要内外三合,做到腰不逆肩,肩不逆肘,肘不逆手等等,待周身合顺之后,其力量自然充实刚猛。”
看来无论是静功(桩功)的轻松意念活动,还是动功中瞬间一动而不赏其力的行为,都有欲求身中之力不可勉强取之,生拉硬扯的道理,而是循序渐进。通过正确合理的静功意念活动,动功意念活动。使其周身功力、劲力,、缓缓自然而来。 剑胆琴心——缅怀姚海川师兄(摘自武魂杂志总247期)
剑胆琴心——缅怀姚海川师兄
人越老就越容易怀旧,这些天一闭眼过去的人和事就浮现在眼前,父亲(王芗斋)和那些师兄弟们的音容笑貌宛在,只是物是人非,不免令人唏嘘,姚海川师兄一直追随父亲直至父亲仙逝,感情至深,尤其令人感怀。
谈到海川师兄还要从父亲1935年深县集训说起,那时在外闯荡多年的父亲突然带领一批徒弟回到深县老家,说是要搞集训,然后带领徒弟们周游世界传播中华武学。当时才十几岁的我也参加了他们的集训。那时候练功夫太苦了,站桩一站就是几个小时,大家站桩站得上炕都要搬着腿往上蹭。然后就是打沙袋,跑步,对抗。我也跟他们练,张恩桐打我打得最狠,把我打得口鼻出血,我也不在乎,擦擦血接着练。后来因为某些原因,周游世界的计划取消了,我们全家随着父亲来到北京,在北京我认识了海川师兄。
按辈分论,海川师兄应该向父亲叫声师叔,因为他是李文喜(字振邦)师伯的徒弟,后因为师伯年岁大教不动了,就把他推荐到父亲门下。初见海川师兄时,虽觉得他身材矮小却总是雄赳赳气昂昂的,正应了那句古话“身不满五尺,而心雄万夫”。父亲也特别喜欢这个小师侄,不久海川师兄就拜父亲为师,父亲(王芗斋)对他细心指点,曾把自己数十年所研究的拳学精华传授给他。
1936年秋,海川师兄作为武术教官进入二十九军为国效力,临行时,父亲(王芗斋)将自己珍藏的一把宝刀赠与师兄以壮行色。1937年7月7日,日寇以二十九军在芦沟桥的战斗打响,海川师兄参加了南苑机场与日寇的血战。卢沟桥事变后,海川师兄回到了父亲身边,开始专心随父亲研习拳学。
那时父亲(王芗斋)门下出色弟子如云,很多人都是带艺投师,且各个身怀绝技,都有很深的武术基础和深厚的功底,好多师兄弟们当时已是武林有些名气的人物了。但大家凭着对父亲拳学思想的认识,都心悦诚服的聚在王芗斋这面大旗之下,一起互相交流,互相探讨。
我也常向各位师兄弟们学习,海川师兄也教我些拳术套路,使我获益匪浅。后来姚宗勋师兄也拜我父亲为师,因他身材高大,所以被称为“大姚”,而海川师兄身材矮小,故被称为“小姚”,但按入门时间而论,海川师兄才应是“大姚”啊。
记得我和海川、宗勋二师兄在一起时,常进行拳学上的探讨,互相研究学问,真是其乐融融啊。光阴如箭,而今只余我苟活于世,真让人涕零。
海川师兄不仅武学造诣深厚,且通中医,我父亲(王芗斋)也一直认为拳学的一大重要功能是医疗、养生,好的拳术家不仅要能打能练,还要能养,即养生。海川师兄正是禀承了父亲这一宗旨,凭借医术活人无数。
生活中的海川师兄为人豪爽,古道热肠,有孟尝风范。每次去他家必热情款待,同门师兄弟间有困难者必解囊相助。
解放后,由于种种原因,师兄弟们上门的次数也少了,唯有海川师兄不离父亲左右,父亲(王芗斋)在天津时海川师兄亦常常登门问安。后来政治运动频仍,大家逐渐失去联系,1989年后,姚海川师兄的高徒张铁良贤侄常到我处问安求艺,举手之间,又见海川师兄当年神韵,意拳神意尤存,芗斋拳道尤在,不禁令人欣慰。
2004年11月,海川师兄驾鹤而去,闻信让人痛哭不已,父亲和他的学生们带着他们所创立的功勋业绩已去,后人们要继承起芗斋拳学的思想,宏扬中华武道,避免私斗,以告慰先人们在天之灵。
今借此文一为缅怀先人,一为勉励后来者,果能知我心意,足矣。
王玉芳
2008年9月12日 芗老习练形意拳数十年后,功夫精湛,已到形意大成之功,被媒体称之“大成拳”芗老对此“大成拳”之称不愿接受,他告诫弟子们“拳本无止境,何来大成说”。芗老对待自身拳学高级阶段的态度,不是像有些人所言“他当年答记者问,有些自以为是,唯我独尊,高傲自大”。笔者认为芗老在功达上乘的基础上有三点可向误解者提示。
(1)芗老十分尊重并吸取了传统形意拳学的精华,(2)芗老用自己精湛的功夫赢得世人的认可和赞赏(3)芗老不接受大成拳之称并用数百年前“意拳”之名,称之自身精湛的拳学功夫为意拳。对上述三点本人试解,芗老其目的是在告诫后人,我身之功来自传统形意拳之精华,去形取意称之意拳实为返璞归真。并无自满自傲,自立门户之意。看来芗老在华夏武学的基础上所尊重的不是顺情说好话,不是个人名利,不是门户之见,而是前人所传华夏武学文化的精髓!
形意拳是由静功(三体式桩,四平浑圆桩等)、动功(五行,十二形,持物训练等)、硬功(打沙袋,操桩等)三大功法内在的多种习练环节形成,最后达到形意拳拳谚所云,“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高级技击阶段。
王芗斋先生所创意拳,是在他老所学形意拳数十年后的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系统的训练体系,如站桩、试力、试声、摩擦步、发力、推手、实作等等。然后通过这种种练功环节,检验练习者在认知的基础上是否具备良好的体认和感悟到每一个练功环节的精微之处。
芗老当年有如此高深精湛的功夫,为何我辈不能为之?作为后人学子,就应仔细看看芗老的拳学历程。否则难以达到芗老所云“有形有意皆是假,拳到无心方为真”的高层境界。他老在拳学上良好的养生健身效果和精湛的技击防卫能力是有背景和基础的,并非神授之技艺。
高是由矮而升,深是由浅而入。把一件事做好,不是上来就做,而是要了解它的因果关系,要合理的分析,要科学的看待,还要借鉴历史的经验,找到孕育新生事物的成分,我们才能有所突破、有所进取、有所成功,避开盲区,摆脱那愚昧、虚伪的说教。从而得到最真实和最良好的效果。
笔者认为一个在拳学上的成就者,是通过多种实践环节,多次的研究认识,多次的交流和感受,提取拳之精华而修炼成真。而成真者却只有两三下是过人之处,用起来得心应手,如果没有习武的动机,没有繁杂的习练过程,没有良好的客观作为基础,岂有那两三下成事之理。金字塔顶部的那块转,虽然站得高,不要忘了是设计师,是众工匠,是数百万块砖等材料,把它托起,粘合在金字塔的最顶部,使它高高在上。
笔者恩师姚海川先生在向我传授形意拳时说“五行、十二形,比如你明白了每一式的环节和要旨,练得也不错。一旦逢其对手,调集周身之劲力,释放时只需一点攻击对手,其动态看似无形,实则暗助,多为烘托和变化之术。高者无形无象,如由儿戏、轻描淡写,动在无形无心浑圆一体之中,”他老还向我讲“你的师爷王芗斋先生教我练拳时说:文喜师兄和我教你的形意拳要练,我之意拳、拳法取之形意之意,若有形意拳为基础,实是大有益处,拳学再多莫忘浑圆为一、为拳之上乘。正所谓往往最复杂的东西,就是最简单的东西,最简单的东西,往往来源于复杂之中,”。
结合芗斋先生传授给恩师姚海川先生的拳学思想和教学要旨,笔者认为浑圆为一,武者上乘,但非一朝一夕,一拳一脚,一桩一念,一式一法等环节所得,而是根据上述环节传承的是否正确,个人毅力的挑战性是否过硬,自己对拳学的接受能力和认识程度是否无误等等,来决定习武者所谓“小乘、中乘、大乘”等功法。总之芗老武学的精湛之功,取之传统形意的精华,得之自身勇于挑战自我、科学务实、精心研练的精神,来之自己对形意拳正确的认知、良好的体认和高深的感悟能力。
练出浑圆力是武术爱好者的追求,但何为浑圆?现笔者结合姚海川先生所授拳法和自身多年习武的认识和感受试解如下。
浑圆的概念存在于武术多个门派之中,不独意拳所持有。只不过在训练中提法用词不同而已。如各家在谈及其练拳之手法、身法、步法时,整劲、顺劲、,化劲、巧劲,开合之劲、稳沉之劲、圆滑之劲、撑挣之劲等用词,都含有浑圆的成分。浑圆之功来自正确的意念活动和科学的运动技能,它的范围深度、广度、高度,只能随着习练者的认知、体认、感悟度而言。也就是浅者浅论,深者深论,高者高论。
浑圆之法是芗斋先生的拳学核心,但芗老没有忘记形意拳学的理论是其拳学思想核心的重要基础。笔者认为,芗斋先生的浑圆之法是在动静功法互为的基础上形成,是在形意拳的研练和理论基础上形成自己独特的风格。
太极拳在习练时其身法手法圆滑自如,动如车轮,绵绵不断,运柔成钢,劲力充实,内涵捧、捋、挤、按、采、挒、肘、靠八法,在舍己从人的基础上,又有“顺人之式,借人之力,制人之身”等巧妙之化劲。
再看形意拳在钻裹拧翻,身正安舒,九节和顺,一招一式,一松一紧,一呼一吸的基础上,其步法闪进如游龙,直进似箭发,其身法拧裹而动恰似螺旋,其身形手法在划弧为圆,犹如车轮,式式成环、环环相扣,动而不止,形随意转,练功力于一身,修化劲为一体。其实这就是浑圆动功之法。借明朝武人程冲斗论枪之说“浑圆无他,唯一圈而”。
王芗斋先生的态度则是在众家含有浑圆成分的基础上提炼精华,完善自我,创其浑圆一说。形成了一个高级精细微妙的运动体系,他的拳学静功(桩功),明则静、暗中微微生动。正可谓“大动不如小动,小动不如不动,不动之动乃生生不己之动。”他的拳学动功(试力),明则微微缓缓前后移动,暗中有欲静不动之意。在微缓之动中,有“欲行而又止,欲止而又行,行乎不得不止,止乎不得不行之意”。
综上可述:在意念领导的桩功内在运动,和试力躯体微缓运动的外在形式下,皆可带动体内血液良性循环,拳谚道“血为气之头”。为此我们在芗老意拳拳学高级细微的运动体系中,只要能持之以恒,在正确拳学思想的指导下领悟意拳,你就会体认到内在气血充盈后的效果。
我们知道知识有众多的学科,世界有众多的国家,那么拳学上的浑圆呢?它有众多种的成分。当我们掌握了这些成分后,我们就可以进一步的认识浑圆,更好的养生健身,提高精神气质,把握运动技能。
就意拳拳学而言:其静功浑圆成分:1桩之间架要做到大小关节,形曲意直,意不露形,神不外溢,力不出尖,形不破体,中正圆合等。2桩之意念在虚灵守默,独立守神,轻松自如,心旷神怡等基础上要万念归一,以一念代万念。意有身心放大,撑挣挤合,上提下按,前推后拉,左旋右转之意。3桩之体认,久而持桩,周身由酸痛为酸胀,由酸胀为膨胀,然后分上中下,环抱的两臂的内侧前后左右上下,在撑挣开合,上提下按之间,有像磁铁一样相吸相斥的阻力感和周身发热滴汗不出等等舒适轻松的感觉。在通过动功的试力和发力等环节上的浑圆成分,使习练者在练功后渐渐感悟到周身运动时所产生的浑圆状态,如在周身膨胀,内力无穷,协调和顺,沉稳圆滑,旋转自如,动作敏捷,身如灌铅,体如磐石等浑圆效果的基础上,再进入周身似球,内涵真气,撞而不开,冲之不散,一触即发,化劲于一身,以一手为千手,以千手为一手,随心所欲的浑圆境界。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