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routanb 发表于 2018-9-15 05:34:35

闲话塌腰 关朝

闲话塌腰 关朝






太极拳、八卦掌、形意拳以及其他很多拳种在讲拳架身形要求时无一例外的都要求塌腰,那么为什么要塌腰,他的内涵是什么,塌腰的提法对不对?这些问题不知您想过没有?在此我结合自己练拳的实践谈谈自己对此的认识,欢迎大家交流看法。








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认为要从人体生理特点和力学结构、不同拳种技击特点的需要和武术内功等多个层次去分析认识问题。









人体的脊椎从侧面看有颈、胸、腰、骶四个生理弯曲,从侧面看呈S形,即颈椎前凸、胸椎后凸、腰椎前凸和骶椎后凸。胸椎和骶椎的后凸是在新生儿出生前即已经形成的原发性生理弯曲,这两个弯曲可以最大限度地扩大胸腔、盆腔对脏器的容量。婴儿出生时,颈部始呈稍凸向前的弯曲,当生后3个月,婴儿抬头向前看时,即形成了永久性向前凸的颈曲以保持头在躯干上的平衡。在生后的18个月幼儿学习走路时,又出现了前凸的腰曲,使身体在骶部以上直立。 这种生理弯曲和26块脊椎骨间的椎间盘共同作用,可以减缓人在运动时从脚底传导上来的震动,保护人体的内脏和大脑不受损伤。这种弯曲结构有利于减缓震动对人体的损伤,但却使支撑力减少,在弯曲交界处容易损伤(如胸12,腰1)及慢性劳损(如腰4、腰5)成为腰痛的易发病处。




而习武之人希望脊椎在运动时处于最省力又最不易受伤的状态,什么状态最省力?脊椎处于垂直状态,在这个状态下,上一节椎骨的重量完全落在下一节椎骨上,这在武术中叫做叠套。处于叠套状态下的椎骨处于最省力的状态,自然就不易劳损受伤。怎么才能让脊椎处于垂直状态呢?自然是尽可能减少四个生理弯曲。虚灵顶劲和下颚内收减少颈椎前凸,而塌腰就是减少腰椎前凸的具体入门方法,所谓塌腰就是坐在椅子上腰部放松时由于上半身的重量而使腰部向后略凸的状态。而尾闾前卷就是减少骶椎后凸,当然其意义不仅如此。这是塌腰的第一层涵义,即这样可以使脊椎处于垂直状态,减少脊椎受损伤的几率。而前边讲到的生理弯曲可以减少内脏和头部的震动的功能在塌腰后如何解决呢?练拳时我们通过虚灵顶劲、含胸拔背和坐胯、尾闾下垂前卷而使整个脊椎的筋腱处于拉伸而富于弹性状态从而减缓了震动。




练拳希望脊椎垂直不仅在于使脊椎叠套而最省力且不易受伤,还和很多拳种的技击特点有关。凡是在拳架、技击中讲究身形旋转的如八卦掌、太极拳等其旋转必有一在自身内的旋转轴,这个旋转轴就是身体的“大龙”脊椎,如果脊椎不是垂直的,旋转时身体各部就不能很好同步,就形不成整劲。因此八卦掌要求“立身中正”、“以头为旗,三盘合一”。太极拳要求“中正安舒”,要求“立如平准,活似车轮”,要求“三竖四平”,如果没有脊椎这个垂直的旋转轴就无从谈起。




很多拳种提出“一身备五弓,五弓合一弓”,例如形意拳、太极拳。一般来讲,五弓,即身弓、臂弓与腿弓。身弓,以腰为弓把,阀门(第一节颈椎)和尾闾骨为弓梢;臂弓,一般以肘为弓把,锁骨与手腕为弓梢;腿弓,以膝为弓把,胯骨与足跟为弓梢。五弓中身弓为主弓,腿弓、臂弓与身弓合在一起又形成一个大弓,即五弓合一弓。在这个大弓中弓把仍是腰,弓梢为足跟和掌根,并有一身九节的提法。在技击中蓄力时弓的弯曲度增加,蓄积一定的势能,发力时弓弧变直势能转化为动能,具体在拳架中就是所说的“外三合”,内家拳练拳时讲究“意、气、力”,也就是发力时将丹田内气的生物能通过经络、骨骼和筋腱传导到末梢变为动能,这就是所谓“内三合”的含义。将丹田在发力时的爆发与身体弓架的开合束展协调起来形成整力就是所说的“六合整力”。但在具体体现这个“六合整力”的获得上不同拳种的理解不尽相同。有的拳种是以丹田为力源,发力时内气从丹田经命门沿脊椎分别向上、向下传输带动上肢、下肢向相反方向运动,形成作用力与反作用力,腿部(后腿)下蹬又与地面产生反作用力。这种发力更讲究丹田气的使用方法,例如手的发力方向不同,丹田内气爆发的方向不同,这都是各门派的核心机密。这种练法如太极拳所讲的“力由脊发”,戴氏心意拳的蹲丹田、抱丹田、搬丹田、砸丹田和射丹田,无极门的内功、拳架练法等都是将丹田气的缩放与拳架的开合或束展结合起来,是“内三合”带动“外三合”形成六合。另一种类型是将脚底蹬地作为力源,“力从根发”,也就是从腿弓、身弓、臂弓形成的大弓从弓的底部作为力源,以“外三合”带动“内三合”形成六合。例如形意拳、心意六合拳等。不管哪种类型,都要将腰作为身体“五弓合一弓”的关键节点,此时用塌腰来描述对腰的要求就不够贴切了。实际上我们的拳架要求“含胸拔背”、“坐胯敛臀”,含胸就是在身前内气有下降之意,降心火。拔背就是与“虚灵顶劲”结合起来使内气沿督脉有上升之意,而坐胯必使命门以下部位下拉,因此此时的腰是处于上下对拉状态,此时说“立腰”比“塌腰”更确切。




对身弓的弯曲弧度,不同拳种由于技击特点的不同,要求也不同。如前所述,行拳中讲究身形旋转的如八卦掌、太极拳等,身形的弧度不主张太大,仅是两梢前卷(头部虚灵顶劲、下颚内收,尾闾前卷),腰部略向后外突,也就是所谓的命门外突。而以身体的束展作为发力基础的形意拳、心意六合拳等,身弓的弧度就要大些,主张收纵者,收如伏猫,纵如放虎。特别是桩架低的拳种如心意六合拳、自然门等,由于拳架是单重桩架,身体如果保持立身中正则身体重心就超出了两脚的支撑范围而不能保持平衡,因此身体必然前倾以使重心前移至两脚支撑范围内。前两天有武友讨论拳架的结构撅屁股对不对时,就没有注意到拳架(桩架)的高低问题。




对于腰部的要求对于一些拳种还有自己特殊的要求,例如以我习练的八卦掌为例,在拳诀里有“下单腰”的提法。何谓“下单腰”?这要从八卦掌的特殊练法说起。八卦掌以走为本,在绕圆走转时全身要拧转并双足走平起平落的趟泥步,在走趟泥步时后足是支撑腿,在练到一定层次,支撑腿对应的半身是支撑轴,即由支撑脚的涌泉穴和头顶的百会穴所连直线是自转轴,而非支撑腿一侧则绕轴拧转,这一侧是“悬”在旋转轴上,悬挂点就是胯。所以程派八卦掌把平起平落趟泥步也叫“悬吸步”。由于这一特点,支撑侧与非支撑侧的腰一阴一阳处于两种状态,支撑一侧由于腿的支撑作用,由于虚灵顶劲和气沉脚底的对拉作用,半侧腰是立腰且有向下趋势,为实腰。非支撑一侧腰由于提胯带动提起前腿,因此半侧腰有向上趋势,为虚腰。由于这种一阴一阳、一实一虚区别,故叫下单腰。




前边提到的“命门外突”问题,不仅和身体的弓形之弓把有关,还和丹田内气的练习层次有关。当丹田内气逐渐充盈后必有向外膨胀之势,且使用逆腹式呼吸时吸气时小腹内收,呼气时小腹放松,形象比喻为“肚脐找命门”,此时命门逐渐会外突。特别是内功练到胎息层次,以我所习八卦掌单换掌为例,此时前、后手掌心指向公转圆心,后手劳工穴与命门形成一对争力由圆心沿径向过后手劳工→神阙(肚脐)→命门,在走转中由神阙吸气聚集向命门,命门自然外突。因此命门外突并不是从形上的体现,实质是内功练习的结果。




综上所述,练拳对腰的认识我个人认为是随着练拳的层次提升对其内涵由塌腰→立腰→命门外突逐步体会和提升的。并和不同拳种对身形的不同处理而有各自特点。不当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星云日月 发表于 2018-9-19 00:35:04

你的话虽然没有解答我的疑惑,但成功地打消了我继续问下去的念头。
各练各的吧,我继续做个肉体凡胎的普通人。锻练就混个健身就行了。至于说武术不武术的,我就左右直拳+弹踢反复用也够用了,内不内功,凸腰凹腰无所谓了,反正都是动态的。至于说动不动腰,怎么动,站不站桩,怎么站,都是练过才知道。我就照假的练了,不卖。

你师父是高人,咱也不能跟高人和高人的徒弟抬杠啊。

731601467 发表于 2018-9-21 23:02:42

4个生理弯曲几百万年进化来的,有人靠每天练几个小时能把这个改变了?
假设能改变,又分真改变和假改变。生理弯曲是由骨头的不同形状决定的,
真改变就是改变了腰椎骨头的物理形状,椎骨纵向来看是由两头的软骨和中间的硬骨组成,能告诉我你改变的是哪个部分吗?
假改变就是依靠椎骨周围肌肉和筋腱的用力维持一个伪垂直或外凸状态,本该以放松状态随时应对变化的部分却不能放松,你认为这样好吗?
不管真假,就算改成直的或外凸的,真的就更省力或支撑力更强吗?希望你从外科或骨科找一副骨架模型试试,你往胸腔里挂些东西,看腰椎是直的好还是前凸的好,看看腰椎各节到底是怎么受力的。
至于说什么内功什么丹田气,我不懂啊,表骗我。还是先把上面问题解惑一下吧。

纳惦需 发表于 2018-9-22 02:25:39

謝謝分享

大汉丁 发表于 2018-9-30 16:55:04

   其实我在文章中已经含蓄的提到,命门外突是内功练习的结果,不必过多强调形上的要求。内功练到那个层次,命门自然会外突。至于凸多少,与拳架和对丹田的用法有关,不必刻意追求,按所传承的拳种去做即可。例如我们用内劲近身发力,上肢、下肢甚至身形都可以不变,此时实际蓄劲时内里丹田内气一沉,就是胯略微下坐,命门略外突。因此我个人认为和坐高凳及命门外突都不矛盾。实际坐高凳练法涉及海底功在拳架中如何体现的问题。

Lonely 发表于 2018-10-2 21:03:36

真搞不明白,脊柱腰椎后凸,是指有这个能力,但却不是时刻都保持这种后凸呀,腰椎的活动范围加大,对于腹部的丹田空间有增大之效,于内功有极大帮助,同时,腰椎的变化加大,也体现了腰为主宰的目的,怎么传到后面,就变成腰部后凸成固定的了,这算啥玩意。

我之为风 发表于 2018-10-5 07:32:48

命门需要外凸吗?我自认为算松沉了,却不认为是外凸的,原来学轨迹拳的时候要求是外凸的,能强化抗击打能力同时能上下合一,出手确实比较重,但如此就与内三家所求的不一样了,腾挪纵跃间难以保持这种身架。我在南拳的体系中看到这类要求,但南拳讲究铁桥铁马,不在乎是否轻灵,求的就是步步为营式的风格。
后来对比当地的陈杨两家太极,发现也有这种分歧,杨式一派对弟子的要求就是命门外凸,而洪传陈式就讲如坐高凳,那么表现出来就不是外凸了,我记得逝去的武林中也提到过这个说法。但就我个人经验而言,我是认为内三家该以如坐高凳来要求,否则劲难以传导至脚底

青狗 发表于 2018-10-15 21:18:45

我师父常说武术届有《真的卖不动,假的不够卖,一天能卖十担假,十天难卖一担真!》关朝先生讲了别人不愿意讲的东西,不理解不怕,千万别说人家骗人,内家拳得传授练到身上才能真正明白!不是用一点现代知识生搬硬套拍脑袋能想明白的,练拳全在腰上,若楼主再往深说恐怕更难理解,真是练拳的,就一定要谦虚才好。

越皎月 发表于 2018-10-18 06:31:21

腰的问题并不复杂,但要说的清楚让人能理解又很不容易。关朝老师的文章从生理到拳理说的有理有据,谢谢关朝老师的无私奉献。
中国传统武术对腰的要求要领一直是不传之密,不夸张的说入门与否全在于此。看看满公园的人是怎样练拳的就知道了。
如果练拳不讲究腰,那您最好别下功夫,否则易出偏差。
补充一点,腰的要领还与人体的气机运行有关。
跟着关朝老师学习是一种幸福。希望有缘者珍惜!

洸发螃 发表于 2018-10-18 14:39:30

    1、如果把26块积木一块一块的叠加起来,如果按四个生理弯曲叠加,肯定你叠加不起来,因为上边的的重心垂线早超出了底下积木的支撑面积而失去平衡。之所以人的脊柱能保持直立而不倾倒,恰是筋腱连接的结果。如果积木垂直叠加,则可能理论上保持平衡。凡是稳定平衡的结构就是比较省力的结构。   2、练拳时保持立身中正,并不是改变骨骼结构,而只是利用神经系统、意念改变身体间架,此时由1所述身体易于保持平衡,最省力。但此时脊椎的筋腱不是松软的,而是由于虚灵顶劲、下颚内收、含胸拔背、坐胯敛臀、尾闾前卷而处于上下拉伸状态。由于筋腱的拉伸才减少了骨骼对神经元、经络等的压迫和阻滞,便于内气的传输。在这一点上无论内家拳还是少林拳都是一样的,否则易筋经练得是什么?   3、内家拳各门都有“一身备五弓、五弓合一弓”的说法,命门是身弓的弓把,在蓄力时腰部都要后移以形成弓形,以利用弓形的弹性发力,当然各门对“反弓”的理解不同,在具体练法上有区别,此处不展开介绍。不管是利用身形调节还是内功练法,使用“反弓”必然要命门外突。这不是我个人的发明,而是内家拳历代前辈总结的。 4、关于内功问题我不在此争论,因为关于内功历来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你练到了就会理解,没练到就理解不了。但有一点是明确的,它不是虚无的,在内劲发力上就可以外化展现出来。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闲话塌腰 关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