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ldvibczsl 发表于 2018-8-31 00:34:20

太极拳的手法缠丝

太极拳的手法缠丝分正旋和反旋两种手圈。不管是正旋圈或反旋圈,在这看似简单的圈内,包含了整个太极拳的真义,也就是说:任何一个圈,都包含了太极拳的八法,掤、捋、挤、按、采、挒、肘、靠。所以,练习太极拳,首先一定要把正反圈划好,不仅仅是圈要走圆,更要明白其中的要领。练者如能熟练掌握手圈的意义与作用,在技击中就可融会贯通。

众所周知,太极就是个圆,在行拳过程中,手法和周身一定要没有棱角,走势要圆。太极拳的手圈到底应该怎样才能划圆,这是提高太极拳的关键所在。但在练习中有的人却自命不凡,将手圈的划法规定成固定的轨迹,这岂不可笑!这种练法只能适合初学者,对提高太极拳的技术发展会有一定的束缚作用。是的,太极是个圆,它包含了很多的阴阳学说和攻防理论。而在实际的应用中,手圈的大小形状是因敌所变,其形不一,或大、或小乃至无圈。手圈越小身体的转换的角度越小,其功夫就越高!直到无圈时,方为太极真神妙。

如果我们都盲目按着固定的轨迹去练的话,就会把拳练死,我敢说:永远也练不出至高的太极功夫来!为什么这样说,太极拳的手法是应该走圆形的弧线!但这是一个公转!确切点说:这是手法的公转。我们要练出真正的功夫,不仅手法的公转要走圆,还要练出手法的自转功夫。就是说,太极手圈的划法是由大到小乃至到无圈。无圈,就是手圈的自转,也就是太极拳的缠丝劲。所以说:有的人将现在的太极拳分出了武术太极和健身太极之说。

既然无圈是太极手圈的真谛,那么怎样能练出无圈的这种自转呢?其实也不难。我们可以把进攻的手臂比喻成一根螺丝杆,手指是螺丝的钉尖。当我们要把螺丝钉拧旋到木板中时,手中用的螺丝刀的拧旋力不能使螺丝杆摆动,摆动的幅度越大,螺丝钉钻到木板里的方向就越不正,钉尖钻进木板的进度就越慢,难度就会越大。这个道理说明,如果我们把手指的领劲比喻成螺钉的尖;把螺钉的主体,比喻是练太极拳的中正;把螺钉的旋转看做是手圈的缠丝,大家可能就明白这个道理了。


下面我们再参阅一下洪派太极宗师洪均生先生所传的正手圈要领:出手时,方向要在自己的斜前方45度;高度不能超过眼睛,低度不能低于肚脐。中指要领劲,出手要手领肘,肘领肩;收手时,要求肩领肘,肘领手,配合腰裆的转换形成一个节节贯穿的态势。手的领劲是不是恰如螺钉尖钻劲?收手时的劲路不正像从木板中取出螺丝钉吗?其出手、收手的路线不恰是螺丝钉的进退路线吗?高不过眼,低在脐上的这个圆圈直径是太极拳最大的圈。洪老先生并没有说就走高至眼低至脐这么大小的圆,而是说不能超过这么大小范围的圆。所以说,在这个范围内所划出的圆的大小,只要是要领正确,那么就都是对的。如果超出这个范围,就错了。然而,有的人,错误地理解了手圈的大小,意为手圈就是要走高不过眼,低不过脐的这样大小的圆,其实是理解偏了。所以手圈的要领只能越划越小,从而达到一个高的境界。

在实际的训练中,手指的领劲时时地指向对手身体的中线位置,若对手改变了方向,我的手法难以变化,从腰裆的转换和腿法的公转中调整,但手的领劲方向永不改变。也就是说,搭手的触点要粘住对方。公转的角度越小,就会加大自转的旋转,其进攻的态势就越强大。

基于此法我不妨打个比方:我们与他人在搭手时,手指的领劲比喻是一尊正在对准敌人坦克的大炮,假若敌坦克移动,我的炮位不变,而是炮口始终对准敌坦克,随时发射,这是不是形同交手的沾粘劲?而能使炮口对准目标,要靠炮体后身的调整,这不正像太极拳的腰裆转换和步法的移动调整吗?

这个比喻就是说,在交手中手指的领劲就恰如炮口一样。假设敌改变进攻的方向和路线,我手指的领劲方向不变,以腰裆的转换来调整进攻和防守的方向位置,若敌进攻的态势过猛且急,可利用步法来调整,这就是身体的公转。正如《太极拳诀》中所言:“有不得机得势处,身便散乱,其病必于腰腿求之。”

真是:“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辨焉”。

djj9a7zjpw 发表于 2018-9-9 04:03:53

这么好的帖子,应该加精华!

richard0137 发表于 2018-9-16 13:05:40

在这个版块混了这么久了,第一次看见这么给你的帖子!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拳的手法缠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