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ww18to22com 发表于 2017-1-14 11:33:29

武术对错不在打/太极拳力学原理阐微

武术对错不在打李秒丰
武术乃是用武的技术,是力量与实力的象征。武与文相对,文者为彬,武者为勇;彬近于秀,勇近于猛。武以文治,文以武营,文武兼备,则智勇双全。
  武术年代久远,“武术”一词则是近代之谓。现称武术,大都就拳术而言,拳术通,诸器皆通,因各种器械实乃手臂的延长。拳勇,勇者无畏,战无不胜是勇者的追求,更是一种精神,故武者大无畏。武者,武不妄用,用之当用,拳勇不是敢打的武夫,乃是善打的勇士。
  近观韩起先生在2006年7期、9期《精武》杂志上发表的两篇关于武术对与错的文章,颇有感悟。笔者对于韩起先生的了解起于《精武》。韩先生虽是练八极的,却无门户之见,对武术的研究和弘扬可用“求真务实”四字形容。仅就韩先生近期的两篇文章的观点看,虽透武学本质,却又反映了先生观点的某些偏激。
 武术不能不打,但又不能只打,打不是武术惟一所求。武术发展到今天,其功能有所转化。今天从拳者虽多,但大部分都是为健身而练,很少有求功为打者,武术的打几乎成了摆设。
  当今法制社会,打人的主动功能变成了被动的防卫,还只能防卫有度而不能防卫过当,为打而练武者少有用武之地。当今能真正体现武术击打功能的惟一场所便是现代散打擂台,而擂台搏击又不是人人所能为,对人的年龄和身体素质要求极严。即使民间武者的切磋交流,交手时虽有胜负,依然是游戏而非实战,所谓的“能打”也不过是演练,几乎无法得到真实的印证。还有,武术真打实用或谓伤人性命的功夫,不能真在人身上实验,只能点到为止,久而久之成为假!
  武术的打法有多种,不仅只限于拳脚,而是人体综合素质的反映,力量、速度、反应缺一不可,力量是基础,速度是关键,反应是核心。对手是活人,所以说,最终比的应该是反应,而非力量和速度。拳谚云“一胆,二智,三力,四功,五是平常心”,拳者,法由心生,力由心发,所以修心为上!下面仅就韩先生文中提到的有氧运动和学习拳论的观点,谈一些粗浅的看法,与韩先生商榷。
  一、有氧运动与无氧运动
  有氧运动的健身功效是人所共知的,而无氧运动虽为运动之必须,却有碍身体健康。简单地说,其因有二,一是运动缺氧,影响人体能量交换;二是体内乳酸增多,堆积难除,容易造成疲劳,引起人体代谢功能的失调,有损健康。若单纯为了打而过分追求无氧运动,耗力伤身不值得。正确的做法是多做有氧运动而少做无氧运动,既健身又练功,身心同练。
  在这里,就韩先生文中提到的太极拳补充两点看法。太极拳是大家公认的有氧运动,健身效果不言而喻,然对于太极拳的武学功能,则是练者众,知者少,明者稀,精者几至无几。今之太极拳除了操舞皆神仙,飘飘然而悠悠然,嘴功极硬而手功极软外,与武去之甚远,惟陈氏拳中仍留有发力的动作。其它太极拳除了韧力、耐力锻炼,已无强度训练,别说十年,恐一辈子也难以出门。然而真正的传统太极拳训练非常注重发力和单式训练,并不拘泥于套路和推手。特别是真传中的抖翎发力,惊弹、冷脆、刚猛、暴烈,不亚于无氧运动的发力,却发力自然而不伤身体,是有氧运动和无氧运动的有机结合;虽不借助任何外力和器材,更不靠抡胳膊摆大腿,却能产生无氧运动所做不到的力量,在瞬间爆发,随发随收,不蓄而发,炸力不断而呼吸自然。这种发力的核心机制在于腰胯的争衡互运,拧旋反弹。太极拳的最大特点就是以松柔的形式运化坚刚的力量,并使之在得机得势时瞬间爆发而奏实效。所以说,拳术之打,不是瞎打、乱打、蛮打、硬打,而要善打、会打,打之当打。

  二、关于拳论的学习要法

 拳论是智慧和经验的总结,精华中虽有糟粕,但决非无用,有的论述仍是至今练拳的纲要。学拳论不是照本宣科,更不是背几句拳经拳论就能明了,要用心去读,用实践去体悟,反复对照印证。去伪存真,终有所得。如果眉毛胡子一把抓,按图索骥,就犹如韩先生所说“看到眼里拔不出来”而无用了,但也决不是韩先生所说的“至于拳论,就没必要看了吧”那么偏颇和绝对。看拳论就是要学习前人的精华、精髓,借鉴前人的经验而少走弯路,而不是一味地照抄照搬,模仿前人的做法。拳不离攻防,法不离奇正,变不过虚实,用不过刚柔,练不出松紧。离开松紧,不可能产生任何运动,所谓功夫的好坏,也不过就是对自身松紧程度把握的好坏而已。拳之练,运化而已,得其法,精其妙,武者备也。“详推用意终何在,益寿延年不老春”,身健、思敏是武者
太极拳力学原理阐微/李秒丰
当今研究和习练太极拳者颇多,然而,名者多明者鲜,把太极拳说活说玄的多,说明说透并不多。一是传统理论玄奥晦涩,二是有的力学理论解释太学术化,亦难被大众接授和理解。为使太极拳去玄通俗,归其真义,笔者仅就太极拳的力学机制机理,站在大众的角度微作阐述,与同好共研。
太极拳素以柔化见长,以小力胜大力著称。太极拳打手歌中有“任他巨力来打我,牵动四两拨千斤”之说。因此“四两拨千斤”也就成了太极拳的代名词。太极拳论更有“用意不用力”之论。以至人们一谈太极拳就是松柔,讳力忌刚,似乎,太极拳成了一点都不能用力的运动,谁用力或讲力就大错特错。其实“用意不用力”亦是一种用力方法,是用力的学问,否则就不会有“意到气到力自到”之说了。正如拳论所说“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当然,“用力之久”并非长期用力,而是下工夫之意,也就是掌握用力的方法。实际上,太极拳本身就是用力的学问。传统太极拳虽讲劲,但并不排斥力。劲者,原字为会意字,乃是左斤右力之合,力大之谓。劲不过人为地在力之外加进了人文色彩而已,但并不能改变力的本质。太极拳所称之劲,不过灵活的整合之力。称劲的目的,就是不要用僵拙之力。任何运动,都是矛盾双方的力的作用的结果。没有力,就不可能产生运动,没有力也不可能有劲!力就其本身来说就是一种能量,能量有动能和势能。能量是可以相互转换的,运动反过来也能产生新的力量,即通过运动使能量得以转换。有势则用力,有力亦有势,所以称势力。因此有人说,太极拳不过气与势而已,用势即太极。太极拳亦不过一拳耳。“拳者,力也,力之平衡,力之协调,力之运用。”那些所谓的不动就能把人打出去的功夫,不过“痴人说梦”而已。拳不能离开运动,运动离不开力学。力学是研究力的学问,力是力量的简称,力有三要素:力的大小、方向和作用点。运动力学还包括物质的质量和速度。在拳中无非有两种力:静力和动力。从效能上看,无非作用力和反作用力。发力方法虽然有慢快,有刚有柔,亦无非松紧而已,松紧乃是人体运动的原动力,离开松紧人将停止一切运动,所谓的劲力将无从谈起。(关于发力方法,笔者在2003年《少林与太极》第12期发表的《太极拳之发力方法训练》中有专述,读者可参阅。)太极拳通过自身的优美运动,对生物运动力学做了完美的诠释。
 一,拳中所求力的形式。人的运动不同于机械,是有弹性的运动,肌肉筋腱骨节都是有弹性的,而且人的运动是有思维的运动,一切运动都是神经反应和传导的结果,人体运动力学有其独特性,关键是依其理而指导。(一),站桩打拳所求的是自身平衡协调力。平衡力是横向平衡,即杠杆力,前后左右都要争合平衡;纵向力是重心稳固,上虚下实立身中正。横向纵向力的有机结合,即为整体的协调力。平衡不偏,协调乃一,整体的协调平衡力,即所谓的横竖劲,横竖劲就是一种圆润劲,也就是太极拳的捧劲。捧劲实际上是以重心点为轴的膨胀力。拳中只有做好了平衡协调,才能周身一家,上下相随,左右逢源。重心找好了,周身也就协调了,力也就平衡了。所谓“尾闾中正神贯顶”是也。(二),拳中所练之力乃是弹性力。弹性力不仅速度快,而且具有反弹性,力的弹性越大,反弹速度越快越好。只有弹性力,才能将对方的作用力快速地反作用于彼身,以达借力打力的目的。所以,拳者必须要练出本能的弹性力来。太极拳虽讲以腰为轴,只是就其运转灵活而言,另一方面,太极拳之腰抑或全身,又要求似弹簧一样,通体贯穿。尾闾中正神贯顶而使身拔,身拔使骨节开张,筋腱伸长,腰象弹簧一样向两端牵拉。由于螺旋运动的旋转和拔身而使身体具备势能,无论拧压拉抻,总会使腰间蓄力含劲,触之即应,有感皆发,动之即出,可达不蓄而发,挨着何处何处击的效果。因此,太极拳的弹簧力,是由腰间反弹,顺骨节将力传递到四肢,而发于体表并作用于彼身的。若打个比喻的话,太极拳练功,犹如使自身的弹簧增粗和加密弹簧圈数,似乎表面的弹性力减小了,而内在的势能却增加了,反弹力加大了,极柔极刚极虚灵,也就是所谓的“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从运动力学的角度看,功效等于物体质量和速度的乘积。就人体来说,相对而言,质量是固定的,速度却是可以改变的。就拳而言,无论任何门派的拳术,要增加劲力除势能外必须增加动能,即提高速度,其次就是增强耐力和韧力。速度本身就是力量,拳者别无它途,任何技巧没有速度都将大失其色。 
  二,拳中的用力技巧。太极拳虽然讲“用意不用力”,那只不过是特殊的用力方法,天下没有不用力的拳!只是用力方法和技巧上有差别罢了。太极拳真正的功能是慢练快用,柔练刚用,所追求的乃是以最小的消耗获得最的大效果,也即所谓的“以小力胜大力”,抑或“四两拨千斤”。无论什么拳,都以招为力的载体,摔打擒拿的攻防,实际上都是对力的运用。太极拳的用力有其自身的运动轨迹和技巧,听劲、化劲、控劲、放劲、打劲,都是通过圆润的运动对整体力的协调运用。用力的关键,在于肌肉筋腱松紧的转换。1,粘黏连随,实际是听劲和控劲。这种用力技巧的成熟就是“懂劲”。所谓懂劲,即是肢体神经的感知能力,通过神经的敏感支配内在的松紧变化而改变自身力的变化,力的大小根据对方力的大小,由内在松紧而加减,使自身的力与对方接触点的力,始终保持大致相等(微小变化除外),随对方运动而动,舍己从人,时刻感知对方力的变化,久之则知觉敏锐,如秤称物分毫不差,惟如此,才能真正做到不丢不顶不抗,自能粘黏连随。要想粘黏连随必须做到圆润顺随。故前人说:从人便是由己,人不知我,我独知人。到了这个地步,反应极敏,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对方力的微妙变化均在我方掌控之中,随变而变,制人而不制于人。所谓的听劲和控劲,实际上,就是用自己的面去摸对方的点,以面控点,也就是武禹襄所说的所谓“敷”。2,四两拨千斤,关键在于化解对方的力,主要是对杠杆力和旋转力的借用。杠杆力主要是通过支点位移和改变平衡力破坏对方平衡;旋转力主要螺旋运动,不仅可以改变力的方向,还可产生离心力和向心力,在运动中心产生涡旋,象电流一样加快力的传递速度。对方平衡不保方向改变,则大事已去,主动在我。3,运劲如抽丝,发劲似放箭,运劲如抽丝,实际是在蓄能,也用于控人;发劲似放箭就是在释能,主要是放人和打人。放人是以整击面,打劲和控劲相反,打人是以点打面。发力乃是瞬间加速和矛盾运动力的方向的骤变,这一骤变亦在于形体松紧的瞬变。太极拳主要是弹簧力旋拉拧压的运用,由于形变使之产生反向力势能,始终待势而发。太极拳的发力,主要是通过形体的松紧运动实现能量转换,松也能发力紧也能发力,所以,不蓄而发,化打合一。犹如:开弓是慢紧,放箭是瞬松,落点的冲击是瞬紧,这一感觉和拉皮筋或拉弹簧的感觉是一样的。通过速度变化泄力或助力,弧形走化直线进击,发力大小关键在于松紧速度的快慢,慢松慢紧劲力浑厚沉实,快松快紧力量刚脆猛烈。总的原则是整体协调,局部灵活,重心稳固,运圆落方,发力一瞬。
以上拙见,不妥之处望行家指正。的根基,打人不过练武之余事,愿天下所有的武者皆文成武就!

武!! 发表于 2017-1-20 13:02:43

楼主很有经验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武术对错不在打/太极拳力学原理阐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