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ua350 发表于 2018-5-26 13:48:56

太极拳内之丹道探讨

太极拳内之丹道探讨
气功是现代的用语,它包括了古代的导引、行气、练内丹及禅定等,以呼吸、吐纳为主要入手方式的自身修炼方法。在释家将它分为六类:一、依观想入定,二、依意守入定,三、依持咒入定,四、依数息入定,五、依听音入定,六、依运动入定;太极拳和瑜伽被归在第六类。但是本门自王太师起,就对练气功者非常感冒,认为它华而不实,所以门内罕言。先修李丰懋先生探寻道家的法门亦被视为门外,似未得同门之认同。事实上,以心行气在太极拳内已无争议,导引和练内丹的动作亦在本门修炼之方法之中,不仅是使用它的术语而已。在太极拳谱内,除了以心行气外,无迹可寻;主要的线索是来自枪谱。在唐豪编着之《王宗岳太极拳经、王宗岳阴符枪谱》内有两句话:一是阴符枪总诀曰:「枪不离手,步不离拳。」连结枪与拳的关系;一是在阴符枪谱后之七言绝句:「心须望手手望枪,望手望枪总是其(真);炼到丹成九转后,心随枪手一齐迷。」另外,在徐震着《太极拳考信录》中,陈氏拳械谱内,有桓侯张翼德四枪,于下部一枪下注曰:「丹回气海」,其后有:「震按,此与武氏拳谱中鎗法一条,大致相同,文字小异,盖武氏传其鎗法,而名目仅凭口授,故记述时不尽同也。」,又在后序中曰:「观陈氏拳械汇编中,四枪对扎、八枪对扎、所称:从小门扎、从大门扎、皆用阴符枪谱语。」可见,陈氏、武氏与杨氏太极拳皆有练内丹之术,唯秘而不宣而已。
 气功是现代流行使用的词汇,不像禅定和丹道有经典可依,六类的分法,也较粗略,只是广为流传的说法;也因为如此,在郑太极里,由于他们在太极拳架外,还需另外修习所谓左氏心法的气功,所以有徐端等人,引安般念及动禅入太极拳,因为同为气功之故;不过到底不究竟,太极拳是在道家理论和技巧中发芽、成长及茁壮的,要探寻太极拳的奥秘,还是必须在道家的范围内找寻。郑太极修习的所谓左氏心法,不知是否指的左慈所传的功法,如果是的话,尚在道家之列。气功心法与拳架分开修炼,虽然可区分一般学者或门徒,但也开启其它功法渗入的大门;引安般念、动禅入太极拳,就只能说是便宜行事的方法,已非纯粹的太极拳。在门内就没此必要,丹道已融入各项动作之要求标准中,直接用肢体学习即可。
 依个人的探索所得,虽然太极拳在王宗岳之前无迹可寻,但是本门炼功的方法和要求,可追溯至春秋、战国时之黄老道家。杨太极追奉张三丰为祖师爷,更证明了丹道在杨太极中的地位。张三丰以太极学说为根本,上承陈抟及其后学,以无极而太极立说;在其《大道论》中,有系统的论述无极而太极、太极分阴阳,阴阳合、万物出,顺则生人、逆则成仙之理。然而张三丰丹道入门的方式为男女双修的丹法,栽接续命的功法为礼法及世俗不容,所以皆为秘传。在杨家太极拳里,入门的功法已由炼已筑基的开展极修炼项目取代;尤其是本门独有的揉胯动作,对消除欲念、充实阴蹻脉之阳火特别有效,只是没有明说,要靠各位自己在修炼中体会。其它杨太极的门派没有此动作,是否亦为区分一般学者或门徒之故,就不得而知了。
 在门内有北京白云观之内经图传授,此图坊间亦有出售;其中古字、尤其是道门内用之秘传字,一般人不容易了解。在网站上,我发现有白话文注记的内经图(如附件, 内经图试释、来远)可做参考;唯将阴蹻脉写成阴蹻穴。另有坊间出售同为北京白云观之修真图,在阴蹻下有三行字需特别注意:「机关之窍、引仙之门。」、「送仙生门」、及「北极降魔慧剑所」;右下侧有「橐钥」两字,显示在呼吸中修炼;与本人修炼的心得一致。特别要说明的是,只要按照本门的要求标准,在炼已筑基的开展极修炼项目中即可炼得,不必外求。
 太极拳能发挥其功效,与内丹之修炼息息相关;由学力而致劲、气之养成,全依丹道之理论与技巧。以与杨太极关系最密均的道教西派为例;李西月丹法先以清静立基,次以阴阳妙用成丹。他认为学道者须收心凝神、摄念归静、纯任自然、勿忘勿助,不必着力,自会开关、展窍。盖有念为妄心,无念为真心,人能收念于平日,而还其所止之地,乃能专心于平时,而坚其入定之基。清静立基之后,便可行阴阳双修之丹功。杨太极祖师露禅(1799~1872)虽比李西月(1806~1856)大六、七岁,但充份吸取道家西派的性功炼心之术及命功修炼的方式,将太极拳修订成为拳开展松柔的练功模式。在按照本门的要求标准,「须收心凝神、摄念归静、纯任自然、勿忘勿助,不必着力。」一直贯串于各段法程之修炼中。太极拳原来只有十三势之内涵、而无外在常形之定式。杨家太极拳串拳的过程是来自陈家之头套红炮捶老架式,将其着法依十三势及松、静、沉的要求注入;而虚、静的精神要求直接承受道家的思想。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太极拳内之丹道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