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说:这是杨家秘传?
有许多人站桩练拳是讲全身放松,这样就永远练不出作为主宰的腰了,将来也只能练成撑劲和推劲,不能成就抛放及冷弹劲,正确的练法是站桩是先全身劲力拉开,然后腰间命门处微微挺起,借此腰上挺劲,将全身松开(不是放松)。觉如腰拎着手脚及全身,刚开始腰力量不够全身不能全部松开,只能部分松开,渐渐随功夫增长全身会一一松开,真正会感觉到要为主宰。第二点要注意是站桩练拳时要开裆园胯,这必须在以上第一点的要求下进行,否则腰胯练死也是一病。不开裆园胯将来合劲难成,发人时力量会小很多。
拔筋是练拳的基础,使骨肉之力顺,运动范围扩大,等于要存水先要造一个盆子,盆越大将来存水越多。养气是练内家拳的基础,气足化神,神气足才能运化身上僵块,渐至周身一家以心使身。不偏不依很重要,与人动手要如立身于天地之间,决不能和敌产生顶或依靠及相互支撑的状态。就是敌人忽然消失我依然稳立于天地之间。于敌动手时也不让,太极只化不让,若让时就有凹陷处,要始终让敌人觉的神气若千钧欲发,触之若无物心惊胆战。
忽隐忽现是说神气的变化,是说神气带动身体阴阳忽变,这要有相当内家基础才能表现。很难从文字上表达。
杨老的拳如腾空踏在自己的神气中,浩浩荡荡无人能及。练拳刚开始是刻刻留意在腰间,先在腰间骨椎上,后渐觉精神所至有一空灵且能变化指挥全身的中线,后又觉此中线可变化位置,是精神而非骨肉,就如孙禄堂老先生所说,我身上处处可做支点所以变化无穷。但这一切必须从腰练起,除此无别法。后面的境界本不该说,怕有人自己乱附会而走错路。
化是敌手来时,我接其势神气进或走,其所触处虚待之,使他有如扑空之感。不存在可追击的感觉,只有扑空的感觉大概就差不多了。
与人交手时,若忽受偷袭应该是先借势腾开。若对面待敌,未动之时已和无极之理,彼一动必有虚实,我接其实,其必落空,同时我之神气如电切入其虚处,骨肉一合其必跌出。
太极拳的刚柔相济是指神气收敛入骨为刚,骨肉通透为柔。若劲到手指,自然击人如击败絮,惊心动魄。这就叫功夫。真正太极拳打入是一放,决不是从脚跟撑出的劲。总之太极化人和发人全身不能有僵硬处,有既是错。
所谓“气遍全身不稍滞”是以心使身的成就,当你神气充足,每天用以心使身的功夫,慢慢觉得全身僵块化开,全身如一均匀体,一动无有不动时就差不多了。
太极拳的伸筋拔骨和其他运动是不一样的,他要求在均匀状态下增加强度,有两种练法,一:先练均匀,先在一个教小的架子下把全身练均匀,在把架子放大放低,再练均匀。二:先选一个大架,慢慢的练均匀。、太极拳发人有长劲和短劲两种,发长劲时,接劲时接其全身,使其落空,放时将其抛出,此劲可击人丈外,但反而不易受伤,就怕被打者摔伤,这种劲往往功夫相差较大时能用。
发短劲时接劲时只接其身上一点,或心或肺或肝,神气切入,嚯的杀去。被击者虽或击出不远,但极易打坏人。就是到时收劲,对方也会受伤且受很大的惊吓。此劲往往在比武或紧要关头使用。除非你收发自如。短劲要有很大的神气及观想力,并且要全身通透才能打得出。
太极劲有很大部分是能量释放,决不是单纯冲击力。好比以电击人会把人击飞,而击木却无用。但情况也不是完全这样,可能是两者综合吧。
先将身体练成均匀一体,腰一动浑身能相应,此时浑身重量才可调动,腰为主帅,带动全身即是。
先要使浑身一体,初始以心指挥腰,腰带动全身,慢慢渐觉全身能由中线统一指挥和带动,后来只要心一动全身相应,就对了,任何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如此。气的东西只能感悟,无法描述。
气不只是气功说的体内之气,太极拳要全身内外都化为神气,执着在内怎能全身通透。蓄劲时是神气收敛,身形荡开,如西山悬磬。决不是身形缩起,再弹开。是神气的积聚和释放。这点太重要了,不能弄错。
腰的作用对初学者来说是无法忽视的,当然当功夫有成,你可不去着意在腰间。练拳先要将全身的指挥权统一起来,起初是无法身心一致,要想身体听心话,必须要先全身听腰指挥,有如把分散在全身的游勇散兵统一训练。渐渐才可能心一动,身形相随。这个过程还是要的。
关于灵活源于胯是有些问题的,太极要灵动是要将全身骨肉为主的运动变成神气为主的运动,所以有灵敏于顶之说。而胯之活而产生的灵活只是身体相对灵活,不因作为太极和内家拳的内容。其他拳也有更好练法。
现在外面推手情况是,功夫小的往往一受外力,就会挺在背;肩;胸口等处,被动挨打。功夫好的,受力后自然到脚跟,甚至要求入地三尺等等。功夫深者可受多人推撞而不倒。但此时双方劲都吃住,手不能击,足不能踢,身法更不敢有半点变化。这对技击又有何用?所以我未见杨家三辈及其他成就者有这种试功夫的记录。若问此时有第三者,拿一刀刺来,这么办?
荡开就是鼓荡,无论蓄发都不是骨肉简单伸缩,全身如统一体,无论动静,神气鼓荡始终不休。
当你觉得人腾起,已不着地,以致神气身形变化渐渐自如,自然不着力。不到此地决不要妄求,以免变成假拳。既然叫拳,就必须过得了真刀实枪,但求意会是很危险的。所以但求按规矩练去,以求水到渠成。前人境界可作印证,不可附会。
若能浑身通透无着力点才对,在这之前,始终以腰为主宰,而僵块渐会从脚下脱去,若着意在脚跟,那僵块永远无法脱去。
既然已是精神团聚所至,就无所谓腰不腰了,可以任意变化位置,如海低针就可以在手上。但这一切必须从腰做起,水到渠成。
先练得全身均匀,慢慢用神气鼓荡,渐渐身体也如化为神气的一部分,真实随心鼓荡而动。不是思想的问题。
(腰部)意念是微微挺着,刚开始要吃力点,慢慢不着意也会挺着。但是必须注意腰保持空灵的意思,尽量不能僵硬。
若分得开才可谈合,身体越松就合得越快,后来身体也如神气的一部分,那时几乎可以一样快。
练拳说的腰刚开始是微微挺在命门处的腰上一点。不是整个腰椎。渐渐精神所至就能带动全身。并会长成一线。此时已不是骨肉的东西了。你的理解是对的。
但荡开不只是舒展,是指要将身体练松候使全身骨肉运动成为鼓荡运动而非骨肉曲折搬动。劲是人人都有的,练拳的人比较一致了就大一点,平常人散乱就小一点。动手时用能量增加的劲就是外劲,用能量释放的劲就是内劲。
1:挺腰与突腰正好相反,杨家练拳时从来就只有挺腰之说,不知后来的命门突出之说从何而来。
2:若身体僵块化去,就会觉得身体若一均匀体(液体或气体)到这时就比较容易理解鼓荡之意。
神气慢慢充足,身体渐觉是神气的一部分。此均匀体在动手中可以随心意变化,不一定是方是园。
蓄发时腰都要微微拎着,都有微挺之意。但又要空灵的挺,不能有挺死的感觉。不能用劲撑,一切做作都会使身体僵化的。
练拳先只有纵轴之腰,不能多动。
拎腰时如腰间被人握着带动全身,所以后背及全身是松的。并且在腰成为主宰之前是不应该先拎腰的。
松的概念是松开,里面是流动的。腋窝下如夹两热馒头状。绝不能变成松懈状,懈状是软,里面不通是瘪,这点很误人的,一定要避免。
挺腰就是先一点,等你命门下一段可做主宰时,腰就是初步有成了。
胸口一块是很难化开的,多下功夫是必要的,多体会身体是透空的道理。
站桩时不要负重,这样会练成闷劲。练拳不要练哑铃也是同样道理。
挺腰是为了先将全身的指挥中心建立,只要腰能够控制全身才是目的,若腰挺僵其他地方也不能松,就错了.注意:挺腰是为了控制全身松开,成为全身的支点和控制中心.
什么桩都可以,挺腰是命门处一段向内而上,向后的说法是没有依据的。
练拳是否能够入门就是一个腰的问题,练腰的过程大致如下:先是挺命门成为支撑全身及外力的主宰,渐渐会在命门下产生一段(一寸左右)明显的主宰, 这以后再练习用它拎松全身.要不然一开始就拎,很容易误解腰向后向上拎,那入内家之门也就没门了.现在外面练错的很多,使很多太极拳家没有通透之劲而被其他拳种看不起,实际内家一入门就不会被人小视了,犹如狮子初生虽力未充而百兽不敢欺.如果你一朝入门就再也不会有疑惑了.若你练了5-6年还是在迷惑中, 那一定是错了,外家拳;跤术;拳击5-6年也有成就,何况内家之颠的太极!实际上你只要见到真正的就不会再疑惑了,若对太极还在疑惑那是没有看到真的太极.
关于太极大家先要破除神秘感,若有人说在流传于世的拳经外另有什么秘诀的话,可能是看中你的荷包了。我一直说太极之所以是好,是因为你练习他可以比练其他拳种更快见效,且坦荡若夷。所谓的功夫是明理后,你练习身体和太极之理相应的程度,若未明太极之理,是门外汉还不能说功夫之事。而若不能明白太极老论等前辈的道理,就会走上小路,就会自己发明一套并守若珍宝,而拿其所说对比前辈拳论却又格格不入。而私下称另得秘诀。现今太极之病莫大于此。我来给各位指一条辨别真伪的方法。
1:是否能真正技击,若不能只能是拨弄重心的运动,拳都不是,怎么能叫太极拳?
2:技击之时是否还是以力大打力小,手快打手慢?若是即是拳论所说旁门外道也。
3:动手之时是否是神气为主,骨肉为次。若不能尚未入内家之门何况太极。
4:对敌是否对待,敌我是否一体?若不能尚不能称太极。
以上几点若通家使出都是明明白白的,见者也是毫无疑惑的才是真货,若似是而非,模棱两可的多是假货。
真的动手时是由不得你再去体会掤、化、拿、发的。你想若真与他种拳术比武时,是否可能别人一拳打来,我再掤、化、拿、发?
彼不动,我不动(但动相不失,不动之中已和为一体,已经化尽其势,进入得势待发之状态),彼微动(神气动相)我先动(化是化敌方神气动相,等敌手脚已动是决来不及再化的。何况敌手脚已动哪还有我先动之说?)
所以看他对不对不是看他如何描述,是看他动手之时是否还有太极之理。
太极的内功仍然以拳架为主,所谓的静功是指对太极体理的锻炼,这是非常重要的,体理入门可从三个方面进入。1:道家的无极;2:儒家的浩然之气;3:佛法的直观本性。
要在体理上练到刀枪阵中不丢失,自然太极功夫一日千里。
首先你必须知道,拳架的动作是用来练劲的,决不能用来实战套用的,就好像读文章是学习表达方式的,若写信时想用来整段抄袭就是成功也一定是词不达意。生死相博岂能预设。我可以告诉你,真正动手时必须要身心非常空灵才能随机而变克敌制胜,若一有预设身心必定滞重,一遇高手必败无疑。
好手出拳如心中炸出,手脚如风,若此时还想要绷接已犯顶抗之病,而且根本来不及。所以无极之状就是接,若敌之神气相照之时不接化,等敌人出手之时才接怎能是敌不知我我独知人,哪有百战不殆的把握?无非还是手快手慢之列。
太极拳论说腰为主宰,主宰是要有主动性;有控制能力的。不能是被动的作为支点或轴,这点很多拳友不很明白。所以我不太主张用放松这个词,松开应该比较好,全身由腰控制使至松开,这样一定会尝试到触之而灵动的感受,这实际是入太极之径,懂劲之门。
章鱼无骨,八爪却能无微不至,力大无穷。显然可以说明力量来之高度的控制力,而不是支撑或杠杆力。
三寸嫩芽是指你通过全身挺在腰上的运动,渐渐会发现形成一个能指挥全身的灵动的一段,位于命门下。若真能如此,内家拳有望了。
腰的感觉是此段腰间将全身拎空之感,时时不能丢失。练拳不论弓腿坐腿都不能坐实。腿坐实就是腰泄劲的表现,设想此时安有灵动之趣?腰挺时应该是灵动的挺,不求挺实之挺。牙紧应是此病。
杨老先生早年的照片,尚在练功阶段,非常可贵,因为一般拳家不会将尚未成功的照片资料公开,但其中的练拳痕迹反而明显。看此杨老照片,身形挺拔,要旨是在挺拔中渐渐松开才是功夫,决不能去尝试缩小的去松,再看杨老挺腰如沙场将军态,这些都是初练者必须注意的。
气聚于顶是一病,表现为下僵上满与轻灵相反。
踨之于膝是在蓄势之后放劲之时膝在腰的指挥下的一种配合。决不是以膝之踨来指挥腰之发。切记!
腰不拎是不可能松胯的,腰拎起时,胯之下松沉,才能使腰胯之间松开而不使腰受牵制而失中正。挺腰一定是先向前,有成后拎腰,如杨老照片。向后鼓外面说得很多,不知依据是什么,我认为是错的,并且误了许多人。
真腰未生之前,及已生之后是已生而力不充之时,还不能完全靠此腰使全身通透,需要用挺掌和坐腕相助使全身松开。而当腰力已充就必须将掌松开,若不能也是一病。
真腰生成初在命门下一段,此时命门之下与整个腰是直的,不受胯之牵制,真腰生起当威力更大,自觉如沙场上将,对敌如入草稿之兵甚对。,若腰力已充可不挺掌,但腰力充也甚难,望不要自己轻许。
一般练太极拳容易将松与软相混,筋骨拉开才能使内部松开和流动,而在软的状态也是不流通的,且泄软的状态是不能练成知觉反应。挺腰先在命门处一截。
松是在劲力拉开的状态下,使里面通透的状态,所以是决不矛盾的。里面有不通透处,通过挺腰和拎腰使他渐渐通透。所以松是拎松不是放松。
练拳时脚趾冰冷是体质寒性的缘故,身上寒气甚重,练拳时就会有此现象,有的是脚冷,有的是手冷各有不同,你必须停食冷饮;大闸蟹等寒物。练拳量要增大,必须大汗。肩,胸口等处僵劲明显,要把这些僵劲通过腰把他拎松,使里面先有松动感,渐渐会完全化开,只要全身化开,方能谈整劲和周身一家。
沾是引,是方法;粘是带动,是内劲。
过去我们练拳老师就要求禁食寒物及烟酒。腰力充沛是物止境的,至少浑身无处不在腰的照顾中和指挥中,且能不费力,不着意。心一动浑身上下包括极细微处无不自然而动,不知手之所舞,足之所蹈。
拎腰只求能将全身拎松,不要管这么多,上下一线是练成真腰一段后渐渐长成的,不是能摆成的。
练拳早期一定要户外进行,桩要低一点,要有运动量,功夫是不能打折的。
练拳时间长短都是要自然,不要强求,早期乱划会较快,有些意境身体跟不上会较慢,身心纯熟后会快些。各人境界不同不必强求。
在腰能做主宰的前提下尽量要低一些,练拳的过程是强度和均匀互进的过程,当腰能将全身拎空成均匀后,再放低架子打破均匀再练均匀。李雅轩先生是杨老先生中真正学到东西的几位前辈之一,一下要练到他的样子是不可能的,要渐渐而至。唯不可降低要求以求架低。也不可尖裆一定要开胯园裆。
站桩和练拳一样要挺腰,开胯园裆,拎松全身,纯熟后再在运动中锻炼不丢失就是拳架,唯站桩是催长功力的一种好方法。
"五趾抓地,气通涌泉",这还是腰不能做主宰的表现,当你练之脚如生在腰上时会如腰在空中而立两脚微踏于地。
练完一套拳呼吸应该更加深长,喘气应该不会。练拳速度快慢按程度不同而不同,应按其自然。
转换是指一切的多,折叠是方法。
后天呼吸在于鼻,应该深长,但同时口要放松,因为蓄发之间鼻之息不足以吐纳必借于口,不然易结气于胸。
可明白儒家浩然之气而入门更好。最好是明白佛法本意后返观太极之理则更好,但佛法无明理之人指路极易错路。
实际上太极拳之开合不能从某一处练起,必须全身一开合,功夫练到细微处,浑身上下处处都开合,若无开合处必是僵劲未化。
挺腰时要有空灵之意,尽量不要挺死,多用精神少用骨肉。
周身一家一定要如液体状决不是软布一块状。
我练拳是从师门24桩入门。
每次站桩若高桩应该30分钟以上,若低桩就要到支持不住为止。每天至少3次。
憋气不对,憋气就是在胸口,这时应该是腹式呼吸。不是屏气。
站桩时要穿平底布鞋,不要穿有跟之皮鞋,挺腰,两腿要挂在腰上,不要全身放松下沉。要找如踏空中的感觉。
是园裆不是撑裆
腰能灵动已经脱离了脊椎的骨肉范围,以后应该体会他一呼一息一吞一吐(不是流动)能带动全身吞吐蓄发,一转一化无不是他主宰,假以时间一定会练成知己的功夫,知人的功夫就必须明太极的哲学之理,并有所相应才能练得。不过知己的功夫是第一关。
以心行气是要用心不用识,识是以思想分别为体,心是遇境直接生起,此点我认为是能否在太极上登堂入室的关键。可是不太易懂。拎起腰脊是以腰拎起全身的状态;并非拎腰一段之意。蓄劲时顺时针转,发劲时逆时针转。
腰与丹田是主宰和宾辅的关系,有腰无丹田难得大用,有丹田无腰如三岁童儿舞大锤,且腰成如鼎火,是练精化气的成因,然后知直养而丹田自会有成。
要先练腰,有腰以后丹田之气方能入骨,无腰的丹田满则易泄,难以升华。
敛气入骨和佛家白骨观不同,实际上敛气于骨并非真的敛在物质的骨头里,实际上就是提起精神,接劲时用心(不是脑识思想)听的状态。以求将身运化成精神的一部分。佛家白骨观是为欲重之众生而起一方便观想,是断习气之良药,不是世间法可比较。
神气为主就可以说是内家拳了,实际上和什么动作是没有太大关系的,所以练陈式当然可以这样练,若按我说的那样去站桩,什么桩都是可以的.不过我还是建议站中低桩.
关于佛教经典中把识,心分开的莫过于(大佛顶首楞严经),但初涉佛法者不易懂,听说有位大德所讲的(首楞严经行法释要)今年将要出版,此书若能得看,真是法宝.
什么时候你把这身骨头忘掉了就有出息了!(玩笑).
蓄劲时顺转,发劲时逆转这在腰能指挥全身后必须的一个锻炼内容,实际上中间还有一个S调头,使蓄劲时顺转鼓荡而开,至对方落空时我劲方为蓄成。S调头后逆转神气相会而合。能合之劲成倍于不合之劲。功夫成后,此过程渐渐淡化,终归无形。但无形之中一样也不缺。就是至一触而发也不出此。
定步推手决不是打轮,绷;捋;挤;按要认真,此四处是最难保持在太极的原理下完成的。此关一过自然能应付散推,要记住千变万化都是从规矩中化来的,不是学来的,但规矩一定要明师教,规矩一错,背道而驰。拳架所练成的习惯在推手及散手中实践,不自在处,问题必在拳架,这要过来人常在身边指点。
力由脊发,实际上是由能指挥全身的中线,此线是借脊集气而成,成后自然能拎空全身,主宰全身。两腿是被中线(腰)拎这,不是身体放在脚上,劲是由脚升起不是从脚撑起。平时练拳千万不要坐死在腿脚上。一借地,就腰不作主宰了,但腰拎又不能将身体拎硬,要像在游泳时,两脚不能踏实,腰自然控制全身。久久自然腰为主宰,人也有腾挪之意。自然步随身换,心动而身不灵,必是腰的能力未充。但腰力又决不是腰的力量,时指腰对全身的控制力。实在太难口述,先理解试试,希望不要弄错。这个对了,就有希望了。不然练个十年还不如练三年摔交或拳击。真正内家入门,一日千里,懒懒的练也比别的方法努力的练要快,这才叫好的方法,不然内家好在哪里?得此坐着和空中都能发力自如无有疑惑了。
打人能跋根这在实力悬殊的状态下,有很多人会表现出来,但是否是和神气一动,彼如弹丸而出,是质的区别还是量的区别?若是量的差别那你离内家不远;若虽能将人跋根击出,但仍很吃力,胸口若憋不畅,浑身力量不通透,那最多是撞击劲,离内家拳尚远。我的前辈师长有一句话:太极借天不借地,借地始终艺不高。请各位细细品尝。
腰是向前微挺而拎起,不是后凸。拎腰只能是命门之下一段约一寸,拎至浑身轻灵状,过分就反而身体变硬。中气不能提上檀中穴。对的感觉如人可踏于空中,身形自在,肢体如白云,心意如秋风,心动身自随。不应是头重脚轻而失控状。
实际上太极拳发人用跋根两字很不妥,应该是在擎;引之中对方已经落空,发放之时哪里还有根可拔?若对方未起根而要硬打,已犯顶抗之病。
练拳先要体会人我天地为一体的状态,这样慢慢会体会到人与万物相容而轻,但腾起之中自然有沉厚之意,不是先下钻再弹起的状态。这就是借天不借地的开始。
S调头之事,应该是练至腰为主宰,命门之下一段能擎起全身后,练习神气调度的方法,可能必须口传方妥,说出来要搞错的。且有了S就是有了8字调头,没有两种,千万练拳不要复杂化。
如未到腰为主宰的地步,S调头只是扭腰而已,当然也可练,只是没有实质作用熏陶而已.
普通的可说是对方落空时,就是我调头处。
练拳必须以腰为主宰,其他都是工具而已。四正手必须按规矩合起来练,实际上绷;捋;挤;按四手是在四正之中清清楚楚的,哪像外面的打圈?真是哭笑不得!不过电视上教拳的也常是错的,最好请一个正统的老师教一下四正手,这个还是很重要的。
身体的感觉各不一样,完全不理也是不可能的,但一去追逐就会走上歧途,最好的方法是注意根本的原则,了知一切觉受都是过程,不要有稀奇感,也不要追逐体味。这样就比较好一点。
--------------------------------------------------------------------------------------------------
练拳体悟1-12 一句话学太极拳 大话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八十三式七言歌 太极心得 武式太极拳内功捷要 太极拳技击功力训练的有效途径 太极拳之内功修炼 太极拳内功修炼指南 松腰略说 太极拳之秘 内家拳桩功的境界和层次 练太极拳最容易被忽悠的19条
太极拳懂劲发劲 缠丝劲训练 太极拳的道理 太极桩功 田金龙教授谈太极拳推手散手 田金龙教授谈太极拳推手散手 郑曼青的 应敌诀 和发劲诀 你毁了我的太极拳---太极拳应怎样… 内家武学易骨、易筋、易髓解密 杨露蝉『圈內打人,圈外推人』解密 杨健侯秘传太极拳内功述真 讲透彻太极拳的道理 太极拳509问 内家真传“老牛筋” 孙存周口授太极实战要领 杨露禅太极门点穴秘谱 杨氏太极秘法—以脊柱行拳 中医看内家拳修炼 太极拳穴位采气功法 太极拳步伐训练 学习太极拳的密决 杨氏太极拳天机直泄 太极拳经典摘抄 太极拳修炼十七句金言 炼心之要 有关太极拳的“松” 谈谈太极拳发力 陈氏太极拳的用肘法 孙禄堂谈内家心法-龙虎二气 拳势拆解是学练太极拳的重要阶梯 陈式太极拳动作名称 拳劲 打肘歌诀 陈式太极拳83式(一路)[学拳笔记]… 陈式太极拳83式(一路)[学拳笔记]… 陈式太极拳71式(二路)[学拳笔记] 太极桩功函授教材:太极桩功 怎样把练功融入生活之中 桩功的修炼意义 “重心”是太极拳道虚实变化的中心 练习太极,不要配合呼吸 孙南馨:怎样才能练成一名太极拳家 发力的原理法则和公式 练习太极,不要配合呼吸 “重心”是太极拳道虚实变化的中心 太极拳之“掤劲”述真 太极拳内劲与人体筋骨结构变化 盘架子与攻防想象 太极拳的内功修炼 太极拳的内功修炼 陈氏太极拳的腿部缠丝 “太极腰”的锻炼
--------------------------------------------------------------------------------------------------
页: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