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fxhfzgqvm 发表于 2018-8-26 07:05:59

说不清的太极拳

一、说不清的太极拳
  
  都说太极拳创于明朝丹士张三丰,更有吴图南先生在20世纪初就考证出了太极拳最早始于南朝的韩拱月,可惜在南北朝之后的一千多年的时间里却找不出有关流传的记载,在明朝武术家戚断光的《纪效新书》中历数了“古今拳家”,却不见太极拳的踪迹。甚至杨露禅在陈家沟学成后,逢人问所学何拳,答曰:绵拳。伊仍不知太极为何物。咸丰年间,武氏推荐杨露禅云京城教拳时,有拳师请杨一试身手,杨仍自称所学绵拳,除石人、木人、铁人不能打外,余者皆不在话下。在号称中国太极拳发祥地的河北永年也有很多人称太极拳为“绵拳”或“沾拳”。
  有武史大家顾留馨和唐豪者考证出太极拳起源于河南陈家沟,可首次将陈家拳命名为陈氏太极拳的陈家传人陈鑫却是杨露禅和武禹襄的晚辈,是距武禹襄发现王宗岳的拳论半个世纪后。在1919年陈鑫才写出《太极拳研究》一书中也说“此歌见于陈氏两仪堂拳谱,歌辞显受戚继光《拳经》的影响。”歌辞的内容跟太极拳不贴边儿。陈氏拳以炮捶为主,参以洪洞通背的拳谱理法。唐豪去陈家沟查证后说,陈鑫手中有一本《心意六合拳谱》,陈鑫以此参照创编了陈氏拳的《三三拳谱》。笔者系戴家心意拳嫡传,查唐豪在陈鑫处所抄的拳谱目录,此拳谱系南山郑氏传王自诚等人的河南派心意六合拳的拳理,成书年代当在乾隆四十四年之后。拳谱里虽有曹继武的《六合十大要序》,但更多的则是少林拳学的内功,尚没完全脱离少林心意把的母胎,与今天的太极拳原理相去甚远。如果陈鑫家传的拳法真是一脉相承的太极拳,几代人的传承不可能没有自成一派的拳理、拳法吧,又何必去参照《心意六合拳谱》呢!
  十多年前在杨禹廷大师的入室弟子王辉璞先生的门下学艺时,有同门的师兄弟谢祯(全国吴式太极拳冠军)曾教我吴式太极快拳。谢祯得之于马岳梁先生的悉心传授,但辉璞先生却不主张我练吴式太极快拳,认为快拳练不出太极拳的功夫,他本人没学过任何“太极快拳”或“太极长拳”。而马岳梁先生传授谢祯时曾讲过:所谓快拳就是早年杨露禅传给全佑的拳架,今天的吴式太极拳既是从杨家传的拳演变而来。谢祯演练的吴式快拳轻灵迅急,发劲冷脆,与今天南北两派的吴式太极拳都不一样。无独有偶,杨家也传有快练的长拳和小架,也有跳跃和发劲等练法,与陈家沟的拳法真是如出一辙,那么杨露禅在陈家沟学拳时是否知道自己所学的是太极拳?如果他学的真是太极拳?不可能在陈家沟练了几十年后还说自己学的是“绵拳”或是“长拳”吧!今天的杨式太极拳已无疑是太极拳的四大流派之一了,但最初杨露禅所学的拳法却不应该称之为“太极拳”。
  有说赵堡太极拳是现存最古老的太极拳种,它的传承能够说明太极拳起源于道家而源远流长的发展史。翻开赵堡太极拳最具权威性的资料《太极拳正宗》一书,作者杜元化是任长春的弟子,而任长春与武禹襄是同门师兄弟,都是陈清萍的弟子。《太极拳正宗》的成书年代是在1935年之后,距其师伯武禹襄在舞阳得王宗岳拳论后创编太极拳架相隔了七十多年。杜元化肯定了解武、李二家太极拳谱的部分内容,而武式太极拳也已经开始传播。然而在杜元化的《太极拳正宗》里却只有一篇所谓陈清萍的《太极拳总论》,不见张三丰和王宗岳的太极拳论,既然赵堡的太极拳是张三丰传王宗岳再传蒋发,蒋发传赵堡和陈家沟,那么这二地的传人们为何没有传承祖师的经典拳谱呢?
  笔者斗胆做一假设:在武禹襄探兄于舞阳县发现王宗岳拳论之前中国根本就没有太极拳,是王宗岳的拳论点化了武禹襄,使学贯黄老和程朱理学的大秀才武禹襄用太极阴阳学说将自己所学的绵拳(或长拳或炮捶)改头换面,使之老幼咸宜,养生与技击并重,又将其赋予了道家丹学和文化内涵,方名曰:太极拳。笔者的这番怪论肯定会遭到太极拳各大门派的有识之士们的抨击。但各位方家和学者们,谁又能将太极拳的源流说得清楚呢?
  
  二、练不成的太极拳
  
  太极拳的健身功能似乎不容置疑。然而系统修习和研究太极拳后,却发现很多练家们下了几十年的功夫内气没练出来,反而身体却成了亚健康状态,而且查一下历史上几位著名宗师的生卒年和健康史,你会发现这些大师们并不长寿,武式如武禹襄(1812--1880年)68岁,李亦畲(1832--1892年)60岁,郝月如(1875--1935年)60岁。吴式的创始人全佑(1834--1902年)68岁,而杨式的杨班候(1837--1892)55岁,杨澄浦(1883-1936)却仅活了53岁。这些大师们或是本门派的开派者,或是本门派的掌门人,功夫高深莫测、登峰造极,但他们的离世却并非无疾而终的仙逝,皆是因病故去。据说杨澄浦四十多岁时就腹大如鼓,体重超过二百斤,按现代医学看,大师属于肥胖症类型。再看杨澄浦和吴鉴泉二位大师遗下的拳照,则有不能收臀坐胯之弊,与当代竞技派的全国冠军们的拳架不堪相比。虽然二位大师的功夫名藻华夏,但以太极拳养生功能的标准和现代运动学的理论来看,这两位大师却不值后学者顶礼膜拜,似乎太极拳的养生和技击两种功能不可兼得。
在先师王辉璞编撰的《吴式太极拳》一书中有“太极拳史小记”一栏,内载“武当嫡派内家真传太极神功目录”,第七、八卷为玄功之宗旨,有“南官之秘法,乃紫府灵文,仙家密宝也”。这本拳谱是太极拳与道家丹学相结合的修练方法,拳谱虽照例假托张三丰遗传,但极可能是百年之内的高人伪作。很多太极拳家都以炼气化丹为终极目的,辉璞也确实在丹田处炼出了一个球,并能旋转,但却没能返老还童,得享天年,王辉璞先生(1912--1995年)83岁时因感冒腹泻而去世。武式太极拳的另一位宗师霍梦魁先生(永年李福荫先师的弟子)也是炼丹有成者,可惜也是同辉璞先生一样因腹泻而过世。看来通过修炼太极拳而得道成仙只是一种美好愿望,至于能延长寿命者也不过吴图南和杨禹廷等大师廖廖数人而已。
  太极拳难以练成的原因还有就是在理法上虽无可挑剔,可在练法上却繁杂混乱,各派均持己说,相互之间排斥否定。举杨澄浦的练法十要和武禹襄的身法八要中的几项,各派所持的理解就有很多相左之处。
  1.提顶: 虚领  实领  松顶  拔顶
  2.吊裆: 提肛  提会阴  翻小腹  提尿道,还有如裹初、开裆、圆裆之说。
  3.松胯: 开胯  缩胯  裹胯  收胯  沉胯
  4.含胸: 松胸  扩胸  垂胸  吸胸
  5.拔背: 松背  隆背  拔大椎  圆背  贴背
  以上仅列出练法中的一小部分,均是摘抄自近百年来各种太极拳著作。都说太极拳难练,这么多相互矛盾的练法叫你无法适从,你怎么可能练成?于是有人说练太极拳要跟着感觉走。
  
  三、打不了的太极拳
  
  太极拳素以“用意不用力”“四两拨千斤”吸引武学后生,但是不用力不等于不用劲。周身松开,节节贯通求的就是一个整劲,否则不能技击,至于“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方法,早在中国古代的各家枪法中就都用“以巧破千斤”做为使枪的准则了,枪法中的缠、拿就是以柔克刚、沾连粘随和“牵动四两拨千斤”的技击方法,由此可知这种技击方法非太极拳独擅专用。认真研究起来,从技击角度上看,太极拳并无超越其他优秀拳种之处,如八卦、形意及南派的白鹤、咏春等。
  而在实战检验中,清朝虽有杨露禅号称“神拳”和杨班侯“天下无敌”的传闻,可是当今的自由搏击和散打全国冠军中却无一人是以太极功夫傲视群雄者。20世纪60年代有吴式太极拳南派掌门人吴公仪接受白鹤门掌门人陈克夫的挑战,双方在澳门摆擂台较量。比武中陈克夫被击中鼻子出血,而吴公仪也被打掉了假牙且中拳的点数也不比对方少,吴氏太极的柔化功夫并未能体现出来,因此太极拳的“四两拨千斤”和引进落空及以柔克刚的技击专长,也就不能不让人产生怀疑了。郝为真先生的大弟子阎志高先师在20世纪50年代来沈阳设场执教时,曾挫败数十位各大门派的高手,但据当年在场亲眼目睹过的前辈讲:阎老师与习练太极拳的搭手试劲用的是太极拳之法,而与更多的拳师们放手相搏时,形意、八卦和长拳什么都用,看不出路数,没有什么沾连相随、不丢不顶,出手就将对方放倒。阎先师的嫡传弟子陈明洁(云玥)先生是戴家心意拳的主要传人,也是程派八卦拳的重要传人,一生中也多次与各门派的高手较技,据他的弟子王善德先生讲:陈先生总是用崩拳,在对方的拳脚上一搓或一抖,对方就被拔跟弹出,从没失过手。笔者忝为戴家心意拳的嫡传弟子,戴家心意的崩拳有二种练法,而用法则可随心所欲,但均不离“压、搓、顶”三劲合一。陈明洁先生将戴家心意拳的抖擞劲融入了太极推手中,总结出了“惊弹抖炸”四种劲法,但同时陈先生也认为:这四种劲法虽好,也是要在双方搭手摸劲时,对方“给上”的条件下,才能用得上,而在散手搏击的实战中,就不一定能发挥太大的作用了。
  
  题外话
  太极拳是中华武学的瑰宝这毋庸置疑。但由于太极拳是被近代武林界的秀才们刻意用传统文化包装后才得到广泛普及的,因此难免有故弄玄虚的夸大其辞。而在历史上能在养生和技击上二者并重的太极拳大师称雄于武林界者,确实是凤毛麟角。当然,完美无缺的武术拳种和养生方式也不可能存在。但太极拳做为以技击为目的的传统武学,在今天,由于练功方式和训练程序的退化,正在演变成一种文化,一种艺术。而对太极拳,不断深入去探究、学习对于传承太极拳将大有裨益。

页: [1]
查看完整版本: 说不清的太极拳